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931
- 帖子
- 15639
- 精华
- 21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4-10-10
访问个人博客
|
10楼
发表于 2009-5-22 17:13
| 只看该作者
“其一,宽容。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说,也是一个常态社会所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九十多年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秉承的即是宽容的精神,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思想自由”。彼时的北大之所以千姿百态,有陈独秀、胡适等新派,也有刘师培、辜鸿铭等文化保守派;学生之所以万世流芳,有傅斯年、罗家伦等五四学生领袖,也有书生气十足的历史学家顾颉刚、范文澜,就是因为他们处在一个宽容精神为基础的氛围中,受此氛围熏陶的结果。
当然,讲宽容并不是要一团和气。因为有了宽容,才会有批评。没有宽容自然也有批评,但那种批评是私下、背后的,是指责、是谩骂,甚至是无中生有。宽容下的批评,才是正常的批评,它的特点是批评中有理性存在。理性的批评是建设性的,是对事而不对人的。学术只有在理性批评的存在下,才可能发展正常。同理,社会存在理性的批评,才具备现代性。”
借旧苗的骑驿通邮,再来说两句。
即以尤老师所举的蔡氏北大为例,我觉得尤老师的理解有偏差。“……也有书生气十足的历史学家顾颉刚、范文澜,就是因为他们处在一个宽容精神为基础的氛围中,受此氛围熏陶的结果。”这句话是不可解的,实情是,作为一个集体,这些北大老师并没有“受此氛围熏陶”,他们中不少人还保持着敌意。所以,宽容之道,不是对教授、老师说的,具体到单个老师,特立独行、独持异议,决不妥协,较之与学术对手惺惺相惜、疑义相与析,很难说哪个更好。关键是居上者(具体地说就是蔡元培先生)的宽容,才构成大学的保障。保障什么呢?保障别人不宽容的权利。假如北大老师彼此都很宽容,蔡元培还宽容什么呢?有什么值得他去宽容的呢?正是北大老师的各行其事、互不待见,才更能见出北大包容异端、百家争鸣的大美来。
简单地说,具体到单个的老师,呼吁宽容往往未必有效。老师只要恪守学术规范,他们彼此之间越是互不买账,说不定学术争鸣风气还越是旺盛呢。
换个说法,具体到单个老师,是独持异议还是包容异见,只是个人气质、风度上的差异,我们不见得可以断言,宽容者一定比自负者更有出息。青年叔本华对大哲黑格尔偏不买账,上课都故意挑与黑格尔相同时段进行,挑衅之意溢于言表。有什么不好呢?关键是,大学本身是宽容的,它应该允许叔本华向大师级人物挑战。故谈论大学的宽容,窃以为只能从主事者角度进行,而不宜把它变成对老师的要求。作为老师,只要有真才实学,同时恪守学术规范,就可以了。别的,都属苛求。
说到敬畏,我以为那也是私人功课,一个人面对学术、面对真理持有敬畏之心,自是再好不过。而在公共领域,我不知何为敬畏。现在的不少大学老师,已经变得只会对校长、院长保持敬畏了。无论我们如何看待它,那都不是敬畏的题中之义。
恕我冒昧,假如一校教师纷纷以宽容和敬畏态示人,我最自然的联想,恐怕不是一所高校,而是一座庙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