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zeonline 往复论坛 > 史学 > 史林杂识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十九《孔氏父子奉上谕记》: “洪武戊申十一月十四日早朝,宣圣五十五代袭封衍圣公臣孔克坚,于谨身殿同文武百官面奉圣旨:‘老秀才近前来,您多少年纪也?臣对曰:‘五十三岁也。’上曰:‘我看您是个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您勾当,您常常写书与您的孩儿。我看他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您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您家里不读书是不守您祖宗法度,如何中用!您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您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二十日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上位:‘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上喜曰:‘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钦此。’宣圣五十五代袭衍圣公臣孔克坚稽首顿首百拜谨记。” 洪武六年九月二十九日,皇帝御端门,文武百官早朝。宣圣五十六代袭封衍圣公臣孔希学预列班中。上召臣问曰:‘尔年几何?’臣希学谨对曰:‘三十有九 上。’曰:‘今去尔祖孔子历年几何?’臣又对曰:‘近二千年矣。’上曰:‘年代虽远,而人尊敬如一日者何也?为尔祖明纲常、兴礼乐、正彛伦,所以为帝者师,为常人教传,至万世其道不可废也。且尔祖无所不学,无所不通,故得为圣人。如问礼于老聃,学琴于师襄之类,此学无常师。非特如此,楚昭王渡江得一物,其大如斗,其赤如日,其甜如蜜,众皆不知,遣使问于尔祖,尔祖曰:此萍实也。问何以知之,答曰:昔吾闻诸童谣云。童子之言尔祖尚记之不忘,况道德之奥者乎!今尔为袭封,爵至上公,不为不荣矣。此非尔祖之遗荫欤!朕以尔孔子之裔,不欲于流官内铨注,以政事烦尔,正为保全尔也。尔若不读书,孤朕意矣!且人年自八岁至弱冠,多昏蒙未闻,不肯向学。自冠至壮年有室,血气正盛,百为营营,亦无暇好学。尔年近四十,志虑渐凝定,见识渐老成,正好读圣人之书,亲近明师良友,蚤夜讲明道义,必期有成。四方之人知尔之能,皆来执经问难,且曰:此无愧孔氏子孙者。岂不美哉!然四体之动,乃德之符,步履进退必用安详,不可欹斜飞舞,久久习熟,遂为端人正士。朕今宛曲教尔,尔其自择,还家亦以此教子孙可也。勉之哉。勉之哉。’臣扣头辞谢而退,谨备书如右,装演成轴,归家严置堂中,俨如对越天威无咫尺之间。天语谆谆,亦朝夕在耳,誓于修身缮性,日致其功而不敢有负于圣恩云。宣圣五十六代袭封衍圣公资善大夫臣孔希学稽首顿首百拜谨记。”
这是叶盛记录的山东曲阜孔氏父子两代人在洪武初年袭封“衍圣公”时笔录的太祖“上谕”。两代衍圣公这两次面圣,一次在洪武元年(戊申)十一月十四日,一次在洪武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查《明太祖实录》,洪武元年十一月、洪武六年九月均无此事记载。
如今,在山东曲阜,有一通“对话碑”还立于衍圣公府二门之内,其碑文内容与《水东日记》记载的孔氏父子所录太祖“面谕”,一字不差,一般无二。估计叶盛就是全文照录此碑。
太祖在面谕孔克坚时,说到:“我看您是个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您勾当,您常常写书与您的孩儿。我看他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您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您家里不读书是不守您祖宗法度,如何中用!您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您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此语显然对孔克坚之子孔希学(就是洪武六年荣太祖面谕的那位新衍圣公)有所不满,说他不读书。其实,这里有个故事在前面——洪武元年,朱元璋在集庆(今南京)称帝。因当时元朝势力仍据有北方地区,孔克坚在依附哪一方的问题上首鼠两端,一时定不下来。刚刚即位的朱元璋出于崇礼儒家和孔氏后人的考虑,令孔克坚到南京觐见。孔克坚称病派儿子孔希学代往。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孔克坚于是日夜兼程去拜见新朝皇帝。太祖此语表面上是说儿子,其实是捎带老子。不过从孔希学所录太祖口谕看,这为衍圣公可能确实有些不学无术,以至太祖有“尔若不读书,孤朕意矣!”
