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2243
- 帖子
- 6019
- 精华
- 8
- 性别
- 男
- 来自
-
- 注册时间
- 2005-1-4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11:35
| 只看该作者
[首发] 《读书文摘》创办速记
童志刚
(说明:不可抗拒地就到了热中于回忆的年龄,除了自己要回忆,别人也在要求你回忆,此前应方方之约写了《〈今日名流〉忆片》,这次再遵老局长指示写《〈读书文摘〉创办速记》。当然,这样的文字基本内容侧重自我表功,对此,还请各位睁只眼闭只眼吧。)
人,总会有一些理想,从很小的时候就有,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理想的具体指向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我完全不记得自己小时候有过什么理想,可以说的只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的理想逐渐明确起来,不再是中学和大学时代的当一个诗人或作家,而是做一名编辑,当然最好是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编一本刊物,做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选题,编些有思想有见地有文采的稿件,写点自己认为还不那么垃圾的文字,然后,此生足矣。
1999年6月前后,我离开了亲手参与创办的《今日名流》杂志,半赋闲中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的创联部做事,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堪称百无聊赖,虽然间或写几篇半吊子杂文,参加些文学界的审读、评选、座谈,可骨子里的感觉却是真切的落寞,是光阴虚度。
一年后,时任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的刘道清电话我,说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与湖北少儿出版社准备联合办一份杂志,不知我有没有兴趣来帮忙做一下。我得实话告诉老刘:兴趣我肯定有,没有的是把杂志做好的把握。虽说曾经轰轰烈烈地做过几年杂志,干过常务副社长,当过主编,但并未取得什么像样的成功经验,至少吧,《今日名流》在我参与编辑和管理的那些年里,虽然吆喝赚了不少,可钱却是没赚到什么的。如今这社会,叫好不能当饭吃,叫座才是硬道理。所以我跟老刘说,先聊聊看喽。
时任湖北少儿出版社副总编的袁玉琦(她是刊物的第一任主编)受托约我聊聊。一聊,原来袁总是湖南人;再一聊,原来同是在1978年,她从湖南隆回我从湖南湘潭分别考进了武汉大学的数学系和中文系,我们不仅同乡、校友还“同年”,交谈起来自然就节约了许多客套;继续聊,半个小时左右吧,我决定过来配合袁总他们做这份杂志。当然,我想我们会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基本共识:与80和90年代相比,期刊的黄金时期已经不再,众多的竞争对手和无序的市场格局,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最大挑战。
这个时候,刊物的名字已经有了,叫《新媒介》。没追究过这刊名是谁的创意,但创意者显然足够有才,其灵感可以肯定是来自于对当代世界发展尤其是对“新媒介”比如网络之于社会发展日益重要的现实的领悟,只看这名字,读者都能直接感受到这本刊物的高科技含量和前沿性质。
从“新媒介”出发,办一本“网络文摘”式的刊物几乎是一个必然。当其时,国内还真没有一本正式出版的“网络文摘”式的刊物,这当然与业已形成的信息社会新格局颇不配套,我们即便是仅仅从一个编辑的角度考虑,也会觉得自己有为这“配套工程”做点贡献的责任。于是拟出了办刊宗旨和具体栏目方案……可惜,上面的批复却是“不行”,理由大约是,网络发展迅速但极不成熟,如何以纸质媒体来合理物化网络文字还有待研究。
怎么办?只能另选方案了。老刘问我有什么想法,我说这事儿有点愁人,一时还真提不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老刘似乎已经有了一些深入的思考,说:就办个“读书文摘”怎么样?老刘真不愧是老编辑、读书人,回想起来,我当时肯定没拍大腿,但一定是想拍来着,因为这主意太好了。我当时就跟老刘坦白:潜意识里我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我即使有也可能不敢说出来,我担心别人指着我鼻子说——市场经济早就如火如荼了,只有你还总是“书生情结”不断(原来办《今日名流》时我就经常被指为“书生”,为了表示不服气,我还写过《书生办刊,几年能成》发在《出版广角》上)。这下好了,我估计当时有几个词在我的脑海里一定出现过:英雄所见,心有戚戚,一拍即合……
