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文号脉之五〗胡适与雅骨

  由于审美上的结构性缺陷,导致我一直拒绝在文学上给予胡适敬意。今天我决心改变这一点。

  所谓结构性缺陷,我专指一种东方式才子观,在该种才子观的烛照下,某类才子较易让人惊艳,另一类作家则易于遭到忽视。比如,我们本能地欣赏有气势的铺排,对那些以简洁素朴为特征的表达,就懒得用正眼去瞧了;我们迷恋一切诗性文词,以致迷迷瞪瞪地断定,任何不能从文字里臼出一碗诗泉的家伙,都不配称为才子;我们近乎先入为主地把理性和思辨逐出才华领地,好像它们只是与文学无关的化学试剂,结果,我们随时准备对各类妖邪笔墨敞开胸怀;我们的文字爱好侧重于趣味,在我们针对文才的认知谱系里,客观化历来不是才能的象征,于是,任何主观化的言行,都有望被我们惊叹成一种魅力。

  面对这类审美强权,胡适就显得形单影只了。简单地说,那些历来属于中国文人强项的地方,胡适的得分都太低。比拼以句子、词汇为考量单位的文采,胡适劣势明显,他有时会犯下些低级错误,比如一篇文章里两次引用同一个例子,他偶尔还会写出极易引发老师摸戒尺冲动的句子,比如一句话里叠用“竟然”,类似这样:“由于一个中国学生竟然得了一个卜郎吟文学奖,当时竟然变成新闻。”在我们这个性喜把文人与雅士并称的国度,胡适往往表现得一根雅骨也无。有人送他一枚牙章,他打算请台静农先生治一方藏书印,在这块任何中国文人都会下意识风雅一把的领地,胡适的要求竟然是:“就用‘胡适的书’四个字,字体用隶书,不用篆字,叫人一看就认得。”这么看来,与其说胡适缺乏雅骨,不如说他把这根雅骨给卸了。记得早年的胡适,也曾有过“秋日适野,见万木皆有衰意”,遂“感而赋诗”之举。

  凡是传统文人禁不住手痒的行文作派,胡适一概弃绝,另一面,属于胡适文章的那些优点(尽管表现得不算完美),却又极难在其他中国文人里发现。

  读胡适文章,你不可能撞上神神道道的语言。胡适的看法都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写在纸上,你无需猜测他的言外之意,不像读有些作家,我们似乎总要费劲地打捞(兼猜测)作者的潜台词,而且,如果被打捞者名叫鲁迅或庄子,你把他的潜台词挖掘得越深刻,就说明你的理解力越到位,你根本不必担心把对方夸过头了,因为,对方已经被预悬为深刻的典范了,一个只能他衡量你、不能你衡量他的绝对标高。钱理群先生写过一篇《怎样才能读懂鲁迅》,劈头就说:“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换言之,任何强调鲁迅如何深刻的言论,都是高度安全的,反之则充满危险。好在我们面对胡适时,此类迷人又恼人的“读懂”问题已不复存在,胡适自称:“我的长处是明白清楚,短处是浅显。……我抱定一个宗旨,做文字必须要叫人懂得,所以我从来不怕人笑我的文字浅显。”——回过神想想,这为什么不是一种气概呢?通常,浅显与浅薄乃是贴邻,作家恐惧被人目为浅显的程度,不下于女子忌讳被人说得老丑,而我们的胡适博士竟然“从来不怕”。不怕,有两个原因,要么出于无知,要么出于“有恃”,有恃则无恐。“人家都以为我胡适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他对唐德刚说,“其实我写起文章来是极慢极慢的。”这就是说,对于自己外貌凡俗、雅骨脱尽的文字,胡适下的功夫,并不在别人的华彩文字之下。蔡元培当年概括过胡适文章的四大特点,并赞叹道:“这是何等手段!”那四项分别是: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和系统的研究。虽然在文本的终极成就上,胡适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但若以此四者为据,中国文人学者中可与胡适过过招的人,恐怕没有几个。

  可叹的是,胡适有但丁之志而无但丁之才,虽然对汉语文章之弊端洞若观火,却毕竟没能用自己的实践提供一种辉煌文本。胡适写诗,并非认为自己具有诗人潜质,而是为了实验白话诗的可能性。写诗之于他,实与内在冲动无关,只是体现为一种职责,仿佛木匠应客户要求加工一个全新家具。我想,如果他能够,他原本有望给汉语世界增添一道另类景致,在他视力所及之处,分明闪烁着充满异质性的文章光华。一位甚至敢把“为天地立心”判为妖词的人,顺着他的目光远眺,我们将看到各色半仙笔法悉遭驱逐,理性则会焕发出熠熠文采。如果他能够,汉语文学的特质纵然不会挪转——正如鲁迅依旧是鲁迅——但至少会奔涌出一条全新河流,后人也能意识到另一片星空的存在。

