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新任院士谢华安被举报论文抄袭

新任院士谢华安被举报论文抄袭

1972年冬,正逢杂交水稻协作攻关组从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抽调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幸运地作为福建省协作组成员被派往海南,开始了育种生涯。

1981年,谢华安培育出杂交水稻“汕优63”。1986年,“汕优63”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广的水稻品种,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谢华安的贡献在业内无人不晓,他于去年底成为中科院院士。在以谢华安人生经历为主线的报告文学《神农》一书中,谢华安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杂交水稻救星”。但是,他的学术能力正遭受质疑,他的论文和专著被指抄袭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2007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福建农科院研究员、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榜上有名。同一天,福建农科院两名退休研究员给著名打假网站新语丝发去邮件,内称谢华安有论文是抄袭他作而成。中科院院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而对谢华安的质疑,恰恰就集中在其学术能力上。

据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局长马扬表示,在院士增选过程中,中科院的确接到过举报谢华安的材料,他们也派人去调查过。调查结果在院士增选大会上公布过,讨论过。最后,谢华安以超过2/3的票数当选院士。至于调查结果的具体内容,这位负责人没有透露。

福建省农科院宣传部负责人也表示,中科院既然批准他成为院士,举报的问题是真是假,答案已经很清楚。他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工作成果都在农田里。据悉,1995年到2005年,谢华安先后5次向工程院院士冲刺,均告失败。去年,他向中科院院士冲刺,终获成功。

对于质疑之声,谢华安本人更为低调。正在北京开会的他告诉记者,自己被举报这件事,组织上很重视,对他和举报者都进行了调查核实,他相信组织。至于其他,不想多说。

论文抄袭铁证如山?

邱实,向新语丝发举报材料的两名研究员之一。 “不只是那篇论文,这本书都有问题,是别人代写的。”1月6日下午,福州某小区住宅内,邱实拿出一本绿色封面的书给记者看,书名 《汕优63选育的理论与实践》,作者署名谢华安,2005年1月出版。

此前,谢华安五次被提名工程院院士时,邱实曾写信给相关部门提出质疑:谢华安培育汕优63,育种思路是按袁隆平的“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理论,育种手段是已有的常规方法,在学术上没有任何创新,不够资格当院士。“我承认,谢华安贡献很大,但不能因此乱戴高帽。”

2007年,又是工程院院士增选年。邱实估计谢华安还会被提名,于是早早开始搜集新证据。很快,他将目光锁定在谢华安的论文 《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Ⅲ.光合特性与光能利用率》 (以下简称 “谢文”)和著作 《汕优63选育的理论与实践》上。

“‘谢文’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朋友说,谢华安没做过光合研究,怎么会有相关数据?”邱实找来那篇论文看,发现谢文没有一个引注,只在文后列了16篇参考文献。他专门跑到福建省农科院图书馆,借来几篇参考文献与论文对照:“谢文”中6个表格的数据,与参考文献中的3篇论文的数据惊人的一致。略有差别的是,或者计量单位不同,或者表现形式不同。

而那6个表格的数据,正是谢文的核心所在。文中汕优63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剑叶净光合率的具体数值,及作为参照系的其他稻种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剑叶净光合率的具体数值,与3篇参考论文的数据完全一致。

那3篇论文为江苏省农科院的同一个研究团队所写,均于1989年发表在 《江苏农业科学》上。

“如果是引用别人的研究结果,需要一一注明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国祥认为,核心数据不标明出处,会让人以为是作者亲自做实验得出的。水稻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刊物《中国水稻科学》的编辑人员也表示,作为论文的核心数据,如果不一一注明出处,严格来讲确属抄袭。“绝对是抄袭。谢华安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邱实后来又打听到,两三年前,福建省农科院才买了部可以测量光合数据的仪器。而谢的论文是1997年发表的。

公然侵占他人成果?

周易,福建省农科院研究人员,他认为 《汕优63选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是谢华安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据周易介绍,2004年八九月份,时任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的王乌齐开始找人编写该书的章节提纲,随后组织十来名中青年科技人员,让他们按章节查找文献,搜集资料,着手编写。但该书正式出版时,编著者署名只有谢华安,真正的撰稿人在前言中被归入“帮助完成资料收集、打印和文稿校对工作”人员之列。

“事实上,谢华安没写过一个章节,只参加过书稿的讨论会。”周易肯定地说,“全书70多万字,头年八九月份开始写,第二年1月份出版,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一个人怎么能完得成。”

“是多个人写的。”另一名曾经参与编审工作的科研人员蓝波也证实,《汕优63选育的理论与实践》并非出自谢华安之手。

记者翻阅了厚厚的 《汕优63选育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主体内容由12个章节组成。每章开头有一段英文摘要,末尾有一串英文参考文献。 “谢华安看不懂英文著作,更写不出英文摘要。”周易称。

2007年12月27日,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谢华安榜上有名。邱实糊涂了, “铁证如山,谢华安还是当选了。难道我的举报材料没被如实介绍,投票院士们不知情?还是我的举报不实?或是那些问题微不足道?如果是后两者,中科院应该公开说明情况,起码得跟我解释一下。”
我连“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剑叶净光合率”都是第一次听说,当然没有能力判断了。
但,还有一种常识的判断,检举者应该提供涉嫌抄袭的具体内容,把事实摆在大家面前,而不是单纯通过转述、复述。
在中国,任何一个级别的人被指抄袭,都不会让人惊讶了。
支持老周~就为了他难得使用一回任何,都这样带有风险的词语!说明我们情况恶劣到何种地步!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1995年到2005年,谢华安先后5次向工程院院士冲刺,均告失败。去年,他向中科院院士冲刺,终获成功
--------------------------
够执着啊 图个啥呢?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我内心的生命,会遇见藏在我生命中的欢乐,尽管岁月以其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
据说是2007年经典语录之一:

“偷一个人的主意是剽窃,偷很多人的主意是研究”。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1-21 12:08 发表
支持老周~就为了他难得使用一回任何,都这样带有风险的词语!说明我们情况恶劣到何种地步!12d" />
呵呵,从学界的角度看,院士就是最高级别了,而院士的东窗,不是第一次事发了。最下游级别,大概算学生作文吧。有了搜索引擎之后,学生剽窃已成蝗虫化趋势。
只要看看那些剽窃者被揭露后是如何不动如山、依然故我的,就会发现,我们的有关领导早已达成如下共识:剽窃算什么?也值得大惊小怪?
其实,收拾剽窃者,是一件相对简单的工作,只要找到证据,加以核对并定性,绝非难事。有关人士偏偏“知其易为而不为”,我们只能傻眼了。
原帖由 人约黄昏后 于 2008-1-21 22:04 发表
1995年到2005年,谢华安先后5次向工程院院士冲刺,均告失败。去年,他向中科院院士冲刺,终获成功
--------------------------
够执着啊 图个啥呢?
意味大了去了,有可能涉及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啊!
ID已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