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2
- 帖子
- 5867
- 精华
- 11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5-2-5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14:25
| 只看该作者
邱晓华:掌控当前经济形势的政策建议
邱晓华:原国家统计局局长、现中海油高级研究员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面对着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一是自然灾害不断,先后出现了年初的南方地区冰雪灾害、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6月中下旬的南方局部地区洪涝灾害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二是股市的暴跌、房市的持续疲弱,使市场信心严重受挫;三是国际石油、粮食、铁矿石等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推动了国内物价继续攀升;四是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加深、美元持续贬值、越南爆发经济金融危机、国际热钱大量流入,对国内经济金融稳定形成较大的压力;五是美、日、欧和世界经济的减缓趋势更加明显,人民币持续升值,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给出口企业带来较大的困难。这些因素,有些虽在预料之中,但演变的程度更严重,有些则是预料之外的,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阶段中国经济的走向如何?宏观政策又需作何调整?日益引人关注。
经济基本面不变,通胀向中度发展
总的看,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还是基本正常的,对中国经济过分悲观的看法不可取。增长速度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既是预料之中,也是难免的,但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有可能达到10%左右;通货膨胀压力不减,通胀水平由低度向中度发展的趋势基本成局,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8%的预期调控目标难以实现,很可能在6.5-7%之间。但影响物价上涨的国内需求因素逐步减弱,更多地是成本因素和国际输入因素的影响,因而决定了本轮通胀的平缓性、持久性,出现持续超过10%的高度通胀的可能性还不大。
宏观调控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防经济过热政策力度把握过严,忽视经济周期性调整规律,一味紧缩社会需求,出现政策性减速效应过于激烈,与周期性减速效应叠加,最终伤及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以至经济增长形成较大的回落惯性,造成宏观经济过快地触及谷底;二是,防通货膨胀政策方向把握失当,忽视本轮通胀的成本性、国际性因素,一味紧缩国内银根,出现国内企业为世界性通胀吃药,生产经营环境更紧,成本上升的压力更大,最终伤及微观经济的正常发展,以至国内供给出现过大的波动,加剧国内市场供求矛盾,加大物价上涨压力。
防止经济出现较大减速惯性
展望全年发展趋势,经济仍可以保持较快的发展,出现形势逆转的可能性还不大,拉动今年经济增长10%左右的需求力量依然存在。但对不利因素要保持高度警惕:国际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变数、国内自然灾害不断、涨价压力不小、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特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实现稳定增长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比较突出。
就国际经济环境来说,一些问题虽在预料之中,但程度更严重,情况更复杂,未来还存在不少变数。犹如存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给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带来爆炸性冲击,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次贷危机影响比预期要严重。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增长已明显减缓,欧、日经济也深受其害,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整体减缓已基本成局,其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尤其对那些依赖美国经济程度较高的国家,出口形势有可能变得更为严峻。有人已做出预测,如果美国经济减缓1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可能减缓0.5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经济可能受此拖累放缓0.2~0.3个百分点。也许这种预测有点过头,但至少提醒我们,如果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萧条局面,对中国的出口影响肯定是不小的。因为现在中国对美国出口已占总出口的1/5以上。今年前五个月,由于美国进口的减弱,至少影响中国出口增幅回落5个百分点。
二是,国际性通胀现象更加明显。石油价格持续上涨,不断冲击全球经济的神经。每桶100美元的心理关口,早在年初就已突破,目前已攀升到每桶140美元以上高位,同比涨幅超过一倍,对石油进口国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与此同时,粮食、铁矿石、铜等其他资源性、基础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形成了较强的全球性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有可能引发全球物价的全面持续上涨。中国现在一半以上的石油需求要靠国际市场来满足,受涨价因素影响,每年要多支出数百亿美元。因而,中国经济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特别是未来国际石油价格走向存在变数,其潜在影响不可小视。