  唉,这种文字终究成为想像,也是恨事。
又让我抢到沙发,先抢了再说,等等细细品。
在文学作品中显示理性的光彩,可以做到,而理性的文字中要显现文学性的文采,却几乎只能在想像之中。“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和系统的研究”差不多都属于非文学性的,要在这中间趟出一条文采的路来,太难了。
以胡适的笔法写胡适,顶一记。
不知道胡适为什么要过问文坛的事?文学作品该怎么写该是作家自己的事哪,我觉得哈,胡适以学者的风格去管这类作品的写法,一有一统写作章法的嫌疑,二有违背写作本属个体事务的天生特性。我觉得胡适无权过问此事。

[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08-12-4 10:58 编辑 ]
原帖由 童志刚 于 2008-12-4 10:12 发表
在文学作品中显示理性的光彩,可以做到,而理性的文字中要显现文学性的文采,却几乎只能在想像之中。“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和系统的研究”差不多都属于非文学性的,要在这中间趟出一条文采的路来,太难了。
是的,这也是我大感棘手的东西。可能,我的心灵过于趋向希腊人了,这导致我对中国式的文采观,越来越不屑。普罗提诺说过:“只知黄昏与黎明之美,却不知正义与智慧之美,更不知后一种美超越前一种美的人根本无法谈论壮丽辉煌的‘美德’。”感觉,这话像是特地针对中国文人说的。他还有一句我不知出处的话:“丑就是没有被理性完全统摄的东西,是没有在所有方面屈从于理式的物质。”换言之,在他们眼里,文学之美,从来不是与理性背道而驰的东西。
争取啥时谈谈这个话题。
谢谢九船、施国英和流星雨。
不过流星雨兄的话我还没懂。为什么不能过问呢?这毕竟不等于领导的过问。

[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08-12-4 11:13 编辑 ]
补记一笔:小文在投稿前,先呈请刘齐大哥过目,大哥目光如炬,指出了我几个闪失,尤其是末尾那句“但至少会奔涌出一条全新河流”,原来我说的是“支流”,确实不好,凭什么是支流呢?在此,再向刘齐大哥道声谢。
呵呵,泽雄兄,如果只是一种非权力性的倡导,我也觉得……觉得……挺不错,只是,如果胡适是在KMT那边,这事倒也不必担心,可如果换成别的党,这事就悬了,它自己都不敢保证自己不管哈?本性!呵呵。我的意思是说有一种框架性的惯性放在“这边”不得不防。
其实,老童说“而理性的文字中要显现文学性的文采,却几乎只能在想像之中。”我也觉得有点似是而非,说白了也只是个欣赏习惯问题,有人能从“1+1=2”中看出一种简洁的美来,你确实不能说,他看出的这种美和你在“文学性的文采”中看出的美不能类比,它们肯定有某种共同性,但我也说不太清。

[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08-12-4 11:32 编辑 ]

图:张建辉

“胡适有但丁之志而无但丁之才,虽然对汉语文章之弊端洞若观火,却毕竟没能用自己的实践提供一种辉煌文本。写诗之于胡适,实与内在冲动无关,只是体现为一种职责,仿佛木匠应客户要求加工一个全新家具。”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2-4 09:39 发表
而且,如果被打捞者名叫鲁迅或庄子,你把他的潜台词挖掘得越深刻,就说明你的理解力越到位,你根本不必担心把对方夸过头了,因为,对方已经被预悬为深刻的典范了,一个只能他衡量你、不能你衡量他的绝对标高。钱理群先生写过一篇《怎样才能读懂鲁迅》,劈头就说:“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换言之,任何强调鲁迅如何深刻的言论,都是高度安全的,反之则充满危险。
呵呵,可能是编辑看到了上面这段话,本期《南方周末》文化版,与《胡适与雅骨》相对应,有何怀宏的《鲁迅与耶稣》,上下对照着读,比较有趣!
如果题目是我们该如何读胡适之类的意思,我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要舒服、清楚得多。但现在这样好象周兄要用那“四项标准”来要求所有的文人和文章,那就有些过了。
谢谢龙MM提供漫画。
去读了何怀宏先生的文章。呵,有那么点微讽在。文字里的微讽,好比夏天的微风,总会令文字变得清爽些的。
原帖由 LS640604 于 2008-12-4 14:16 发表
如果题目是我们该如何读胡适之类的意思,我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要舒服、清楚得多。但现在这样好象周兄要用那“四项标准”来要求所有的文人和文章,那就有些过了。
LS兄产生这种联想,我很失败,自忖,不仅内心绝无此念,小文里也没有如此倡导。
实际上,写小文时我偷了个懒,蔡元培的断语针对的是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我顺手拿了过来,目的也是强调胡适的强项。不过,文章的强项是不可穷尽的,大凡可以要求所有文人的东西,都是比较粗浅的规矩,比如“要言之有物”,“不要抄袭”,等等。别的东西,别说我不敢,斗胆说一句:无知无畏者才敢。
小文的全部意思,就是提醒人们注意胡适试图仰望的那片文学星空。在此之前,这片星空一般不为中国文人所注意,好像它属于火星似的。我觉得,能够知道并尊重那片星空的存在,也是有意义的。
这第五号相当四平八稳,基本引不起争论,原因是号出来的脉,不算病的征象。目的是提示一种好的脉相,意思也就很明白了,看看,这么平淡的脉相,原来是做文字的常人所做不到的。是哟,人们要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境界,即使拿去那个誓字,那不甘罢休还时常常会在人们心中形成一股蛮劲,总觉得自己的那些思想不是那些平淡明白的文字所能表达的。
民国文人大多属于特别会写文章的一代,胡适自然显得文笔一般,不过放在我们这一代文人身上,胡适比那些“新左派”已经高明很多了。

