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孩借你的书,迟迟不还,你心急如焚,不知该如何讨回自己的书。《被解救的楚克曼》一书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楚克曼的兄弟想从一个女孩子手上讨还欠书,只好娶了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藏书家交朋友需慎重,不然你的书早晚有一天会给朋友借光——借朋友的光可以,把朋友的书借光可能就糟糕透了。如果你是“偷书家”,交友更要慎重——你很可能被你的朋友出卖。前面提到过的美国“书痴大盗”布隆伯格,就是被他十年多的朋友罗德出卖的。罗的又抢劫,又贩毒,多次被警方抓获,也往往以出卖情报交换从轻发落。这次出卖布隆伯格,他获得五万六千美元的酬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书痴大盗”布隆伯格被抓,他当医生的父亲为儿子大破其财:请辩护律师用了五十万美元,一审判刑五年零十一个月后上诉,又花了二十万美元,结果还是失败了。布隆伯格1990年3月20日被抓,1996年获释,时年48岁。 爱书人喜欢津津乐道自己的寻书猎书的经历,又是写访书记,又是写书故事,甚至连偷书的细节也如数招供。美国作家尤金·菲尔德对此有一妙喻:他们“颇像一个冷酷的猎手,总在夸耀他残酷的杀戮游戏,总在不厌其烦地铺排他令人厌恶的屠场细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美国专栏作家、藏书家尤金·菲尔德小时候喜欢他的一个同班同学凯普提薇蒂。老了以后菲尔德又想起她,他把她比喻成一本书:她非常接近一本完美的书——如果愿意,你可以直接把她看作一本十六开的书,清晰,干净,裁切整齐,编辑细致,页边空阔,装订精巧;她的性情和智慧,则可以看作是她的文本。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人们总说夫妻相处时间久了,外貌会越来越像,爱书人和书厮混久了,会不会越来越像书?尤金·菲尔德认为是可能的。他说他的书商跟那些对开、四开及其他古代卷册栖息的时间实在太长,“以至于他说话都带有一种黑体字的腔调”,谦逊、迷人的外表像结结实实的棕褐色老式装订,呼吸的气息混合着书页发霉的气味。 书商之间的争斗有时很好玩。甲书商喜欢一套书,但自己拥有的这一套偏偏缺一本,他只好便宜卖给了乙书商。甲书商对这套书不能忘情,到处搜寻缺了的那一册,巧的是他终于找着了。他对乙书商说:“我卖给你的那套书的缺册找到了,你付我一个好价钱,你的那套书就配齐了。”乙书商不肯加价,仍想以收购那套书时每册的均价付款,二人讨价还价,相持不下。终于,甲书商气急败坏把那本书撕碎了,乙书商醒悟过来发现已经迟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旧俄时代彼得堡的书商伊万·季莫非耶维奇,死前即为自己撰写好了长长的墓志铭,把碑石各面全刻得满满当当,还在第三、第四行之间刻一个拿着书本躺在石碑上的少年。碑文中有这样一段:这里的坟墓排列成行,犹如书店里陈列的书。它们的页数有多少,你们看得到;每本书的标题也清晰可见;而书的内容,将在那边被公正、仔细地研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书籍资源稀缺时代,借书的人和偷书贼、借书不还者同被视为该诅咒的人,因为他们都使得书籍背井离乡,书主人难免日思夜想,因爱成恨。西班牙巴赛罗纳一修道院的修士几百年前曾把上述三种人一起诅咒:书啊,你变成他手上的一条蛇吧,咬他,叫他瘫痪,让他的家业败落,让他病苦到死。让书蠹噬啮他的肚肠……直到最后一项惩罚——被地狱之火永远焚烧。 书商之间的争斗有时很好玩。甲书商喜欢一套书,但自己拥有的这一套偏偏缺一本,他只好便宜卖给了乙书商。甲书商对这套书不能忘情,到处搜寻缺了的那一册,巧的是他终于找着了。他对乙书商说:“我卖给你的那套书的缺册找到了,你付我一个好价钱,你的那套书就配齐了。”乙书商不肯加价,仍想以收购那套书时每册的均价付款,二人讨价还价,相持不下。终于,甲书商气急败坏把那本书撕碎了,乙书商醒悟过来发现已经迟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旧俄时代彼得堡的书商伊万·季莫非耶维奇,死前即为自己撰写好了长长的墓志铭,把碑石各面全刻得满满当当,还在第三、第四行之间刻一个拿着书本躺在石碑上的少年。碑文中有这样一段:这里的坟墓排列成行,犹如书店里陈列的书。它们的页数有多少,你们看得到;每本书的标题也清晰可见;而书的内容,将在那边被公正、仔细地研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书籍资源稀缺时代,借书的人和偷书贼、借书不还者同被视为该诅咒的人,因为他们都使得书籍背井离乡,书主人难免日思夜想,因爱成恨。西班牙巴赛罗纳一修道院的修士几百年前曾把上述三种人一起诅咒:书啊,你变成他手上的一条蛇吧,咬他,叫他瘫痪,让他的家业败落,让他病苦到死。让书蠹噬啮他的肚肠……直到最后一项惩罚——被地狱之火永远焚烧。 一位美国作家说,知识就在那些未曾读过的书里;又说,越是真正的书,就越少人读。他去柏林一家图书馆,发现那里的珍本善籍保存得非常好,就问女管理员:小姐,管理这些满是灰尘的书是不是很麻烦?那小姐一脸惊讶:先生,一点都不麻烦。你刚进的这扇门已经十年没打开过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法国数学家M·米歇尔·查斯莱收藏兴致大发。1861-1870年购进27000件古文献,花费15万法郎。可惜这些历史名人的书信之类全是伪造的,所以有人认为数学天才和常识判断之间实在关系不大。造假的人叫卢卡斯,他连续多年坚持每天制作8件仿真品。他伪造了100封帕斯卡的信,27封莎士比亚的信,几百封拉伯雷的信,还有牛顿、路易十四、伽利略、萨福、维吉尔、凯撒、柏拉图等人的信件。这些信件用的都是法语,也不是写在牛皮纸上,数学家竟然会信以为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藏书家见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书,有时会难挡诱惑而产生偷窃的想法,抑或真的就去偷了。罗伯逊·戴维斯在写于1962年的一篇文章中,曾举过几个例子:大藏书家罗森巴赫看到盖瑞克1747年朗诵过的强森的《序言》时,曾希望自己可以卑劣到直接盗走它;牛津大学图书馆创始人汤姆斯,必须在朋友的看守下,才能抑制想要偷书的强烈欲望;教皇英诺森十世曾经卷入盗窃著名藏书家蒙蒂尔珍贵藏书的丑闻之中…… 1840年,欧洲各大国的藏书家都收到一份稀有图书目录,列出的图书仅有52种,并说这批全球孤本将于8月在比利时的一家小镇拍卖。目录上说:福特萨伯爵刚刚在他的城堡去世。他是超凡的藏书家,一生专收孤本书籍,只要别人有的,他就不感兴趣;只要他自己的藏书也出现在别人的书目上,他就把自己的那一本出售、赠送或者销毁。这一消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藏书家,结果发现这是一出极为成功的骗局。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6840581[/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