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长王荣:“改革的步子不能停”!

程若曦



    改革、开拓、创新,始终是这座城市最主要的性格。从这个角度上看,深圳需要的是一位勇于担当、无私无畏的改革家,一位心怀理想、不屈不挠的实干家。能不能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和思想樊篱,大胆作为,能不能打开局面,突破这些深层次改革的障碍,这需要改革者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改革的强烈愿望。
  几乎是一夜之间,低调的王荣迅速成为了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深圳综改方案获批,深圳发展进入下一个三十年的新起点之时,王荣携苏州的出色政绩空降至深圳,成为深圳官场地震后的代理市长。
  “前后从接到通知到深圳来履行完代市长的手续,大概也就是2天时间,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王荣说,到深圳工作相当突然。
  而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说,在原市长许宗衡因严重违纪被免职之后,中央随即安排王荣到深圳工作,这是一个有利于鼓舞士气、稳定大局的安排。深圳的当务之急,当是重拾信心,继续推进改革和发展。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试验田,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屡屡突围,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罕见奇迹。30年后,中央寄望这里继续发挥排头兵和试验田的作用。当下,深圳正处于全力落实《珠三角发展纲要》以及最近获批的《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与香港合作的关键时期,深圳、香港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兄弟城市,都在关注王荣的深圳新政。
  调王荣南下,他在开拓改革方面的经验和冲劲当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巧合的是,他与备受争议的改革者仇和来自同一个家乡——江苏滨海县,两人在同一年考入江苏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前身),都在省农科院任过职,并且都长时间地主政江苏地区,官至副部级。两人因此被相提并论。有人将他们的共性归纳为:爱思考,想得远,不受惯性思维的约束。
  主政者的这些特质对于在国家改革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深圳而言,无疑是重要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将会将深圳带往何处。
  履新数月,王荣的治深思路渐渐明朗:除继续深化深港紧密伙伴关系外,重振深圳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力推综合体制改革试验,擦亮深圳改革的牌子,是他最主要的努力方向。  
  在苏州,树深圳为改革坐标系
  此前,王荣的履历已相当漂亮:学者型官员,拥有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有海外学习的经历,曾主政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重镇无锡和苏州两市。
  在他主政苏州的五年时间里,苏州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2008年,苏州的经济增长率也达到了13%。2008年,苏州市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仅次于京、沪、穗和深圳,名列第五位。
  尤其值得称道的成就是:在其任内,取经于新加坡的“苏州工业园”GDP总量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达到了200亿元人民币,人均GDP接近新加坡的水平,以至于让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连呼:青出于蓝!
  组织部门对他的评价是:知识面宽,视野开阔,年富力强,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熟悉经济工作,考虑问题全面,驾驭全局的能力强。其中,他的改革、开拓、创新的激情对处于新一轮改革发展重要时期的深圳,无疑最为关键。
  在此之前,关于深圳,王荣并不陌生。
  “多年来,在过去的不同岗位上,我就十分注意分享深圳改革开放的经验,不断从深圳发展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在长三角工作的同志没有对深圳不熟悉的,我们很多工作的参照系就是深圳。”过去数年,在他执政苏州期间,他一直研究深圳,追赶深圳,也因此对深圳的数据相当熟悉。“2008年,苏州的(GDP)数据是6800亿,深圳的(GDP)数据是7800亿,相差1000个亿。这1000个亿少在哪里?金融这一块就少了500亿。”深圳具有相对发达的金融业,这是苏州所不具备的优势。2008年5月,苏州首次召开了全市的金融工作会议,希望以金融现代服务业来引领全市的产业升级。
  深圳这些年则被视为国内“自主创新”的一个典型。而王荣主政苏州之后,积极探求产业转型的路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力主科技创新是这些年来苏州探索转型的主要方向。
  深圳与苏州存在颇多相似之处,两地同样面临产业转型的压力。王荣认为,苏州与深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活力不够,发展方式落后,最为突出的是科技创新驱动力不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大量物质投入。苏州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7%,与深圳相差一倍。
  王荣对此曾有过较为深入的比较分析。他认为,很多人去深圳发展,是带有冒险甚至投机的心理,而选择到苏州来落户,大都是把风险看透了、想明白了才来的。他希望苏州能够有更好的创业氛围,甚至变成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因此,他常常以深圳开拓、创新的城市精神来鼓励和督促苏州人。  
  在深圳,直面改革深水区
  在王荣看来, 深圳的人才集聚、创新氛围、创业条件到目前为止还是最佳的。而这些,对深圳未来的发展显然更加重要。
