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卫星地图看希腊早期殖民

本帖最后由 JACK 于 2009-6-23 16:12 编辑

老木匠兄在别帖说:

“殖民的意思,和移民差不多。

后来经常想这个问题,觉得通过近海海洋移民,与陆地以及跨越大洋的殖民还是有所不同。

海洋移民组成的移民点,有可能通过相对廉价和方便的船舶运输从母邦输入日用品,而为了和母邦交换,又需要在移民的地方“创造”出母邦需求的商品。导致双方社会经济的分工与交换规模的扩大。

从军事上说,有可能依靠母邦的军队动员来对付土著的侵扰,但又可以不依赖长时间的驻军。当殖民者具有一定的军事技术以及组织上的优势时,其扩张不可避免。而对于母邦则往往形成军事的均衡,彼此很容易结成同盟、而非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政治上的发展可能性也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势力集团出现分化与均势,不太容易形成单一的军事强权。几大势力集团的妥协——妥协的观念也很可能来自于每天发生的商品交换,互通有无——有可能形成一种保持均衡、轮流坐庄的协议。

文化上,出现每天仰仗于市场的市民阶层,也容易形成一种大众文化,比如从祭祀神灵仪式转化为戏剧,比如从神庙建造到“以人为本”的造型艺术,为向聚集在市场的人群喊话而形成“演讲与雄辩”,等等。”




爱琴海之于欧洲相当于我们的黄河。

我在GOOGLE地球上测量,岛与岛之间远不过几十海里,近则几海里,鸡犬相闻,希腊本土到埃及也仅200余海里。

只有这样的地形,

3000年前,借原始航海技术就可出海贸易、殖民。

才有了今天的欧美。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再附两张地图,一张比较古早,年代没有考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JACK 于 2009-6-23 16:05 编辑

发张清晰一点的中文古希腊地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爱琴海区域地质条件不错,矿产丰富,过去的植被也不错,降雨量不小。石灰岩地貌,山区道路崎岖,反而不如海路通畅——这是与黄河最大的不同点——形成以海域为核心的殖民地带。

中国周代的殖民运动,殖民点分布与黄河河流方向平行,但那是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主要不是为了利用河道运输。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移民和殖民,简单地说:移民是由民众自发地、无计划地移居其他国家和地方,而殖民则是由政府保护的、有计划地移居其他国家和地方。

前者如传统中国当时移民东南亚,后者如英帝国的居民移居印度和香港等地。
爱琴海区域地质条件不错,矿产丰富,过去的植被也不错,降雨量不小。石灰岩地貌,山区道路崎岖,反而不如海路通畅——这是与黄河最大的不同点——形成以海域为核心的殖民地带。

中国周代的殖民运动,殖民点分布与 ...
老木匠 发表于 2009-6-23 21:06
兄长:“植被也不错,降雨量不小”可有更详细的资料?
兄长:“植被也不错,降雨量不小”可有更详细的资料?
JACK 发表于 2009-6-24 06:53
哈哈,被JACK兄弟抓住我随意的胡说了。

希腊南部区域现在常年降雨量好像是400毫米,比不上陕西的600多毫米。

不过有点不一样的是,中国降雨集中于季风季节,多暴雨。希腊的降雨略平均一些。而且距离海洋很近,白天暴热夜晚凉快,水汽凝结也有助于植被。

2300年前这两个地方植被都很好的,山地有大量的森林。现在都破坏得很厉害了。

同样的石灰岩地貌,中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程度要甚于希腊。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惭愧之余,百度了一篇看上去比较专业的文章:

[历史随笔]无上的光荣——多利亚希腊文明简史(上)  

作者:普鲁日尼科夫 提交日期:2004-3-1 21:59:00   

  如题,本文论述从多利亚人南下占据希腊,到罗马征服期间的希腊史,科技文化部分还要向后延伸到希腊化时代后期。地域方面,,以希腊本土为主要“舞台”,只有科技文化部分,捎带着扩大到希腊化国家。

    这段历史,习惯称为“古希腊”。对于西方人来说:“古代”往往指的是奴隶制时期,因此一说到“古希腊”,就会想起耶元前8-前2世纪的希腊。但中国人所称的“古代”,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从国家起源到1840年这个漫长的时间,这样“古希腊”这个名词可能会引起时间上的含混。另外,即使是在奴隶制时期的希腊,也不只有多利亚希腊这个文明,在它之前还有克里特和迈锡尼两个文明。“古希腊”一词,无法表示其是否包括这两个文明。为了定义准确,我认为可以用“多利亚希腊”来称呼耶元前12世纪多利亚人占领希腊到前2世纪罗马征服这段时间内的希腊地区和希腊人的殖民地。这样的定义,在人种、地域、时间上都作了限定,我认为比较精确。由于希腊化国家的希腊人基本上也都是多利亚人,这个名词还可以有条件的扩展到希腊化国家。当然,这个名词也有问题:最棘手之处在于雅典人就不是多利亚人。但在多利亚人占到希腊人大多数的情况下,我认为该名词大体上还是可以采用的。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多利亚希腊文明是当代西方文明的四股源泉之一。被誉为“光荣的希腊”,导师恩格斯盛赞这个小小的民族“无所不包的才能和活动,给他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及的地位”。那么,这个小而短命的文明,究竟有何光荣,与其他文明相比,又有什么独特的长处和短处呢?我将从经济、军事、政治、风俗、科技、文化六个方面,来作简单的介绍和评论。若诸位网友发现文中差错,请务必指出,并说明依据,以便作者修改,在此提前致谢。

希腊地理与气候

    研究一个文明,而不研究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与气候条件,那么这样的研究将是不完全的和不甚可靠的。因此文章开篇,就要介绍一下希腊的地理和气候情况。由于网上有关的中文资料较少,我将尽可能的写得详细些。考虑到希腊的殖民地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也简要介绍一下大希腊和小亚细亚西海岸的地理与气候。此外,还将介绍希腊的命脉——地中海的简况。为了行文方便,采用的都是现代地名。
  
    希腊的地形与地质,定型于第三纪上新世初期至第四纪初期。此前,希腊沉于古地中海海底。第三纪初开始渐渐隆起,形成南北走向的褶皱山脉,经克里特岛与土耳其西南山地相接。由结晶岩形成的艾干德古生代地层,北与巴尔干半岛的罗多彼山脉相连,第三纪时,由于造山运动,分割成若干板块,并向下沉陷,形成爱琴海中大量的岛屿。地壳的变动引发大规模的火山运动,一直延续到历史年代才渐渐平息。因此在锡拉岛上可以发现被熔岩覆盖了的Minoan Civilization遗迹。目前希腊全土仍处在喜玛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地壳不稳定,地震频繁。

    多利亚希腊三面环海,除陆地领土外,拥有爱琴海上几乎全部岛屿,克里特岛、伊奥尼亚群岛,以上构成了希腊本土。殖民运动之后,又领有意大利南部、西西里、黑海海峡、黑海北岸,此外在马赛、北非利比亚、尼罗河口也有据点。本土面积十余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一万两千公里以上。最大的半岛是伯罗奔尼萨半岛、最大的岛是克里特岛、最高的山峰是奥林波斯山(海拔2917米)。

    希腊地理的特点是:海陆交错、岩层年轻、山势险峻、平原被山地切割,狭小细碎、海岸线长而弯曲、沙滩少而岩岸多、半岛和岛屿众多等。

    希腊可分为大陆部分、半岛部分、诸岛屿部分。现在分区介绍如下:

  大陆部分:

    西色雷斯 位在希腊东北,罗多彼山之南,东至梅里奇河,西至奈斯托斯河,区内北有山地,南有沿海平原、这些平原人类已经居住了很久。该区是希腊与小亚细亚的必经之路,兵家必争。

    马其顿 马其顿的发祥地。位在色雷斯以西,东至奈斯托斯河。本区地形复杂,山地、盆地、海岸平原交错。海岸平原系冲击平原,面积对于希腊来说是比较大的。人类也很早就居住在这些平原上了。本区的阿克西奥斯河,是诸平原之母。

    伊庇鲁斯 马其顿以西,希腊全盛时期的文化中心。天然植被保存的尚完好,村庄的耕地多在汲水方便的河谷地带。居民多以游牧为生。险峻的山峰很多,交通不便,至今仍有许多孤立的村庄。
  
  半岛部分:

    色萨利 位在伊庇鲁斯之东。以品都斯山脉划分两区。本区三面环山,只有东面向着海洋,有两个较大的平原:西为特里卡拉,东为拉里萨。本区村庄多在有微风的山腰上。据说低洼地区环境十分恶劣,不知是什么道理。

    中部 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广大,部分低地化为沼泽,有Agrinion、Fthiotis两平原,后者为Sperkhios R.的冲积平原。人口集中于河流中游的山麓地带。本区南端曾为有名的Thermopylae P.,但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阿提卡 雅典的所在地。为一三角形的半岛。海岸曲折,多良港:Elevsis G.、萨拉米斯、比雷埃夫斯、海上交通方便,渔业也很繁盛。本区虽为农业地带,但因为干燥少雨,仅适合种植橄榄、葡萄。

    伯罗奔尼萨半岛 北端为极狭窄的科林斯地峡(宽仅6公里)。全境山脉也多。有Parnon Mts.和Taiyetos Mts.这样险峻的山岭。由于地块下沉,形成了阿尔戈利斯、拉科尼亚、麦西尼亚湾。本区地势总的来说为南北走向的褶皱地形。
  
  岛屿部分:

    伊奥尼亚群岛 位在希腊以西,伊奥尼亚海上。走向为北偏西向南偏东,与希腊半岛的山脉走向一样。隔科孚海峡与希腊相望的克基拉岛,终年常绿。天然橡树多有保存。海岸植物风景秀丽。西海岸有许多小溪独流入海。本群岛最大的岛屿是凯法利尼亚岛。岛上石灰岩地层交错。有海拔1628米的Ainos Mt.

    基克拉泽斯群岛 位在雅典东南海上,走向同样是北偏西向南偏东。它的名字在希腊语中意为“环环相扣的各岛”。本群岛与南斯波拉泽斯群岛同为希腊到小亚细亚之间的海路屏障和通道,在经济和军事上都非常重要。从地质上说,本群岛属于希腊东部的古生代地层,但其中的阿莫尔戈斯岛、伊奥斯岛等,有石灰岩构成,并呈东西走向,属于中生代地层。米诺斯岛和锡拉岛为火山岛,但岛上的火山已经很久不活动了。其边缘受到海水侵蚀。

    南斯波拉泽斯群岛及小亚细亚沿岸诸岛 这些岛屿向来属于希腊人。在经济上具有重要地位,较大的岛有利姆诺斯、莱斯沃斯、希俄斯、萨摩斯、还有著名的罗得岛。莱斯沃斯岛极其接近小亚细亚,是仅次于克里特和埃维亚岛的希腊第三大岛。

    克里特岛 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第一大岛。中央为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有海拔2452米的Levkas Mt.海拔2456米的伊季山、海拔2148米的Dhikti Mt.沿海则为狭小的冲积平原。
  
  希腊的土壤
  
    在陆生植物出现以前很久,因为风和水的侵蚀,产生了一些从岩石上剥落的微粒,但是这种微粒不含任何有机质,不是土壤。真正的土壤产生于三亿五千万年前的志留纪。是植物,以及后来的动物在陆地上产生和发展的结果。

    早在修昔底德的年代,希腊人就已经认可了这样一种观点:希腊的土地向来是贫瘠的。到了近现代,这种看法就更加流行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

    希腊的土壤有以下几种:最普遍的石灰土、黑钙土、栗钙土、褐土,此外,克里特岛的土壤主要是棕壤。以下是对这几种土壤的简介。

    黑色、棕色和红色石灰土:发育于热带、亚热带碳酸盐岩(主要是石灰岩,其次是白云岩等)风化物的3种土壤,属于岩成土。共同特征是质地粘重,土体中有残留的碳酸盐,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PH6.5-8.0)。成土过程均以脱钙作用与复钙作用反复进行为特征。土层浅薄,土体与母岩界面清晰,无碎屑状母质层。黑色石灰土多见于基岩裂隙或谷地。红色石灰土多见于岩溶平原和低山丘陵。这三种土壤矿质养分较丰富,属于肥沃的土壤。但土浅质粘,极易干燥,植被一旦破坏,恢复困难。在山地,这种土地适宜种植根系较深的树木,在平原可以种植粮食作物,但应当注意施有机肥和灌溉。

    黑钙土和栗钙土:这两种土壤在巴尔干半岛是常见的。其原始植被可能是草原。黑钙土发育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和草原植被下。主要特征是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量大于分解量,土层上部有一黑色或灰黑色肥沃的腐殖质层;在此层下或土壤中下部有一石灰富积的钙积层,故名。栗钙土发育于温带半干旱草原植被下,主要特征是剖面上部呈栗色,下部有菌丝状或网纹状钙积层。这两种土壤以肥沃闻名于世。中国东北的黑土地被认为是共和国的粮仓。

    褐土:发育于地中海型气候区或欧亚大陆东部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旱森林灌木下的土壤,又名褐色森林土。主要特征是:表土呈褐色至棕黄色;剖面中、下部有粘粒积聚和钙的积累现象。呈中性(表面)至微碱性(心底土层)反应。土壤剖面构型为有机质积聚层——粘化层——钙积层——母质层。地中海型褐土属于铁硅铝型风化类型,含游离氧化铁较多,底部钙积层深厚,有时呈石灰盘状。这种土壤也是适合农业的。

    棕壤:又名棕色森林土。发育于暖温带湿润气候区中生型落叶林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呈微酸性反应,心土层(B层)呈鲜棕色。成土母质多为酸性母岩风化物。主要分布地区的年平均气温约为8~12℃,≥10摄氏度基温在4000℃上下,年降水量为600~900毫米,干燥度0.8~1.1。这种土壤在欧洲分布很广。

    从以上的简介我们可以看出:希腊的土地并不是一开始就贫瘠的。那么,为什么一直以来都有这种看法呢?现代希腊的土地,也确实是贫瘠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在经济篇中,我将讲到这个问题。
  
    希腊境内无冰河遗迹,湖泊稀少。河流也较少,除马其顿的几条河川外,几乎找不到较大的河流,河流短而急。下游多沼泽。北部若干河流,由于罗多彼山脉的雪水和马其顿丰富的春雨,四季水量充足。奈斯托斯河汇集罗多彼山麦的雪水汹涌而下,上游多峡谷,下游则形成广阔的三角洲。斯特里蒙河上游也是一个接一个的峡谷,但在下游冲积为平原。阿克西奥斯河与它们类似。
  
  希腊的气候
  
    希腊属于地中海气候区。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因副热带高压作用,干燥炎热,夏半年的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0~40%,其中夏季不足10%,冬季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富且温和。冬季降水最多的月份,降水量至少三倍于夏季降水量最少的月份。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冬涨夏枯。植被具有旱生性质,如希腊的重要经济林木油橄榄,就十分适应这种气候。

    希腊可分为四个气候带:自品都斯山脉分水岭以西到伊奥尼亚海岸,本区四季温暖,年温差小,雨量充沛;品都斯以东,年温差稍大。雨量稀少;马其顿、色雷斯、及色萨利,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第四个区域为伊奥尼亚海、爱琴海、克里特,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年降雨量最多的是伊奥尼亚海沿岸,品都斯山脉以东雨量稀少,雅典年降雨量仅400毫米左右,甚至到了农业所需最少降雨量以下。爱琴海诸岛与之类似。马其顿山区雨量充沛,平原却很少。总之,希腊各地的年降雨量差别很大。一月等温线大体呈东西走向从南方的3℃逐渐升到北方的13℃七月等温线则以品都斯山脉为中心,大体呈波纹状向四周扩散。从28℃逐步降到24℃。

      希腊的风变幻莫测。受地中海气压影响,寒冷的黑塔西北风自古有名,此风一到,天空登时万里无云,碧蓝一片。

    下面以四个地方为例列出数据:

  伊庇鲁斯的约阿尼纳:海拔484米,年平均温度14.3℃,一月平均气温7.6℃、7月平均气温23.4℃,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色萨利的拉里萨:海拔73米,年均温度15.4℃,一月平均温度8。0℃,7月平均气温25.0℃,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

  克里特的伊拉克利翁,海拔48米,年平均温度18.6℃,一月平均气温13.8℃、7月平均气温25.0℃,年降雨量458毫米左右.

  萨摩斯岛:海拔49米,年平均温度17.9℃,一月平均气温13.5℃、7月平均气温24.6℃,年降雨量910毫米左右.
  
