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舒芜与“胡风事件”。。。了解“告密者”?

转载:

"胡风案"告密者舒芜去世 此案曾牵连两千多人
2009-08-21 07:5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舒芜

曾因“胡风事件”广受争议
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舒芜先生前天晚11点10分在北京复兴医院因心脏功能衰竭逝世,享年87岁。女儿方竹告诉记者,父亲病逝前已经昏迷了十天,一度出现心脏骤停,抢救无效于前晚撒手人间。尽管舒芜曾因在“胡风事件”中被指“主动告密”而备受争议,但在女儿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温和的父亲和甚至有点“迂”的读书人。
-病榻前不忘读书
去年底,舒芜就曾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他在《文汇报》上撰文称,“今年自秋至冬三个月,接连住了三个医院。起初是作为抢救病人送北大三院的,一进去就住进抢救室,马上发出‘病危通知书’,性命危在旦夕,总算救了过来。脱离险境后又转了两个医院才回家静养。在家里仍然是基本卧床,必须起床穿衣挪步时,仍然少不了人扶将……”
方竹告诉记者,父亲今年春节以来就一直入院,刚开始精神状态还不错,可以看看书,但是6月以来,情况就开始恶化,父亲逝世的时候,已经昏迷了十天,弥留之际,外孙女杨章章也陪在身旁,“外公戴着呼吸机,一直在昏迷,没有任何遗言。”
-一生治学毁誉参半
上海《文汇报》笔会主编刘绪源与舒芜交往甚密,他认为在学术上舒芜至少在三方面成绩卓著。首先,解放后研究兴趣主要在古典文学方面,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早出版的一批古籍就是由舒芜参与整理出版;其次,退休后更多的研究兴趣转向了对“五四”、鲁迅以及周作人的研究;最后,作为一个书评家,舒芜先生把一些评论和理论艰涩的文章写得文笔优美,可以作为随笔和散文来读,他与老一辈学人季羡林、金克木等使得自五四以来开创的文体得到延续,形成了一种优美的文风,这在年轻一代中非常少见。
但有人也指出舒芜在胡风事件中主动“反戈一击”,永远是其历史的尴尬。1952年,舒芜相继公开发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致路翎的公开信》,率先点了老朋友路翎以及吕荧的名字。胡风事件中,舒芜因提供胡风给他的信件使势态迅速转向而成为人们眼中的“犹大”不被人原谅。
鲁迅文学馆馆长孙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抛开胡风事件,仅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评价,舒芜应该是一位现代文学比较优秀的研究者,特别是他对鲁迅、周作人的研究成绩显著,但他认为舒芜晚年似乎并没有深刻反省过这件往事,甚至显得有所回避。
"胡风案"告密者舒芜去世 此案曾牵连两千多人
2009-08-21 07:5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晚年舒芜

-关于舒芜及其忏悔

刘绪源向记者透露,舒芜其实曾经在《回归五四》序言中有过正面的忏悔和直接的表述,“那么多人受到迫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乃至失智发狂,各式惨死,其中包括我青年时期几乎全部的好友,特别是一贯挈我掖我教我望我的胡风,我对他们的苦难,有我应负的一份责任。”
然而不论外界如何众说纷纭,在女儿方竹的心中,父亲永远是一个正直、憨厚的“读书人”,对什么事情都很较真,直到病逝前依然关心世界局势,对自己的身体似乎一点不在意,“对于胡风问题我的看法是父亲是个很正直的人,但他当时太天真,所以才公开呼吁朋友们改正错误,没想到酿成大祸,我决不承认他想陷害朋友。”
记者获悉,舒芜送别会将于下周一上午十点在北京复兴医院举行,骨灰将在老家安徽桐城安葬。罗皓菱
-人物小传:
舒芜,原名方管,生于安徽桐城。建国后,历任广西省文联研究部部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著有杂文集《挂剑集》、专著《说梦录》、《周作人概观》等。2001年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舒芜集》八卷。
-新闻链接:
舒芜与“胡风事件”
舒芜出身于安徽桐城的书香门第,上世纪四十年代刚出道时,曾得到胡风的大力扶植,从而在文坛崭露头角。50年代,当时文坛一次次论战,著名人物纷纷表态,无一幸免。在这个过程中,舒芜把胡风写给自己的信交了出去,并层层转到最高领导人手中,由此,胡风被定为反革命分子,从而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场文字冤案。也正因此,舒芜被认为是可耻的叛卖者。对舒芜的评价和论争,从“文革”后至今,一直没有停止过。
"胡风案"告密者舒芜去世 此案曾牵连两千多人
2009-08-21 07:5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1955年“胡风事件”始末 舒芜的“告密”是关键