再,用文人的文笔比较胡适,似乎对老胡还太严苛了点,老胡的骨子里似乎算不得“文人”,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好像更般配些,当然,成“家”之后,再弄一笔好文章,那简直就是仙人了。
原帖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12-4 19:43 发表
这第五号相当四平八稳,基本引不起争论,原因是号出来的脉,不算病的征象。目的是提示一种好的脉相,意思也就很明白了,看看,这么平淡的脉相,原来是做文字的常人所做不到的。是哟,人们要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境界,即使拿去那个誓字,那不甘罢休还时常常会在人们心中形成一股蛮劲,总觉得自己的那些思想不是那些平淡明白的文字所能表达的。
谢梦子,俺是这么想的。
曾几何时,批评变成斗狠,似乎谁不会来不来地弄上几句狠话,就不配算是玩批评似的。
其实,俺这个专栏名,并非专司找别人的茬,主旨还是聊聊文字内部的事。
网事兄:依我看,胡适的文笔岂止是一般,简直是蹩脚、差劲。小文说的是,在那些凭区区文采不足以论定的地方,胡适别有优秀之处,而这些地方,恰恰是那些文字非常来电的家伙所望尘莫及的。
原帖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12-4 19:43 发表
这第五号相当四平八稳,基本引不起争论,原因是号出来的脉,不算病的征象。目的是提示一种好的脉相,意思也就很明白了,看看,这么平淡的脉相,原来是做文字的常人所做不到的。
是这样滴,我看了这文章也想到中医诊脉的几种脉象:滑脉、洪脉、数脉、沉脉、弦脉、弱脉……     俺以前选修过中医,但也忘差不多了,大概记得,这“滑脉”,就不是有病,而是有喜了。


哦,好像某位叫做摩罗的先生的文章,就像“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貌似强而有力,实际上病的不轻呐。
闲来无事,挑剔一把,以遣无聊之人生,并为泽雄兄搞点思维小刺激:

“凡是传统文人禁不住手痒的行文作派,胡适一概弃绝”
——此句用了一个“凡是”,一个“一概”,等于是两个全称判断,可谓斩钉截铁,下笔有千钧之力。可是,所谓“凡是”,所谓“一概”,查看了前文和后文,也就是一个“雅”字而已。然而“传统文人”显然也有追求通俗的一面,否则就不会有蔚为大观的“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了。拒绝耍雅,白居易是很突出的,他追求什么“老妪能解”,以至于苏东坡曾说“白俗”。总之,命题过大,论证太稀。
另外,对于胡适的“异质”,似乎也有些过誉了。我们固然可以从蔡元培的那四点,而承认胡适为文的“异质”,但这个异质是否具有那么大的能量,还得看胡适的思想、感受方式到底有没有真正“异质”。我以为他还没有脱离传统之窠臼,并没有异质到哪里去,譬如学者曾指出,他所理解和运用的所谓“实验主义”的求学方法,与传统的考据学并无根本差别。如果一个人转了一圈,还是古人,他所写的文章,恐怕和古人不会异质到哪里去。
呵呵,写到这里,自己都有点心惊肉跳。泽雄兄掐我可不要太猛。

回复 17楼 的帖子

长知识了,谢谢。
难得见到龙MM刻薄一回,没想到一出手,脉象如此雄健。
老周此文,似乎有大谬存焉.其实,网事兄在15楼已经点透了.
"由于审美上的结构性缺陷,导致我一直拒绝在文学上给予胡适敬意。",胡适本来就没有多少可以称得上文学作品的(如果我们不把那些书信、随笔也硬拉扯进去的话),他是一个学者,一个政论家,一个社会改革家,他的文字当然要“明白清楚”了!这是勿庸置疑的道理,即便可以文采飞扬的毛泽东后来不也明白如话写论持久战纪念白求恩了吗?与其说是能力,不如说是一种文字的社会功用。
而文学语言,本质则是指向彼岸、隐蔽、多元解读,具有弹性和美感的。胡适基本不写文学作品,是否就因为他其他的文字能够证明他“奔涌出一条全新河流”呢?逻辑上就不通--除非证明他奔涌出一条文学之外的文字河流。所以,老周的这次论证,等于在试图证明从事110米栏的刘翔其实是中国男足的绝佳好手。
不信,请看看《胡适文存》,里面能够找到多少“文学作品”。