    再以雅典为例详细说明希腊的气候特点.虽然雅典的降雨量偏少,但在其他方面,还是能够代表整个希腊的.

    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314毫米,占年降雨量的78%.降水以阵雨为主.各月降水日数为8~12天.冬季湿润温和,各月平均气温都在9℃以上,最冷的一月为9.3℃,平均最低气温6.4℃,平均最高气温为12.9℃.此时的雅典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只有受基地强冷空气影响时,这里的最低气温才降至零度以下,并偶有降雪.但冷空气一过,就迅速回暖.所以说雅典的冬天是温暖可爱的.

    夏天则不然.这时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炎热干燥(副热带高压也是今年我国大范围高温少雨的原因).6~8月,天空常常万里无云.各月平均日照时间都在300小时以上.(平均每天9到11小时)7月阳光最“充足”,平均每天日照时间多达11.7个小时.日照时间长加万里无云,气温升得就很快了.5月平均温度已经达到20℃以上,7、8月达27~28℃,最热的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3.2℃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2.3℃.6到8月,降水不到30毫米,有的年份连续三个月滴雨不降.太阳高照,炎热逼人.中午时分,人、畜都寻觅荫凉地歇息.一些植物在高温干燥威胁下处于休眠状态.白天相对湿度47%左右,虽然不闷热,但中枢的可能性很高.夏季,由于云量少,日温差很大,达10℃以上.到了夜间,气温大多降到20至22.8℃,也还可以舒服睡觉.

    4、5、9、10月,是雅典的春秋季节,也是最好的季节。虽然天气多变,但平均气温保持在15至20℃之间,相对湿度60%上下。温、湿条件宜人。尤其是9、10月,海水温度仍保持夏天的温和,颇可游泳。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希腊的气候并不算是很好,首先降雨量未免太少,某些地区甚至降到了农业允许线以下。其次,夏季太过炎热。但人类早期文明全都是在热带、亚热带诞生的,也全都是在雨量不甚充沛的地方诞生的。后一条比较好理解(避免对付森林),前一条就有些令人费解了。
  
    希腊的植物与动物
  
    植物的分布受到气候与高度的影响。主要是地中海型植物。

    再不很干燥的地方都可以见到月桂树。而喀斯特地形与克里特岛部分干燥区,植物非常稀少,只有零星的蔷薇科植物。树木以橡树为最多,其次为山毛榉和栗树。森林只有在比较湿润的地区才有,以马其顿为最多。1600米以上的高山,如奥林波斯山、Parnassus Mts.等,针叶林可覆盖到2000米高度。加上沿海的157种藻类,希腊共拥有6000余种植物。至于动物,很遗憾我没有找到资料,只知道大概和巴尔干半岛的种群大体类似,熊、鹿、狼、狐狸都有。还有有多种珍奇品种,如希腊龟、克里特羚羊、斯基罗斯岛的小马等。其中,希腊隼把乌龟带上天空再掷下,以砸碎龟壳,得到龟肉的行为,曾经在希腊历史上发挥作用。
  
    矿产
  
    希腊矿产种类多而储量少。银和铅在马其顿南部、埃维亚岛、阿提卡、罗立温山脉,以及塞里福斯岛;铁在马其顿南部较多,哥拉尼亚也有;纳克索斯岛的金砂纯度极高,大理石更是至今闻名遐尔,阿提卡也产大理石;埃维亚岛还产铜。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地中海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之一,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它位于亚、欧、非三洲之间。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1800公里,面积约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541米,最大深度5093米,水体积约384万立方公里。海岸线长22530公里。西出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连;东南曾经法老运河与红海相连;东北经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伯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相连。

    地中海被半岛、岛屿和海岭分隔,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海和海盘。一般以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至突尼斯的海岭(深366米)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地中海跟希腊文明关系不大,这里略去不说。

    东地中海可分为亚得里亚海、伊奥尼亚海、爱琴海和黎凡特海(海盘)。在意大利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之间,北为亚得里亚海,南为伊奥尼亚海。前者面积13.2万平方公里,海水较浅,约有2/3海深不足200米,南部深于北部;后者面积61.6万平方公里,最深处在南部,深达5093米,也是地中海最深的地方.爱琴海在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之间,面积21.4万平方公里.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是一个有名的多岛屿内海.平均水深570米.最深处在克里特岛以东,达3543米.黎凡特海在小亚细亚和克里特岛以南,面积32万平方公里.起自意大利南端的地中海海岭,向东至东经26度附近折向东北,止于塞浦路斯岛.其北部与克里特岛之间有一对平行海沟,其中普林尼海沟深4384米,是黎凡特海沟的最深点.

    地中海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年内的交替控制,形成典型的地中海气候.突尼斯以东的非洲沿岸相对干燥,其余海面均表现了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的特征.2月平均气温,北岸在5℃左右,南岸在14℃~16℃左右.东地中海位置位置比西地中海偏南约6个纬度,因此表层平均水温高于西地中海.最高水温出现在利比亚海岸的苏尔特湾,8月平均水温为31℃;其次在土耳其的伊斯肯德伦湾,8月均温为30℃.最低水温在亚得里亚海北端的里雅斯特湾,2月平均水温为5.2℃.年降水量自西北的1100~1300毫米向东南减少到50~100毫米.地中海冬暖夏凉,蒸发量自然很大.海面年蒸发量1280毫米.加之周围大河少,海水入不敷出,含盐量很高.西部37‰,东部39.5‰.均高于全球海洋平均值.河水的补充占年补充量的5%,降水占21%,剩下的大多数--71%来自大西洋,3%来自黑海.大西洋表面含盐度较低的水流,以175立方米/秒的流量流入地中海,在125米深度以下,地中海含盐度较高的海水以168万立方米/秒的流量向西流入大西洋.两者7万立方米/秒的差量成为地中海的主要补给来源.保持着其海面的相对稳定.地中海与黑海之间也有类似交换.黑海流入量1.26万立方米/秒,地中海流入量6100立方米/秒.

    因为地中海的相对封闭性,内部潮汐微弱,且是自西向东变弱.直布罗陀海峡东北面的马加拉港,潮差三米;阿尔梅里亚港减至1米;意大利的热那亚港只有0.14米了.

    地中海盐分高,浮游生物很少,大型海洋动物就更少(有海豚和大白鲨)。鱼类虽然有四百多种,但可食用的仅沙丁鱼、鳀鱼、金枪鱼。风土性海产70多种,如蚝、贻贝等.西西里、突尼斯、的黎波里海域的红珊瑚,是世界有名的。
  
    大希腊与西西里,以及小亚细亚的地理简述
  
    意大利南部与西西里,有的地区雨量也是比较少的,甚至降到了农业必须降水线下。但受到意大利火山的影响,土地仍然可以称得上肥沃。小麦、橄榄是这里的主要种植物。由于接近海洋,年温差较小。西西里岛面积25708平方公里,大希腊的领土总面积,总共不到十万平方公里。以多山为其主要特征(尤以西西里为甚)。

    小亚细亚西部沿海,降水普遍在500~1000毫米之间,个别地方可以达到1000~2000毫米。这里的自然环境类似希腊,也多山,也是地中海气候区。多橄榄、葡萄、山羊。也产小麦、大麦。

    其余希腊殖民地,因为处在历史上其他强国区域内,在希腊历史上没有多大影响,因此就略去不介绍了。
  
    希腊的地理和气候,给希腊文明带来了如下重大的影响:

  1。多山地形势使城邦之间交通困难。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从雅典航海到小亚细亚,比从陆路到斯巴达还要容易。这就使得希腊长期分裂,难得统一。

  2。某些地区降雨量偏少,石灰土易于侵蚀,使希腊的农业条件比其他文明区都差,从而不得不以贸易来弥补口粮的不足。这在古代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海外贸易,以及海外贸易所依赖的手工业,成了农业的重要补充,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希腊的军事、政治、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这种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3。东地中海阳光充足、降雨量少,相对来说飓风和暴雨也就少、洋流较为缓和、潮汐小,加之岛屿极多(有一种开玩笑的说法是:脚力好的人可以在希腊各岛之间跳跃,一直跳到小亚细亚。),对于早期简陋的桨帆船和原始的航海技术来说,比其他海洋都易于航行。因此地中海的海上交通极为方便。这就使得希腊人能够展开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和经常性的海外旅行。

  4。接近西亚和凯美,科技文化交流容易。这对希腊文明后来居上,领先世界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5。除了夏季的三个月以外,其他季节基本上都是舒适的,气温偏暖,雅典等地降水量偏少。这对体育训练和露天活动(如公民大会、演讲辩论、戏剧演出等)是有好处的,促进了希腊士兵的训练和民主政治的形成。对希腊人的审美观也有较大的影响,使他们将裸体视为美——不能想象寒冷地区的人们也有同样看法。
  
                          希腊人种与简史
  
    希腊最早的文明人——克里特人,是地中海上的民族,身体矮小,脑骨稍长,头发黑色,皮肤棕黄,不是印欧人种,可能来自北非,与利比亚人有血缘关系;也可能来自小亚细亚,与卡里亚人有关。

    印欧人种的阿开亚人,于耶元前15世纪进入希腊,毁灭了克里特文明,在克里特与希腊南部建立起了迈锡尼文明。之后,伊奥利亚人、爱奥尼亚人也进入希腊。前12世纪,原来居住在希腊北部的多利亚人南下,逐渐占领了大半个希腊,只有阿提卡等少数地区未受他们蹂躏。受多利亚人逼迫,东北希腊的伊奥利亚人、中希腊的爱奥尼亚人,被迫移居到爱琴海上一些岛屿和小亚细亚一带;克里特、罗得诸岛上的一部分岛民逃向地中海东岸、南岸,并且在迦南地建立了一些城市国家。多利亚人占据希腊半岛以后,夺取了克里特人的近亲皮拉斯基人的土地,这些皮拉斯基人或者被杀,或者被驱入山地,或者被俘虏为奴隶。不过从征服的那一刻起,多利亚人和希腊的其他居民,就开始发生血缘上的混合,所以并不存在纯粹的希腊人。

    多利亚人属于高加索人种南欧支系,我们知道高加索人种的特征主要是多体毛。除此之外,多利亚人的特征是圆颅、头发与瞳孔皆黑、相对北欧人来说身材不高,肤色也比北欧人深。另外,在古希腊的雕像上我们可以发现希腊人的头发和胡子总是被雕刻得弯弯曲曲的样子,但今天的希腊人却没有这一特征,我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下面以希腊的两大城邦:斯巴达和雅典为例,说明阿开亚希腊的人种状况。

  斯巴达:斯巴达人是多利亚人的一支,有五个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耶元前1200年左右从巴尔干西北部伊里利亚侵入希腊半岛,最后占据伯罗奔尼萨东南部的哥拉尼亚地区。前8世纪统一拉哥尼亚,征服了原居民。前8世纪末,为获得肥沃土地,又从拉哥尼亚西征美塞尼亚。这里的居民是阿开亚人与皮拉斯基人的混种,他们被击败了,沦为希洛。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种的混合不断发生。斯巴达人出征的时候,往往在后方会出现“处女之子”数量大到可以新设立一个城邦。而到了斯巴达逐渐衰落的时候,他们与女奴隶生的“新公民”也成了一个重要的兵源。

  雅典:雅典人是爱奥尼亚人的一支,耶元前1600年就已经进入阿提卡了。之后便一直居住在那里,所以雅典人总是自称纯粹的、真正的希腊人。他们分为四部落,每部落有三大氏族(胞族),每一大氏族下又有三十个小氏族。前1000年到前750年之间,雅典统一阿提卡,当地各部落居民或者被征服,或者自愿与雅典合并。据雅典人自称,这个统一事业是由“国王”(酋长)提秀斯完成的。
  
    多利亚希腊简史
  
    多利亚人占据希腊之后,到耶元前8世纪,是原始社会时期。历史上称之为“荷马时代”或“黑暗时代”。此时,克里特与迈锡尼文明时期的国家、文字、宏伟的建筑都消失了。除了铁器的使用和腓尼基字母的采用以外,希腊可以说是全面倒退。

    前8世纪开始,由于长期和平,没有严重的外来威胁,在吸收迈锡尼文明的成果,借鉴凯美、西亚诸文明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基础上,多利亚希腊文明逐渐形成。耶元前8世纪,多利亚拼音文字出现,它是欧洲文字的先驱;前6世纪中叶,埃吉纳、科林斯、雅典等地开始铸造货币,同时,出现了三排桨战舰;前6世纪,铁器已经完全普及;当时农业是希腊的主要经济部门,但在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手工业和商业都发展起来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前8世纪起,希腊又出现了国家,即被称为城邦的小国。前8世纪中叶到前6世纪末,是希腊的殖民时期。殖民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希腊土地已经不足以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其次是因城邦内乱被驱逐的人口逃到海外、以及经济原因的扩张等。两个世纪间,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建立了“大希腊”(这是他们的称呼,其实这两地的面积总和并不比当时的希腊大多少);在黑海北岸产粮区、在黑海海峡、今天的马赛、尼罗河口、利比亚、亚得里亚海北岸等地也建立了殖民地。参加殖民的城邦有几十个,建立的殖民地过百。其中有些如科林斯建立的叙拉古、迈加拉建立的拜占庭,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希腊人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内部交往也在不断发展:成立了一些以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近邻同盟”奥林皮亚、德尔斐等全希腊共尊的宗教中心和竞技中心出现了。城邦之间也有过战争。前7世纪中叶以后,重装步兵成为希腊各城邦的主要兵种。

    由于经济的发展、奴隶的大量采用、贫富分化等原因,许多城邦的阶级结构和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僭主政治一时间成为一种流行的制度。斯巴达选择了全民皆兵的社会制度,成为古代著名的军事乌托邦。雅典则在民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民主制度的先驱。

    耶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是希腊的“古风时代”,之后的前5-前4世纪被称为“古典时代”。

    耶元前6世纪起,斯巴达逐步联合起伯罗奔尼萨同盟,这是希腊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以米利都为首的小亚细亚诸城邦于前500年开始反抗波斯帝国。以此为开端,爆发了希波战争。希腊军几乎战无不胜,最终于449年迫使波斯签订和约,承认小亚细亚西海岸诸希腊城邦的独立。在希波战争中,希腊人表现了冲天的斗志,战争中频频以少胜多,最终大获全胜的事实,也说明了当时的希腊文明已经领先于世界。

    希波战争的胜利,使希腊进入黄金时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但这一黄金时期为时短暂。前478年(一说477年)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组成提洛联盟。前449年希波战争结束后,其与伯罗奔尼萨同盟的矛盾日渐加深,最终爆发了悲惨的伯罗奔尼萨战争。战争从前43l年打到前404年,双方的损失都很大。最后雅典败北。

    伯罗奔尼萨战争使希腊人之间的民族感情几乎被破坏殆尽,进入了一个乱斗时期。加上地力耗尽、人口过多、矿产枯竭、希腊越来越衰落了。这一时期,各城邦的土地兼并空前严重,大量的公民失去生活来源,并最终失去公民权。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兵源日渐枯竭。雇佣兵制度随之兴起。

    尽管如此,这个时期的希腊科技、建筑、文化仍然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哲学三巨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就活动于此时。

    耶元前338年,与希腊人在种族和语言上都很接近,并且自认是希腊人的马其顿人南下,在喀罗尼亚战斗中击败希腊联军。从此希腊大部分城邦失去独立地位,文化、科技的中心,也渐渐转移到托勒密王朝的亚历山大里亚去了。由于马其顿的东征,希腊的高度文明向东方扩散,并与各地文明融合。希腊化时代是一个文明大融合,大发展的光辉时代。

    耶元前299年,罗马势力逐渐渗入希腊。前30年,罗马灭亡托勒密凯美。多利亚希腊史到此结束。但此后,仍有希腊籍的学者在活动,罗马人也很尊重希腊文明,并且在各个方面都大量的借鉴了希腊文明的成果。这就使希腊文化得以继续存在,直到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黑暗笼罩西方为止。然而,希腊真的死了吗?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希腊的经济
  
    判断一个古代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曾被认为是困难的事情。幸好现在科学发达,只要不是资料太少,基本上可以大致的判断出来。这里采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人口密度法,来说明问题。

    我们知道:在古代,是没有现代避孕措施的,因此节制生育十分困难。更重要的是,古代人一般都把人口众多视为一件好事,增加人口尚且不及,哪里还会节制人口呢?然而,在一个时期内,单位面积内的生产力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承载人口。也就是说:在古代,一个国家的生产力高低,最终要反映在它的人口密度上。(这个方法只能在发现新大陆以前适用,随着新大陆作物的传播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人口密度渐渐的反映不出生产力水平了)

