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货币战争引发投资者震动 我们手中的钱将成泡沫?

货币战争引发投资者震动 我们手中的钱将成泡沫?  最近,旅美学者宋鸿兵所著的这本《货币战争》5月发行以来连续增印了6次,销售量超过了40万册,如果加上盗版,可能高达60万册。不仅引起了央行、证监会、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关注,也广受西方媒体关注,就连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也发话了。
  "股指超过5500点,形势一片大好,原来我们只是一群等待被人'剪羊毛'的羔羊?""中国会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股市房市泡沫,我们手上的钱要不要从股市撤出来买黄金,何时撤退?"一位非经济专业的普通股民在黄金周假期看完旅美学者宋鸿兵所著的《货币战争》一书发出了一连串的惊呼。记者发现,这位读者的看法同样代表着大多数普通老百姓。
  何以如此?
  众所周知,世界首富是盖茨,其财富大约为500亿美元。但是,《货币战争》告诉你,有一个家族,其财富超过50万亿美元,那就是在金融领域兴风作浪的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
  你知道美联储竟然是一家私人拥有的中央银行吗?知道为什么要用美元挤走黄金的国际"硬通货"地位吗?知道日本为什么会在1990年代陷入长期的经济萧条吗?知道谁是亚洲金融危机的背后黑手吗?
  在《货币战争》中,这一切的谜都有同一个答案:货币。那些控制着货币发行权的人真正控制着这个世界。
  货币发行者人为地制造货币供应的大量增加或减少,相应地,产生了通货膨胀和紧缩。与此伴随的是巨大的财富被银行家们抢走,这被叫做"剪羊毛"。1929年的大萧条、日本1990年代的经济停滞、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甚至两次世界大战,不过是"剪羊毛"的过程而已。伴随着这些人为的灾难,一些个人甚至整个国家陷入了赤贫,而另有一部分人却获得了惊人的收益。
  作者说,狙击中国金融,毫无疑问会成为国际金融集团将要发动的下一场战争。
  而让一个普通投资者恐惧的是,这一切让人联想到在股市上散户其实就是一只任人"剪羊毛"的羔羊。
  中国重演日本股市悲剧?
  《货币战争》认为,"打击中国的金融体系,毫无疑问的是他们的重中之重。对中国下手,决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什么方式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任何侥幸的想法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他们可能采取的战略战术和打击日本的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首先是制造中国的超级资产泡沫,中国的经济在他们的'帮助下',将会有几年的极度繁荣时期,类似于1985年到1990年的日本。然后他们将痛下杀手,实施'远程非接触式'的金融核打击,打垮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将国际和国内资金吓得四散奔逃。最后再以跳楼价收购中国的核心资产,并对中国经济进行'彻底解体',完成统一世界过程中的最艰难的一步。"
  书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案例便是日本的金融战败,日本从容躲过了1987年的华尔街崩盘,却在两年后从更陡峭的悬崖上跌了下去。
  1985年到1990年,日本国内经济和出口贸易空前红火,股市、房地产行情连年暴涨。1989年12月29日,日本股市达到了历史巅峰,日经指数冲到了38915点。当时,日本企业大批收购海外资产。日本人的自信也达到了空前程度。但是,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签订时1美元兑250日元的汇率,在3个月内剧烈贬值到200日元左右,美元贬值高达20%。到1987年1美元贬值到120日元,日元在短短3年中升值了一倍。再胁迫日本保持2.5%超低利率达两年之久,导致其股市、房地产等脂肪组织迅速增生,生产出口行业的肌肉组织严重萎缩;1987年的"巴塞尔协议",要求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自有资本率必须达到8%,让高度依赖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日本银行系统,将自己的软肋暴露在美国金融战争的利剑之下。
  1990年1月12日,美国最终在纽约股票市场利用"日经指数认沽权证"这一新型金融"核武器",其上市热销不到一个月就全面土崩瓦解。
  从1990年算起,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日本股市暴跌了70%,房地产连续14年下跌。在《金融战败》一书中,作者吉川元忠认为就财富损失的比例而言,日本1990年金融战败的后果几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后果相当。
  宋鸿兵认为,对于金融战争毫无概念的日本,和目前中国的乐观情绪何其相似,而中国现在还远不如当年日本的家底厚实。中国很多企业的盈利增长达到30%以上,但相当一部分的贡献来自于投资收益,这和当年日本交叉持股、靠股市来盈利非常相似。
  当心被"剪羊毛"
  "剪羊毛"是书中提到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利用经济繁荣和衰退的过程所创造出的机会,以低于正常价格的几分之一占有他人的财产。"中国将是下一个被剪羊毛的目标。"
