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00
- 帖子
- 10035
- 精华
- 29
- 性别
- 女
- 注册时间
- 2004-4-18
访问个人博客
|
沙发
发表于 2007-11-10 19:50
| 只看该作者
续上
学生行动:口述历史
??
?? ——留住历史的声音
??
??[内容提要]
??
??
??
??我们的项目核心?
??
??通过“口述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抢救流失的史料,锻炼学生的能力。
??
??
??口述历史的概念?
??
??口述历史可以任何人为对象,通过采访者与受访者的交流,以笔记、录音、录影等形式记录谈话,力图从私人记忆中挖掘出珍贵史料。
??
??
??基于怎样的社会问题?
??
??1. 当代大、中学生历史感漠然,造成对历史、社会和自我认识的迷惑;
??
??2. 由于人们的忽视,大量近现代珍贵史料正随着亲历者的离去而消逝;
??
??3.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普遍缺乏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并缺乏社会实践经历。
??
??为什么实施“口述历史”?
??
??1. 通过与历史亲历者的亲身交流,及采访准备中的资料查询,拉近参与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从而加深认识、促进思考;
??
??2. 通过相当数量参与者的努力,将有大量史料得到抢救;并通过组织运作,唤起社会对史料保存的重视;
??
??3. 采访过程锻炼了参与学生的交流能力,寻访过程丰富了参与学生的社会经历,等等;
??
??4. 当代中国大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高水平地记述历史,且学生采访可使讲述者更放松。
??
?? 项目如何运行?
??
??1. 建立“口述历史”联合会,建设学生社团,有试点地开展活动;
??
??2. 社团在潜在受访者与同学之前牵线,便于其前去采访。同时鼓励同学自行联系受访者;
??
??3. “联合会”负责整编材料,并往各种媒体等投稿,并结集出版;
??
??4. 鼓励参与者以博客等网络方式公开自己的文稿、原始材料;
??
??5. 建立专门网站,集中资源和资料;
??
??6. 与媒体合作,举办征文活动;
??
??7. 与学校合作,举办夏令营,邀请资深人士前来交流。
??
?? 我们的独到之处?
??
??1. 按照时间、事件、心理类型相近等关联,运用串联、穿插、对比等手法,提升史料的可读性和启发意义,提供一种不同的历史;
??
??2. 我们有多样的宣传和发表方法,充分与报纸、广播台、电视台和网络媒体合作;
??
??3. 我们有多样的传递方式,包括笔记、录音和视频等;
??
??4. 通过社团在潜在受访者与同学之前的牵线,使更多同学可以较少的准备参与活动、锻炼自己;自主采访者也可以进一步挖掘;
??
??5. “口述历史”要求资金少,社团活动几乎无成本,并有稿费、出版收入、广告收入等,主要开销为联合会负责的宣传、出版、举办征文和夏令营活动。部分启动资金设奖,鼓励同学实施较完整和长期的采访计划。
??
??中国自号千年文明,以厚厚的史书为证。正史野史,纪年断代,史家们呕心沥血,唯求史鉴后人。
??
??然而“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法东渐,也断了中国的史学传承。《清史稿》永远是“稿”,“历史三峡”无数已过的转折都还深掩在迷雾中。残史不足以为鉴,我们断不能让纷扰的言说模糊观史的眼睛。我们是否可以做些什么?
??
??人们可能会对“怎样的人才能成为被访谈者”心存疑惑:“在美国,口述历史曾刻意避开所谓的‘一般平民’,专门访谈政界、商界和社会名流,一直到1970年代,新一代美国历史学者才开始着手撰写‘来自社会底层’的历史。事物的发展之路总是相似的。在大洋的这边,中国的‘口述历史’的对象也从近现代史中的名人、关键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到普通的红军战士、抗日战争中的冀中妇女、慰安妇幸存者……‘口述历史’日渐平民化、多样化。社会进步至此,是将麦克风交给普通人的时候了,是大家来做‘口述历史’的时候了。”(根据《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中国大陆尚没有全国范围的“口述历史”组织。它既没有成为史学界熟悉的研究方法,更枉谈普通学生对它的深入了解。人力物力的局限,正在埋葬宝贵的史料。“有一次,钟先生和一位专家约好了周末进行采访录音,准备工作也做得很充分了,等登门拜访的时候,却是受访人的儿子戴着黑纱出来开门——专家已仙逝了。”(《钟少华:“中国口述历史”先行者》)
??
??幸运的是,已经有人行动了起来;不幸的是,仅靠先行者,还远远不够。我们认为,作为若干年后的社会脊梁,我们,普通学生,也有责任参与到其中来!
??
??我们的目标
??
??1. 为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保留宝贵的第一手回忆尽微薄之力。讲出人们曾经的故事,发掘对公共事件的私人记忆。平凡人也有不平凡的故事,其不论是对于历史学家还是普通人都有难以估量的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或许觉得自己的故事平淡无奇,或许觉得没有必要大费周章,或许天长日久已不愿意再去回忆,或许缺乏独立的表达能力,甚至仅仅因为没有人曾来询问,这些材料就消逝在了人们的头脑中。它们应当被发掘;
??
