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花间对影在2007-09-01 13:05:48的发言:王力先生是杰出的语言学家,有“语言学大师”之誉,尤其在普及诗词格律方面的贡献和地位不可替代。我曾受恩于先生,至今书橱里还有他的《古代汉语》四册,这是我大学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套教材。 我一直认为,敬重某人并非盲从某人。编撰教材毕竟多以融会知识为主,如果对知识点的阐述不够明晰或明显错误,而学生却引为不刊之论,这是相当冒险的。学生不才,在温习律诗中当句对的知识点时,突生疑窦,结合我手头钱钟书先生和周振甫先生的相关意见,继而发现,王力先生是完全错了。好在先生说过,“如果墨守师说,学术就没有发展了。”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第二章“黄山谷诗补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11页)中,研究了律诗中当句对的句式及成因,认为当句对的创格者不是赵翼(《瓯北诗话》的作者)所说的王维,而是杜甫,其定名者为李商隐。下为钱先生原文: 《自巴陵入通城呈道纯》云:“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天社注引欧公诗。按《瓯北诗话》卷十二论香山《寄韬光》诗,以为此种句法脱胎右丞之“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窃谓未的。此体创于少陵,而名定于义山。少陵闻官军收两河云:“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曲江对酒》云:“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白帝》云:“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义山《杜工部蜀中离席》云:“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春日寄怀》云:“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又七律一首题曰《当句有对》,中一联云:“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此外名家如昌黎《遣兴》云:“莫忧世事兼身事,且著人间比梦间。”香山《偶饮》云:“今日心情如往日,秋风气味似春风”;《寄韬光禅师》云:“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宋人如刘子仪《咏唐明皇》云:“梨园法部兼胡部,玉辇长亭复短亭。” 邵尧夫《和魏教授》云:“游山太室更少室,看水伊川又洛川。”王荆公《江雨》云:“北涧欲通南涧水,南山正远北山云。”刘原父《小园春日》云“东山云起西山碧,南舍花开北舍香。”梅宛陵《春日拜垄》云:“南岭禽过北岭叫,高田水入低田流。”早成匡格。山谷亦数为此体。如《杂诗》之“迷时今日如前日,悟后今年似去年”;《同汝弼韵》之“伯氏清修如舅氏,济南萧洒似江南”;《咏雪》之“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卫南》之“白鸟自多人自少,污泥终浊水终清”;《次韵题粹老客亭诗后》之“惟有相逢即相别,一杯成喜只成悲。”末联又酷似邵尧夫《所失吟》之“偶尔相逢即相别,乍然同喜又同悲”也。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 一、初时杜甫创当句对句法,并未命名,至李商隐,才作《当句有对》,现身说法并作命名,此诗重在演绎当句对的作法,于描摹景物讽刺方士并无奇警之处,故列入《玉溪生诗醇》之末:“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在颔联颈联处,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当句有对”的独特风姿:“池光”对“花光”,“日气”对“露气”,“游蜂”对“舞蝶”,“孤凤”对“离鸾”,在每一句中均“自对”得相当工稳,故在上下句中,不必刻意求工,大致不差,即可视为工对。 二、钱先生所引当句对,皆为此体:“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上句用“野水”对“田水”,“水”字重出;下句用“晴鸠”对“雨鸠”,“鸠”字重出,而上下句又字字皆对。再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上句“巴峡”对“巫峡”,“峡”字重出;下句“襄阳”对“洛阳”,“阳”字重出,全是地名对地名,两对又相对,颇具用心。当然,这两句诗本身又符合“流水对”的特征,妙趣天成,那是别话。 周振甫先生是在研读了钱钟书先生相关论述之后,进一步作了发挥,尤为精到全面,不仅保留了钱先生关于律诗中当句对的出处,还追溯到了当句对的源流。他引用洪迈《容斋诗话》中的见识,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当句对的源流在楚辞那里。下见周振甫先生《诗词例话》中“对偶”篇: 唐人诗文中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蒸兰借”,“桂酒椒浆”,“桂櫂兰枻”,“斫冰积雪”。自齐梁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如杜诗“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书签药裹封蛛网,野店山桥送马蹄”,“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 由此可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上句“小院”对“回廊”,下句“浴凫”对“飞鹭”,上下句又相对。 