  宋鸿兵认为,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来说,股市和房地产价格飙升到目前的程度,对于银行系统来说风险极大。因为现在很多人买房都是通过按揭贷款,由于利率持续走高,房贷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房价走低,会出现普遍的违约现象,购房者将房子退给银行,按揭贷款就会变成烂账。由于中国没有大的资产抵押证券市场和按揭抵押债券市场,所有的风险都压在商业银行的头上。如果股市和房地产出现双暴跌,银行系统就会出现严重的坏账问题。
  而就当前中国股市来说,市盈率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有些股票并不具备投资价值,人们预期的只是有人以更高的价钱从自己手中买走股票,做的只是一种击鼓传花的事情,这个时候的股市就是赌场,身处其中的普通投资者要防止被人"剪羊毛"。
  他说,现在的股民其实是一种赌徒心态。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会亏,但仍把自己看成是幸运者,能够在泡沫破裂之前全身而退。这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人性的弱点。
  要想避免被"剪羊毛"的风险,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风险意识。目前大多数人仍然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不会下跌,这和日本、香港、台湾当年出现泡沫时的投资者心态如出一辙。投资者一定要意识到调整是必然的,只不过是在哪个时间点发生而已。
  中国的股市近来增长速度偏快,不过9个月的时间,已经从2006年底的2600点上升到现在的5300多点,现在已超过5500点,涨幅已达1倍,丝毫不亚于日本当年每年增幅近90%的水平,但是这种高速度的增长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势必面临着回调问题。
  宋鸿兵认为,"四个条件值得重视。第一个条件,当人民币基本账户完全开放,当人民币管制消除了,美元对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这样完全打开通道,这是第一个非常关键的信号,是第一个条件。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股指期货,这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没有股指期货,别人打击你的股市不太容易。第三点,人民币进一步大幅度升值。当房地产出现毁约,房地产贷款出现毁约的时候,我觉得这是第四个信号,一旦出现这个信号,房价就到头了。那个时候,如果是外商的打击,是一个最佳时刻。"
  黄金保值
  对于如何避免货币战争的打击,个人如何让自己手中的资产保值,宋鸿兵开出了"金本位"的药方。
  宋鸿兵提倡"藏汇于民"不如"藏金于民"--所有的中国家庭应该拿出收入的3%-5%购买黄金实物,给自己的财富加上保险,因为当真正大的动荡到来时,能够保障财富的只有真金白银,而不是任何政府发行的信用纸币。事实上,当政府值得信赖时,其发行的货币是有价值的,而当政府的被信赖感不强,货币自然就会贬值,甚至毫无价值。他认为,支撑黄金现货的另外一点是,美元的危机已经开始,并将在未来的10-20年爆发。
  宋鸿兵还明确表示,只买实物黄金。"我从来不买黄金公司的股票,不买任何的黄金期货,我都是买黄金现货。纸黄金,那是操作价格的手段而已。以美国为例,以前是三张单子对一盎司黄金,现在是77个单子对一盎司黄金。77个人中间,只有一个人真正有黄金。这个东西是很危险的。如果大家一旦说,我们都要做交易的话,这个市场马上就崩溃了。"
  据了解,现在国内已经有包括江浙资金在内的投资者开始大量买入实物黄金了。
  ●宋鸿兵其人
  宋鸿兵,1968年出生于四川。20世纪90年代初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观点交锋
  人民币升值是阴谋?
  问:十几年来,中国出口和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美国等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让人民币升值的背后是否有阴谋?
  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我不认为让人民币升值是阴谋,是否有人能列举人民币升值对其企业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恐怕很少。对人民币升值的恐惧症是一种自卑感的表现。
  无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背后是否有阴谋论,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是拉平中国财富和世界财富的差距,这样人民币就要升值,升值有利于境外投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
  我们不仅要看到人民币升值正确性,也要看到其战略性。举个例子,依照1∶7.5的汇价,中国的GDP大概是美国的60%-70%,但欧洲和美国的金融资产是其GDP的5-7倍,中国的金融资产占GDP的比率大概是2.2倍。美国的金融资产的规模是中国金融资产规模的15倍,从金融财富的角度看,中国的财富只有美国的十五分之一。人民币和美金不该有这样巨大的差距。中国现在是金融洼地,欧美的资产都是注水肉,我们现在也要成为部分注水肉。
  陆磊(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人民币的升值本身没有任何阴谋可言。中国产品价格在不断上升,也是导致美国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降利率不应该与通货膨胀同期存在。
  宋鸿兵:有一些概念要弄清楚。一方面是不断创造出来的财富,另一方面是货币,这两者是有差别的。人民币的发行在最近两年偏快,对生活服务的购买力是下降的。美元发行速度更快。我觉得中国的资产要成为注水肉似乎不大可能,资产泡沫化之后,比如说买股票赚了很多钱,而没有买股票的人就亏了,在实际效果上加速了社会的两级分化。
  问:中国金融体系即将全面开放,怎么应对金融风险的提高?是否存在货币战争的危险?