??2. 扩展采访者——学生的视野,促使我们思考历史与现实。感受活生生的过去,观察活生生的现在。教科书上的历史单调而简略,不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而现实中的种种又让人困惑,让人们理不清来龙去脉。而参加“口述历史”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课本中抽身而出,面对鲜活的材料,知道自己的身后是什么。面对面地接触历史的亲历者,这可以增强历史感,也培养责任感。一旦“口述历史”得到发展,那么无数的个人史放在一起,就是一部更大的《茶馆》;
??
??3. 增加参与同学的社会阅历,培养与人沟通的技能,锻炼文字能力。“口述历史”的记录者不仅仅是一个速记员。参与者在沟通中需善解人意,具备谈话技巧,才能让受访者吐露往事的细节;需要事前充分的准备,了解时代背景,必要时甚至须详知受访者的经历,才能让访问切中要害、顺利进行;更需要耐心。包括采访之后的组织成文、材料整理、编辑筛选,这些都表明——“口述历史”不是听写,而是有技巧的还原;
??
??4. 吸引社会的关注,让普通读者接近历史。《三国志》没人看,《三国演义》有些人看,而易中天的《品三国》是热卖书。为什么?因为正史太枯燥,因为人们需要的是鲜活的故事。我们认为,普通人的亲历故事,是最能以鲜活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阅读的同时,曾经宏大而不可及的历史就通过微小的切口印入了脑海。同时,他人的经历一样是自己的指南,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
??
??5. 关爱老人,留住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存有时代记忆的老人离我们而去。我们希望以自己努力所得,关爱这些历史的口述者,帮助生活困难的老人,留住在消逝中的历史。通过善举感谢为我们提供故事,讲述历史的人们。
口述历史三要素
??
??一、“口述历史”主体
??
??1. 采访者将是大中学生。当代中国大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高水平地记述历史,并且作为采访者学生可以使讲述者更放松。我们欢迎每一个有兴趣的人参与其中,我们也相信有能力、毅力和责任感的同学将和我们一起坚持下来;。
??
??2. 参与者将以学生社团的形式相互联系。详细见下“事业方案”;
??
??3. 倡议成立全国性联合组织。详细见下“事业方案”。
??
??二、“口述历史”客体
??
??4. 受访者可能是任何人。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是一段故事的承载者,潜在的讲述者。“口述历史”的参与者在可能的条件下,可能通过媒体报道等方式寻找到一些受访问者;但更多的情况下,需要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相当数量的参与者,就代表着相当数量的关系网: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师长、同事……这一切都可能为参与者联系到受访者。如果受访者与访问者有比较亲密的关系,那无疑更有助于顺利访问。
??
??三、“口述历史”的方式
??
??5. 口述历史的灵魂是人与人的交流。不同于考据也不同于考古,口述历史的主体和客体,如上所言,都是活生生的人。这意味着“口述”而得的历史资料将因其较强的个人色彩而富有特殊价值,也对“口述历史的参与者在交流能力上提出考验——也是锻炼。交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
??a) 面谈。这是口述历史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最直接的方式。面对面的谈话,是人们普遍习惯的交流方式,而在此过程中受访者也不仅仅以语言传达信息;通过口气、表情、动作等种种超越文字的方式都可以透露出某种历史记忆。访问者可以通过笔记、录音、摄影等记录谈话;
??
??b) 语音交谈。在一些情况下,受访者和访问者可能相隔遥远;此时访问可能需通过电话,或是网络视频、音频等。可能会有一些细节由于工具的局限而被遗失,但有时不完整的接触也是受访者的一种心理保护;
??
??c) 笔谈。笔谈也是口述历史的一种形式。自然它会讲往事经历提炼成文字,对访问者来说更少有撰写的空间;但是它也易于受访者深思熟虑、保持平静。传统的信件来往和网上文字聊天,应该都属于这种形式。
??
??运作方案
??
??一、起步阶段
??
??1. 由核心成员和本届峰会对此感兴趣的与会同学在所在学校(或地区)建立“口述历史”社团,条件困难的可依托文学社等已有组织,邀请指导老师,调动可触及的社会关系资源,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
??
??2. 核心成员和本届峰会对此感兴趣的与会同学自愿地进行初期“口述历史”活动(可以拟定如“亲历申奥”主题),力求高质量,亦以学生原创为特色卖点,向较有影响力与社会公信力的各地报刊或网络媒体投稿,吸引公众对此项事业的关注,起到宣传作用的同时通过社会反馈试水市场;
??
??3. 核心成员帮助初步联系受访者,建立可供访问者的基本资料网络,鼓励同学前往采访;自主采访者也可以进一步前往挖掘。
??
??二、发展阶段
??
??4. 待有一定活动基础后,联合各社团成立联合组织,暂名“大中学生口述历史联合会”(即“联合会”)便于相互协调活动,共享资源,交流经验,促进更多的大中学生走上保护逝去历史,拯救逝去历史的道路,为社会贡献更多学生笔下的好作品;
??
