七、小结 (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标志性成果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在许多问题上取得新的进展。作为标志性成果的,有下列12项: 1)在我国历史时代测年中,采用系列考古样品14C测年的方法,使误差缩小,获得成功,在断代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4C测年样品的制备质量稳定,骨质样品的提纯方法可靠。常规法测试精度达到0.3%;AMS法测试精度达到0.5%,并首次对系列的有字卜骨进行AMS法测年。 3)沣西H18的发现与测年,为商周分界确定了范围,琉璃河H108“成周”卜甲的发现与测年,琉璃河M1193、晋侯墓地M8的研究与测年,晋侯苏钟的研究,以及有关遗址的分期和系统测年等,为建立西周年代学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4)以严格的考古类型学方法,排定“四要素”俱全的西周青铜器顺序,为金文历谱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对吴虎鼎等关键青铜器的断代研究,推定西周诸王年代,并证明共和以下历谱可信。 5)对1997年3月9日新疆北部的日全食进行观测,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黎明时的大食分日食会形成天再旦现象,并确认“懿王元年天再旦”时间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 6)根据天文推算、文献和全文历日研究、考古与14C测年的综合研究,选定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年。 7)采用黄组周祭卜辞三系统说,排定商王帝辛的祀谱,经与商末历日比对研究,推定帝辛年代。 8)排除“三焰食日”为日食的可能性。结合甲骨分期研究与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认认,推定了商王武丁的年代。 9)安阳洹北商城遗址的发现,在商文化考古学上有重大意义。 10)确认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始建为夏商分界的界标。 11)对仲康日食的已有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并进行新的研究和推算。 12)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途径上做出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影响
夏商周断代工程团结了多学科的200余位专家协作攻关,既集中了老专家的学识经验,也发挥了中青年专家的作用,并吸引了一批研究生走上跨学科研究的道路,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领导小组的直接关心和教育部、人事部的大力支持下,夏商周断代工程利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等现有的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招收了6名博士后,6名博士和4名硕士研究生,进行跨学科联合培养。他们结合有关专题参加攻关研究,取得优异成绩。 1998年暑期,与教育部高师培训交流北京中心联合举办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高级研讨班,有来自各地的64位专业人员及博士生参加。北京大学举办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系列讲座”,吸引了许多学科的师生。北京师范大学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举办讲习班,系统讲授,累计授课180小时,报名听课的师生和留学生逾百人。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项目办公室收到全国各地专业和非专业人员的大量函件、文稿或建议,不少人还在报刊上发表了有关夏商周年代问题的论文。524位两院院士投票推选“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我国提出夏商周三代纪年”居于第五,充分表达了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关注和支持。 (三)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延续和发展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既定目标已经基本达到,各课题组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少数专题因工作量太大,仍在继续进行,成果的某些方面尚需补充、完善。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也引申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有关各方一致认为,应该循此前进,汇合更多的学科,采用更多的科技手段,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作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做出新的更大的学术贡献。 四)夏商周年表 表二十二 夏商周年表 附录 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1996年5月 一、项目研究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为世人所公认。中国文明自远古以来绵延传流,没有中断,更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迄今没有比较完整可据的年代学标尺。文献中可依据的绝对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更以前的年代则众说纷纭,不能得到公认,只能依靠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建国以后,田野考古工作迅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突飞猛进,有许多重要发现。关于夏商周三代文明,已经积累了大量材料,但其各个时期相对和绝对年代的研究、测定,还需要进一步攻关,才能科学地填补年代学上的空白。 国务委员宋健同志在1995年9月29日召开座谈会,提出夏商周断代工程重大科研课题,指出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兼用考古学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995年12月21日,国务委员李铁映、宋健同志又主持会议,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重大科研课题的有关问题,并作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和指示。这次会上成立了夏商周断代工程领导小组,并任命了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仇士华、李伯谦、席泽宗四人。根据会议精神,他们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制订出这份可行性论证报告。 二、国内外有关概况
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最早的年表《十二诸侯年表》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更早的《三代世表>则没有明确编年。此后历代有许多学者试图推定共和元年以前的编年,班固《汉书·律历志》所裁西汉晚期刘歆的学说是其显例。他们都只能以传世文献中的若干记述为依据,且不免含有种种主观推想的成分,以致说法纷纭,美衷一是。西晋初出土的汲冢竹书,内有《竹书纪年》,经学者整理,为古史年代提供了新的材料,但《竹书纪年》只是一种战国书籍,现存文本也还有一些疑点。 清代商周金文发现渐多,到1899年,又发现了殷墟甲骨文,于是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试图根据这些古文字材料复原商周历谱,产生了一系列成果。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研究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境界,树立古史的年代学标尺的需要更为迫切。从考古学、天文历法等方面分别探索夏商周年代问题的论著,在国内外都有若干,不过始终没有达到较统一的认识。 50年代末,国内开始14C测年研究,科技考古工作逐渐发展,但有关夏商周时期的工作还较分散,不系统,所获数据也不够多。 总的说来,对夏商周年代学做必要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在国内外都没有进行过。 三、工作基础和条件