  宋鸿兵:有一种说法认为,国际热钱达到了3000亿美元,这些钱都在中国房地产业上。一旦人民币快速升值,各行各业成本都会上升,国外感觉中国经济失衡比较严重,国际知名学者可能会站出来一起指出中国的经济有很大的泡沫,然后热钱会流向海外,有可能爆发类似日本当初面临的金融战。如果中国各个方面没有警觉,从国际热钱的角度来看,也许是今年年底,也许是2008年,他们就会选择一个时机收网。
  陆磊:如果爆发货币战争,中美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彼此不是跷跷板的关系。
  钟伟:在人民币调整过程中,甚至在今后非常长的时间内,中国都应该保持极强的金融管制。在人民币没有达到市场水平之前,中国的资产都是被低估的。宝钢的市值是2400亿元人民币,它拿出60%的股份与通用拿出6%的股份进行换购,看上去是非常公开公平的。但事实远非如此。现在允许国际大企业并购中国企业,相当于廉价大甩卖。
每一张人民币都是咱人民政府自己印的,能剪咱人民羊毛的只能是咱们自己的人民政府.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货币战争>这本书确实写的蛮不错,从事金融业的人似乎没有不看的.
人民币升值与否实际上应该取决于是否符合中国发展的需求...现在国际所有货币都期望自己的货币贬值,人民币为什么要与之背道而驰呢?不论人民币的升值对中国来说是挑战还是机遇,都应该看到某些方面人为的扭曲.
<货币战争》流行:我们是“集体胆怯”?
徐斌
  就《货币战争》这本书而言,任何稍微具备经济或者历史常识的人都觉得没有谈论的必要,这不过拾流传数百年的犹太人控制世界之类的欧美阴谋论牙慧。但此书在中国流行一时,并引起多方人士的注意,就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了。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这本书受到欢迎的原因是日本经济10多年的停滞和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相关人士仍对西方有关开放金融系统和浮动汇率的建议抱有深深的怀疑。哈继铭称:“他们认为,这只是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的手法。”而作者宋鸿兵也表示:“我从未想到,这本书会如此畅销。中国人对金融市场中发生的事情感到紧张,但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真正的危险。此书为他们提供了一些设想。”
  这个设想是危险的,更是没有前途的。这本书的畅销反映着我们这个古老传统的封闭社会,在面向全球化过程中的集体胆怯。
  人对于未知的事物从来都抱有迟疑恐惧的态度,一个群体对于他们不理解的事物,也持有负面排斥的情感。早期游牧人对铁匠这个职业总是以巫术看待———人怎么能从石头中弄出金属来呢?而我们上千年的农业社会,对商人阶层一直总是排斥、蔑视和愤懑———一个人什么都不干,就是这么将东西倒来倒去,一滴汗都不流,怎么能获得如此多的财富?!这是国之大蠹!要用敌杀死统统消灭光!这和中世纪基督徒对从事钱商职业的犹太人态度一致:从事一些票据纸头的交换,外加叮当作响交易钱币的弹指之功,不流血不流汗,这些不信基督的异教徒居然获得如此多的财富,享受如此奢华的生活,其中定然有诈!如果基督徒生活不幸陷入困境,那么不消说了,这是万恶的犹太人阴谋所致。
  大凡封闭社会里的人,大多持有零和博弈心态,你所得就是我所失。而开放性社会则基本是共赢心态———你赚我赚大家赚。农耕社会、游牧社会基本是封闭社会,你耕这块田,在那块草地放牧,我就没有了。我想得到只有靠抢。而商业社会原则是你种田,我养牛,分工到位,然后自愿交易,大家发财。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不到30年,目前仍然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其实还是农业社会的眼光———洋人是狼,要吃人,我们要与狼共舞。这种心态下,不奇怪《货币战争》畅销了。全球化涉及到全世界几十亿人的交流,在互联网革命的背景下,国际金融的发展犹如洪流卷过,其中包涵的信息量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堪负荷的。习惯了“计划”、“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有序发展”等等词眼的人们,感到迷茫。他们既不理解、也无力抗拒这股洪流,即使他们拥有金融博士的头衔,封闭社会的心态还是无法让他们相信,这一切是他们无法控制和理解的,并将现实世界的种种谜团和失败归结于一个无所不在、势力庞大的敌人。
  白纸上一滴墨迹,看上去像什么?每人内心世界是什么就像什么。在过往以及将来的金融风暴面前,我们认为这是帝国主义的金融寡头阴谋,那是因为我们内心就是认为,这个世界是由无所不在、吃人的资本主义金融寡头支配着。至于是不是真的———反正从小到大,我们的教育就是如此。
  以封闭而非开放的心态,来看待金融系统开放和浮动汇率问题,那么结果肯定就是自作自受,未来一场大的金融风暴等着我们。而吊诡的是,反过来事态的发展又似乎证明了所谓金融资本阴谋的存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前后后发生的一切,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封闭社会走向开放,过程是何等的艰难和胆怯。
  (作者为ANBOUND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