这就比较简单了。如果说我这人还有什么可以称得上“强项”的话,那么“读书”恐怕就算是一个了——当然不是说我“读书”很多,而是说对“读书”一直兴趣强烈。于是几个人一起做出编辑方案,找湖北省版协主席、《读书文摘》杂志社的法人代表、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路用元汇报我们的想法。路局长是老出版了,见多识广,而且有魄力,第一时间就对我们的想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按照你们的想法去办,先别考虑赚钱,把社会效益和创造品牌放在第一位,省版协会在经济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随后,省局多位领导应邀担任了《读书文摘》的编委,并在试刊和创刊前后的几次编委会上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指导意见;路局长更是长期审阅发稿清样,为刊物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掌舵把关。
2001年5月,《新媒介•读书文摘》“试刊号”问世,8月,“创刊号”出版,2002年5月号正式更名为《读书文摘》。从“试刊号”开始,“历史”、“人物”、“文化”和“闲话”四个基本内容版块就已确定,并延续至今。《信息时报》在介绍本刊时说:“关注历史,关注文化,是《读书文摘》的重头戏。”《中华读书报》上发表的《当代流行杂志点评》(作者:周力军)中对《读书文摘》的评价是:“书卷气很浓,有客观的历史观。”创刊未久,四川电台就把《读书文摘》评为年度最受读者欢迎的五种文化类杂志之一。
如今回头查看《读书文摘》走过的路,应该说,杂志最初的定位是正确的,至少从内容和品格的角度看,即便是在期刊“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读书文摘》仍然是一本选文独特、风格鲜明、不易模仿的杂志。几年来,许多作者和读者不断给我们写信,对《读书文摘》提出建议,给予肯定,推荐文章,他们中间有许多响亮的名字:著名法律专家张思之,新华社著名记者戴煌、冯东书,杂文家舒展、祖丁远,《同舟共进》主编萧蔚彬,《书屋》主编周实,《天涯》主编李少君,学者朱正、朱健,出版专家张昌华、丁东、岳建一,作家方方、周泽雄,书评家徐雁……
《读书文摘》从一开始就坚持着这样一个追求:“思想性和可读性”并举。这一点,从杂志的两段广告语就可以见出一斑:“开启心智,因为独树一帜的思想;妙趣横生,来自眼光独到的选择。”“选择最精妙的文字,寻找最深刻的见解,爱书者的休闲园地,读书人的思想殿堂。”考量国内同类期刊,基本走的是两条路,或者学术的艰涩,或者秘闻的泛滥,不免有一种难以弥合的缺憾。后来我在接受“龙源期刊网”记者访谈时拟过一个题目,叫《〈读书文摘〉——大众阅读与精英文化的出口》,可以说大致表明了我们的追求。更具体点就是:“思想的通俗化和思考的大众化是我们的个性。我们要走的并不是精英路线,而是希望在大众阅读和精英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出口。”书评家闻道博士在《出版科学》上发表《文人文心文雅——评〈读书文摘〉》,也指出了《读书文摘》的这个特点:“是一个高格调的书摘刊物,侧重的是给读者带来思想的愉悦。”
著名作家、编辑、书评家米舒(曹正文)在《新民晚报》发表《谈谈〈读书文摘〉》,其中写道:“《读书文摘》是摘编、精选全国新书的杂志。它分为历史、人物、文化、闲话掌故各类。编辑的水平很高,精选的书目很多……这些文字一是有史料,有内涵,文字亦好,经得起读。我想有的杂志随便翻翻,几分钟可以看完;而有的杂志耐读,读了还让人想一想,这大概就是文章的魅力,书的生命价值。《读书文摘》便属于后者。还要提一点,《读书文摘》的书香味很浓,选稿也严,并注重了趣味性。《读书文摘》与《读者》不一样,后者华丽,适合年轻人阅读;前者实在,适合中老年人阅读。各有分工,这也大体符合社会要求。”
学者傅国涌在为一本即将创办的刊物出主意时说:“文摘,你做不过《读者》,因为他的发行面太宽。也做不过武汉的《读书文摘》,他年头久了,市场已经有惯性了。所以,你们将来最好以原创为主。”原《今古传奇》主编、作家罗维扬写下了题为《钟情〈读书文摘〉的五个理由》的长文,认为《读书文摘》是“读书人的刊物、过来人的刊物、素心人的刊物,是负责任的刊物、讲认真的刊物”。
整整七年了,虽然《读书文摘》的社会影响在增加,但依旧没有赚到什么钱,作为在一线工作的编辑者和管理者,我只有惭愧,同时我也在想:去哪里找那个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结合点呢?
(载《湖北省出版资料选编(1970-2006)》,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