    毫无疑问,多利亚希腊的人口密度是很大的。据维洛克推测:耶元前四世纪初,包括马其顿、爱琴海诸岛和克里特岛在内的希腊人口在480万以上。到了亚历山大时代,更多到550万的峰值。弗·卡特和汤姆·戴尔认为:1950年的希腊人口约400万人,比伯里克利时代还少(这里所指的的希腊包括马其顿、色雷斯、克里特)。那么,他们显然认为前5世纪末的希腊人口在400万以上。《世界人口历史图集》的作者认为:耶元前7世纪,希腊人口数量大于200万人,不包括50万以上的海外移民。前五世纪中叶,希腊人口达300万。

    也就是说:无论取哪个数字,希腊全盛时期的人口密度,都比当时全世界任何国家都大。即使以地区比较,也仅逊色于尼罗河谷和恒河流域。这些数字是能够说明问题的。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希腊人口增长的若干劣势:1。前8世纪开始,希腊的农业条件急剧的遭到了破坏,在人口达到峰值之前很久就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粮食了。2。希腊多山,适合居住的平原不多。3。受自然条件限制,希腊人不象其它民族那么追求人口众多。除了著名的斯巴达新生儿体质测验外,其它希腊城邦因为晚婚等原因,人口出生率并不高(较低的人口出生率此后就成为了欧洲的一个潜在优势,使欧洲人在工业时代之前不至于陷入象中国那样人口过多,人民极度贫困的绝望境地中)。在人口密度很高的情况下,希腊人口素质却并不低。希腊公民兵的体质是无可怀疑的,而其文化素质同样很高,这些在相应的篇章里还要讲到。

    希腊学者的人口思想,比较系统的见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这样的内容:男子25~55岁,女子20~40岁为生育年龄;仅有优秀的夫妻才可以生养孩子;儿童国有,由国家抚养。(《理想国》460页)在他的《法律论》中认为一国公民的人数以5040人为宜。限制人口的办法有限制生育和对外移民。(《法律论》737页、740页)亚里士多德认为:土地量是一定的,所以儿童数量必须加以限制。否则不可避免的将会发生人多地少的情况,导致内乱发生。(《伦理学》)希腊城邦限制人口的实践和人民节制生育的行为,以及希腊学者独特的人口观,跟希腊农业条件的恶劣和小国寡民的政治现实是密不可分的。
  
   下面将希腊经济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航海、阶级关系几方面介绍。

   铁器的普及 希腊铁器的推广时间是耶元前1100年到前800年之间的荷马时代(野蛮时代)。铁是多利亚人带给希腊的两件好礼物之一。前1200年~前1150年,在伊庇鲁斯地方有一个布里该斯部族,考古学家在其墓葬中发现了一些铁器,这是希腊用铁的较早纪录。到前10~前9世纪,铁器已经比较普遍了。1949年,雅典一处前10世纪下半期的墓葬中,发现了长剑、矛头、刀、斧、锉、锯、马嚼子、门闩片等铁兵器和铁用具。根据雅典等地考古发掘,当时最普遍的农具是铁斧和铁锄。在荷马史诗中,有描写当时用铁情况的语句。比如《伊里亚特》中,曾写到在开运动会时发给掷铁饼运动的优胜者的奖品,是一块很大的圆形铁。

    不过在荷马时代,没有希腊本土开采铁矿的纪录,铁可能是从外国人,尤其是航海民族腓尼基人处获得的。同时,铁器并没有取代铜器。

    耶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开始在本土开采铁矿,如拉科尼克。在比奥细亚、优卑亚、拉哥尼亚的塔那伦半岛和爱琴海的几个岛上都发现了开采铁矿的遗迹。并且,铁器的制作有了进步。从前大器物以铁锤打击进行铆接。而前7世纪,开奥斯岛人格劳科斯发明了熔接铁的方法。当时的冶铁工具和技术也有发展。从涂饰瓶绘画中可以知道,锻铁工具有风箱、大铁锤、铁钳等。能制造斧头、小锤、锯、凿子、雕刻刀、钉子、规尺、水准仪、圆规等多种多样的用具。

    到前六世纪,希腊铁器,包括农具、工具、兵器,已经完全普及。

   农业方面 荷马史诗中描述了两头壮牛牵引的进行深耕的犁。到耶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开垦耕地已普遍使用牛耕。犁用铁制的犁头。当时希腊农业的情况,在诗人希西阿德的《田功农时》中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这部作品主要反映前8到前7世纪的小农经济,尤其是作者的家乡彼阿提亚的情况。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使用的农具有镰刀、斧头、犁、鹤嘴锄、货车等等。除农民及其家人以外,劳动力还有奴隶和雇工。种植谷物、小麦、葡萄等。耕作主要实行休耕制,耕一年,休一年。在耕作之外,畜牧业和家畜饲养也是农民劳作的一部分。希腊人和大多数民族一样喝动物奶,尤其是羊奶。农业之外,农民还可以用船航海,进行商品交换。前六世纪,希腊一些地区的土地已经可以自由买卖了,土地兼并也就随之开始。

    在耶元前8~前6世纪的殖民运动中,一些生产粮食的地区落到希腊人手里:赫勒斯滂海峡到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平原、色雷斯海岸、西西里岛、意大利南部、北非西里内伊卡高原等。在这些地方农业的到了很好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希腊的粮仓。

    耶元前5~4世纪,希腊人种植的谷物主要是大麦、小麦以及少量的黍。主要的经济作物是葡萄树、橄榄树、无花果树。之所以种植这些树木,一则是因为输出葡萄酒、橄榄油收益大;另一个原因是种这类树木可以使落叶和腐植土聚集到树根周围,并吸收一部分雨水,以减少水土流失,保全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土壤。葡萄园、橄榄园、树木园在希腊经济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希腊的谷物产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许多城市必须输入小麦等谷物。而葡萄酒、橄榄油则是大宗的出口商品。

    希腊人当然也种植蔬菜。

    谷物、葡萄、果树的种植主要集中在下列地区:帖撒利亚、比奥细亚的冲积平原、拉哥尼亚、美赛尼亚河流沿、小亚细亚西部诸河的下游、北非西里内伊卡高原海岸、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另外,爱琴海诸岛和黑海海峡不适合种谷物,却适合葡萄树、橄榄树。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牧场被不断开垦为耕地,但畜牧业并未衰落下去。从希腊本土到小亚细亚、大希腊、北非西里内伊卡高原,牛、马、驴、骡、绵羊、山羊遍野。家禽饲养也很普遍,有鸡、鸭、鹅、鸽子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养蜂业,其中以阿提卡的海梅塔斯山、塞浦路斯岛和西西里一些地区所产的蜂蜜最为有名。

    森林正在日益减少。然而林业还是相当发达的。许多山上还有茂密的森林。马其顿和色雷斯是木材的主产地。大希腊诸城邦可以从亚平宁山脉南段得到林木。克里特、罗得、列斯堡岛上都有广大的森林。森林中禽兽很多,有野猪、狼、熊、狐狸、鹿、野兔等等,颇可以打猎。

    耶元前5~前4世纪农业耕作的方法、技术有些是从过去继承下来的。如耕地的犁没有改进,小麦和大麦仍然用镰刀收割,仍然用牛或骡子践踏禾穗使谷粒与禾穗分开等,而耕作方法、技术和农业知识比古风时代有显著进步。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能使作物适应于土质和气候条件,知道分辨土壤类型,当时区分出了沃土、瘠土、黑土、沙土、粘土等几类,并用混合土壤的方法来改良土壤,从实验中初步摸索出什么作物种在什么土壤中收成好。此外,也注意到了雨量、风级、风向、温度对农作物的影响。二。为了尽力在贫瘠和有限的土地上耕种,希腊人开始把太陡的斜坡变为梯田,通过排水系统把低洼地变为良田,修建沟渠把干旱的土地变成水浇地。三。施肥方法的进步:已经能够鉴别人畜粪肥和人尿的不同价值和用途。已经识别了矿物肥料,比如硝石。知道禾茎、草、菜根、菜叶能使土地肥沃,还知道了草木灰也能使土壤肥沃。四。发现了作物轮作也能恢复地力。不过当时只知道蔬菜和谷物轮种。尽管如此,也是一大进步了,因为不必每年把一半土地休耕了。

    关于这个时代希腊作物的产量和耕地面积,可以用雅典和斯巴达为例。雅典盛时年产谷物67.5万浦式耳。仅能满足当时1/4的人口所需。第三等级中,农民平均占有10公顷土地,包括耕地、葡萄园、菜园、果园。岁入200麦斗(谷物、油、酒合计,一麦斗合52.53公升);第一等级中的大地主有土地30-50公顷,岁入500麦斗(计算方法同上);斯巴达每个公民领到的份地,有说27~36公顷的、有说8.9公顷的、有的认为斯巴达国家分给斯巴大人9000份土地,边民(即皮里阿西)30000份土地;按拉哥尼亚和美塞尼亚现有耕地的总量计算,每份份地应为六公顷;以上均无法确定。如果进行粗略计算的话,斯巴达人的份地是由希洛耕种的,征收1/2为地租。每份耕地每年征收82麦斗大麦,及少许油、酒。那么每份地年产大麦应为164麦斗。依当时的平均产量,这么多谷物至少需要7公顷土地,即每公顷23麦斗左右。加上休耕地和葡萄、橄榄、无花果所需的土地,每个斯巴达公民的份地至少要在15公顷以上。当然这也是个供参考的数值。

    这个时期多数希腊城邦为防止公民失去田地,常常通过立法禁止土地的买卖和转让。斯巴达直到耶元前4世纪初,还禁止征用土地。雅典在梭伦改革时通过法律禁止个人无限购买土地。所以这时希腊个体农民所有制仍在农业方面占据优势。

    伯罗奔尼萨战争后,希腊地力枯竭,农业陷入了无可挽回的崩溃境地。森林也几乎被伐光了。战争对农业的破坏是严重的,如雅典的重要经济作物橄榄树,几乎被斯巴达军砍伐干净——橄榄树生长缓慢,种下16年后才能收获,必须依靠政府资助,农民才有种植的积极性,以伯罗奔尼萨战争后雅典糟糕的财政状况,不能再资助农民,雅典的橄榄种植业从此完结;葡萄园被悉数平毁;牲畜乏食,几乎死光。从前4世纪开始,希腊的土地兼并空前严重。这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希腊农业一蹶不振(直到二战结束才开始复苏)。这一时期只有比奥细亚的葡萄、果树和蔬菜种植有所发展。

    希腊化时代,希腊本土的农业没有起色。在东方的各个希腊化国家依靠的主要是当地流传下来的农业技术,跟希腊文明关系不大。

    下面要重点讲一下希腊悲剧在经济上的总根源——土壤问题。

    多利亚希腊的作家、哲学家、史学家提到土地和土地维护的情况并不很多,事实证明这是他们的一个错误。在多利亚人南下之前很久,早在耶元前16世纪,克里特人就已经耗尽了克里特岛的地力,这是克里特文明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来的阿开亚人建立了迈锡尼文明,不久,它也破坏了自己的土地,但紧接着多利亚人就南下了,多利亚人占据希腊的最初300年里,土地并没有受到多大的破坏,甚至还有所恢复——野蛮人一般是不破坏自然环境的。从前8世纪开始,多利亚人进入了文明时代,希腊的土地也就急剧的发生了变化,到了梭伦时代,他已经觉察到了雅典土地不再适合种植谷物,从这时候开始,雅典人就开始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到了希罗多德生活的时代,他已经认为希腊的土地一直是贫瘠的了。到前4世纪,大多数希腊城邦所需口粮的1/3到1/4需要进口。这时的希腊已经无法承担创造文明的任务了,之后大多数的希腊哲人、学者出生在希腊之外。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希腊,土地确实贫瘠而浅薄,到处都是裸露的大片大片的石灰石和触目惊心的光秃秃的石山。

    我们知道,希腊土地在处女期绝大多数是相当厚的红色或黑色粘壤土。在表土之下为松软易化的石灰石。陡坡的土层虽薄,但质地也相当肥沃。此种土地刚开始种植的时候,大麦、小麦和其他作物都很高产。由于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营养价值也很高。但是,石灰土的致命弱点是易于侵蚀,美国农民耕种这种土地,不出一百年就可以耗尽其地力。古代希腊农民的技术当然落后于他们,因此地力维持的时间稍长,但也正是落后的技术,使他们无法保持和恢复地力。

    地中海周边的民族都有一个恶习:毁灭森林来创造耕地,希腊人也不例外。进入文明时代后的耶元前8世纪,希腊大部分平原已经开垦。有的坡地森林已遭到砍伐,随后三个世纪,随着人口增加,需要越来越多的耕地,希腊人就将耕地向作为林地或牧场的山地上推进。为了弥补牧场缩小造成的损失,他们在剩余的牧场上过量放牧。并砍伐更多的森林扩大草场,而雨水也就毫不客气的侵蚀这些山地。为了增加耕地,希腊人还努力的改造沼泽地,但冲蚀下来的淤泥不断在近海的河口沉淀淤积,形成新的沼泽地。新沼泽形成的速度比旧沼泽排干的速度更快。

    前五世纪,除北部山区的少数稀疏树林幸存外,全希腊的森林差不多都被砍光了,石灰土由于其薄而易侵蚀的特性,在失去保护之后迅速的被消耗殆尽。为了生存,希腊人被逼着强化耕种方式,即采用轮耕制,并进行灌溉。由于过量放牧,草场几乎不能再为牛群提供足够的鲜嫩饲草。希腊人就不再饲养那么多牛了,而是增加了绵羊和山羊的数量。我们知道山羊能够用蹄子把草根刨出来,并且对食物不讲究,能够严重的破坏植被。绵羊若超量放牧,破坏力就跟山羊差不多。于是所有的山坡地上草地都在退化,土壤都在大量流失,山区的瘠土冲到平原上,覆盖了原有的沃土。

    前面已经简述了希腊人在农业方面的成就,以及当时有识之士对土地问题的关注。但要记住,希腊人并没有下大力气去改变土地破坏的局面。他们确实开垦了一些梯田,也尽力往土地中施肥,但效果有限——他们实际上是在以竭泽而渔的方式使用土地。

    到最后,希腊人只好承认自己的土地已经无法承载这么多人口。解决的办法只有两种:一是移民。移民就需要生存空间,就需要战争。而希腊四分五裂的政治条件决定了他们只能在极其弱小的国家和部落那里取得成功,一遇到稍微激烈的抵抗,他们的战斗欲就象肥皂泡那样消失了;二是进口粮食。看上去这是一个好办法,一方面,希腊的油、酒和工艺品是最好的,没有竞争对手。大量出口没有问题,当然的,换回粮食也就没有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油和酒而种植的橄榄树和葡萄也能够保持地力。这样,为商业而从事农业,就成了希腊农业的一个特色。

    有两个地方幸运的避免了土地灾难:斯巴达和波厄第平原上的底比斯,这两地因为特殊的地理条件,土壤侵蚀速度缓慢,至今地力尤足。

    土地问题是希腊最根本的问题,是其辉煌文明的致命伤。虽然商业的发展使得希腊人具有一些特殊的优点,但最终,当战争和内乱影响了手工业和商业,其他地区的手工业也发展了起来,使得希腊的海外贸易萎缩下去的时候,粮食问题,这个最基本、最简单也是最可怕的问题,就毁灭了希腊文明。
  
   手工业 耶元前8~前6世纪,优卑亚的卡尔客斯附近开采了铜矿,结束了希腊金属依赖进口的历史,希腊手工业也就发展起来。当时卡尔客斯有“铜城”的称号;米利都的纺织品举世闻名,同时也是染色业、冶金业的中心;雅典、科林斯、米利都都以生产陶器闻名。考古发掘表明:荷马时代的雅典,就能制作出一人多高的陶瓶,上面绘有图案。到了耶元前7世纪,雅典已经成为巨大的手工业中心。陶器生产尤其发达。前6世纪,雅典陶器在质量上和出口数量上都胜于其他城邦。在地中海沿岸,雅典的黑像式陶器多有出土。

    前5-前4世纪,希腊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在优卑亚岛的伊德浦梭斯附近发现和开采了铜矿;在马其顿、色雷斯的班奇斯山和一些岛上开采过少量的金砂;而银矿则有著名的阿提卡劳莱昂矿山出产的含铅的银矿。
  