据此,试将“当句对”定义如下:“律诗中的当句对,出句中必有前后两对词语相对,对句也如此,且起落句相对。” 再看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第四节“律诗的对仗”(P44)中,只是提及当句对,且一语带过,语焉不详,所举之例,又与通行见解乖舛相悖:“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唐突说一句,如按王力先生的理解,则“当句对”势将铺天盖地,无论唐代李商隐、清代赵翼,还是当代钱钟书、周振甫先生,都不必对它再加梳理,更无需研究创格者起始于何人。试举两例,以概其余。 一、杜甫之祖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上句“云”对“霞”,下句“梅”对“柳”,且上下句又相对。 二、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云“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上句“城”对“阙”,下句“风”对“烟”,再上下句相对。 杜审言、王勃早在杜甫之前,就写过相类句式,为何李商隐所作《当句有对》格式与此殊异?清赵翼为何视而不见?博古通今的钱先生又为何特意撇清王维,独认杜甫为创格者?王力先生不会借此笑钱先生无知,讥赵翼无聊,讽李商隐自恋吧? 可见,结论只有一个,要么王力先生限于体例、篇幅的原因,没有对“当句对”进行充分阐述,要么王力先生见解有误,根据王力先生粗疏的举例而欲辨识“当句对”,就可能发生胡乱归类、将难得一见的好诗佳构,贬为比比皆是的寻常俗构。 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老九的结论能否成立。 老九认为关于当句对的概念,王力的错了,而钱钟书、周振甫的则都是对的。 可是我们发现,老九的叙述中,钱、周、王三人的概念,其外延各不相同。具体说来,王的最大,周居其中,钱的最小。 老九以一个例句概括了钱的概念:“钱先生所引当句对,皆为此体:‘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请注意,老九这里指出钱的当句对概念“皆为此体”,不涉及其他形式。 接着再看:以下是周振甫老先生《诗词例话》中的内容:“唐人诗文中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蒸兰借”,“桂酒椒浆”,“桂櫂兰枻”,“斫冰积雪”。自齐梁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 老九小结道:由此可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上句“小院”对“回廊”,下句“浴凫”对“飞鹭”,上下句又相对。 请注意:老九在这里提出了“当句对”的另一种形式,或依老九的用语,称之为“体”。于是,周先生与钱先生产生了矛盾! 老九对王力提出了质说:“唐突说一句,如按王力先生的理解,则‘当句对’势将铺天盖地,无论唐代李商隐、清代赵翼,还是当代钱钟书、周振甫先生,都不必对它再加梳理,更无需研究创格者起始于何人。” 貌似理直气壮,可是我们想提醒老九一句,您在质问王力之前,是不是应该质疑自己一下:如果当句对真像钱先生举例的只有一体,且出自杜甫,那么又何来周先生的当句对出自楚辞?如果当句对周先生概括的才算正确,那么钱先生之说岂不是被否定了? 由此可见,钱先生所举的例子,尽管“大量”,却“皆为一体”,仅为当句对中的一种形式。如果钱先生可以缩小当句对的范围而只谈一种,那么,为什么周先生就一定要把所有的当句对形式包罗无遗? 重要的是,二位先生是从修辞的角度谈当句对,而王先生是从格律的角度谈当句对。角度不同,观察的范围自有分别。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老九怎么可以视而不见呢? 多谈一点,看看老九说的最全面的周先生有没有排斥两个连用字的当句对。 下面是周先生举的一个例子及其讲解: …… 这几则都是讲对偶的。律诗中的对偶,一般说来,三四句相对,五六句相对,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句法相当。如杜甫《咏怀古迹》中的两联,即第三句到第六句: 支离(平)——东北(仄)——风尘(平)——际(仄), 飘泊(仄)——西南(平)——天地(仄)——间(平)。 三峡(仄)——楼台(平)——淹日(仄)——月(仄), 五溪(平)——衣服(仄)——共云(平)——山(平)。 这里第三四句相对,第五六句相对。每句都是七字,是字数相等。“支离”对“飘泊”都是连绵词。“东北”对“西南”都是方位词。“风尘”对“天地”都是名词,这里还含有“风”对“尘”,“天”对“地”的各自相对。“际”对“间”意义相近。“三峡”对“五溪”都是地名,又都有数字。“楼台”对“衣服”都是名词,这里还含有“楼”对“台”、“衣”对“服”的各自相对。“淹”对“共”都是动词。“日月”对“云山”都是名词,这里还含有“日”对“月”、“云”对“山”的各自相对。这是句法相当。就平仄说,古代诗的音节以两字或一字为一顿,称音步,双音步如“东北”“五溪”,单音步如“际”“间”。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准,如“东北(平仄)”为仄音步,“五溪(仄平)”为平音步。律诗的对偶,要求仄音步对平音步,平音步对仄音步,如“支离(平)”对“飘泊(仄)”,“东北(仄)”对“西南(平)”,这就是平仄相对。这是律诗中最常见的对偶,是就形式说的。 好,虽然“语焉不详”,可是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理解,句中的“风尘”、“天地”、“楼台”、“衣服”都连用字都是“句中的各自相对”。 读书贵融会贯通,力戒浮躁。立论要冷静理性,不要轻率冲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