此外,曲阜还存有另一通记录朱元璋“口谕”的对话碑,此碑现存孔林,全称《大明文林郎曲阜世袭知县孔君墓表》,是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伸的墓碑,此碑立于景泰六年,碑文详细记载了明洪武七年因曲阜知县缺员,太祖下旨在孔子后裔中举“贤而有文者”充任是职,后根据推荐在南京奉天门亲自面试出题,命孔克伸当庭赋诗的前后过程。君臣对话照录:
上曰:“你晓的作诗么?”对曰:“臣颇晓。”上曰:“颇晓即是晓的。礼部官,赐他纸笔,就以蒋山为题罢! ”伸俯伏丹墀,须臾而成。其诗曰:‘压尽群山素有名,巍巍雄势独峥嵘;数峰碧玉朝天阙,一带螺屏映帝京;云窦雨晴龙虎见,月岩风暖凤凰鸣;应知圣主无疆福,日听昆仑万岁声。’诗呈,上朗诵数四,喜动天颜。笑曰:“莫说你别才调,只这首诗,也讨个知县做。恁多官,将此诗与他传播天下。”
从这三道太祖语录中不难看出,明初人说话并不是文诹诹的。而且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语言特色。
首先,朱元璋称呼孔克坚为“您”。这一点很有意思,首先表现出朱元璋虽然对孔克坚心存不满,但说话还是非常客气;其次,如今第二人称用“您”的地方已经非常少了,比较流行的是在北京和天津。其它地方,尤其是南方地区很少用,第二人称就是一个“你”。在北京和天津,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或不熟悉的人,第二人称一定用“您”,否则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而很多人在自己家乡并不用“您”,特别是南方人,想发出这个“您”的读音都费劲。因此,如果他们长期生活在北京和天津,学会发“您”的音并学会在适当的场合使用是必过的一关。
第二,皇帝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称并不都是“朕”,也称“我”。《水东日记》卷一《会奏遣使迎复》卷一:“景泰元年九月二十六日礼部会奏,虏请遣使迎复,当从明日。上立文华殿门内,面谕公侯以下各堂上官、各科道管印官曰:‘朝廷因通和坏事,欲与虏绝,而卿等累以为言,何谓?’吏部王公首对云云,大意以为必乞遣使勿使有他日之悔。王色稍不怡曰:‘当时大位是卿等要我为之,非出朕心!’少保于公继有对,盖以为大位已定,孰敢有议,但欲答使尽礼纾边急耳。辞畅而意婉,上意始释。”
其次,“快活”一词在明代人口语中是非常常用的,《水浒》中使用的频率就非常高,而在皇帝也是口头禅。《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元夕放灯”条: “永乐七年正月十一日,钦奉太宗文皇帝圣旨:“太祖开基创业,平定天下,四十余年,礼乐政令,都已备具。朕即位以来,务遵成法,如今风调雨顺,军民乐业,今年上元节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著他闲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紧的事,明白写了封进来。民间放灯,从他饮酒作乐快活,兵马司都不禁,夜巡著不要搅扰生事,永为定例。恁官人每更要用心守著太祖皇帝法度,爱恤军民,永保富贵,共享太平。钦此。” 再参看《太宗实录》中此谕的记载就会发现,皇帝平常也不是那么说话的,那些文诹诹的语言都是经文臣加工过的。《明太宗实录》永乐七年正月: “癸丑(十一),元宵节近,上谕礼部臣曰:我太祖高皇帝君天下四十余年,法度明备,朕恪遵成宪,令四方无虞,民物康阜,思与臣民同乐。自正月十一为始,其赐元宵节假十日。百官朝参不奏事,有急务与本封进处分,听军民张灯饮酒为乐,五城兵马司弛夜禁,着为令。”
《明太宗实录》永乐六年五月甲寅:“命于辽东自在、快活二城,设自在、安乐二州,每州置知州一员,吏目一员。”
明《永宁寺碑》:“快活城安乐州千户王儿卜、木答兀、里哈卫镇阿古里……”
看《水东日记》还发现一条史料,怕忘了,也记在这里: “上(指英宗)复宝位二三日间,诸文武首功之臣列侍文华殿。上喜见眉宇呼诸臣曰:‘弟弟好矣!吃粥矣!事固无预弟弟,小人坏之耳。’诸臣默然。时都督刘深亦带刀在侍,深亦以复位功,进左都督后充总兵官挂征蛮将军印来广西,为盛偶及此,其语尤详。呜呼!上之德尧舜之德也,敢不有记。” 景帝在位如此对待自己的哥哥,而这位哥哥心里还是有这个弟弟。英宗父子孙三代(宪宗、孝宗)不是什么明主,但心肠确实比较好,比较宽容有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