    希腊手工业的一个特点是所用原料不能自给,工业原料输入希腊,制成品则输出国外。另一个特点是注意分工。色诺芬的一段话很有见地:“在小城市里,同一个人要制造床、门、犁、桌子,有时还要造房子;。。。一个从事这么多种工作的人,是绝不可能把一切都作好的。但在大城市里,。。。只从事一种手艺就足以维持生活。有时甚至不必从事整个手艺,一个人作男鞋,另一个人作女鞋。有时一个人只靠缝皮鞋为生,另一个人靠切皮鞋的皮为生;有的人只裁衣,有的人只缝纫。从事最简单工作的人,无疑能最出色的完成这项工作,这是必然的。”柏拉图也有类似的看法。

    以三个行业举证当时的分工:食品工业中的磨面粉,烤面包已从家庭生活中分离出去成为了独立职业。但磨面粉与烤面包两种行业依旧是连在一起的。当时雅典、比奥细亚的考洛斯城、帖撒利亚、塞浦路斯等地的面包师都以能够烤制精制的面包出名。羊毛纺织工业则更加细致:羊毛剪下后,先用石碱草把羊毛洗净,而后经过男女梳毛工、纺线女工、男女织工织成毛布,再经浆洗工洗涤、捶打、剪齐、压平、最后交给染工去染色。这样做成的毛布才能够交给裁缝去缝制衣服。裁缝业也同样分工细致,有以专作女披肩而出名者。金属制造业方面,从矿石的勘探与开采,冶炼金属与合金,再把“合金”铸造(或锻造)成各种工具、农具、武器及钱币,分工相当复杂。

    不过,希腊各城邦手工业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斯巴达、底比斯等认为:从事手工业是公民的堕落。因此这些城邦也就没有什么手工业成就。斯巴达人甚至完全不从事手工业,所有的手工业者都是皮里阿西。

    手工业发达的城邦,手工业丰厚的回报了他们的远见。雅典把开采劳莱昂银矿的收入用于建立舰队和建设港口,增强了军力,发展了航运。在政治上,手工业者数量越来越多,最后超过了农民。他们还可以做官。这深深的影响了雅典政局,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商业 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古风时代的希腊商业渐渐活跃起来。不过这时的海外贸易几乎全部为航海民族腓尼基人垄断。希腊的金、银、铜、铁、锡、珠宝、艺术品等,几乎全部都是从外国输入的。贸易还停留在以物易物的阶段,腓尼基商人多用金属和贵重物品来交换希腊人的牲畜。

    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货币出现。在荷马时代,财富是以实物,如面粉、酒、牲畜等来计算的。耶元前7世纪初,阿尔戈斯国王斐冬所推行的衡制币制单位,是最早的货币。这种币制流行于希腊的大多数地区。但各地区的币制重量不同,最通用的伊齐那(厄基那)的一塔兰特重37.80公斤,优卑亚的一塔兰特重25.80公斤。塔兰特之下的明那、斯塔忒尔(斯塔特)、德拉马克的重量也不相同。当雅典的手工业发展起来以后,雅典改革了币制:采用优卑亚的衡制,减轻货币重量。一塔兰特重63明那(原为60明那)、一斯塔忒尔(斯塔特)重4德拉克玛、一明那重100德拉克玛(原为70)。这样改革的目的是在商战中战胜对手。

    斯巴达在来库古改革后,采用了铁钱。普鲁塔克对此作了有趣的描述:“(来库古)取消了金和银的货币流通,并规定只用铁钱。于是他使这样重量和块头都很大的钱只有很少的价值,以至于十明那的价值就需要一间大储藏室来收藏,两头牛来运输了。。。。对于这种钱,还有谁来偷它,或者当作贿赂接受它,或者抢劫它,或者掠夺它呢?它既不好收藏,又不能满意的占有,加之,甚至还不能打碎作其他用处。因为如我们所闻,红热的是用醋浸过的(引者注:原文如此,估计是说,这种铁钱在流通之前先烧红,之后浸入醋中)使它失掉淬硬,一当它已经变脆而不堪工作时,它对任何其他使用都没有价值了。”“铁钱是不能带到希腊其他地方去的,在那些地方它也没有任何价值,可是却会被取笑。因此,购买任何外来商品或古董是不可能的;没有航海商人带着货物来到斯巴达的港口;。。。流浪预言者、娼妓老板、金匠或银匠都不来了,因为这里是没有钱的。”(《来库古传》)

    真是奇怪的经济制度。

    耶元前8至前6世纪的殖民运动,给希腊的商业发展打下了一针强烈的兴奋剂。各殖民地大多农业条件较好,有希腊本土很缺的粮食。此外还有很多特产,由于同为希腊人,也需要母邦的产品。各殖民地纷纷用谷物、鱼干、羊毛、奴隶、木材等交换希腊的工艺品、酒、油等产品。到了前5世纪,海外贸易达到极盛。在东北到波罗的海、西北到不列颠、西到大西洋沿岸、南到东非、东到高加索和两河的广大区域内,希腊商船无不到达。贸易往来在希腊人之间,希腊人与其他民族和国家之间,蓬勃展开。黑海北岸的小麦、鱼干;中欧蛮荒之地的琥珀;乌拉尔的金;高加索的银;埃塞俄比亚的象牙;利比亚的毛皮。。。全部流入希腊。同时,商业活动还促进了文明之间的交流。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过这么壮观的商业活动;还没有过一个民族象希腊人这样,把自己深深的打上了商人的标记;还没有过哪些人,从商业活动中产生了如此特殊的气质。

    在希腊内部,商品交换是在市场上完成的。这市场与我们常见的乡镇集市差不多,只是分工较细,有专门的野鸟市场、柴火市场、腊肠市场。市场分有顶棚和没有顶棚两种。总的趋势是有顶棚的市场逐渐取代了露天市场。此外,希腊有的宗教节日可以附带集市。如雅典的雅典娜祝贺节。

    关于希腊的外贸数额和税收,有如下两个数字可供参考:雅典外港拜里厄斯,耶元前5世纪每年贸易额为2500塔兰特到3000塔兰特。前4世纪约为2000塔兰特。在阿提卡地区,进出口货物要征收2%的关税。

    前5-4世纪的货币制度,又有所变化。流行于伯罗奔尼萨的伊基那币制中,一银达拉克玛=4.31克,优卑亚·阿提卡币制中则=6.30克.在小亚细亚,同时铸造金币、银币和琥珀金币。金币与银币的比值是1:13又1/3,金与琥珀金的比值为1:1又1/3,琥珀金与银的比值是1:10。在币种如此之多的情况下,有时为了兑换方便,重量大体相当的同种金属货币即可作为等价货币交换。如伊吉那币制4奥波尔银币重4.20克,阿提卡1德拉克玛银币重4.31克.两者视为等价。前5世纪,由于雅典强盛,阿提卡银币流行,在爱琴海有的城邦中,铸有雅典娜头像的四德拉克玛银币,竟排挤掉了当地货币。但好景不长,随着伯罗奔尼萨战争的失败,雅典货币的地位丧失了。
  
   精美的希腊货币(出自www.romancoins.info
   
  
    前5-4世纪,钱号这一方便商业的金融机构出现了。它当时有四项职能:A。帮助订立契约并代为保管。B。活期存款。C。开具信用证,以便异地取款。D。向城邦或私人贷款,年利高达10%到48%。

    前四世纪之后,希腊的商业日渐衰落,原因不外乎战争和竞争对手崛起。以雅典为例,在伯罗奔尼萨战争之后,雅典居民的购买力下降,商业自然要衰退;在战争中,原先习惯从雅典进口手工业品的城邦,被迫发展了自己的手工业,到了战后,他们的手工业羽翼丰满,自然不会再进口雅典商品;即使还有需求,雅典也没有多少东西可供出口了——前面说过,在伯罗奔尼萨战争中,雅典的橄榄树和葡萄园全完了。以上三个因素结合,使雅典商业一蹶不振。其他城邦或多或少的重复了这一过程,只有个别地区,如与西方贸易的中心科林斯,因为与罗马贸易的扩大,繁荣起来了。至于希腊化国家,塞琉古因为它处于交通要道上,所以商业还是发达的。托勒密凯美有足够的农业支撑,并且处在地中海南岸,也很繁荣。
  
   海船 外贸的发达离不开海船制造业的发达。希腊的造船技术一向走在世界前列。早在克里特时期,其战船桨手就达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可能还发明了龙骨结构技术。

    耶元前6世纪,希腊吸取腓尼基造船技术的优长,并向前发展。圆身船有高大的圆形船首、船尾和宽大的货舱。长身军舰有50名桨手。前8世纪末科林斯建成第一批三层桨战舰,桨手多至200人这种战船速度高、体积大,优势明显。前5世纪得以推广。正是具备了先进的造船业和庞大的船队,大规模的海上贸易才成为可能。

    前5-前4世纪,希腊造船业和航海术又有发展。当时多用桨帆船。船上有一张大帆,用坚硬的桅杆和帆桁(横木)支撑。桨手的数量也增加了,顺风航行时,用风帆。逆风时,则降帆用桨。据说,希腊货船能运载250吨货物。

    到了希腊化时代,希腊造船术达到巅峰,这种先进技术被罗马继承下来。当时西方造船技术的突出特点是能够制造极其巨大的船只。据说希腊化时代有桨手多至1800人的巨船。罗马曾经使用过载重量1575吨的运粮船。这些是载于当时学者著作中的,应该说可信度很高。但是仍有疑问:当时欧洲造船还是使用绳索捆扎法,这种原始方法能够建造出这么大的船吗?另外,铁钉本来就是西方的发明,为什么迟迟不能用在造船上呢?这真是个奇怪的事请。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阶级关系 本节仅叙述奴隶问题,自由民内部的关系留到政治篇中再叙述。以下仍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例。

  斯巴达:耶元前9世纪到前8世纪,斯巴达征服了拉哥尼亚,将拉哥尼亚南部的希洛城全体居民俘为奴隶,这是希洛奴隶制度的发端。斯巴达在前740年-前720年,前660年-前645年的两次美塞尼亚战争中,又征服了美塞尼亚。这时,希洛奴隶制便确立了。这套制度的要点如下:

  1。土地平分给斯巴达人。国家所有,私人占用。因此,希洛也是国有的,个人不得买卖、杀害,亦不得向希洛多收谷物。

  2。关于希洛的数量,古今观点不一。有的认为是斯巴达人的12~15倍;有的认为是10倍;希罗多德记载:普拉提亚战斗中,斯巴达人每人有7名轻武装的希洛跟从。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瓦朗据此认为斯巴达人与希洛的数量比是1:7,而希罗多德记载斯巴达人有八千户,希洛数量即为56000户,每户4人,则为22万人。国内历史学家刘家和认为,这种说法“距离实际情况可能不会太远”。可供参考。(《世界古代史论丛》第180~181页《论黑劳士制度》)

  3。希洛的待遇:在生产条件和平时的生活方面,并不象其他城邦的奴隶那么恶劣。但是仍然被公认为希腊最悲惨的奴隶,为什么呢?首先,斯巴达人规定希洛要穿着专门的劣衣,跳可笑的舞蹈;不管有错无错,每年都要按时挨打,以使他们牢记“自己的身份”。其次,斯巴达年度监察官上任时都要向希洛“宣战”(希腊人观念:未经宣战而杀人是亵渎神灵,宣了战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杀人);斯巴达青年战士要执行“秘密勤务”,即下乡隐蔽,夜里出来杀死希洛,有时就在光天化日之下杀死田间劳作的身体强壮的或是智慧杰出的希洛,以消灭潜在的反抗者;再次,即使立了功,希洛也不见得会有好待遇。在伯罗奔尼萨战争中,一群被斯巴达人评定为最勇敢的希洛,头戴花环,列队朝拜了神庙,似乎斯巴达人要褒奖他们,但不久后,这群多达两千以上的希洛就全部失踪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命运。普鲁塔克的话很有分量:“在斯巴达,自由人比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自由人更象自由人,而奴隶也比任何其他地方的奴隶更像奴隶。”(《来库古传》ⅩⅩⅧ)照我看,斯巴达人在长期压抑的生活气氛中产生了一种近乎虐待狂的畸形心理。这一点下面还要提到。

  4。皮里阿西是没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他们不是斯巴达人,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有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没有政治权利。由于斯巴达人不能经营工商业,斯巴达国家的工商业者主要就是他们了。传说来库古曾分给皮里阿西3万份土地,可能他们有三万户。这个数字难以确定,但皮里阿西比斯巴达人多而比希洛少,是肯定的。

  5。除希洛外,斯巴达人还购买奴隶。最初用在生产上,后来生产由希洛负责,购买奴隶及其后代基本上成了家务奴隶,数量也不多。

  6。关于希洛的性质,是有争议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国有奴隶,但包括恩格斯在内的少数学者认为是农奴。

    在残酷的压迫下,希洛人一直在反抗,最大的一次是前464年到前453年的第三次美塞尼亚战争。前464年大地震,斯巴达人死伤很多。希洛人趁机起义。斯巴达向盟邦求援,甚至不惜向老对手雅典求救。起义军后来退守山区,斯巴达军久攻不下,不得不议和。结果是起义军渡海西去,在西西里北部建立了自己的城邦。但希洛制度全面动摇是在伯罗奔尼萨战争之后。斯巴达日渐腐化堕落,来库古的法律逐渐变成具文。在这种形势下,前371年,底比斯军队在留克特拉战斗中击败斯巴达军,持续几百年的斯巴达战无不胜的神话一朝破灭。次年,底比斯军队攻入伯罗奔尼萨,解放了美塞尼亚,使之复国。斯巴达人也匆忙释放了一部分希洛。战后,斯巴达政治威望大减,各城邦对斯巴达军也已没有敬畏之心。在外患压力之下,已经看到希望的希洛加紧反抗。另一方面,斯巴达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前四世纪末领得份地的公民从9000人减到1500人,前三世纪又减少到700人,实际领有土地的还不到100人,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斯巴达人成了生活无着的贫民,斯巴达军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虽有有志之士几次改革,力图挽回颓势,但都以失败告终。在这种局面下,斯巴达人对希洛的控制力也就越来越差,直到完全丧失了控制力。此外,一部分希洛成为私家奴隶,一部分有军功的希洛成为自由民。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了“新公民”(实际上是没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据说到前3世纪,斯巴达失去了6万希洛,之后仍然不断减少。最终斯巴达和它的希洛制度一起成为了历史陈迹。

   雅典和与其类似的城邦 跟乌托邦般的斯巴达相比,雅典更能够反映希腊奴隶制的一般状况。耶元前7-6世纪,雅典农民在土地兼并的压力下逐渐破产,通过成为“被保护民”和“六一农”的途径,大批的沦为奴隶(六一农:为地主做工的佃农。每年收成的5/6归地主,只有1/6归自己。一旦收成不足以缴纳欠款的利息,一年之后,地主有权将他和他的妻子、儿女卖为奴隶。故名)。从海外进口粮食更加急剧了农民破产的趋势。但商业的发展也使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得以形成,他们跟氏族贵族,也就是大土地所有者有矛盾,斗争时常与平民联合。梭伦改革时,他颁布了“解负令”,取消了债务奴隶制,因负债而沦为奴隶的人立即获得自由,被卖到外邦者由国家赎回,禁止放债时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担保。这样,雅典人不再成为奴隶的来源,奴隶必须从海外购买。

    到前5-前4世纪,希腊小手工业作坊一般有5~10名奴隶,中等作坊20~30名,大作坊可达上百人。小作坊中的奴隶承担粗笨的劳动,大中型作坊中的奴隶则承担一切劳动。矿山中使用的奴隶最多,劳莱昂银矿多至万人。当时还有出租奴隶的行业,有出租至上千人者。

    奴隶的“成本”和收益,情况如下:前5世纪熟练的奴隶身价100~150德拉克玛,而每天带来的利润为一奥波尔。工作约900天可收回成本(1德拉克玛约值6奥波尔)。到了前4世纪,大演说家狄摩西尼之父的武器工场,养了32个奴隶,每年获利30明那,每个奴隶的年利润为100德拉克玛,较之前5世纪,提高了一倍。

    雅典奴隶主要用在手工业和商业上,也用在农业和家务方面。他们营养很坏、居住条件很差、休息很少、劳动很重。尤其悲惨的是矿山中的奴隶。在矿坑中不能直立,用简单的工具匍匐着挖矿,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能换班。