《胡适文存》(四集)目录  

    《胡适文存》
    (共四集)
   
    胡适 著
    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
    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 先后发行
   
   
   
    目录
   
   
    《胡适文存》(一集)
   
    卷一
   
    文学改良刍议
    附录一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附录二寄陈独秀(钱玄同)
    寄陈独秀 附录 答书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
    答钱玄同书
    附录一 钱先生原书
    附录二 钱先生答书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论文学改革的进行程序
    (1)盛兆熊先生来信 /
    (2)答书
    跋朱我农来信
    致蓝志先书
    答蓝志先书
    论句读符号(答“慕楼”书)
    答黄觉僧君《折衷的文学革新论》
    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正案)
    论短篇小说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追答李濂镗君
    读沈尹默的旧诗词
    谈新诗
    《尝试集》自序
    《尝试集》再版自序
    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
    中学国文的教授
    《国语讲习所同学录》序
   
    卷二
   
    诗三百篇言字解
    尔汝篇(藏晖室读书笔记之一)
    吾我篇(藏晖室读书笔记之二)
    诸子不出于王安官论
    《墨子小取篇》新诂
    实验主义(七篇)
    问题与主义(五篇)
    杜威先生与中国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井田辨(四篇)
    论国故学(答毛子水)
   
    卷三
   
    国语方法概论
    《水浒传》考证
    《水浒传》后考
    《红楼梦》考证(改定稿)
   
    卷四
   
    归国杂感
    易卜生主义
    美国的妇人
    贞操问题
    论贞操问题(答蓝志先)
    论女子为强暴所污(答萧宜森)
    “我的儿子”
    (1)汪长禄先生来信
    (2)我答汪先生的信
    不朽
    不老(跋梁漱溟先生致陈独秀书)
    (1)梁先生原信节录
    (2)跋
    我对于丧礼的改革
    新生活
    新思潮的意义
    工读主义试行的观察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许怡荪传
    李超传
    吴敬梓传
    先母行述(1873-1918)
    寄吴又陵先生书
    朋友与史弟(答王子直)
    《曹氏显承堂族谱》序
    《吴虞文录》序
    《林肯》序
    一个问题(小说)
    终身大事(游戏的喜剧)
   
    《胡适文存二集》
   
    卷一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发起“读书杂志”的缘起
    王莽
    记李觏的学说
    费经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
    读楚辞
    古史讲座的读后感
    一个最限度的国学书目
    附录一 《清华周刊》记者来信/
    附录二 答书/
    附录三 梁任公先生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梁任公《墨经校释》序
    附录一 梁任公先生来书
    附录二 答书
    论墨学
    《章实斋年谱》自序
    《淮南鸿烈集解》序
   
    卷二
   
    《科学与人生观》序
    附录一 陈独秀先生序/
    附录二 答陈独秀先生/
    附录三 答适之(陈独秀)
    孙行者与张君励
    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附录一 梁漱溟先生第一次来书 /
    附录二 答书 /
    附录三 第二次来书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附录 《日本译中国五十年来之文学》序
    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
   
    卷三
   
    十七年的回顾
    祝《白话晚报》
    黄梨洲论学生运动
    《政治概论》序
    《天乎帝乎》序
    我们的政治主张
    附录 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的讨论
    我的歧路
    附录一 王伯秋先生的来信 /
    附录二 傅斯祾先生来信 /
    附录三答伯秋与傅斯祾两先生
    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答陈独秀)
    附录 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陈独秀)
    国际的中国
    一个平庸的提议
    一年半的回顾
    与一涵等四位的信
    这一周(六十七则)
   
    卷四
   
    吴敬梓年谱
    《西游记》考证 附录 读“西游记考证”(董作宾)
    《镜花缘》的引论
    跋《红楼梦考证》
    附录 《石头记索引》第六版自序(蔡孑民)
    《水浒续集两种》序
    《三国志演义》序
    高元《国音学》序
    赵元任《国语留声片》序
    再论中迷的国文教学
    《中古文学概论》序
    评新诗集
    《尝试集》四版自序
    《蕙的风》序
    歌谣的比较的研究法的一个例
    北京的平民文学
    附录 谈北京的歌谣(常惠)
    《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卷头言
    读王国维先生的《曲录》
   
   
    《胡适文存三集》
   
    卷一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附录 机器与精神(林语堂)
    请大家来照照镜子
    漫游的感想
    (一)东西文化的界线
    (二)摩托车的文明
    (三)一个劳工代表
    (四)往西去
    (五)东方人的“精神生活”
    (六)麻将
    欧游道中寄书 寄慰慈(三封) 寄志摩(两封)
    名教
   
    卷二
   
    几个反理学思想家
    一,引子
    二,顾炎武
    三,颜元
    四,戴震
    五,吴敬梓
    治学的方法与材料
    整理国故与“打鬼”(给浩徐先生信)
    附录一 西滢跋语
    附录二 主客答问(浩徐)
    读书
    庐山游记
   