  对于王荣来说,深圳是一个更广阔、更具挑战,也更激情澎湃的政治舞台。中央给了这里宽松的改革环境,也将意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若能在与这个城市的共同成长过程中,注入自己的智慧,留下自己的印记,那将是其仕途生涯中一次辉煌的挑战。
  王荣屡新深圳后的第一次调研安排,密集得令人吃惊。一天的时间,走访完特区内外的6个区,并且在每个区都实地调研一家企业实地调研。其中,高科技和创新性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电子制造、互联网、手机制造等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尤其获得了王荣的肯定。他在腾讯调研后,丝毫不吝赞美之辞,“以前也是久仰,但是今天更为系统地了解了一下腾讯的创业过程、发展过程,感到很震惊。”
  他在第一次调研中表示,深圳的不败之处始终在创新。“深圳特就要特在它创新的氛围比其他城市更浓厚,这才是长久的特、真正的特,不是国家给你什么政策,给你个什么牌子,人家内地也在发展,也在改革,也在加快,你不能说人家就不创新了。但是我们的创新氛围要比别人更浓厚。”
  在之后的公开讲话中,他也反复强调,深圳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自主创新,“这是特区的灵魂和生命线。”
  “深圳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内在的改革创新精神。甚至深圳有这样一种氛围,就是输了,也比在其他地方输得痛快,输得认,输得服。不能说这是绝对的,但确实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特点。”王荣对深圳这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文化,给予高度评价。他寄望于这种创新文化能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不能因为城市发展了,富裕起来了,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了,就失去这样一种精神。”
  在目前深圳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所涉及到的六大方面的改革,无不指向改革的深水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以深港紧密合作为重点,全面创新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
  然而,今日的深圳早已不是30年前的那个深圳。最大的不同在于:30年前的深圳,自上而下,弥漫的是“敢为天下先”的求变求新的强烈愿望,上下同心,使得改革开放事业势如破竹。30年后,新的思想樊篱和强大的既得利益格局已经形成。一切试图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必然阻力重重。
  能不能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和思想樊篱,大胆作为,能不能打开局面,突破这些深层次改革的障碍,这需要改革者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改革的强烈愿望。显然,深圳人期待王荣成为这样的改革者。
  “来到深圳后,网上的留言铺天盖地,满是期待”。王荣说。而在主政深圳不久,王荣作为改革者的气魄已经显露。
  他到深圳后不久,深圳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方案》。《方案》集中在3年左右的时间,对行政、经济、对外开放等体制上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在首次主持的深圳市政府全体会议上,王荣对他的全体政府班子成员说,“大家不要抱着《方案》去找,看有没有我的东西。这个是改革的一个大口袋,也是一个尚方宝剑,一个工作要求。你们应该不受这个限制,应该去找你们的改革面,去拓展你们的改革内容。”他认为,中央给了一个改革环境,但不应只限于中央批给指定要做的东西,而是要把中央的批准看得比内容重要得多,“甚至可能通过十年八年,我们把总体方案极大地丰富”。
  因此,他希望所有的官员继续保持对改革的热情和激情。  
  绝不能仅仅是“守摊子”
  激情之外,务实是王荣另一个明显的特征。
  在第一次正式场合的调研亮相中,他明确表示,保增长是深圳的首要任务。他强调了“量”的增长的重要性。“我们强调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没有量调什么?没有增长转什么?”如果保增长任务不能完成,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将会集中凸显。“因为深圳人口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我们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可能比其他任何一座城市都要大。”
  但是, 在他看来, 保增长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守摊子”,他提出,所有新的增长点,所有新的产业方向,所有新的理念,都应该引起充分重视,都不能轻易让它被拉下。他特别举例强调服务外包和新能源。“深圳是第一批服务外包城市,但很多总量比我们小的城市,服务外包方面却比我们大。我们有没有对这个领域认识很清晰,把它看成我们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我看有些认识还没有统一,如果弄不好,很多城市就会赶上并超过深圳。比如说新能源,其他城市发展很快。新能源如果真正在各个领域应用,它所产生的效益,对我们所有的生活方式将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对我们现有的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将是深刻的调整。”
  他强调,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坚持产业的转型升级,“改革的步子不能停,开放的步子不能停,要有新的思路和举措,为今后的经济持续增长奠定更好基础。”
  王荣提出要求,政府要转型和创新,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好的服务。“创新型城市不能简单理解为技术领域的创新,政府层面的创新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比某个单项技术创新给一个城市带来的变化、带来的推动作用要大得多。”他希望政府工作人员,勤于思考、大胆创新,不断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王荣即将接任深圳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