    希腊中产及中产以上人家一般都有10名左右的奴隶。除农业生产外,还有的奴隶可以做管理工作,做管家、音乐手、教师等等。

    多利亚希腊社会被公认为奴隶社会。那么奴隶的数量是多少,占人口的比重是多大呢?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数字。下面的数字仅供参考:根据古代作家的记载,有的专家估算亚历山大时代,科林斯有奴隶46万,伊齐那有47万,雅典在前309年有奴隶四十万,公民2.1万,外邦人1万。一般认为这些数字有所夸大。德国学者尤理乌斯·伯洛克在一篇专门论文中认为:科林斯的奴隶为6万人、伊齐那为7万人、雅典为奴隶10万,自由民10万,外邦人3万。(B·C·赛尔格叶夫《古希腊史》,中文版257~258页)奴隶数字的焦点是雅典奴隶数量与自由民数量的比值。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同样不一致。瓦朗在其《古代世界奴隶制度史》中认为雅典公民为6.7万人,奴隶为20.6万人,外邦自由人为4万人。《剑桥古代史》认为雅典公民为15万到17万,奴隶则在8万到10万之间,最多不过12万。外邦人则在3.5万到4万人之间。威斯特曼在《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度》中,认为雅典奴隶仅占总人口的1/4到1/3之间。英国的哈蒙德在其《希腊史》中估计雅典总人口为40万,奴隶20万,公民16.8万。外邦人3.2万。这是前5世纪的数字,我国学者朱龙华认同这一数字。至于前4世纪的数字,刘家和认为:“雅典演说家希培里德(公元前386-前322年)说,公元前338年的时候,阿提卡的银矿中和其他处所有成年男性奴隶达15万人。在他所说之外,显然还有妇女、儿童的奴隶(引者注:原文如此。似宜改为‘显然还有女性的和未成年的奴隶’,以免歧义,下同)妇女、儿童奴隶的数字至少也不会在成年男性奴隶之下,即令二者数字相等,当时雅典也有奴隶(男女老少)约30万人。”我对这个计算方法还是有一点疑问的:奴隶作为一种“工具”,最被重视的是其劳动力,所以男性奴隶肯定比较受“欢迎”,在人数上也许会占优势。具体情况怎样,还要慢慢研究。

    希腊奴隶主要是外国人。特别是希腊诸城邦一般比较重视土地兼并问题,象雅典那样的城邦在废除债务奴隶制后公民一般不再沦为奴隶了,奴隶几乎都是外国人。主要的来源有三:一是战争的俘虏;二是海盗的劫掠;三是奴隶子女。奴隶的人种比较复杂,有皮拉斯基人、阿开亚人、色雷斯人、西亚各个人种、腓尼基人、斯基泰人、非洲黑人等等。

    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很明白的表明了希腊人对奴隶的态度:“。。。奴隶作为用品(财产)而言,则这一笔财产,应该完全属于运用他的人,。。。于是我们可以明白了奴隶的性质和他的本分了,(1)任何人在本性上不属于自己的人格而从属于别人,则自然成为奴隶;(2)任何人既然成为一笔财产(一件用品),就应当成为别人的所有物;(3)这笔财产就在生活行为上被当作一件工具,这种工具是和其所有者可以分离的。”“世界上有的人到处都应该是奴隶,本性上就是奴隶;另一些人到处都应该自由,本性上就是自由人。(引者注:这里天生的奴隶是指外族人,天生的自由人是指希腊人。这是一种民族歧视)”(《政治学》卷(A),章四)

    很显然,如果奴隶们不想一辈子作个工具,就只有逃亡或反抗。这种事情在希腊是很多的,许多经济学家都论述过如何控制奴隶的问题。追捕奴隶一直是一个兴盛的职业。大规模的起义,除了前述的第三次美塞尼亚战争外,有前494年~前468年的亚尔果斯大起义。奴隶趁亚尔果斯与斯巴达交战,一举夺得政权。坚持了20多年后被亚尔果斯人镇压下去。大规模的逃亡事件有前5世纪下半叶的雅典奴隶逃亡,前413年,斯巴达军侵入阿提卡,以手工业奴隶为主的两万雅典奴隶趁机逃亡。此外,开俄斯也发生过大逃亡。

    希腊化国家也都是奴隶制国家。
  
   经济思想 古风时代的希腊没有经济学专著。《田功农时》是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作者经济思想的文学作品。希西阿德主张勤劳务农、按季节和合理的程序从事劳动、充分使用劳动力等。

    到了古典时代,有三大学者论述了自己的经济思想,他们的思想是希腊经济思想的集中反映:

    色诺芬 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军事家、历史学家、作家、思想家,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著作很多,主要的经济著作有《经济论》、《雅典的收入》、《经济论》是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经济学专著,写作于耶元前387年-前371年间,假托为苏格拉底与别人的谈话纪录(这在柏拉图那里更加常用)。它主要阐述了色诺芬关于农业与财富的观点,是最早系统讲述经济理论的著作。“经济”这个词,就是在《经济论》中第一次出现的,原意为“家政管理”。《雅典的收入》约写作于前335年,是讨论雅典财政问题的著作,阐述了色诺芬的商业、货币思想。此外,在《居鲁士的教育》,阐述了他的劳动分工思想。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的要点是:
  1。家庭管理应当成为一门学问。
  2。财富就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因为何为“有用的东西”,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所以何为“财富”,每个人的观点也不一样。
  3。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
  4。肯定劳动分工的重要性。
  5。重视农业,鄙视手工业。
  6。国家要繁荣,就要保持和平环境。(注意,这是希腊这样严重依赖商业的地区才会有的观点,因为战争会严重损害商业。象罗马、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农耕民族国家把土地视为最大的财富,所以把掠夺土地的战争视为是使国家强大的方法,并不珍视和平。)
  
    柏拉图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理想国》和《法律论》上,阐述了对农业、分工、交换、货币等问题的观点。其中《理想国》流于空想。如主张战士和哲学家不应拥有私人财产等,除赞成社会分工外,无甚可采。他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也肯定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必要性。却鄙视商人。他认为货币为交换服务的,反对把货币作为储藏手段。主张禁止贷款取息和抵押放债。


    亚里士多德 他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论》和《伦理学》中,阐述了关于分工、交换、货币等方面的经济思想。要点如下:

  1。将家政管理包括在政治学之内。
  2。家政管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有二,一是研究家庭中主与奴的关系、夫与妻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之术。
  3。认为奴隶是工具,具有低级的肉体与灵魂,应当被奴役。同时,男性应当统治女性。
  4。通过家政管理生财,是合理的。而无限制的最求货币增值,是坏的。尤其可恶的是高利贷。
  5。5张床=1间房,跟五张床=若干其他物品没有什么不同,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本质的别的商品来表现。
  
    总的来说,希腊经济思想有如下共同点:
  1。肯定了奴隶制度。
  2。重视农业,轻视手工业。
  3。强调劳动分工的必要性。
  4。对商品货币经济作了初步分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5。承认小商业的必要性,反对大商业和高利贷。
  
    结合希腊经济实践,我们可以发现:那种认为希腊人珍视商业,是个“商业民族”的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古代条件下,“重农抑商”是几乎所有民族都必然持有的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希腊的经济,给希腊军事、政治、科技、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一个时期内,只要劳动力不脱离土地,农田的出产就大体上是恒定的。因此农业发达的国家,都具有稳定和丰富的收入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而大多数希腊城邦在其土地被破坏之后,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海外贸易上,贸易量一旦不足,甚至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而贸易是不稳定的,市场的变化、军事行动和政治形势的变更、竞争对手的崛起、都会影响贸易的兴衰。希腊诸城邦的迅速衰落,说明了在古代条件下,没有发达的农业,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国家。国内一直有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认为希腊人商业发达,是他们比之其他文明的一个重大优势。有很多人为这种“优势”大唱赞美词,同时对其他文明的以农立国大加贬斥。确实,发达的商业在希腊文明的形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希腊文明具有了一些特殊长处。但是,从文明的生存这个最根本的利害关系出发,可以认为,希腊农业基础薄弱,成为了这个地区文明发展的致命伤。并且,上面已经提到,希腊人并不是不重视农业,只是“心有余而土不足”;也绝没有把商业看作是什么光荣伟大的事业,他们只是把商业当成交换粮食的手段,一种无奈的选择、一种不能没有的坏东西,仅此而已。

    在军事上,农业的不发达使诸城邦都不能储备足够的战争资源。而一旦发生战争,又会使商业萎缩。使城邦口粮减少,经济滑坡。因此希腊诸城邦都缺乏支持长期苦战的经济基础。而兼并战争和统一战争,恰恰需要长期的苦战。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虽然频繁,最终的结局往往只能是订立一纸软弱无力的和约(撕毁这种和约,总是比订立它要来的快些),就连马其顿的统一战争,也是如此。同样的,对外战争的缺乏坚定性,也跟脆弱的经济基础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海外贸易,一些城邦却拥有很强的海军,重视制海权成为希腊军事思想的一个特点。
 
   在政治上,工商业的发达促进了民主和平等。马克思说得好:“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资本论》第1卷,第103页)希腊强大的工商业奴隶主势力,是民主制度的经济基础。尤其是雅典那样外贸发达的城邦,成为了古代民主的典范。另一方面,“无恒产者无恒心”。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唯利是图的本性,使希腊人在政治上往往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尤以外交为甚)。

    在科技和文化上,频繁的商业交流,使希腊人能够经常得到其他文明先进的文明成果,商业喜爱标新立异的特性,也鼓励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活跃。希腊科技文化的领先和工商业的发达,是有密切关系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无敌于天下的劲旅——希腊军事
  
    多利亚人的军事史有一个光辉的开头:耶元前12世纪,多利亚人南下,逼迫一些阿开亚人和其他岛民逃遁。这些失去了土地,数量很少又惊魂未定的人们,重创了凯美和赫梯两个强国,使它们从此一蹶不振。并在四战之地的迦南建立了若干城市国家。他们被称为腓力斯丁人,“巴勒斯坦”这个地名,就出自他们,意思是“腓力斯丁人的土地”。根据A〉B〉C,则A〉C的公式,可以看出多利亚人的战斗力一开始就是很强大的。后来,他们一直保持这个光辉传统。

    尽管马其顿人自称是希腊人,其人种和语言跟希腊人很相像,并且他们的军事体制也是在希腊军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喀罗尼亚之前,希腊人并不承认马其顿人是希腊人,加之在世界史中马其顿军事往往专章介绍,所以本篇不涉及马其顿军事。
  
    希腊的武器、兵制和战术

    希腊以重步兵闻名于世,从前7世纪到被罗马征服,重步兵装备的变化并不大。进攻性兵器有3米长,既可刺击又可投掷的长矛(其杆用坚韧的木料,如山茱萸木制成,矛头铁制)和双刃短剑。左手持一个很大的镶铜圆盾(直径近一米),着铁头盔、铜胸甲(很有趣的,早期这种胸甲往往制作成男子胸腹肌肉的样子)、皮革护胫。只是各城邦的装备重量不大一样。斯巴达重步兵装备重量合计30余公斤,雅典稍轻些。由于装备太重,重步兵出征一般都有奴隶跟从。轻装步兵装备有轻矛、标枪、弓箭。标枪可投掷出20~60米,箭的射程可近200米。伯罗奔尼萨战争前夕,出现了投石兵。在伯罗奔尼萨战争中及以后的混战时期,攻城器械和城防器械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强劲发展的势头一直持续到希腊化时代。希腊的一些兵器含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兹一一介绍如下:
  
   “卡塔普里特”弩,实际上是一种带机架的弩,自重仅1.5公斤,射程却可以达到300~400米,最有效射程达75~150米。使用箭长为44~185厘米,通常为66厘米。
  
   有一种说法是希腊没有好的弓弩,下面这张图将否证这种说法:(转引自胡汉四网友的文章:《古典欧洲远程武器》,该文章对古代欧洲投射兵器的描写很准确,建议一观)
   
  
   “波里色勒”弩,它的特点是可以自动装填。
  
   弹射器,由扭绞的纤维绳的弹力带动的投掷器,于伯罗奔尼萨战争期间第一次出现于锡腊库扎。后来广泛使用。轻便型的弹射器也用于野战,并可安装在舰船上进行海战。弹射器的构造是:在坚固的木架上固定一束扭绞的绳索(皮带、鬃绳等)。投掷杠杆的下端插入绳内,上端有装弹碗。装弹时把绳绞紧,杠杆被绞车几乎拉到水平位置,投射时,杠杆有力的磕打在横框的横梁上,把所装的弹丸延弯曲的弹道抛出。弹射器可投掷石头、石弹、金属弹、圆木、箭(?)、油脂燃烧罐、尸体等。

    关于弹射器的射程,《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称其能将150~480公斤的石头投掷250~400米,将30公斤重的石头或箭投掷850米,虽然写作者和译者(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都以严谨出名,但根据古代的科技水平、该种武器的工作原理和后来其它投掷兵器的性能来看,这种性能实在是太异乎寻常了,我表示高度的怀疑。另一个说法是它能将20~30公斤的石头投掷到400米远处,我觉得比较合理。〔《武器和战争的演变》筑城和攻城技术(公元前1000-公元300年) 部分 T·N·杜普伊〕
  
   弩炮 它由炮架、弹射装置、弹射槽和底座等部分构成。炮架由两根水平横杆组成,横杆被四根坚硬的垂直木条隔开,炮架被牢固的放置在底座上。这样炮架就形成了三个窗口。弹射槽穿过中间的一个窗口,旁边两个窗口的外侧支撑杆上各系着一束稍微扭绞着的绳索,在扭绞的绳索中插着两根坚硬的木梢,然后同另一根结实的弓弦绑在一起。使用时,用很大的拉力将弓弦安放在弹射槽中弹射物的后面,扣动扳机就可以发射了——通常是一支标枪般的利箭。

   “帕林吞” 一种弹弩。可以准确的射出小石核或标枪——因为它带有瞄准具。
  
   “巴里斯塔” 注意,这是一种木弩炮,不是外援。可以投掷石块、石核、铅核等,是重型的投射机器。射程300~500米。使用的石核重3.5公斤,最终可达70公斤。
  
    弹石机 它类似弹弩,原理也类似。不过它有两根导杆在一个斜面上,连在两根木臂上的弓弦将滑动弹射槽内的石弹延此斜面弹射出去。这种弹射器体积很大,长达9米余、高近5米、宽近4米。发射的石弹重约4公斤,射程300米或更远。它基本上都用于攻城,也可以用来守城。亚历山大指挥的马其顿军就携带有着这种武器。
  
   攻城塔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器械。但前305年,马其顿攻罗得岛的时候,曾携带有高达50米的攻城塔,上有弹射武器和几百名士兵。这种东西显然是不多见的。
  
   杠杆 一种抓取或倾倒敌人攻城器的守城器具。《历史》载:阿基米德设计的巨型杠杆甚至能够抓起罗马船只的船尾,将它吊起后放下,使之沉入水里。
  
   吊箱 据说由亚历山大手下的工匠戴德斯发明,用于将士兵吊过护城河,直接登上敌城。不用说,这种东西是比较危险的,无论对敌人还是对箱子里的士兵。
  
   吊梁 用于破坏敌攻城锤和其它攻城器具。一般是两根平行的放在城墙上的木杆,它们由铁索悬挂。当发现攻城锤等撞击城墙时,把吊梁移动到其正上方,然后放铁索,使吊梁突然坠落,砸毁攻城锤的头部,有时也可用于破坏其它器具或杀伤集群有生力量。《伯罗奔尼萨战争史》曾记载过使用吊梁的成功战例。
  
   希腊的攻防武器还有攻城锤和一般的抛石机。波利比阿的《历史》记载:阿基米德设计的巨型投石机,曾击沉过多艘罗马船只。希腊优秀的重型武器基本上都被罗马继承下来,并且有了更大的发展。
  
   希腊的重型武器精美得就象艺术品,转引自《古典欧洲远程武器》
   
  
   希腊的筑城技术,留到“建筑”一节中再讲述。
  
    希腊多山,骑兵无用武之地。所以数量很少,主要用于侦察。装备长矛和轻盾。

    希腊水师强大,尤其是雅典水师。水师的船只分战船和运输船两种。从前6世纪开始,三排桨战舰成为水师的主要装备,到了内斗时期以后,也有五排桨战舰。希腊全盛时期的海战,动辄有上百艘乃至几百艘三排桨战舰参加。典型的三排桨战舰“特里雷梅”,全长40米(含水线下长3米的青铜撞角),宽约5米,全船奴隶桨手120-170人(上层62人、中下层各54人)。快速灵活,高大坚固,是一种极好的战船。
  
   兵制 斯巴达全民皆兵,凡是公民,20到60岁都要服兵役,实际上是终身军人,且都是重装步兵。轻装步兵由皮里阿西组成,希洛主要为重步兵服务,行军时为主人携带装备、给养,作战是跟在主人身后,用棍棒击杀受伤的敌人,并救护受伤的主人,他们具有后勤兵的性质。每一重装兵跟从的希洛数量不详,据希罗多德记载为7人。斯巴达军的统帅是他们的两位国王。
  