    卷三
   
    《左传真伪》的提要与批评
    一, 著者珂罗倔伦先生
    二,作序的因缘
    三,什么叫作“左传的真伪”
    四,论《左传》原书是焚书以前之作
    五,从方法上证明《左传》不是鲁国人做的
    六,关于这一部分的批评
    七,下篇的最后两部分
    入声考 附录 寄夏剑丞先生 后记
    读《吕氏春秋》
    一,《吕氏春秋》的贵生主义
    二,《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
    三,《吕氏春秋》与李斯
   
    卷四
   
    禅学古史考
    从译本里研究佛教的禅法
    菩提达摩考(中国中古哲学史的一章)
    书后三则
    论禅宗史的纲领
    一,汤用彤教授来书 二,胡适答汤用彤教授书
    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
    跋宋刻本《白氏文集》影本
    附录 一,单不庵先生来书 二,答单不庵先生书 三,单不庵先生二次来书 四,再答单不庵先生书 五,单不庵先生三次来书 六,三答单不庵先生书 七,单不庵先生四次来书 八,四答单不庵先生来书 九,单不庵先生五次来书
    海外读书杂记
    一,敦煌写本的略史
    二,敦煌卷子的内容
    三,神会的“显宗记”及语录
    四,所谓“永嘉证道歉”
    五,“维摩诘经唱文”的作者与时代
   
    卷五
   
    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
    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
    一,残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楼》
    二,脂砚斋与曹雪芹
    三,秦可卿之死
    四,《红楼梦》的凡例
    五,脂本与戚本
    六,脂本的文字胜于各本
    七,从脂本里推论曹雪芹未完之书
    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
    一,水浒版本出现的小史
    二,十年来关于水浒传演变的考证
    三,我的意见
    四,论百二十回本
    五,水浒版本源流沿革表
   
    卷六
   
    《三侠五义》序
    一,包公的传说
    二,李宸妃的故事
    三,三侠五义与七侠五义
    《海上花列传》
    一,海上花列传
    二,替作者辩诬
    三海上厅书
    四,海上花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
    《儿女英雄传》序
    《官场现形记》序
    《老残游记》序
    一,作者刘鄂的小传
    二,老残游记里的思想
    三,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
    四,尾声
    《宋人话本八种》序 附录 《灯花婆婆》(节本)
    读吴承恩《射阳文存》
    重印《文本山房集》序
    关于《镜花缘》的通信
    附录一 孙佳讯先生回信
    附录二 《镜花缘》补考(孙佳讯)
   
    卷七
   
    《陆贾新语》考(跋潮阳郑氏《龙溪精舍丛书》本《新语》)
    汉初儒道之争
    再论王莽
    读《北史》杂记
    一,北方民族的“铸象卜”
    二,魏朝曾订正北方语音
    三,《北史》记男色之风
    四,崔浩
    五,北朝的女权
    苏洵的《辨奸》
    欧阳修的两次狱事
    考作象棋的年代
    《胡茄十八拍》
    建文逊国传说的演变(跋崇祯本《逊国逸书》残本)
    焦循的《论语通释》(与马幼渔先生书)
    跋郎兆玉刻本《墨子》(傅沅叔先生藏)
    墨字
    附录一 邵瑞彭先生来信 附录二 墨子入神仙家之杂考(邵瑞彭)
    《宋元学案补遗》四十二卷本跋
    附录 《宋元学案补遗》四十二卷本跋(单不庵)
    除罪
    中国教育史料(与陈世棻先生书)
    《吴淞月刊》发刊词
   
    卷八
   
    《白话文学史》自序
    《词选》自序
    词的起原
    元人的曲子
    《曲海》序
    扬州的小曲
    《吴歌甲集》序
    跋《白屋文话》 附录 《白屋文话》自序(刘大白)
    三百年中的女作家(《清闺秀艺文略》序)
    贺双卿考
    《直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
    《小雨点》序
    论长脚韵
    一,单不庵先先生来书
    二,答单不庵先生书
    三,单不庵先生二次来书
    论翻译(与曾孟朴先生书) 附录 曾先生来书
   
    卷九
   
    人生有何意义
    爱国运动与求学
    中国公学十八级毕业赠言
    今日教会教育的难关
    祝贺女青年会
    慈幼的问题
    《市政制度》序
    《四角号码检字法》序 后记
    追想胡明复
   
    《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卷一
   
    说儒
    附录一 周东封与殷遗民 傅斯年
    附录二 毛西河论三年之丧为殷制
    附录三 三年丧服的逐渐推行
    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
    附录一 与钱穆先生论《老子》问题书
    附录二 致冯友兰先生书
    校勘学方法论(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序)
   
    卷二
   
    论《牟子理惑论(寄周叔迦先生书两封)
    陶弘景的《真诰》考
    《四十章经》考
    附录一 寄陈援庵先生书
    附录二 陈援庵先生来书
    附录三 答陈援庵先生书
    楞伽宗考
    《楞伽师资记》记
    荷泽大师神会传
    《神会和尚遗集》序
    《坛经》考之一(跋《曹溪大师别传》)
    《坛经》考之二(跋北宋本的《六祖坛经》)
   
