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读解:格非小说——蒙娜丽莎的微笑

http://www.zmw.net.cn/bbs/dispbbs.php?boardid=12&id=79739&page=1#

看来,这篇小说非得由我来点评一番。

小说的结构,有模仿博尔赫斯的布局手法。在细节的编织中营造了一个迷宫。

小说中,有第一人称的叙述视野,有为了迎合“主角”趣味的文白笔法,有关于那个年代的“上海轶事”、80年代的校园背景,以及“西方思潮”时髦书目;有北方人玩耍的讨巧段子,有暗喻风水“奇术”的镜子,还有最后灵魂开窍的西藏梦境。。。这些缠绕的线团中,有些细节的表述有瑕疵,有作者无意中错失的“意识流”与“暗喻”。
当然,作者对主角的猜测,与作者与主角之间的人际关系,都有不少败笔之处,令人抱憾。

格非的大名,是“先锋文学”曾经拥有的名声。如今,显得气度平和,语气温驯。胡河清曾经比喻的“蛇精”之灵动,依然穿梭与话语之中,但鳞甲的光芒似乎黯淡了。

(后续:有时间,再来絮叨一下,关于小说中的细节之寓意。。。)

---------------------------------

说起这篇小说,为小说家格非有点惋惜了,是一个值得“不朽”的题材,却浪费了一次彰显个人创造力的机会。

这篇小说有一个极为不同凡响的视角,也有一种极为狭窄的市场聚焦点。

从视角上说,这是一次纪念体的写作,是对一个天才的幽灵——胡河清的回忆,是集成了博尔赫斯的布局+普鲁斯特的意识流+胡河清的中国魔幻=卡夫卡式的结局=一幕“专制”空间里的“变形记”。

从小说约束的读者圈来聚焦,这是一篇圈定60年代人的心灵记忆,而不属于70、80、90年代的读者。大概,论坛上,只有吴老大,与来自华师大的李劼、周泽雄俩人,才是小说最为适合的读者对象。

或者说,只有一位“上海读者”的专注眼光,才能看清小说中的细节暗喻。

但是,可惜的是,《收获》主编李小林(巴金之女)在审稿时,也未必读出了这部小说中的神秘之源。
如果有可能的话,这篇小说的幅度应该有20或30万字,这样才能容纳下一个“天才”的不朽故事。

转帖请注明真名网 [url=http://www.zmw.cn/]http://www.zmw.cn[/url]

[ 本帖最后由 天边外 于 2007-11-14 14:13 编辑 ]
以下是引用凌寒在2007-11-14 15:24:44的发言:
play如果当编辑或评论家的话,估计当今文坛会发掘出好作品来的。
---------------------------------------------------------------------------------------------------
呵呵,这句话应该面对《收获》主编去讲,足以让她为之汗颜。

如果不知道作者是格非,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了小说中的“天才”!

如果知道作者是格非,我们就会好奇地寻找天才笔下的破绽——是否如水浒好汉般地存心“卖个破绽”?

如果知道小说中主人公原型是胡河清,那么,我们不得不感叹格非丢失了一部“天才之作”!

而《收获》主编真是有眼无珠如井底之蛙般的丧失了一次大红大紫名利双收的“天赐良缘”。

这就是,个人读解该小说的一声惊叹。

诸位若要知道其中的缘由,待我慢慢说来。。。(先卖个关子,呵呵。)
人家写的是小说,是虚构,哪里说了是写胡河清肖像了?

你兴奋个啥涅?
原帖由 采采 于 2007-11-15 00:48 发表
人家写的是小说,是虚构,哪里说了是写胡河清肖像了?

你兴奋个啥涅?
那是因为你不知道胡河清是谁,也不知道格非与他的关系。。。

不知不为罪,可以去网络上查一下后再插嘴。
没进来大帖的时候,那天边外的风格就扑面而来,进来一看,果然激情洋溢。赞美完毕,做鼠窜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