    斯巴达军的训练方式是很有趣的——对于局外人来说。实际上这种训练贯穿终身。

    斯巴达婴儿出生的时候,父母不是用水,而是用烈酒给他洗浴,以此作为对婴儿体质的测试。如果发生抽风或失去知觉等情况,就把他抛到一个山谷墓地里去。如果通过了酒测试,新生儿还要抱到长老那里去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是不健康的,还是免不了被抛。

    在七岁以前,孩子在家由父母抚养。父母对孩子从不娇生惯养,而是尽一切可能教育他们知足、愉快、不计较食物、不吵闹、不啼哭、不怕黑、不怕孤独。

    年满七岁的孩子必须离开家庭,编成团队过军事化生活。团队长是从年满20岁的青年中挑选的最果决、最勇敢的人,他对孩子们有指挥和责罚的权力。队长对孩子们的教育,重点是训练他们的服从性和忍耐性。同时,孩子们的格斗教练是从年纪最大又最受尊敬的公民中选出的。他经常故意刺激孩子的虚荣心,竭力把训练变成真正的斗殴。大人们也不怕孩子们在殴斗中受伤。弱者在斯巴达是没有地位的,如果他不能保护自己,死了也没什么可惜。

    为了使孩子能够忍痛,任何儿童每年必须经受一次鞭笞。这种鞭笞通常在节日敬神时举行。孩子们跪在神像面前,任皮鞭抽打在身上。这是有一位女祭司临场监视。她手持女神像,用神像的举高或放低来指示鞭打的加重或减轻,谁也不许求饶、喊叫。

    到了十二岁,孩子转入少年队。转队以前要经过考试。这一天,国王、长老和公民都要来观看。考试项目仍以体能演示为主,在最重要的搏斗演示中,孩子们争先表现自己的勇敢、残忍和狡猾。只是不知道考试成绩跟能不能进好团队有没有关系。

    进入少年队之后,训练更加严格了。生活也更加严酷了。孩子们光头赤脚,无论冬夏只能穿一件外衣,成队成伙的睡在草垫上。草垫则是他们用手从河边折来的芦苇编成的,不准用刀。给他们的食物很少,据说是为了让他们习惯饥饿,并且培养一种“技能”——偷食物。而且只长高,不发胖,从而增加人体美。

    孩子到了二十岁,如果没有死的话,就认为训练完成,编入军队。但在30岁之前,他们每天还要参加军事训练,要在食堂吃饭,要住在军营中,目的是避免家庭的温情腐蚀战士。有的人孩子都长大了,还没有在阳光下见过自己的妻子。

    斯巴达重视体能,必然轻视文化,斯巴达人确实没有出过一个大学者,没有一件像样的艺术品或文学作品传世。但你若认为他们都是小燕子式的文盲,那就错了。会写和会看军事命令是斯巴达教育的基本文化要求。从他们对波斯使者的作为来看,也还颇有黑色幽默。

    对女孩子,斯巴达也不会放松。她们婚前始终呆在家里,接受和男子一样的体育训练,竞走、格斗、掷铁饼、投标枪等,这样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她们锻炼出强壮的身体,以便出嫁后生下强壮的孩子。照我看,可能还有一个目的:让妇女从小失去温柔,免得腐蚀了战士们的豪情。斯巴达妇女的勇敢和坚强在希腊也是很有名的。那个故事家喻户晓:有个母亲交给她即将出征的儿子一个盾牌,叮嘱他说:“拿着它,否则躺在上面。”这意思我们都清楚。

    写完斯巴达的训练方式,我不仅长吁一口气。这种似乎只有在柏拉图式的学者的笔下才能出现的制度,居然曾经存在于地球上,而且存在了几百年。确实,这样训练出来的战士当然天下无敌了,但是,代价是不是太大了?网上经常有毛头小伙子说什么中国人需要尚武精神,我想,应该让他们去过过斯巴达人的生活,享受一下那种极其浓郁的尚武精神的气氛。。。

    关于斯巴达的训练制度,还有几个问题:第一,据说斯巴达人的格斗训练经常转化为真正的斗殴,我们知道,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在殴斗中从不受伤,更不能保证受伤后不造成残疾。从7岁打到20岁的人,看来难免落下一身病痛。如果打斗不加限制,恐怕斯巴达军就成了残疾人的大军了。我估计,斯巴达的格斗训练还是有规则的,就像现在的体育比赛一样;第二,我们知道,少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候,如果食物摄入不足,将会对以后的身体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斯巴达人如何保证自己的体能不落后于对手?令人困惑;第三,小时偷针,大来偷金。一个培养了偷窃习惯的人,以后还会遵守法律吗?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会不会也像从前偷食物一样,偷来本不属于自己的生存机会呢?

    史载:斯巴达人从小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大人受文化背景影响,不苟言笑时可以理解的,但小孩子爱笑爱玩本是天性,居然也如此沉闷,可想而知这是个怎样使人窒息的社会。对自己苛刻的人,对别人多半也不会仁慈。并且,由于心理长期受压抑,便产生了一种畸形心理:嫉妒别人的幸福快乐,希望看到别人受苦。从斯巴达人对希洛、对波斯使者、对雅典人的作为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虐待狂。

  总之,斯巴达真是一个令我感到怪诞又可恶的国家。
  
   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前594年梭伦改革时规定:第一、二等级提供骑兵;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第四等级提供轻装步兵或桨手。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前,雅典有四部落,每部落有12个区,每区负责提供装备与船员齐全的战舰一艘,骑兵两名。改革后,把阿提卡划分为十个选区,每个选区要出步兵和骑兵各一队、以及装备与船员齐全的战舰5艘。雅典舰队的管理,受国家重视。决策权在公民大会手中,由400人会议执行(后来是500人会议)。全盛时期,每年一般造20艘舰。对战舰的维护、修理也有很细致的规定。

    雅典男青年满了18岁,开始军训。一年后检阅,发给武器。次年进行野战训练。到60岁为止,都有战时从军的义务。由于平时体育活动盛行,雅典士兵的体力是非常出色的。
  
   标准的希腊步兵:(来自舰船知识论坛的周冀 网友,出自《:<世界古代骑兵图>续帖,迟到、河兄等同好请进》一贴)
   
  
    装备、给养自备,是希腊诸城邦兵制的共同特点。除斯巴达外,绝大多数城邦实行战时为兵,平时为民的公民兵制。兵的主要来源是自耕农。前四世纪后,由于土地兼并,公民兵制衰落,雇佣兵制度日渐盛行。希腊军事上的光辉逐渐暗淡下去了。

    希腊化国家的装备、兵制,基本上继承了马其顿。此外加上了一些本地色彩。
  
   战术 希腊步兵的基本战术是方阵,以斯巴达方阵为最著名。其编制大概是:64人为一小队、两个小队为一中队、两中队为一大队、四个大队组成一个联队,共1024人。作战时,全部步兵组成一个密集的方阵。方阵纵深为八列横队,每列间隔,行军时为2米,进攻时为1米,防御时为0.5米。强调士兵协同进攻,步调一致。投石手、标枪手、弓箭手等轻装步兵列于方阵之前,向敌人射击,以搅乱其队形、破坏其心理平衡、并隐蔽我方主力的部署和调动。当方阵进攻时,则退到方阵两侧或后部。

    其他城邦的战术与斯巴达类似,只底比斯不尽相同。其纵深一般为25横列,前4世纪,底比斯名将伊巴密浓达(约前418-前362)创立了斜阵,将打击重点放在左翼(从前是放在中央,或受人类右利本能的影响,放在右翼)。其阵列纵深增至50横列,中央与右翼各为8列,所有士兵均持长矛。这是他打败斯巴达军的战术基础。

    关于希腊的阵法,有人经常拿来跟中国的阵法作比较。我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希腊诸城邦、罗马等古代欧洲国家偏爱使用比较简单的阵法,如方阵、三列阵;而印度和中国偏爱把自己的阵形搞得那么复杂呢?开始,我想可能是欧洲地形平缓,所以阵形也就简单;中国多山,就需要复杂的阵形去适应复杂的地形。但现在我否定了这种想法,因为事实正好相反。希腊和意大利都是多山的地区,而中国、印度当时的主要地区都是大平原。再考虑到古代的通讯、指挥能力,我认为合理的结论是:为了在复杂的地形上保持队形,不至于产生危险的散乱现象,欧洲人倾向于简单的阵形;而在平原上保持队形比较容易,为了充分发挥战斗力,印度、中国倾向于编排复杂的阵形。这是对各自地理环境的适应。

    希腊最常见的海军战术,是突角冲撞和跳帮战,大多数希腊城邦偏爱后一种。接触敌船时,放下船上的跳板,供重步兵冲过去肉搏。重视航海的雅典则比较热衷冲撞战,这种战术要求划桨手动作协调一致,使船只达到很高的速度,不是直接冲击敌船,而是接近敌船时才突然转向冲向对方,以减少对方的规避时间。在撞击前的一霎那,全体桨手收起船桨使之紧贴船身,免得折断。到了希腊化时代,开始在战船上设置塔楼,安装了轻型弹射器,用石块投向对方也成了海战的战法之一。另外,比较少见的战法有:高速从敌船边擦过,以期折断其桨。这种办法在萨拉米海战中用过,不过这种办法显然对自船的桨也很危险,应该只是特例;若条件有利,还可以使用纵火术。不过若操作不当,这种战法也很危险。
  
   希腊化国家的步兵战术,主要还是马其顿的长矛阵。航海业的发展,除了使海战中出现投掷战以外,没有在战术上引起多大的变化,那些巨船对于海战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它们实在太笨重了。
  
   军事理论

   色诺芬(约前430-前355) 生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早年曾在雅典做骑兵,后来师从苏格拉底,遂成为大作家。他反对民主,拥护专制。耶元前403年,雅典“三十暴君”寡头政权垮台,他离开雅典,到波斯参加了王子小居鲁士为与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争位而招募的希腊雇佣军。前401年,库纳克萨之战中小居鲁士阵亡,希腊雇佣军的五个将领后被诱捕杀死。色诺芬被拥为首领之一,带领一万二千名希腊雇佣军,由巴比伦向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特拉佩祖斯撤退,前400年,剩下的六千多人到达此城。他在这次危险的长途撤退中显示了将才。回希腊后先投奔色雷斯,后来投效斯巴达王阿格西莱,并参与了科林斯战争。因此被雅典公民大会缺席判处死刑。留克特拉战斗中斯巴达败北以后,色诺芬迁居科林斯,前369年(一说前365年)雅典特赦了他,但他终生不归雅典,最后死于科林斯。

    色诺芬的军事著作有:记述他率希腊雇佣军一路苦战脱离虎口的《长征记》、《骑兵长官》、《马术》等。与军事有关的还有《希腊史》,在《回忆苏格拉底》中,他曾尝试划分战略和战术。

    色诺芬的军事思想要点如下:
  1。统帅不仅要懂得战术,而且要熟悉“将兵术”的其它方面,如粮草筹集、军官的遴选、对属下的培养教育、以及对整个战争的策划等等。
  2。编组战斗队形必须考虑参战兵力特点和地形条件。
  3。统帅不仅要善于编组战斗队形,而且要灵活运用战斗队形。
  4。选择突击时机和迅速扩大战果是统帅艺术的最高要求,避免分散兵力是统帅艺术的基本原则。
  5。军队的力量在于指挥官和纪律。战斗的胜利在于克敌制胜的决心。
  6。为了赢得战争,军队必须严格训练。
  
   色诺芬的《长征记》一向受到推崇,被誉为古代最接触的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希腊第一部军事理论专著。他使希腊军事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近代欧洲的军事思想也有重要影响。
  
   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萨战争史》表现了这两位历史学家的军事观点。《历史》中记载了希波战争前西亚各国、波斯和希腊的军事,描写了希波战争的详细过程。也就记载了历次战斗的前因后果、作战经过、双方的意图和谋略、兵力部署、武器装备、战术运用、胜败原因等等。是研究当时军事史和军事思想的珍贵史料。但希罗多德写历史有个跟中国传统史学家一样的缺点:追求文学趣味,而忽视了某些史料的选择和考证,比如他记载波斯军有264万人,现代的考证说明这个数字完全不可靠。此外,他受希腊宗教影响,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往往用神的意志来解释其发生的原因。《伯罗奔尼萨战争史》记载了雅典与斯巴达双方的战略。“斯巴达以陆上进攻为主,分化提洛同盟;雅典陆上防守,海上进攻”。这个被后世认可的对双方战略的判断,最早就是由修昔底德分析出来的。他对战斗和战术的描写,也很准确。修昔底德曾经作过将军,军人严谨的性格,使他的作品虽然文采不足,但是对史料的选择和鉴别十分认真细致,立场也很客观。修昔底德不仅是现实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也是一个对希腊军事思想贡献很大的军事史学家。不过,他们两人的军事思想,是散见于作品中的,并不系统。
  
   希腊军事思想的要点

   在战争观上 1。相信神意和命运的安排。在战争中追求神谕的吉利。关于这点,除了下面要讲到的两场战斗以外,例证还有波希大战前那场“神圣的萨拉米”的闹剧。直到伯罗奔尼萨战争前后,在矛盾和战争撕去了城邦间的同胞之情以后,才开始有人以理性来研究战争,并提出了“战争是敌对双方利害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这一正确观点。修昔底德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2。认为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反抗侵略是正义的。可是一旦自己的城邦(或自己依附的城邦)对外扩张,又会为它百般辩解(是的,人总是这样的)。

  3。民主派一般认为:民主政治是是人民和诸城邦团结一心,坚定勇敢的根源。

  4。通过对伯罗奔尼萨战争的观察,修昔底德等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战争的胜负取决于经济力。
 
 5。有的人认为:战争使和平得到巩固,要谋求战后永久的和平,而不是为了和平而不敢战争,那样是避免不了战争的。
  
   关于军队建设 1。重视重装步兵。
  2。重视激发士兵的勇气、爱国热情、集体团结精神和忍耐力。
  3。强调平时的训练。
  4。认为好的将领应当具备勇猛、正义、慷慨和守信四大美德;善待士兵,奖励老兵和立功的士兵;优恤阵亡者家属;作战时身先士卒;懂得搞好后勤;擅长排兵布阵和灵活运用;以及擅长激励士气的演说等。
  5。重视水师。
  
   关于战略战术:1。已经试图将“将兵术”细分为若干军事学部门。
  2。在战略上,强调战争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制定周密的计划;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崇尚先发制人、积极进攻、突然袭击、出奇制胜;集中兵力打击主要敌人,避免分散用兵;保持部队机动灵活,力争战场主动权;海军与陆军密切配合,积极夺取和掌握制海权;综合运用外交、经济等多种手段,配合军事行动等。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希腊军事思想奠定了欧洲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其精华部分多为罗马所继承,对古代欧洲的军事思想,甚至是近现代的军事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种认为希腊没有什么高超谋略的观点,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希腊五大战斗的简述和评论
  
   下面选取希腊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五大战斗来说明希腊人的战争艺术。由于不是为了写出一部战争简史,所以跟战斗无关的部分一律略去。
  
   马拉松(耶元前490年9月12日)
  
   装备良好的波斯骑兵是令人胆寒的强大力量((来自舰船知识论坛的平安与飞鸟 网友,出自《:<世界古代骑兵图>续帖,迟到、河兄等同好请进》一贴)
   
  
    以米太雅得为首的主战派,征集了一万人,都是着重甲的精兵,和普拉提亚军一千人一道奔赴马拉松,占据了马拉松湾附近的一处高地,居高临下,当时波斯军因为其袭击帕列隆(位在雅典城东南郊)的军队尚未就位,没有进攻;雅典方面的十将军作战方针不一,也没有进攻。这样相持了八天,没有战斗,到了第九天上,雅典军得知波斯军已经攻陷优卑亚岛北部的厄律特里亚,雅典东大门洞开,遂不得不决定立即进攻波斯军。
    日晨,雅典与普拉提亚军进入马拉松谷地,并展开战斗队形进击波斯先头部队。普拉提亚军位于战斗队形左侧,米太雅得把作战队形的正面加宽,以使两个侧翼方阵正好靠近两条流向大海的小河并设置拒马,以防止波斯骑兵的侧面突袭。而阵线中央的纵深很浅(四列横队),看上去很容易被突破的样子。
    雅典军越过狭窄平原,向波斯军在海边的营地逼近,当时波斯军有约2万人(旧说十万,也有说法认为不满二万),由达提斯指挥。
    当雅典军到达距波斯军550米时,开始快速奔跑,以尽可能减少暴露在波斯箭雨下的时间。双方随之交战,由于战线中央雅典军人数少,而波斯军强大,所以前进受阻,速度放慢。两翼方阵却击败了波斯军的两翼。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凹进”的形势(对于波斯军是“凸出”形势)波斯两翼部队的侧面暴露在雅典重步兵面前,他们不能承受这种打击,向海岸边的船上奔逃。达提斯不能阻止,只好下令撤退。战斗在数小时之内结束了。波斯军有6400人阵亡,雅典方面只死了192人,包括首席将军卡里马巧斯。
    米太雅得命令军队迅速赶回雅典。在大部队赶到之先,斐力庇第斯作为报捷者已经跑回城里,他向焦急惶恐的市民们高呼:“大家欢乐吧,我们胜利了!”之后就倒下牺牲了(战斗中已经负伤)。这段路程的准确长度是42.195公里。
    波斯舰队没有敢登陆。
  
