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洛夫:小镇的调性是柔美(配图)

  这,应当就是中弹的感觉了:一种伴有灼热感的穿透力,一种猝不及防的晕眩,一种瞬间的窒息感。尽管行前做了一些功课,尽管一路上导游介绍甚详,但是车抵布鲁姆洛夫踏出车门的那一瞬,我还是为眼前美若童话的景色所震慑。
 
  远山含黛,河流蜿蜒,尖耸的橙红色屋顶连成一片,沿河岸向远方铺陈,而冷色调的塔楼则恰到好处地嵌入大片橙红之中。简洁而明快的线条,鲜明而富于变化的色彩,“全世界最美丽的中世纪小镇”布鲁姆洛夫呈现的,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小镇位于伏尔塔瓦河上游,距布拉格约160公里。整个城镇围绕兴建于13世纪的城堡而展开。城堡和城镇的许多建筑建于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多为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风格。几百年间,小镇能免于战争、水火之灾和工业化的致命诱惑,得以全身全貌存世,端的不可思议。

  平心而论,今天的导游不算催客,无奈布鲁姆洛夫美景缠步,很快就被导游拉下了。所幸布鲁姆洛夫之美是一种无言之美,一切都是那么直观、感性,那么澄澈透明,无须借助语言,就能无阻无碍地入眼入心。美丽,是布鲁洛姆夫通行无碍的路标和语言。

  低檐、窄巷、小桥、流水,布鲁姆洛夫的调性是柔美。伏尔塔瓦河蜿蜿蜒蜒,呈马蹄形地流经小镇,母性十足地将小镇揽入臂弯。很难想象,眼前这条小河与布拉格那条宽宽阔阔、坦坦荡荡穿城而过的大江,竟是同一条河。布鲁姆洛夫的伏尔塔瓦河,韵味正在蜿蜒有致。站在小桥上,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映入眼帘的是异中趋同,同中见异的景观。合当天公作美,经木桥往城堡时,天色骤暗,大雨突至,一时风雨如晦。街灯亮起,旧式街灯昏黄的灯光下,遥望迷离朦胧中的城堡,另是一番烟视媚行的风韵。

  布鲁姆洛夫虽小,却不失百态千姿。即便信步走入一条小巷,巷边的小屋造型也无一重复,举目远望,总能不期然地发现小巷尽头,嵌入了一座塔楼或一抹山峦、一湾流水作为远景,正所谓远近高低各不同。横岭侧峰,俯仰成景,曲尽其妙,也是布鲁姆洛夫的魅力所在。遥想建镇之初,小镇的建设者当无明确的长远规划蓝图,但几百年下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能尊循美的法则,经营、守护和拓展延伸一座小镇,这种默契恐只能归功于波希米亚人的审美天赋了。

  与布拉格一样,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建筑也是布鲁姆洛夫最抢眼的景观。但小镇布鲁姆洛夫的风貌与都城布拉格迥异。布拉格城的古建筑或高或大,且带有几分庄重威严,从而赋予布城一种王者之风,一种阳刚之气。相形之下,布鲁姆洛夫则是一种小桥流水式的风情,一种阴柔之美,它更具平民性,更有亲近感,宜观,更宜居,很容易让人生出诗意般栖息的愿望。

  时近黄昏,市政厅广场游人渐多。与许多热门景点候车的归客不一样,一天下来,布鲁姆洛夫的游客几无倦容。有人在咖啡吧叫上一杯咖啡,有人在广场的长凳小坐,更多的人们则意犹未尽地徜徉穿梭于广场周边的小巷,充分感受就此别过的最后缠绵。

  布鲁姆洛夫的调性是柔美,而柔美之物,总能唤起一份不忍归去的怜爱。







     



美丽,是布鲁洛姆夫通行无碍的路标和语言。
——这是个非常女性化的小镇嘛,我想知道,在布鲁洛姆夫的老残美丽吗?雨中的老残烟视媚行了吗?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有图有文,好看。文中要是还添点布鲁姆洛夫人物就更感性了
首句不凡,画面怡人。
老残自有老辣处。

跟着导游,笔头花儿还开得这么足~

编辑了一下段落。
美文美图~
欧洲的文明保存得完美,可能也因为建筑多为石材。
我们多为木制结构,兵荒马乱就屡毁屡建。但日本人又保存不错,这理由也不成立。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这些红屋顶不知道是什么材质?
真是有童话的感觉。
谢谢泽雄加精,谢谢梅茗编辑,谢谢众兄弟姐妹鼓励.
原帖由 花间对影 于 2009-4-24 21:48 发表
美丽,是布鲁洛姆夫通行无碍的路标和语言。
——这是个非常女性化的小镇嘛吗?
啊哈,明白花间的意思,无非是这帖儿有点人妖气味而已嘛.但是,第一,众所周知,老残码字,喜欢荒一声腔走一下板的玩法,第二,众所周知,人妖秀人妖,只是本色秀,张飞李逵们秀人妖竟不致太吓唬观众,就大有技术含量在了——我们一直在努力.
原帖由 老残油记 于 2009-4-26 22:21 发表


