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吴向宏:粮价危机的本质是金融危机

目前全球发生的这场“粮价”危机,本质上乃是一场金融危机而不是粮食危机。原因很明显,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并未出现任何危机迹象。无论在国际范围内还是在中国国内,粮食生产总量并未减少,相反近年全球粮食产量一直温和增长,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21.3亿吨。同时全球人口也没有多大变化,亦即需求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有人说粮食危机是印度、中国等经济快速成长国家的中产阶级食物需求升级、人均消费量急速上升导致的。这也同样无法说明为什么在过去短短几个月里,粮价会发生如此巨大的上涨。
  对此,经济学家其实早有共识:高通货膨胀绝大多数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而不是由真实需求上升导致的。此前的黄金、去年的石油以及去年底以来的粮食价格上涨,其幅度都不是真实需求变动所能够解释的,明显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恶果。而价格上涨从股票、房产、黄金等资产类商品,传递到石油等资源产品,最后到粮食等消费产品的过程,更清晰说明这是一场由货币供应过剩所推动的通货膨胀。因为,当大量冗余货币供应出现时,人们第一反应都是会将这些“用不掉”的钱拿去投资,首先是投资于股票、房产、黄金等,形成资产泡沫。这些资产泡沫积聚和破灭的过程会造成财富的大量集中,这过程中赚得盘满钵满的那些超级资本玩家们,便会转战石油等大宗资源产品。最后,大宗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会导致整个经济过程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推动最终消费类产品如粮食的上涨。因此,一般而言,粮食等产品的上涨是通货膨胀末期的“补涨”阶段。

  基于上述判断,我就有两个预言:第一点,这次粮价上涨是一次性的调整式上涨,也就是说,明年不会再有持续的粮价上涨。第二点我以前说过了,粮价“补涨”意味着这轮全球流动性过剩进入尾声。事实上,有些专家认为,以去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为标志,全球流动性过剩已经结束。我认为,如果应对不当,下一步全球金融体系甚至会出现拐点,进入一个流动性不足的时期。

  以上扯了这么多,核心要旨是想说明:在经济高度金融化的21世纪,哪怕是最最基础性的、“民以食为天”的粮食问题,也和全球金融动向息息相关。问题在于,我国政府的个别管理者对此尚无认识。我国粮食政策的核心,至今无非一是要严格保护耕地,二是大搞国家储备粮制度。这两条措施不能说不对,但它们一旦遇上新型的、以金融危机为实质的“粮价”危机,就很难说有什么效果。

以耕地制度为例。严格保护耕地并不等于保障了粮食产出,因为在种粮入不敷出时,农户会抛荒耕地。那么,农户种粮为什么会不赚钱呢?原因之一恰恰是耕地保护政策,导致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实际上被政府垄断,人为供应不足,地价节节攀升。这就导致了房地产业以及相关的城市建设行业片面繁荣。而这些行业恰恰是农民进城打工的主要部门之一。所以,保护耕地越严格,房地产业就越景气,而农民进城打工就越容易,相对来说也就更加不愿意种地。与此同时,严格保护耕地政策导致的地价上升也使地方政府获得大量财政收入,有更多的钱大搞城市建设,使城市经济更繁荣,拉大城乡差距,这样同样会刺激农民进城从而抛荒耕地。用金融的术语说,这就是对耕地的强制保护导致资源错配,使得资金片面流向房地产、城市建设以及公共财政等领域,而农业领域获得投资不足。

  不仅仅我们官方的粮食政策没有考虑到金融时代的现实,我们一些经济学家片面“市场化”的倡议,也是脱离实际的。有些建议摆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中国完全没有保护耕地、保障粮食自给之必要,认为可以依赖国际粮食市场,靠进口来解决粮食供应。这些建议的要害是没有意识到粮食本身是一项大宗交易产品,而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其需求的强烈刚性,使得它成为国际金融资本投机的良好对象。最近的粮价危机就是绝好的实例。的确,从实体经济层面看,全球粮食供应不会出现大的危机。但在某一特定时期,粮价因金融投机而急剧上涨,有可能造成消费者普遍恐慌,出现人人囤粮的局面。此时,购买力较强的消费者群体就会“买光”本来属于较低收入人群的那部分口粮,造成低收入人群实实在在的“粮荒”。放在全球市场上,就是发达国家的居民将大量买走市场余粮,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就会发生严重粮食短缺。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坦率地说,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我认为努力方向是明确的,就是要把现代金融制度和传统的粮食与耕地保障机制结合起来,使得我们的粮食供应系统既能抵抗传统的、因天灾等因素造成的粮食短缺,也能抵抗现代的、因金融等因素而导致的粮价危机。要做到这一点,国家管理者必须先开拓思路,并应当组织金融投资专家和农业专家共同研究,探讨出可行的方案。
   (作者系国际商业顾问)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施主:请端起酒杯喝酒,放下筷子砸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