??5. 用最初到位的资金,进行初步宣传,可利用学校网站的社团平台、个人博客、网络媒体、等学生接触频繁的媒体进行广告,并可结合全国各地的学生活动,如学生会主席论坛,大(中)学生社团文化节等等。
??
??三、成熟阶段
??
??6. 待有一定影响力及活动经验时,联合各地社团,并联系一些全国性的刊物(如南风窗、世界知识),发起大型学生“口述历史”征文活动(借鉴“调研中国”和纪念张纯如征文等),诚邀全国各地的学生就不同主题,走近身边的老人,录下岁月的声音,写出不凡的历史(有条件的可把自己寻访的路程用DV记录,用作网络交流和电视宣传)征文大赛将设置奖项,鼓励、嘉奖积极参与的学生;
??
??7. 整理征文所得稿件,并之前积累的优秀作品,由“联合会”整理、编撰、联系,面向社会结集出版。由“联合会”组织同学,与原作者一起对文章进行编辑。我们认为,对采访资料的适当编辑将有助于其保存和传播。并不一定拘泥于将文章一篇一篇按序排放,或可将不同讲述者的材料按照一定逻辑关联(时间、事件、类型、心理等)进行整合,运用串联、穿插、对比等手法,使其更有历史价值和启发意义。当然,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尽量避免主观的歪曲和解释。希望以其高质量,纯原创,真历史的优点赢得读者的认同,
??
??8. 我们鼓励参与同学将采访材料网络分享(当然,在尊重版权的前提下)。我们鼓励参与者利用个人博客宣传“口述历史”的活动,鼓动更多人的加入;同时,公开自己的文稿,或者(愿意的话)公布原始的采访资料,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反思。我们同样鼓励将采访录音发布在网上。有兴趣、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将自己的寻访之路用DV记录下来,或者(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拍下访问过程;
??
??9. 由各地学生社团或“联合会”出面,将“口述历史”材料整理成连载系列、广播文稿,送至文字传媒及广播传媒发表;有条件情况下将录音和影像资料制作成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丰富传播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在有条件时建立网站,共享采访录音、影像等,扩大影响;
??
??10. 当流动资金允许时,联合会将举办“口述历史”夏令营活动,联系学校作为场地,费用以同学自费与“联合组织”出资相结合,时间4-5天。夏令营争取邀请齐红深,钟少红等知名历史学者,及致力于推广口述、在此领域求索多年的人士前来,进行交流、讲座,为全国各地热心于口述历史的青少年提供互相交流,进一步学习的平台。
??
??四、展望
??
??11. 根据以上方案实施的效果,以此为一循环,将征文、夏令营等活动发展为年际或双年际,固定下来以为日常。持续进行发掘工作。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历史,每个生命都有无穷的故事,只要坚持,就会不断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史料,感悟更珍贵的人生;
??
??12. 鉴于中国目前养老事业的状况,在走访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可能实地感受到一些口述老人生活困难、疾病缠身的痛苦,我们计划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用活动所得,帮助需要社会关怀的口述老人(必要时可向社会发起募捐)。
??
??组织与财务方案
??
??一、组织
??
??1. “口述历史”的管理部门即为“大中学生口述历史联合会”(暂名),宗旨在于指导和推进“口述历史”在全国大中学生中的开展,下设各部门分辖组织、财务、编辑、宣传、活动等;并领联络各地、管理财务、调节资助、编辑文章、审定书稿、联络媒体、包装出版、筹备活动、协调事务等各项工作;
??
??2. “联合会”与各地学生社团不属于上下级关系,仅起联系、交流、共享资源之用。但应产生总协调员,可由各地社团负责人定期推选,以便统一组织征文、夏令营等活动;
??
??3. 该联合会由核心成员发起,诚邀本届峰会对此感兴趣的与会同学和全中国大中学生的共同参与,积极欢迎中国各大院校的支持与社会各界历史、社会学者的指导。
??
??二、财务方案
??
??4. 支出项目:初期宣传广告费用、征文活动举办费用、出版事宜花费、夏令营活动所需开销、邀请社会人士开销。原则上采访所花费用如交通费等同学自理,花费较大或有困难者或可向联合会提交申请,适量资助;
??
??5. 收入来源:项目启动资金,出版物所得,举办夏令营,建立网站所得广告收入,其他赞助(拟联系香港等地口述历史协会/中国近代口述史协会[美]等相关协会,与有意愿的企业或私人),同时欢迎鼓励同学们将相关稿费所得等捐予社团;
??
??6. 利润流向:本着“关爱老人,留住历史”的期冀,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访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老人。在保证持续发展之后有赢余者,联合会制定标准帮助他们,愿他们享受一个幸福的晚年。
??
??“人是万物的尺度”。历史的惊涛骇浪,就是无数的水滴组成:他们或许显眼,或许隐藏,但一样不可或缺。作为历史的主体,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才是历史故事的承载者。我们有过这样的传统,我们也有这样的需要,我们更有这样的责任。
??
??让先人已去的遗憾不再重演,让尘封的历史不再沉默。让我们一起,走近身边的老人,录下岁月的声音,写出不凡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