当前,在国内已经具备了对夏商周时期年代学进行多种联合攻关的条件。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考古学得到空前的迅速发展,发现了大量夏商周时期的遗址和墓葬。考古学研究的深入,使这一时期各种考古学文化得到更明晰的认识。 科技考古工作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特别是14C测年技术在精度方面的提高,在经过改进后可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使对夏商周这样时期的标本进行广泛测定成为可能。 古代天文历法的研究也有较多进展。由于现代科技运算手段的采用,使有关推算可能更为准确。 专门从事甲骨和金文研究的古文字学,近年发展明显。殷墟甲骨、周原甲骨及西周金文的分期研究和考释都有新的成果。这一方面可配合天文历法研究,构造商后期与西周的历谱,另一方面又可选择典型甲骨标本,提供高精度的14C测年实验,使其数据与历史王年联系起来。 历史学者对夏南周历史近年做了很多探讨,有一系列综合性论著。其共同特点是十分重视与考古学的结合。文献学方面对若干典籍的真伪提出的看法,也为考古学及天文历法研究提供更多依据。 四、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重大课题的统一领导和有关学科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国务院已经成立了以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陈佳洱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为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中科院剧院长路甬祥、社科院副院长滕藤、国家文物局局氏张文彬、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刘恕、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甘师俊。 领导小组负责管理经费,审批工作计划,定期听取汇报并部署工作。重大问题报国务院,国务院一年听取一次汇报。 国务委员李铁映、宋健同志任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重大课题特别顾问。 (二)为便于组织科研攻关,聘任李学勤、仇士华、李伯谦和席泽宗为首席科学家,同时由领导小组聘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有关学者组成该课题专家组,负责组织科研工作。专家组组长由李学勤担任,副组长由仇士华、李伯谦、席泽宗担任。 专家组的职责是: 1)制订工作计划,组织具体课题的拟定、协商推荐课题负责人、课题实施和成果鉴定; 2)织织成果的汇集和夏商周年表的编制; 3)组织好课题研究经费及其他经费的使用; 4)向领导小组汇报计划执行情况,贯彻领导小组指示。 (三)成立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及有关工作。地点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五、研究途径
夏南周断代工程将在课题结束时编制出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表。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广泛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科学等学科,需要这些学科的专家改变自我封闭状况,彼此合作,联合攻关。夏商周断代工程拟进行的许多子课题,都是互相配合的,其中不少将由不同学科的学者一起承担。 历史学的学者将从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等不同角度开展工作。 在文献学方面,将把中国历代典籍中有关夏商周年代和天象的材料尽量辑集起来,建成资料库,加以分析整理。对其中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进行详细考证,逐一判断其可信程度和使用价值。 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文献中有关夏代和商代前期各都城的地理位置,并与考古调查相结合,为进一步探索夏代和商前期都城提供依据。 在古文字学方面,将结合考古学研究,进一步做好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分期,选取有年代学意义的标本,以供天文历法方面研究或进行测年。在研究中,要特别注意发现新的有价值的材料,消除过去研究中的误解。 天文学的学者将全面总结天文年代学前人已有成果,推算确定若干绝对年代,为夏商周年代确定科学准确的坐标。在历史文献学和古文字学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天文数据库和天文计算重新核查对断代特别有用的古代天象记录。 从天文学角度,进行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历法的研究,改订甲骨文、金文历谱,推定商武丁以后商、周各王世的绝对年代。这些年代将与若干测年结果互相比照。 考古学的学者将对与夏商周年代有密切关系的考古遗存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相对年代序列和分期,为利用现代化手段测定夏商周绝对年代提供层位明确、文化属性明确、相对年代清楚的测年标本。研究重点是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考古文化,同时兼顾周邻地区与夏商周文化关系密切的其他考古学文化。 在测年技术科学方面,主要采用14C测年方法,包括常规法和加速器质谱法。常规法将做若干条件试验,达到高精度测定。加速器质谱法将对加速器做重大改进,提高精度和可靠性;在制样方面也要做若干条件试验。14C年代数据的精度,要达到士20年左右。 测年样品的采集,将同考古学者合作进行,尽量系统广泛采集可靠、合适的标本。所有测试的年代数据都要同考古学者共同分析研究,以确定文化的分期和比较细致的年代学框架,对重要的坐标点、还要同历史学家取得共识。 六、目标和成果的整理公布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是: (一)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包括西周早、中期和晚期的前半期各王,确定比较准确的年代; (二)商代后期,从商王武丁到纣,确定比较准确的年代; (三)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四)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所有课题与所属专题,在结题时都要提出报告。研究性质的专题采用论文形式,考古试掘采样写成正式报告,实验写成实验报告。 所有报告将汇总编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汇编》,在汇编基础上,首席专家通过课题9,组织课题1—8部分专家,编制《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报告》。 1999年,专家组将召开会议,根据结题报告研究成果,制订“夏商周年代表”,在该年9月召开的相关学会上公布。 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组织大批专家多学科交叉研究古代历史问题,在我国尚属首次。通过这项研究来带动和培养出一批兼通不同领域的跨学科中青年学者,继续开拓这一研究方向,是设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另一项重要目标。为此,在各项专题的研究和组织人员的配备上,应优先考虑中青年学者;各课题的负责人,也应适当安排一部分中青年学者。此外,还要利用现有的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由参与这项工程的不同单位的多学科专家,结合这项工程的研究工作,联合培养出一批跨世纪的后备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