   评论:富勒认为:马拉松战斗是“欧洲诞生时的啼哭”,这个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这里要介绍一下波斯帝国。它的开国之君居鲁士,被希罗多德认为是完美君主的典范。从史实上看,居鲁士确实集智慧、威武、仁慈于一身。而开始进攻希腊的大流士,被认为是最英明的君主。小小的游牧民族,在他们的率领下建立了大得惊人的帝国。凯美、巴比伦这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色列这样刚强不屈的民族;印度这样遥远难至的地区,全都甘心臣服。波斯立国两百年,继承了西亚、凯美的高度文明,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上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其可坐万人的波斯波利斯宫殿遗址,至今还存在于伊朗高原上,由于地处三洲交通要道,商业和文化往来频繁,以繁荣富裕闻名当时的世界,后来征服波斯的亚历山大大帝,醉心于波斯君主的威严和波斯经济文化的发达,遂置马其顿的希腊背景于不顾,决心成为一个东方式的君主。军事方面,波斯也继承了两河的先进技术和高超的战术战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战术:重视弓箭的作用,作战时先以骑射手和步弓手向敌阵中射箭,并发挥高度机动性以回避白刃战,直到敌人阵脚大乱,才迅速突击,一举成功。(请注意,这种战法跟我们都熟悉的一个民族很象)凭借这种战术和高明的战略,宽容的民族政策,波斯取得了数不清的胜利,有效的以很少的人口统治着巨大的领土。——据说波斯人的孩子只受三种教育:骑马、射箭、说真话。看来老实人不一定没有智慧。


    远征希腊是大流士的决策,他事先威慑了大多数希腊城邦,使他们不敢反抗,孤立了雅典和斯巴达。之后与雅典内部的主和派谈妥了投降事宜,这才水陆并进,在马拉松拖住雅典重兵,主力则避实就虚,直捣雅典东门。这些策略一一奏效,显示了波斯军事艺术的高度水准。
    但波斯的智慧,一遇到希腊的蛮力,立即粉碎。马拉松之战对于雅典方面来说没有多少智谋的成分,近乎硬碰硬。结果希腊大胜,这说明:战斗的胜负,说到底是由装备和训练决定的。再高明的战略,没有强悍军队的支持,将完全无用。这点在希波战争中一再得到证明。
    这场战斗中雅典军队在智谋方面的惟一亮点,是米太雅得的战场指挥能力,雅典军队把阵线拉长,一说是有意为之,一说是无意之举。不管实情到底是怎样,米太雅得的将才都是无可怀疑的。雅典军中央兵力薄弱,一旦被突破,就会陷入危险境地。但米太雅得并不是在赌博,他采取了措施防范骑兵的侧翼突袭,而我们知道,希腊方阵的正面是难以攻破的。米太雅得知彼知己,取胜毫不奇怪。
    马拉松之战充分的表现了希腊军人的体力优势。雅典军人的体能不及斯巴达军人,但是携带着沉重的装备奔跑半公里以上,队形不乱,体力不减,打败敌人。战斗一停就急行军回到雅典,这种体力,实在当时任何国家的军人之上。
    希腊人的胜利,达提斯也有功劳。此人负担的不过是牵制雅典军的任务。按理说对峙九天,防备应是十足,但波斯军一被敌人进攻,就一败涂地。可以想见,达提斯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来加强营盘的防务,也没有鼓动起士兵的士气。将军无能,全军遭殃。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大流士亲征,战斗的结局肯定会不一样。可惜实际情况是,波斯军战无不胜的如山气概,从这里开始动摇。
    马拉松战斗对于雅典人来说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反映出了希腊军事的若干弱点,这些弱点后来发展成了致命伤。首先,城邦之间不团结,一遭到强敌恐吓,就个个都不敢动了;其次,城邦内部不团结,军队在前面作战,后方有人准备出卖城门;再次,战略平庸,孤军与强敌交战,十将军就争了九天。要不是厄律特里亚失陷,恐怕还会一直争下去。最后匆忙进攻有备之敌,打胜了还得立即跑回城去救险;最后,受宗教迷信的毒害太深,战前雅典向斯巴达求救,斯巴达人正在过节,回答说:现在不行,要等月亮圆了才能出兵。如果雅典人运气不好,月亮圆了的时候斯巴达军正好来得及为他们收尸。总之,雅典之胜,胜在装备、训练、公民的爱国心、还有战场指挥,与战略没有多大关系。
    说到斯巴达人,他们的施虐癖在马拉松战斗前得到了一个发泄的机会。两个爱国分子把前来劝降的波斯使者带到井边,说道:“这里边有土又有水,你要多少就拿吧。”说完就把他扔到井里。借爱国之名发泄兽性,没有比这更爽,更有面子的了。这种虐待狂以后还要多次发作,并且主要针对希腊人。
    另外,为什么雅典人传递消息不用骑兵,而用步兵呢?这是一个令我不解的问题,希望哪位精通历史的网友能给个圆满的解释。
  
    萨拉米(前480年,可能是9月23日)
    波斯军封锁了萨拉米湾的西南出口,至少500艘战船在东南出口一字排开。希腊联合舰队有370艘战舰,看来要取胜很困难。舰队的实际指挥者,雅典海军将军太米斯托克利决定出奇制胜,他向波斯王薛西斯派出了一个死间,诈称波斯舰队若进入海湾,雅典舰队将投降(雅典舰只数量占希腊舰只的2/3)。薛西斯中计。
    23日(?)白天,波斯舰只进入萨拉米东部海峡。因海道狭窄,船只拥挤在一起,船桨互相碰撞,乱成一团。希腊舰队趁机发起冲击。雅典一艘三层桨战舰作为先导舰冲向波斯舰队右翼,雅典大批战舰随之冲锋。借助海流和桨手的努力,时速高达9节;阿里比阿德斯的斯巴达舰队冲击波斯舰队左翼;战线中央的其他希腊舰只,也发动了进攻。


    希腊战舰的突角,对难以机动的波斯战舰大显神威。而且希腊船上的重步兵实施跳帮作战,也很有威力(据说希腊方面船上的雅典重步兵就有6000人)。加上波斯的船只有很多是为了远征而临时建造的,而希腊的三排桨战舰高大坚固,波斯舰队一直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其左翼战船被压迫到右翼阵列后方,加剧了混乱。战斗近七个多小时,波斯被击沉和俘获三百多艘战舰(一说沉没两百,被俘50),希腊方面只损失了40艘船。虽然波斯残存的船只仍比希腊多,但已丧失斗志,战斗结束后都逃到法洛伦湾。
  
   评论:有人认为希腊人没有智谋,萨拉米海战足以否证这种看法。太米斯托克利派的死间,固然难以生还,但他换取了波斯舰队的覆灭。
    薛西斯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文明人,却没有乃父的英明睿智。当听到敌军中有人欲投降时,就高兴得忘乎所以。一大群船只乱七八糟的冲进海峡,说明了指挥者的无能。其实当时投降的事情是真是假,没有人能说得清,处于统帅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慎重从事。历史上趁敌军内乱而得胜的将领,在逼近敌人时,总是摆出威严的阵势,以坚定投降者的心,动摇不降者的意志,并且防止出现意外情况(霍去病、山下奉文都是典型)。而波斯舰队如此混乱,不要说敌人只是诈降,就是真降,多半也要坏事。其实,当时希腊舰队困在萨拉米湾,主动权操在波斯之手,舰队只要能够保全,粮草辎重的供应就很充分,五十万大军(估计得最少的历史学家也认为有二十万)足以横扫希腊全土。而现在舰队溃败,海上运输断绝。几十万大军不能得到充分的补给,只好撤退大半。从此波斯不能对希腊构成致命威胁,而希腊有了取胜的机会,次年发生的普拉提亚大战,就是萨拉米海战的必然后果。
    从这场大海战中,也可以看到希腊卓越的造船术和海军战术。在此之前,世界上还从未有过这么壮观的大海战呢。
  
   普拉提亚大战(前479年7月)
  
   希腊联军,重步兵38700人,轻装步兵69500人,加上仆从共11万人(一说8万人,其中重步兵占一半,也有的认为只占2/5),由斯巴达王普沙尼亚斯率领,驻在阿索波司河南岸。依惯例,斯巴达军在右,雅典军在左,中部为其他各邦军队。波斯军由大流士的女婿玛尔多纽斯率领,至于其人数,一向不能肯定,希罗多德说是30万人,不大可信。现代学者有的认为是12万,有的认为是10万,最少的估计是5万人。但对于这个小数字,我表示怀疑,因为希腊人的战斗力,波斯人是知道得很清楚的,如果波斯军只有5万,他们怎么敢跟至少为八万的敌人对抗?并且,在普拉提亚之前,波斯军的战绩并不坏,向南进攻,再次进入了雅典,在几次小战斗中也还稍占上风。如果只有5万人,很难想象希腊人会允许他们向南冲这么远。因此我还是倾向于12万这个数字。
    波斯军驻在河北岸,以精锐对阵斯巴达军,以希腊人对雅典军,其他各族军队居于阵线中央。双方沿阿索波司河对峙了八天,没有发生大的战斗。第八天,波斯军擒获希腊运粮队的500头驮畜。第十一天,波斯统帅玛尔多纽斯见到希腊又有援兵赶到,而已方粮草渐尽,感到不安,部下阿尔塔巴佐斯建议退守底比斯就粮,以波斯的雄厚财富为后盾,贿赂各城邦显贵,逐渐瓦解希腊联盟。玛尔多纽斯拒绝,他决定速战速决。次日拂晓,命令骑兵攻击,捣毁了希腊的水源。希腊军队佯装退却(一说是真正的撤退),玛尔多纽斯以为他们已经因为水源断绝而恐惧,下令全军渡河追击,他亲率骑兵追击斯巴达军。随后,波斯弓箭手追上了斯巴达军,前排的士兵用藤盾保护后面的士兵,一时箭如雨下。但斯巴达军立即转身反击,藤盾防线一下子被冲垮,不断冲来的波斯军也始终不能攻破斯巴达方阵。雅典军正准备救助斯巴达军,却遭到波斯右翼军队的进攻。经过苦战,击溃敌人,并转入追击。当时战线中央的希腊军队还没有与敌接触,看到波斯军不利,便分成两路纵队追杀,左队被波斯骑兵冲击,死了600余人。


    希罗多德在《历史》第651页中说:双方的战斗到了这种程度,波斯军人抓住希腊的长矛,并把它们折断了。不过我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我们知道希腊的长矛选用坚韧的木料作为矛杆,怎么可能被徒手折断?可能“折断”译为“砍断”较为合适。在激战中,玛尔多纽斯犯了一个错误:他的位置太过靠前,结果在激战中阵亡了,他一死,身边的波斯军队随之溃败,见到波斯人失败,其他民族的军队也都做鸟兽散。波斯军完全失败,除了3000人幸存,其余全部被歼灭(希罗多德说,在战斗之初,有四万波斯军逃走)。希腊方面只阵亡了1360个人。
  
   评论:如果说从前波斯军的败北是因为希腊人运气好、用了诈术、依托有利地形、熟悉海洋。。。等等的话,那么这回可就没有任何可以辩解的理由了。波斯军队人数虽多,但只有波斯人是勇敢的,其他民族士兵的士气几乎一律萎靡不振;虽然波斯军继承了两河的铁兵器制造技术,但军队中大多数人缺乏良好的防护用具;为了追求人数庞大,把众多民族编入军队,却忽视了训练和内部的协调;主将勇而无谋;没有指定后备指挥官。。。这种乌合之众式的军队,跟从前以小小游牧民族起家,连挫强敌,气吞山河的波斯军相比,仿佛来自两个星球。专制独裁国家“强不过三代”的周期律,开始在波斯帝国的身上发挥作用。
    此战中,波斯人的策略高明如故。阿尔塔巴佐斯的建议是相当厉害的一招,以后来伯罗奔尼萨战争中斯巴达不惜投靠波斯,还有马其顿南下时雅典城中的争论等事实来看,这一计对于胸无大志、鼠目寸光的希腊人是相当有效力的。玛尔多纽斯袭取对方粮队和断绝敌方水源的策略,也相当有效。历史上有无数次,一支军队因缺粮或断水而败亡。但战略上的高明,抵不上战术的低劣。
    有人认为希腊人参加的战斗规模往往很小,因此希腊人不擅长打大战,希波战争是有力的反证。这场战争号称古代的世界大战,在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压力下取得全胜,没有驾驭复杂形势的高超本领是不行的,更何况敌人是一个极为强大狡猾的大帝国!普拉提亚战斗表明,即使是二十万人参加的大会战,希腊人也能应付自如。敌前撤退是仅次于突围的危险行为,希腊联军都是步兵,面对拥有强大骑兵的敌人,稍有不慎,将立即把后来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次的以骑驱步的大屠杀惨剧,提前到耶元前5世纪上演。当然,确实有人被屠杀,然而却是精于骑射的波斯人。
    在战术上,普拉提亚战斗和温泉关狙击战一样,证明了防护良好但笨重的近战兵,完全能够打垮机动性好但防御装备差的弓箭手。波斯的利箭,齐射时被形容为能够遮住阳光,但希腊人依然能够以微小的损失战胜他们。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1700年后的蒙古军,如果继续向西前进,结局将如何呢?综合考虑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我认为他们即使不遇到第二个普拉提亚,也会遇到第二个温泉关。只是天不长眼,白白放走了这群恶魔。
    普拉提亚之战使波斯威望扫地。希腊军队转守为攻,战争一直打到前449年,尽管斯巴达等退出了联军,但提洛同盟依旧所向披靡。除了尼罗河口一战败北外,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战胜波斯军。这样,就确立了欧洲对于亚洲的军事优势,并一直把这种优势保持到罗马衰落。
    希波战争对于亚洲人来说,是一个教训,也是一个警告。它表明:那种数量庞大,但却只有少数人有良好训练和士气的军队,一旦遭到不顺利的战局,很容易就会失败;而再怎么高深莫测的谋略,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训练和良好的装备、以及简便灵活的阵法,作为支持,都不能引得胜利;最重要的是,没有良好的政治,就没有强大的军队。以后,亚洲人将一再因这些原因而败给欧洲人,直到近代。
    在网上经常有一种话题:如果古代中国军队遇到欧洲军队会怎样?就严肃的谈话而言,这种话题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过它作为一种另类的“比较史学”存在,倒也不失趣味。如果就多利亚希腊军事与同期的中国军事比较而论的话,那么客观的说,在前4世纪中期以前,军事艺术的优势始终在希腊人那边。希波战争的高潮时期(前5世纪初)恰恰是双方军事差距最大的时期。华夏人此时刚刚开始尝试着摆脱贵族兵制和与之配套的笨重战车;车上一小撮骄傲的贵族和车下跟从的大群无精打采的平民步兵,恰好是波斯军队的蹩脚翻版;身上的皮甲和手中的铜戈,显然不能和西方世界的坚固铜甲和锋利的铁兵器相比较;而车战时代那种一冲定胜负的战术,显然无法与希腊方阵或波斯的骑射相比较;虽然开始尝试着发展大战略,但还不能像波斯人那样娴熟的发挥战略天才;夯土城墙和与之相适应的简陋攻城器具,跟从亚述时代发展起来的地中海周边完善的攻守器械,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加上体能和文化素质的差别,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时的华夏军队,并不是落后于希腊军队,而是根本没有资格跟后者相提并论。至于中国的军事赶上欧洲,那是在西汉时候的事情了,有时间的时候,我会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军事简况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希波战争的胜利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对于欧洲文明来说更是具有生死存亡的决定性意义。若战争不胜,波斯征服希腊,希腊文明消亡——这不是不可能的,波斯的同化能力极强,凯美和巴比伦的民族精神,就消融于它。亚历山大大帝也宁愿放弃自己的希腊背景,甘心被它同化——欧洲文明也就不会诞生了,即使罗马能够在军事上强大,也只能从波斯那里获得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从而成为一个波斯化的国家。这样,世界历史将完全改变,走向如何殊难预料。相反的,希腊以小胜大,充分展现了包括军事文明在内的希腊文明的先进性,并大大鼓舞了希腊人的自信心,战争胜利后,希腊的黄金时代来临了,希腊文明得以成为独步全球的先进文明。这样,欧洲的生存得到了保障,并终将走向最后的胜利——,以任何一方面都无可争辩、无可比拟的光荣与伟大,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全球性文明。富勒说:“在历史上,再没有比这两个会战更伟大的,它们好像是两根擎天柱,负起支持整个西方历史的责任。”(《西方世界军事史》第51页 这里的“两个会战”指萨拉米海战和普拉提亚大战)这个评论并不过分。
  