啊哈,明白花间的意思,无非是这帖儿有点人妖气味而已嘛.但是,第一,众所周知,老残码字,喜欢荒一声腔走一下板的玩法,第二,众所周知,人妖秀人妖,只是本色秀,张飞李逵们秀人妖竟不致太吓唬观众,就大有技术含量在了——我们一直在努力.
哪里哪里~~~技术含量当然是没得挑滴~~8过,俺的紧要意思是,中弹者,定是从骨头酥软到笔尖,走笔格外蜿蜒,眉眼格外妖媚,大家很想见识见识张飞李逵们究竟是何面目,老残你就别王顾左右啦~~~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嗯,老残这篇帖子的第一句俺记下了,再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照抄,当然,不能搁头里,只用在结尾处。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学习了。兄台好文字。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4-24 23:53 发表
首句不凡......
《布鲁姆洛夫:小镇的调性是柔美(配图)》

     “这,应当就是中弹的感觉了:一种伴有灼热感的穿透力,一种猝不及防的晕眩,一种瞬间的窒息感。尽管行前做了一些功课,尽管一路上导游介绍甚详,但是车抵布鲁姆洛夫踏出车门的那一瞬,我还是为眼前美若童话的景色所震慑。

    “......”

大胆问一句啊:首句好在哪里?

我早上也拜读了老残此文,直觉首句不太好。理由有二:

1、老残有过中弹的经历吗?后边的文字,那是不是中弹的反应?即便有,读者没有中弹的经历,比喻是为了加近距离,这里反而拉大了距离。“应当就是”就更是独舞了。说不太好,是因为我认为表达后边的三个“一种”的感觉,其比喻应该有最适合的那一个,至少不是这一个。这个比喻太“隔”,太生,太钢,太无情,虽然有意外的感觉成分在。但意外不是该文的主旨,该文的主旨是“小镇的调性是柔美”。这就涉及到2。

2、“中弹”,跟“调性”,“柔美”的调性挂得上勾么?所以这子弹就破坏了调性,也破坏了柔美,因为往下这“子弹”要跟着读者的阅读去碰撞每一个文字。倒是下文,由于子弹乱飞,心里紧张兮兮的,街道和心境(读者的)也跟着乱起来。

[ 本帖最后由 吹笛在湖北 于 2009-4-27 23:11 编辑 ]
吹笛兄啊。
我咋瞅着此文的首句中的不是子弹,而是传说中的气功弹呢?
兄且看,无一句伤口的表现,而只有被击中的震惊。

以柴进愚见:将中弹修正为击中),更为贴切。

[ 本帖最后由 柴大官人 于 2009-4-27 23:37 编辑 ]
人生的一种极致体验是死。死有很多种,据说“舒服死了”是最好的方式。偶脚得能和它有得一拼的是“美死了”。楼主彼时猝不及防被小镇美到晕眩窒息,用中弹来形容“美死了”的感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那种震撼并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击中”不如“中弹”,扔块板砖也能“击中”,但是缺乏那种锐利、灼热感。

偶脚得主贴写的够柔够美,但是读来不知怎的却感觉一个丽质天成的少女被楼主打扮得疑似人妖。
“我早上也拜读了老残此文,直觉首句不太好。理由有二:
1、老残有过中弹的经历吗?后边的文字,那是不是中弹的反应?即便有,读者没有中弹的经历,比喻是为了加近距离,这里反而拉大了距离。”
——这把笛子,腔又横乱了。
举中弹为例,非要有过中弹的经历?这是哪家的王法,你还让不让人活呀。
“比喻是为了拉近距离”,这又是哪家的规矩?
关于文学,笛子有太多教条,你把这些教条都扔了(别扔到布鲁姆洛夫小镇上去),会好得多。比喻至少有两种,说明性和趣味性。前者或许需要拉近距离,后者常常不惜拉远距离。
一看布鲁姆洛夫的图片,中弹是免不了的,但中弹的灼热,晕眩,窒息感觉在后文描述中仿佛就像人穿了件防弹衣,把子弹给弹了回去,虚惊一场,或是只伤了读者的毛皮,意犹未尽。
惊惊颤颤说一句:可能是后面的描述太概念化了,于人,于事,于景着重点淡化了。