三是,美元汇率持续弱势。受美国经济疲弱和结构性失衡的影响,加上国际市场流通的美元过多,美元汇率跌势不减,对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的比价持续软弱,不仅使国际外汇资产出现大幅度缩水,也加剧了国际性通胀。弱势美元趋势若不能得到遏制,将严重扰乱国际金融市场,进而破坏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是,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出现异动。今年以来,越南出现了股市暴跌、房市崩盘、物价大涨、汇率大贬等经济和金融问题。韩国经济的贸易逆差急剧增多、币值不稳、物价上涨等。印度经济也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增势减弱、物价上涨。俄罗斯经济降温,物价大幅上涨。这些国家经济的变化目前虽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大的负面影响,但可能影响国际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加剧国际资本的不正常流动,给东南亚和其他一些地区国家的经济和金融造成冲击。
就国内经济来说,整体经济已出现减速运行态势。一季度GDP增长10.6%,二季度增速回落到10.1%左右。除了自然灾害不断外,股市、房市持续低迷,物价持续上涨,紧缩银根政策造成了相当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生产经营的困难,资金链条绷得较紧,生产、投资、消费、出口等环节的增速都有所减缓。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促进和制约因素并存,上行和下行力量同在,但下行的风险正在快速增加,未来的发展态势存有一定变数。
需要指出的是,转变发展方式正成为新时期发展的新要求,它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利好的,有利于摆脱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硬约束。但就短期来说,转变发展方式不是免费的午餐,必然要求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就是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受到限制,一些涉及资源、环境更多的发展领域设置的市场门槛更高,由此带来发展成本上升,短期内将影响一些领域的生产、投资,影响一些经济增长速度。因而,对可能伴生的阶段性失业加剧、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弱、CPI上升、社会心态不稳等问题,也应当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及早做好应对工作,把经济转型的代价控制在最低的限度。
2008年的中国经济走向将主要取决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把握上。如果调控力度、时机把握得当,各项政策相对配套,不出现伤害微观领域基本活力的局面,我们就可以避免宏观大的波动。如果有关调控政策持续收紧,就有可能引发本轮经济周期出现过早触底的危险。
现在的关键是,在财政政策上要在稳健基础上,适当加大积极支持发展的力度;在货币政策的运用上,要在从紧基础上,适当增加灵活性,防止收缩过紧;在外贸政策上要注意保持鼓励出口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适当增加激励性。要注意避免出现政策性收缩效应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效应重叠,以至放大波动效应,形成过大的经济下滑惯性。这是需要政府竭力防止的。
出现高度通胀的可能性较小
今年以来,市场物价持续上涨,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一度曾攀升到8.7%,引来各方面的更多关注。此后涨幅虽有所波动,但基本处于7~8%的高位运行。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9%,表明中国的通胀水平已经由低度向中度发展,全年实现4.8%的预期目标是很困难的,但连续出现10%以上高度通胀的可能性也不大,估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6.5~7%之间。
本轮通胀的特点决定了通胀的变化将会是平缓的、阶段性的、可控的,不大可能是急剧性的变化,也不会是持久性的、不可控的。本轮通胀成因表现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国际输入影响的特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以往不完全相同。需求拉动可能是急剧性的变化,但成本推动很可能是逐步的、渐进的,不可能是急剧性的变化;国际输入的影响可能是突发性的,但不大可能是持久性的。按照目前国内的经济社会条件,物价上涨也是可控的,即可以控制在各方面可以承受的范围,能够避免出现超过10%的高度通胀。
从发展趋势看,推动涨价的因素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虽然潜在涨价压力还不小,但主要不是来自国内需求膨胀的因素,涨价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于成本因素和国际输入因素。而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客观上还需要有个过程,不可能短期内迅速见效,估计中度通胀状态还将继续维持一段时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治理通胀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缺乏国际视野,还是局限于国内问题,关起门来就通胀论通胀,忽视本轮通胀的国际性,影响国内经济的较快发展,以至出现中国为世界通胀吃药,付出过大的代价;二是,缺乏综合措施,还是局限于单纯紧缩货币政策,仅把控制需求作为主要手段,忽视财政政策和外贸政策,影响社会需求的稳定增长,以至出现微观经济发展的环境持续恶化,加大社会的成本压力,加剧供求的失衡矛盾。
总之,防止物价上涨过快的政策立足点,要更多地放在改善供给、优化结构、完善机制上,更多地放在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上,而不是放在单纯的紧缩货币需求上。这就要求政府要在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更多地运用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手段,切实帮助企业和个人消化成本和价格上涨的压力;更多地运用富裕的外汇储备加大进口力度,通过增加国际资源来控制国内价格上涨。也就是说,要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与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结合好,把国内调控与国际调节结合好,把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结合好,把需求调节与供给调节结合好,把行政调控与制度改革结合好。牢牢把握住一个基本的原则,这就是防止和治理通胀,不宜以过度加剧失业矛盾为前提,不宜以牺牲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为代价,而是要在发展中治理通胀,在增加就业中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各方面可以承受的范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