晚年胡风


胡风于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一直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对进步文化事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文艺派别。GCD一直把他作为进步作家和朋友,1949年邀他参加了全国政协一届一次全体会议,解放后他担任了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编辑委员等职务,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952年文艺界整风,有人要求对胡风的文艺思想展开批评。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胡风派主要成员舒芜在《长江日报》上的检讨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编者按语中指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对此,胡风表示异议,并写信给周恩来,要求对其文艺思想进行讨论。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周扬召集在京的部分文艺界人士同胡风举行了座谈。胡风不承认自己的文艺思想有什么错误。zhonggong中央认为他坚持的错误文艺理论,在一些文艺工作者中有不良影响,决定对其文艺思想做公开批判。1953年初,《文艺报》陆续发表了林默涵、何其芳等批评胡风文艺思想的文章,《人民日报》同时做了转载。胡风不服,1954年7月,向zhonggong中央政治局递交了一份30万字的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对批评进行了反驳。
1955年1月20日,zhonggong中央宣传部向zhonggong中央提出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这个报告曲解了胡风写给中央的报告中的原意,说胡风诬蔑党提出的提倡共产主义世界观、提倡作家到工农兵生活里去、提倡思想改造、提倡民族形式、提倡写革命斗争的重要题材是插在读者和作家头上的“五把刀子”,列举了胡风及其文艺派别五个方面的错误思想,认为胡风给中央的报告和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席会议上的发言是“很有系统地、坚决地宣传他的资产阶级唯心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反党反人民的文艺思想”。他的活动是宗派主义小集团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为他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争取领导地位,反对和抵制党的文艺思想和党所领导的文艺运动,企图按照他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和我们的国家,反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他的这种思想是代表反动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是反映目前社会上激烈的阶级斗争”。《报告》请求对胡风的思想“展开讨论和批判”,并对胡风小集团中“可能隐藏的坏分子”“加以注意和考查”。26日,zhonggong中央批发了中宣部的报告,并指出,胡风“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在长时期内进行着反党反人民的斗争,对一部分作家和读者发生欺骗作用,因此必须加以彻底批判”。
从2月开始,各地纷纷召开文艺界人士、高校师生座谈会、讨论会,开展对胡风思想的批判。《人民日报》《文艺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也展开了对胡风思想的批判。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也多次举行活动,批判胡风的思想。但这里,党和政府还是把胡风问题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
5月13日,《人民日报》以《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为题,公布了舒芜辑录的部分胡风在解放前写给他的信以及胡风的《我的自我批判》,并加编者按语指出:“从舒芜文章所揭露的材料,读者可以看出,胡风和他领导的反党反人民的文艺集团是怎样老早就敌对、仇视和痛恨GCD和非党的进步作家。”于是,胡风等人被打成了“反党集团”,全国立即掀起了声讨“胡风反党集团”的运动。
5月18日,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胡风被捕入狱。《人民日报》又将胡风同一些人在解放后的来往信件分类摘录,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二批、第三批材料予以公布。随后,这三批材料又汇编成书,由毛泽东作序发行全国。全国展开了揭露、批判、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使2100余人受到牵连,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离审查,73人被停职反省。
对胡风等人的批判,歪曲原意,断章取义,无限上纲,行政干预,直至逮捕入狱。这一切,大大伤害了一些愿意为人民工作的知识分子,给中国科学文化事业造成了消极影响,是一次沉痛的历史教训。
胡风被监禁了10年之后,1965年11月26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他有期徒刑14年。10年已经过去,还有4年监外执行。12月底,胡风走出秦城监狱,全家团聚过了一个春节。春节过后,胡风夫妇被通知离开北京到四川成都去。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胡风夫妇被送到成都西边的芦山县苗溪劳改农场监护劳动。1967年11月,胡风被四川省公安厅押至成都,再度入狱。1970年1月,胡风以“写反动诗词”和“在毛主席像上写反动诗词”(其实是在报纸空白处写诗)的罪名,被四川省革委会加判无期徒刑,不准上诉。他被戴上手铐,押至大竹县第三监狱。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胡风被释放出狱。zhonggong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年9月,zhonggong中央做出审查结论,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是一件错案。
胡风在平反后,担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
1985年6月8日,这位中国现代革命文艺战士、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因病逝世,终年83岁。他在最后五年中,“给我们写了几十万字,这里没有一点个人恩怨,有的只是一篇历史的证言。一场悲剧落幕了,这不是个人的,而是时代的历史的悲剧……”
1988年6月18日,zhonggong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澄清了这一历史冤案。
  (李云摘自《文坛三公案》)
1月份公开定罪在先,5月份“告密”材料上报在后,为什么说——告密是关键?明显不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