    卷三
   
    辨伪举例(蒲松龄的生年考)
    《醒世姻缘传》考证 后记一 后记二
    附录一 柳泉蒲先生墓表 张元
    附录二 跋张元的《柳泉蒲先生墓表》
    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钞本
    跋《四游记》本的《西游记传》
    《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序
    《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
   
    卷四
   
    我们走哪条路?
    附录一 敬以请教胡适之先生 梁漱溟
    附录二答梁漱溟先生/女士:王小航先生文存序
    惨痛的回忆与反省
    信心与反省
    再论信心与反省
    三论信心与反省
    悲观声浪里的乐观
    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
    领袖人才的来源
    论六经不够作领袖人才的来源(答孟心史先生)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教育破产的求济方法还是教育
    所谓“中小学文言运动”
    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
    大众语在那儿
    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
   
    卷五
   
    论《春秋》答钱玄同 附录 钱先生来书
    司马迁替商人辩护
    谈谈《诗经》
    论《诗经》答刘大白 附录 刘大白先生来书
    论观象制器的学说与颉刚书
    明成祖御制《佛曲》残本跋
    读王小徐先生的“佛法与科学”
    《参同契》的年代
    朱起凤《辞通》序
    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序
    董康《书舶庸谈》序
    《人权论集》序
    《四十自述》自序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文选》自序)
   
    附:胡适的论著,最早是岳麓书社以“旧籍新刊”为名影印了《白话文学史》,后来上海古籍出版了《胡适古典文学论集》和《胡适红楼梦考证全编》。近年中华书局又分类出版了《胡适学术文集》;最近北大又出版了十卷本的《胡适文集》,另外黄山书社曾用简体横批出过《胡适文存》四本。胡适在49年以前的重要论著先后结集成《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及《胡适论学近著》这本是第四集,前三种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最后一种由商务印行。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城骁 于 2008-12-4 23:01 发表
闲来无事,挑剔一把,以遣无聊之人生,并为泽雄兄搞点思维小刺激:

“凡是传统文人禁不住手痒的行文作派,胡适一概弃绝”
——此句用了一个“凡是”,一个“一概”,等于是两个全称判断,可谓斩钉截铁,下笔有千钧之力。可是,所谓“凡是”,所谓“一概”,查看了前文和后文,也就是一个“雅”字而已。然而“传统文人”显然也有追求通俗的一面,否则就不会有蔚为大观的“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了。拒绝耍雅,白居易是很突出的,他追求什么“老妪能解”,以至于苏东坡曾说“白俗”。总之,命题过大,论证太稀。
另外,对于胡适的“异质”,似乎也有些过誉了。我们固然可以从蔡元培的那四点,而承认胡适为文的“异质”,但这个异质是否具有那么大的能量,还得看胡适的思想、感受方式到底有没有真正“异质”。我以为他还没有脱离传统之窠臼,并没有异质到哪里去,譬如学者曾指出,他所理解和运用的所谓“实验主义”的求学方法,与传统的考据学并无根本差别。如果一个人转了一圈,还是古人,他所写的文章,恐怕和古人不会异质到哪里去。
呵呵,写到这里,自己都有点心惊肉跳。泽雄兄掐我可不要太猛。
谢谢勇健兄指点。平时行文,自忖也蛮注意分寸,对于“凡是”“一概”之类,亦有所警惕,不料此地竟疏忽得如此放肆,真是不该。
“命题过大,论证太稀”之语,也很是精准,我无从回话。硬要说,只能从题外找话,即小文原无意于论证,只求略略指出一个现象,性质上,算是为我谈论写作之道的目标借一个题。——私下说说,我的电脑里倒有一篇未完成稿,是专门用来捍卫胡适的。写着写着觉得没劲,就搁下了。
关于胡适的异质,我特地强调,我在乎的是胡适仰望过的地方,而非胡适提供的成果。小文里也已提到,胡适没有提供可观的文字成果(所谓“有但丁之志而无但丁之才”)。
至于勇健兄提到的末节,即所谓有“学者曾指出”,我觉得有点奇怪,因为,从前人考据学方法中发现可与现代科学方法(含实验主义)接轨的地方,正是胡适本人的贡献。这是其一,其二,站在现代角度以求矫正传统考据学里的若干弊端,也是胡适用力甚勤之处,胡适对传统考据学的优缺点看得历历如睹,怎么可能到头来反而“与传统的考据学并无根本差别”呢?这应属误判。

为防止胡适文存不全面,继续搜索

《胡适著译系年目录与分类索引》
《胡适传记作品全编 第一卷 上册》
《胡适传记作品全编 第一卷 下册》
《胡适传记作品全编 第二卷》
《胡适传记作品全编 第三卷》
   
《胡适传记作品全编 第四卷》
《胡适文集一念一笑》
《胡适文集雾中落日》
《胡适文集读书与胡说》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胡适卷》
   