[ 本帖最后由 水笺 于 2009-4-28 11:52 编辑 ]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4-28 10:44 发表
“我早上也拜读了老残此文,直觉首句不太好。理由有二:
1、老残有过中弹的经历吗?后边的文字,那是不是中弹的反应?即便有,读者没有中弹的经历,比喻是为了加近距离,这里反而拉大了距离。”
——这把笛子,腔又横乱了。
举中弹为例,非要有过中弹的经历?这是哪家的王法,你还让不让人活呀。
“比喻是为了拉近距离”,这又是哪家的规矩?
关于文学,笛子有太多教条,你把这些教条都扔了(别扔到布鲁姆洛夫小镇上去),会好得多。比喻至少有两种,说明性和趣味性。前者或许需要拉近距离,后者常常不惜拉远距离。
嘿嘿,看了。一半是同意(泽雄兄:比喻的趣味性),一半是保留(你没说“子弹”比喻好不好)。
嗯?居然有些动静
奉旨回贴水笺MM先——惊惊颤颤说一句:可能是后面的描述太概念化了,于人,于事,于景着重点淡化了。——这篇东东原是应一家画报之约,是作配图文字写的,单读文字部分,的确比较概念,小老乡好眼神。
再回吹笛兄:开头一句,只是想夸张一把劈面而来的瞬间震惊感,当时并没去想中弹后必然流血不已疼痛难当,以及与后面文字的有无照应的问题,老残码字是比较随意了:)谢谢。
三回初十MM——偶脚得主贴写的够柔够美,但是读来不知怎的却感觉一个丽质天成的少女被楼主打扮得疑似人妖——关于人妖感,老残一开始就坦白了的,哪天待俺再贴个比较张飞李逵的,漂白一下不良印象吧:)
再贴一张片片答谢众兄弟姐妹,也是捷克,卡罗维瓦利镇一隅,窃以为也有点童话感。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原帖由 老残油记 于 2009-4-28 23:12 发表
嗯?居然有些动静
奉旨回贴水笺MM先——惊惊颤颤说一句:可能是后面的描述太概念化了,于人,于事,于景着重点淡化了。——这篇东东原是应一家画报之约,是作配图文字写的,单读文字部分,的确比较概念,小老乡好眼神。
不好意思嘎,在下有礼了。实是美图和美文,难得有这般享受,不能不知好歹哈~~~~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9-4-25 08:43 发表
美文美图~
欧洲的文明保存得完美,可能也因为建筑多为石材。
我们多为木制结构,兵荒马乱就屡毁屡建。但日本人又保存不错,这理由也不成立。
从照片里看,这个小镇的建筑主体是砖砌的,红瓦的屋顶。

日本人的木构神社每隔一定年份就进行重建,完全是原样原材原工艺,不像中国那些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正在做捷克的功课,无意中发现这个。先为好文字,俺也中弹了。
边走边看
低檐、窄巷、小桥、流水,布鲁姆洛夫的调性是柔美。
-------------------
低檐、窄巷、小桥、流水…… -- 一下子就回到中国了~~
正在做捷克的功课,无意中发现这个。先为好文字,俺也中弹了。
李小苗 发表于 2013-3-2 10:43
CK 啊!原来是布鲁姆洛夫,我一直叫它克鲁姆洛夫 我们这次去看到的是白色CK!夏天去色彩应该更漂亮吧。卡罗维发利也是很多人推荐的漂亮的小镇。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我内心的生命,会遇见藏在我生命中的欢乐,尽管岁月以其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
CK是Česk Krumlov ,搜了一下地图,MS没有布鲁姆洛夫。
边走边看
第一张图,我今天收到自己给自己从CK寄的明信片就是这样的。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我内心的生命,会遇见藏在我生命中的欢乐,尽管岁月以其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
看到CK的图,忍不住过来“骚扰”一下,鉴于我的流水账太絮叨,等到写CK还有几日呢,先在这里偷偷发两张图,冬天的CK,童话的世界。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我内心的生命,会遇见藏在我生命中的欢乐,尽管岁月以其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
本帖最后由 老残油记 于 2013-3-4 21:33 编辑

这个贴居然又拱出来了,趁机重读了一遍,实话说,还是觉得一缕人妖气味犹存。记得当时搞了一组好像是取名捷克三记,结果,文字部分被画报编辑打整得脂粉味扑面,考虑到人家是玩片片的,老残当然不计较了。
老残一直在潜水看黄昏妹妹的帖,老残当年是跟团,与黄昏MM的境界木法比的,也就木敢跟帖骚扰,既然拱出来了,就在这里钭顶一把了。每次跟团出游,都觉得未尽兴,发誓要单飞重游,结果呢,要么还是跟团重游,要么就只是痴人说梦了。谢谢拱帖哈。
又,记得游冷热温泉时,曾感叹此地最宜赏雪。看来,黄昏妹妹赶上了,祝贺,并期待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