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反思金河

    当金河老向在场数十名学员询问谁读过他的某部获奖小说而仅有一人举起手时,我想金河老的心情一定是复杂的。这位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连续荣获全国中、短篇小说奖,几年内被《新华文摘》转载18次的老作家,在短短20多年后,已经被他的后辈同行们所遗忘。不,应该是遗弃。

    几天后,在同样的教室里,作家津子围在开场白中提到了王蒙驳马原“小说死了”论的戏语——不是小说死了,是马原的小说死了。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国内炒得沸沸扬扬的,德国汉学家顾宾所谓“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的论断。我没有找来词典里关于垃圾的词条,但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抛开长久得可称为古董的不谈,在当代被用完的或是已经被淘汰掉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垃圾吧。或许垃圾根本就不该是一个贬义词,它们完成了文学的历史使命。

    问题只在于我们当代的文学作品是不是太容易速朽了?诚如高海涛院长所说,当我们迫不及待地试图将构思转化为传世之作时,再望一望远山,等一等灵魂。

反思什么呢,宏越兄?
谈论文学,人们往往像谈论足球等行业一样,喜欢从类的角度进行判断。其实,文学天才的降临往往不取决于文学人口的众多。拿一千或一万个平庸作家来取样,根本不足以评论一个文学天才——假如他出现的话,或者,假如他没有出现的话。
至于“文学已死”之类昏话,永远是那些闲得无聊的人制造出来的泡沫化玩意,它们只具有声响的价值,缺乏见解的内核,无论说话者叫顾彬,还是叫马原。
福山宣判“历史的终结”,后面可是提供了一大套说词的,哪里像我们这儿,只是忙着把观点弄成一句句狠话,看上去根本不是在提供观点,而是在打铁。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19 21:20 发表
哪里像我们这儿,只是忙着把观点弄成一句句狠话,看上去根本不是在提供观点,而是在打铁。
俺顶这句话 我最近在给领导代写某本书的序言,就是在“打铁”。
周兄,我以为顾宾和马原的话是有不同,马原的文学死了,我以为他的意思是既不是文学死了,也不是马原的文学死了,而是中国当代文学死了,至少8 9年后,他,金河等一些人很少写小说了;而顾宾的话是指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他所说的垃圾可能是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不够好吧。两种话都相对绝对,矫枉过正,但各有所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