   远征西西里
  
    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决定远征西西里,以期夺取叙拉古产粮区,并解除该城邦的海军威胁。由尼西亚、亚西比得和拉马巧斯联合指挥的2.7万军队(其中重步兵5100人、轻装步兵1300人、骑兵30人),乘战舰136艘、运输船130艘于6月出发。他们的装备精良齐全,而且华丽,加上精神状态的从容,是这次远征看起来就象是一次炫耀雅典武力的武装游行。
    远征军出发之前,雅典城内发生了捣毁赫耳墨斯神像面部事件。舰队刚刚到达西西里,力主远征的亚西比得因被怀疑跟事件有关,被雅典派船来勒令回国受审。他认为这是政敌的阴谋,即使回国也难以辩解,在押解途中逃走,(据修昔底德的估计,这件事可能是亚西比得的政敌所为,以此来陷害他)雅典遂缺席判处了他死刑。在复仇心理支配下,亚西比得投往斯巴达,并献上两计:一.斯巴达立即出兵支援徐拉古。二.派兵常驻雅典以北的狄西里亚,以困住雅典人,使他们不能出城从事生产。斯巴达人大悦,完全采用了这致雅典于死地的两招。
    尼西亚现在指挥全军,他本来就反对远征西西里,因此作战消极。开始并没有立即围攻叙拉古,而是采取外交行动想孤立它,外交活动没有什么效果,尼西亚直到初冬才开始采取较积极的进攻行动,并小胜了一战。之后,自南向北修筑了一道包围徐拉古的长墙,并着手占领叙拉古的港口,以切断其海上通道。经过近一年的围困,没有攻克城池。前414年,斯巴达军及其西西里盟军赶到,一举打破雅典军的包围,破坏了长墙,恢复了叙拉古的对外交通,叙拉古人士气大振。当年秋天,尼西亚见势不妙,向国内递交了一份悲观的报告,提出:要么增援,要么撤退。雅典不愿意退兵,于当年12月和前413年7月,两次派来援兵,由德谟斯提尼指挥,共1.7万人。仅重步兵就在5000以上,弓弩手也有3000多。但当年的春夏两季,斯巴达、叙拉古、科林斯联合舰队通过船头对撞(他们的战船已经特别设计,加固了船头),派标枪手乘小船钻到雅典三层桨战舰的桨架下面射杀桨手等新战术,击败了雅典舰队,雅典在海陆两方面都陷入被动。几次进攻,没有效果,德谟斯提尼提出撤军回国,尼西亚因为叙拉古城内有人要出卖该城,不同意撤退。到了八月底,希望化为泡影,他才同意撤军。但这时发生了月蚀,尼西亚笃信宗教,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决定过三九27天以后再走。这就使叙拉古方面有足够的时间封锁港口。9月10日,雅典军决定从海上撤退,展开了孤注一掷的海战,被叙拉古方面击沉和俘获了50艘战舰,一败涂地。
    海上突围不成,雅典军只好从陆上向西撤退。途中不断遭到敌骑与轻装步兵的袭击。第一天走了7公里、第二天走了3公里、第三天,被敌军阻击,遂转向而走、第五天,全军断粮、当晚被切为前后两队、第六天,德谟斯提尼指挥的后队覆没、第七天,尼西亚率领的前队也覆没。至此,雅典方面前后派来的4.5到5万远征军全军覆灭,七千人被俘。后来,七千俘虏中除一千非雅典人被卖为奴隶以外,雅典俘虏被驱入一个采石场做苦役,不到一年,全部劳累死去。尼西亚和德谟斯提尼于投降的次日被押入叙拉古城处死。此前,拉马巧斯已经阵亡——这场覆灭非常彻底。


   评论: 如果希腊人团结起来,他们就能战胜任何军队,征服任何国家。
      希腊人团结吗?
      他们不团结。
      所以他们永远只能住在巴掌大的贫瘠土地上。
  
     希腊人最大的悲剧在于不团结。波斯虽大,但以希波战争来看,如果希腊人团结一致,用十万以上的大军远征亚洲,不是没有可能将亚历山大的征服提前一百年完成的。即使不这么做,也可以攻取地中海周边的一些落后地区,并确立希腊的制海权。这样就阻止了那些落后民族崛起(如罗马),并通过占有土地的出产来繁荣经济,还可以使军队经常处于战斗状态,保持士气与经验,好处明显。即令不打仗,维持和平也是不难办到的吧。然而希腊人选择了下下策:跟同胞自相残杀。我始终不明白,雅典再富强,对自我封闭的农本的斯巴达,有什么妨碍呢?同样的,患了自闭症的、用铁钱的斯巴达,对雅典的海权,能构成什么挑战呢?诚然,邻国间难免有些矛盾,但是这些矛盾难道就非要杀个你死我活来解决吗?跟波斯都可以订立和约,为什么跟同胞打仗,却是那么坚定,那么狠,死了几万人也要打下去,决不妥协?希腊人的所作所为,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做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修昔底德说:“(远征西西里——引者注)对于失败者来说,是最悲惨的一次失败,因为他们是全军覆灭,他们的痛苦是很大的,他们的毁灭,诚如俗话所说的,是整个的毁灭,海军、陆军——一切都毁灭了。”其实失败的又何止是雅典呢?整个希腊的同胞之情和外交道德,至此完全失去效力,进入一个疯狂的彼此乱打的时代。任何人都征服不了的希腊,被自己打垮了。
    雅典一战就损失了几乎全部的青壮年(损失的4.5~5万人,应该大多数是雅典人,在最后被俘的七千人中,雅典人就占了六千,而雅典最盛时自由民不过十几万,战争之初又发生了大瘟疫,三分之一人死亡),由于死亡太多,不得不允许男子重婚。联想一下马拉松之战,雅典才死了192人,这场惨剧叫人落泪。
    似乎任何跟斯巴达沾上关系的人,都会变得疯狂。西西里的胜利者们信誓旦旦的说:他们将保全投降者的生命。但后来却执行了彻底的杀降政策。更令人发指的是执行的方式。前文已经叙述了雅典军人的体力,能让这么强壮的人在一年之内劳累而死的苦役,可想而知是多么残酷。为什么不能单纯的秘密处决呢?不过雅典人自己也不见得好,他们在西西里的破坏也是史无前例的。长期的战争使人们彼此仇恨,极度的仇恨使人失去理性。
    雅典的战略,在伯罗奔尼萨战争中可以说是非常低能。困守孤城,任敌人破坏农村地区。这样不仅贬损了政治声望,降低了已方士气,而且损伤了经济基础。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粮食供应不足,卫生环境变差,结果发生了大瘟疫。其实阿提卡弹丸之地,完全可以通过筑长墙,挖长壕,建要塞等方式妥善的防守。如果能够发明新战术或抓住有利时机,硬碰硬的打一仗,也不见得一定会输(后来底比斯不是打败了斯巴达吗?)。
    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古代常常被抨击为一种恶劣的政治制度。从军事上看,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理由是:第一,效率低下,如马拉松那场十将军持续八天的大辩论,如果不是后方吃紧,恐怕还会一直持续下去;第二,变数太多。亚西比得是远征西西里的主帅,军队刚到目的地,立足未稳就要把他逮捕,这种临阵换将的大忌,稍有军事头脑的人都不敢犯,雅典人却做得泰然自若,仿佛从街上抓小偷一般;第三,不能避免政治的黑暗。亚西比得之所以逃走,是因为他不相信自己能够幸免于重刑。从后来苏格拉底的命运来看,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
    雅典的将才,这时只有亚西比得一人而已。这从他致雅典于死地的两计,和后来指挥雅典舰队大败伯罗奔尼萨联合舰队的事实,可以看出.而尼西亚是一个老将,但也仅此而已。狐疑犹豫是用兵的大忌,他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犹豫,直到把军队都犹豫干净为止。远征之前他的反对意见,只是一家之言,不能证明他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实际上,斯巴达军到达西西里,比雅典军晚了近十个月,在这期间,使用攻城器械攻破叙拉古,不是没有可能的。

    在海战方面,雅典没有创新,最终被敌人的新战法击败,可见任何强国都不可以固步自封。
    使西西里悲剧更加“完美”的,是希腊人的迷信。希腊人确实热爱理性,但不代表他们不迷信。月亮啊月亮,你这遥远的荒凉星球,居然葬送了上万条人命。
  
   留克特拉之战 (前371年7月)
  
    斯巴达王克列翁布罗特率一万一千人的军队进入伯提亚南部地区,而伊巴密浓达只有六千人。
    斯巴达军排成传统的纵深12列的方阵,将精兵置于右翼,一些骑兵和轻步兵置于整个方阵的两侧。因为人数占优,克列翁布罗特将阵线拉得较长,以期对数量上居劣势的底比斯军形成包围之势。然而伊巴密浓达不按牌理出牌,他针对战场态势,采取了斜切战斗队形(即“斜阵”或称“斜楔阵法”),将强兵置于左翼,排成纵深50列,横向32列的方阵,骑兵在方阵的左翼负责掩护,其余兵力则置于方阵的右后方,排成两个八列方阵。战斗打响后,,底比斯军左翼顶住了斯巴达军右翼的进攻。与此同时,其轻步兵和骑兵缓慢的前进,但还未与敌人交手。战斗开始后不久,斯巴达军稍稍动摇,伊巴密浓达发现这种情况,立即转入进攻。其左翼重步兵如楔子一般突入斯巴达军,在轻步兵和骑兵的配合下,对其右翼形成了包抄之势。斯巴达军大乱败走,底比斯军获胜。斯巴达军死亡两千人以上,包括克列翁布罗特。其战无不胜的威望一下子化为乌有。
  
   评论:悲剧性的乱斗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字——“乱”。今天A与B联合反对C,明天A与C联合反对B,后天B与C联合反对A。打打和和,和和打打,如同儿戏。只不过这种儿戏玩儿的是人命、财产、还有良知。在持续200多年的乱斗中,只有留克特拉之战算是亮点,导师恩格斯写到:“(伊巴密浓达——引者注)第一个创立了直到今天仍然解决几乎一切决战的伟大的战术原则,即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地段进行主攻。”
    但平心而论,斯巴达之败跟政治有关。伯罗奔尼萨战争胜利后,斯巴达的军事乌托邦受到金子和银子的进攻,一下子失守。压抑得太久的斯巴达人,一见到自由的机会就拼命享受,训练与士气也就大不如前。如果是从前的斯巴达军,倒不一定会失败。同时,底比斯的“神圣部队”的训练,也是无可挑剔的。他们面对的尽管是堕落了的斯巴达人,可终究是斯巴达人啊。在人数只有敌人1/2强的情况下,稍一顶不住,底比斯也就完了。
    留克特拉之战是斯巴达命运的转折点,连雅典在全盛时期都不敢面对的斯巴达军,居然也会失败。这下各城邦敬畏之心顿失,斯巴达也就威风不再了。前370年,底比斯军进入伯罗奔尼萨,解放了美塞尼亚。斯巴达人的虐待癖,从此不能自由发作。经济上也日渐衰落,再无力回天——但也许他们在梦中,曾考虑过一旦翻本,把底比斯人押入哪个采石场的问题。。。
    光荣的统帅伊巴密浓达在完成了这个正义战争后,又取得了几个胜利。前362年不幸战死。他死后,底比斯“神圣部队”的威名仍在,但只是个虚名而已了。希腊的分裂依旧、乱斗依旧、残杀依旧,直到被罗马征服。
  
  
    毫无疑问的,希腊的军事在罗马、中国、印度三个帝国崛起之前,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准。如果希腊人团结一致,他们能够打败一切军队,征服任何国家。这一点后来为马其顿证实,凭借从希腊军事艺术改进发展而成的马其顿战争艺术,一个伟大的时代——希腊化时代——开始了。但希腊本身却没有从中取得多大的利益,成为一个希腊国家的马其顿后来也陷入了乱斗之中。
    前104年,中军侵攻大宛。这是希腊军事艺术与中国军事艺术唯一的一次间接接触。结果是温泉关的重演。不过不必太介意,首先,大宛人久居东方,不是真正的希腊人;其次,大宛离中国太远了,中军补给困难。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远征大宛呢?这就是中国人比之希腊人的一个长处:对战争有一种近乎疯狂的坚定决心。


  
   参考书:
  
   《最新世界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4月第四版 同月河北第四次印刷 第5、6、13、55页,文字说明第49页。
  
   高等学校教材《世界自然地理》(第二版)刘德生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1月第2版 四川省金堂新华印刷厂第十三次印刷 第189—190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 编辑委员会主任 刘瑞龙 第368、370、372、531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编辑委员会主任 叶笃正 第164~166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地理》编辑委员会主任 李春芬 第187~188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Ⅰ》编辑委员会主任 陈翰笙 第371~374页
  
   《各国首都气候风光》 责任编辑:陈云峰  孙安建 庄丽莉 孙除荣 编著 气象出版社 1991年2月第一版 国防科工委印刷厂同月第一次印刷 第69页 附录第379页 (注:既有趣又有用的一本书。这次去新加坡,就是凭借它才有所准备,正好派上了用场)
  
   《希腊罗马简史》 陈同燮 编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希腊部分 1982年10月第一版 同月第一次印刷
  
   《青年文库·外国历史常识》古代部分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7年7月第一版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刘国平 蒋宝恩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第491页
  
   《百卷本世界全史》新编世界经济史(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世界古代中期经济史 杨生民 著 第4~53页
  
   《百卷本世界全史》新编世界军事史(上)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龙源 于可 著 第15~43页
  
   《经济思想史教程》马涛 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一版 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印刷厂2002年1月第一次印刷 第15~22页
  
   《世界兵器博览辞典》房立中 主编 学苑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 同月由 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第一次印刷 冷兵器部分 (注:虽然有名人的题字,但该书显然是过多的“参考”了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中外战典》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年11月第一版 张家口地区印刷厂1993年11月第1次印刷 主编 安维滨 孙鸿章 第55、840、887、1012页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Ⅰ军事思想》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 编写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北京第一版 同月深圳第一次印刷 第11、74、162、251、334页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七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编译 1986年3月第一版 同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第689、818、838页
  
   《人口论史——人口学への道》南亮三郎 编 东京劲草书房 1964年1月10日 第二刷发行 (注:感谢“松尾氏の娘”提供帮助)第18~20页
  
   <ENCYCLOPAEDIA THE WORLD>&copy; Istituto Geografico de Agostini SPA Novara(1986)Greece部分 Italy部分
  
  <TOPSOIL AND CIVILIZATION> V.Carter T.Dale Revised Editi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第48页到第51页. 第68到82页
  
  <THE POPULATION PROBLEM A Study in Human Evolution> BY A.M.CARP-SAUNDERS At The Clarendon Press 第3页
  
  <ATLAS OF WORLD POPULATION HISTORY>Colin Mcevedy and Richark Jones. Penguin Books Ltd.,England 1985 第118页~120页
  
  <THE HARPER ENCYCLOPEDIA OF MILITARYHISTOR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Inc.第20~39页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13# 老木匠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额亲亲爱爱滴的三层战船……

希腊会不会和后世英国似的,为了造太多大船,把可怜巴巴的一点树给砍光了?
80年代的时候,美国芝加哥大学一位教授申请到150万美元的经费,仿造过一条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80年代的150万美元……
——————————————————————

啧啧,希腊人真是乱有钱的,萨拉米斯湾就凑了370艘战舰……
哈哈,兄长,这哪里是刨花过肩,根本就冲破天花板么。
80年代的150万美元……
——————————————————————

啧啧,希腊人真是乱有钱的,萨拉米斯湾就凑了370艘战舰……
ironland 发表于 2009-6-24 16:12


和我们卖衬衫鞋子换波音一样,雅典人是用一听一听橄榄油,一瓶一瓶葡萄酒换来的钱造的。青铜要进口、木材要进口,粮食要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