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问题有多大?

  增加货币供给、刺激银行贷款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而不是“热钱”的流入

【《财经网》专栏/专栏作家 汪涛】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09年第二季度出人意料地大幅增加了1780亿美元。与此同时,银行贷款持续快速增长,资产价格飙升,经济增长强劲复苏。是突然之间“热钱”又再度涌入中国了吗?它是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造成流动性激增和资产价格猛涨的主要因素吗?
  笔者估计,二季度外汇储备增量中大约有560亿美元,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无法被外贸顺差和汇率估值变动等常见的基本因素所解释。这一数字要高于此前的几个季度。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导致外汇储备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仍然是持续大量的经常账户顺差。虽然包括“热钱”在内的资本流入,如果不被完全对冲掉的话,可以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但真正推动流动性激增和资产价格猛涨的,是为刺激经济增长而实施的信贷扩张。
  在一季度仅增长了80亿美元后,官方外汇储备在2009年第二季度出人意料地大幅增长了1780亿美元。这一增量中的大部分可以被常见的基本因素所解释:外贸顺差,2万亿元外汇资产带来的投资收益,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由于汇率变动,以欧元和其他货币形式持有而按美元计的那部分外汇储备估值增加。无法由以上四点原因解释的净“其他资本流动”,在二季度约为560亿美元,而在一季度为-710亿美元。
  那么是否可以说,“热钱”已经由一季度净流出710亿美元,转变为二季度净流入560亿美元?并非如此。这里所说的“其他资本流动”,实际上包括了正常的经常账户交易和资本流动,如运输和旅游等服务贸易收支,来自国外亲属的转移支付,以及海外劳工向国内的汇款,贸易信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汇率以外的其他因素所造成的估值变动(包括外汇储备投资可能出现的损失),以及国内银行和企业资产配置的变动等。换言之,笔者并不相信2009年一季度真实的净资本流出有710亿美元之多,因此,同样也不相信二季度的560亿美元“其他资本流动”全部是“热钱”流入。

  按照中国的资本账户管理制度,希望购买中国证券的外国投资者需要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来进行投资。截至2008年底,累计批准的QFII投资额度约为130亿美元,而总的QFII投资额度上限理论上为300亿美元。市场上有一些机构估计二季度QFII的资金净流入约为3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相比560亿美元的“其他资本流动”,这一数字仍然很小。
  有新闻报道称,资金正通过“地下渠道”从香港流入内地,并且外国投资者纷纷购买包括房地产在内的中国资产。然而,很难想象大型机构投资者使用“地下渠道”来转移资金。此外,第二季度,北京、广东和上海三地的房地产销售额合计不超过500亿美元(包括全部住宅和商业地产)。因此在任何合理的估计下,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外国资金规模,都不足以在整体外汇储备积累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北京、广东和上海三地的全部房地产销售额中有10%是卖给外国投资者,那也只有50亿美元。
  笔者也不认为近来外汇储备的增长——更不用说“热钱”反转,是推动国内流动性的主要因素。同其他原因造成的外汇储备增长一样,如果不被央行完全对冲掉,“热钱”流入可以增加基础货币供给。过去人民银行通过使用央行票据、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外汇流入。2008年底以来,央行不仅减少了对冲操作,而且还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以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更重要的是,取消信贷额度的限制,鼓励银行增加贷款,是基础货币流动性转变为经济体系整体流动性的最主要渠道。换言之,是增加货币供给、刺激银行贷款的政策决定,造成了经济体系中流动性增加,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而不是“热钱”的流入。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