《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库 胡适代表作》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 胡适学术文化随笔》
《疑古与开新——胡适文选》
《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 胡适集》
《中国二十世纪思想文库 新论语 胡适语萃》
   
《中国现代文豪妙语录 胡适妙语录》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文库 胡适讲演》
《百花散文书系 胡适散文选集》
《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
   
《胡适杂忆》
《现代中国思想论著选粹 胡适论学近著 第一集》
《胡适思想小品》
《经典文丛 名家人生咏叹 胡适人生恳谈》
《时代碣鉴——胡适的白话文、政论、婚恋》
   
《胡适说禅》
《买办文人胡适评<水浒>》
《胡适思想批判(论文选集)》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尝试集》
《白话文学史》  
《生命流程(二)——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身世录》  
《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共两册)》  
《人生大策略》
   
《丁文江传》  
《回顾中外文学大师丛书 胡适文集读书与胡说》
《回顾中外文学大师丛书 胡适文集雾中落日》
《回顾中外文学大师丛书 胡适文集一念一笑》  

胡适家书手迹



胡适留学日记(上册)



胡适留学日记 卷九(下册)

----------------------
可见,胡适创作的“文学作品”很少,基本都是学术著作、传记随笔书信(当然也也算文学式样吧,但这些文学式样需要的文字方式恰恰是“明白清楚的”)

[ 本帖最后由 兮兮 于 2008-12-4 23:38 编辑 ]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12-4 23:12 发表
老周此文,似乎有大谬存焉.其实,网事兄在15楼已经点透了.
"由于审美上的结构性缺陷,导致我一直拒绝在文学上给予胡适敬意。",胡适本来就没有多少可以称得上文学作品的(如果我们不把那些书信、随笔也硬拉扯进去的话),他是一个学者,一个政论家,一个社会改革家,他的文字当然要“明白清楚”了!这是勿庸置疑的道理,即便可以文采飞扬的毛泽东后来不也明白如话写论持久战纪念白求恩了吗?与其说是能力,不如说是一种文字的社会功用。
而文学语言,本质则是指向彼岸、隐蔽、多元解读,具有弹性和美感的。胡适基本不写文学作品,是否就因为他其他的文字能够证明他“奔涌出一条全新河流”呢?逻辑上就不通--除非证明他奔涌出一条文学之外的文字河流。所以,老周的这次论证,等于在试图证明从事110米栏的刘翔其实是中国男足的绝佳好手。
不信,请看看《胡适文存》,里面能够找到多少“文学作品”。
……
兮兮,我读胡适不多,但也不会少到这种程度,连胡适写过多少文学作品都不知道。
小文中强调文学家胡适了吗?小文中提到胡适从事的都是文学创作了吗?
实际上,认为胡适不是文学家,乃是大家的公认,小文也没有任何理由要推翻这个公认。我所试图纠正的是,我们不要因为胡适不是文学家,没有进行过文学创作,就把胡适文章里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给顺手抛弃了。就此而言,你的所谓“不信……”及由此粘贴过来的一大堆胡适作品目录,才真正让我意外。你激烈反驳我的东西,竟是我从未有过的想法。
兮兮对文学语言的理解,一以贯之,你已经坚持好多年了,看来你还想继续坚持下去。我知道,这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认识,不能说错。但我现在认为,类似你这样的理解,也像电脑一样需要升级。我所说的(说得如何是另一回事)自以为就是该种文学语言的升级版。欢迎兮兮就我的升级版是否成立(即是否需要另一条全新河流),或我的升级版内容(其中是否含病毒,还是压根说错了,等等)进行质疑。假如兮兮根本就不承认这个升级版,那么我得说,我们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讨论问题。
老周的意思是,不是文学家、基本不写文学作品的胡适,其实是文学“可以借鉴的东西”。如果这样,俺没异议,世界上值得借鉴的东西太多了,文学作品本来就需要借鉴太多。但俺以为,胡适文字的意义,乃是他作品基本性质决定了。试想,一个医生的处方写成散文,一个律师的代理词写成诗歌,那不乱套了?

你自己也说“虽然在文本的终极成就上,胡适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这恰恰说明了,作为非文学家的胡适,在文学上乏善可陈。既然经过包括老周你在内的几乎公认他在文学上基本没作为(除了白话文开创意义),他所谓的借鉴意义,也就只能是借鉴了。如同写侦探小说的,不妨借鉴刑事法学,写武侠小说的,不妨知道些传统经脉和招式名字,但这些被借鉴的东西,恰恰不是文学本身。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兮兮,这么说吧,你对胡适有多少了解?我简直要冒昧地以为,你对他一无了解了。
胡适只不过不是第一流的文学家罢了,但只要标准不放得那么高,说胡适是文学家,也是完全够格的。何况胡适也自称:文学是他的爱好。你以为他真这么差劲,以至随便换成一个医生和律师,也足以替代?
抄一段唐德刚的亲历给你看看,也省得你对胡适过于小觑了:
笔者在大学时代便听过《全宋词》的编者唐圭璋先生讲宋词。唐先生自诩——也是我们公认的——是以“四声”填词(一般人只分平仄)当代少有乃至仅有的词人。但是唐先生就始终没有告诉我们“填词”为什么要“四声”分明。他纵有解释,亦不能指点诸生升堂睹奥。……后来我在纽约和胡先生聊天,谈到宋词的声韵。胡老师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一发难收,竟向我谈了一整晚有关宋代词人用韵的问题。一夕之谈,真是胜读十年书。……这些本是词客们“说来容易”的老生常谈。难得的是胡先生随口念出的百十条例子。他在美成、白石、三变、八叉……晚唐、五代、两宋诸朝中的大小词人的作品中,信手拈来,无不贴切。真是倒背《花间》而能融会贯通之!他举出、念出、指出诸家词的异同优劣,行云流水,如数家珍,使我这沙发斜倚、手捧咖啡的学生听来,真有天花乱坠、落英缤纷之感。瞠目结舌之余,我也觉得二十多年来,教过我的文学老师,以及学界前辈,乃至朋辈间所有的才子佳人,没有一个和胡适比不显得灰溜溜的。
泽雄兄如果“掐”点比较古典、生僻又还有点趣味、新鲜感的“古旧文章”之类(象一般难见的八股文、历朝圣旨、奏章之类,我就不信里面挑不出一点毛病 ),说不定还挺有意思,这种“诊脉”法总给人一点不痛不痒的感觉。呵呵。

我不是说现代的作品不能掐哈,我只是觉得你的性格比较谨慎、小心,掐现代的东西不容易发挥出你的特长和优势。

[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08-12-5 00:50 编辑 ]
首先,胡适再不济,五四一代的国学根底也远高于如今,这一点要承认。
其次,老周你举的胡适熟稔宋词的例子,只能说明胡适是个学者(这一点从他的著作目录就知道),而非文本意义上的很好的文学创作者。那一代中高过胡适的学者想必也存在吧比如清华四大家。

还是紧扣主题举例吧。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2-4 09:39 发表
  比拼以句子、词汇为考量单位的文采,胡适劣势明显,他有时会犯下些低级错误,比如一篇文章里两次引用同一个例子,他偶尔还会写出极易引发老师摸戒尺冲动的句子,比如一句话里叠用“竟然”,类似这样:“由于一个中国学生竟然得了一个卜郎吟文学奖,当时竟然变成新闻。”在我们这个性喜把文人与雅士并称的国度,胡适往往表现得一根雅骨也无。
胡适这句话,应该是在随笔类文字里出现吧,俺以为,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大大的好!连续两个“竟然
”之妙,妙不可言,居然会被老周视为“引发老师摸戒尺冲动的句子”!如此说来,鲁迅的两棵枣树也是要被老周痛殴了。

以胡适文学改良的绝世雄姿,才有勇气和才情这样不拘一格。
难怪王蒙也说,自己的文章说不定会被中学老师评为不及格。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周先生所称道的胡适,确实不错。学术的明白,是肯定需要的。可以说语言文学领域也需要这样的精神。雅俗之辩,长期存在。不同的时期,对这两个字的认识实在是很有不同的。
我私下里以为大致1905以前,或者1917以前,所谓雅,就是要一般人不明白不懂。反之,一般人一看就明白的就俗了。这个在清代的小说以及部分其他类别的作品里面有表现的。所以,才有了白话文运动,继之以所谓新文化。
到现在,似乎要颠倒过来。这是一部分人的看法。另外一部分人,还是走那条路,就是要一般人看不明白:一副深奥的样子。
只是,我常常以为,作品就是可以让人看明白的。你深奥,这没关系,能够让人看的明白,懂得起,就成了。浅显,就文字功夫上说,并不是什么罪过。或者说,现在的雅与俗,实在是需要重新审视了。
如果一直以为“懂”是少数人的事,并以为自己“懂”而自得之,实在并非一件好事。我私下里这么以为的。
原帖由 流星雨 于 2008-12-5 00:21 发表
泽雄兄如果“掐”点比较古典、生僻又还有点趣味、新鲜感的“古旧文章”之类(象一般难见的八股文、历朝圣旨、奏章之类,我就不信里面挑不出一点毛病 ),说不定还挺有意思,这种“诊脉”法总给人一点不痛不痒的感觉。呵呵。

我不是说现代的作品不能掐哈,我只是觉得你的性格比较谨慎、小心,掐现代的东西不容易发挥出你的特长和优势。
流星雨兄:你的意见,容我慢慢消化。掐古人,今人未必要看呀。何况,我也未必掐得动。
批评文章,未必非要追求痛快的。我写此文时,内心很平静,并没有恣意求快的念头。——当然,不痛不痒是一个批评词,表明小文让你觉得没有搔到痒处,这个责任,就必须由我来负了。只能说明我没写好。没写好也是正常的,随便想到的原因也有两个:其一,题目较大,一千余字的容量好似方寸之地,难免挪不开手脚,其二,就是水平有限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