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2
- 帖子
- 5867
- 精华
- 11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5-2-5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12:5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蒋宏坤履新:苏州新机遇
时代周报2009年08月27日
8月18日,蒋宏坤的履新演说让人耳目一新,三个“绝不”余音缭绕:绝不做混日子的昏官,绝不做怕担责任的“太平官”,绝不搞一团和气的“好人主义”。
在专家们看来,南京时期是蒋宏坤积累省市丰富人脉和执政经验的时期,“相信这些积累会在他主政苏州期间有一个爆发的。”
《时代周报》记者 卢雁 发自苏州
8月18日,原南京市长蒋宏坤正式接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一职。空悬两月之久的苏州“一把手”位子终于尘埃落定。
8月20日,初来乍到的蒋宏坤将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调研的首站;8月2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成为第一个对其进行专访的新闻媒体。
为什么都是新加坡?苏州政界消息人士的反应是:“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当下要说确已走出金融危机迷雾还为时尚早,苏州下一步何去何从,还得看工业园区是否‘活’起来。”
因此,蒋宏坤面对的,是一个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的苏州,苏州未来何去何从?
“经济引擎”苏州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区经过15年的开发建设,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和人口,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5%左右的注册外资、到账外资和进出口总额。
在苏州,人们习惯于把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称为“老苏州”,而把坐落于金鸡湖畔的中新苏州工业园称为“洋苏州”。一路之隔,却生生演绎出一幅“双面绣”。
一座高12米,以不锈钢金属为材质,由两个动态扭转的圆紧密相叠而成的雕塑伫立在金鸡湖畔。基座上刻有“圆融”二字。关于雕塑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正面看是一枚在圆形左上方开着方孔的不规则铜钱,从侧面看却像是美元的单位符号,似乎意味着所有在园区投资的客商财源广进。
据苏州市一位市人大代表回忆,15年前的这里还是水乡苏州的一个低洼地,湖泊连片,鱼塘纵横,鱼塘之外,最多的是茭白地。“当时人们要实地勘察,还得划着船进去呢。”
说起苏州工业园区最大的功臣,老苏州们回答一致:前苏州市长章新胜。
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的章新胜,于1989-1997年先后出任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江苏省委委员,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1992年10月1日,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一行在苏州停留了半天时间,时任苏州市长的章新胜讲得一口流利英语让李光耀很是惊讶,其对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全面了解也让李光耀刮目相看。
在开往苏州火车站的“奔驰”上,一老一少的交流让其他人插不进话。最后,已经登上列车的李光耀又折返回身问了章新胜一个具体的问题:“苏州有国际机场吗?”章新胜几乎没有任何考虑,说:“苏州以东90公里有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李光耀一句话没说,走了。
1994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5月12日,园区破土动工。今年恰是苏州工业园建园15周年的日子。
苏州大学地方政府研究所所长沈荣华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说:“章新胜是绝对的功臣,他的留洋经历练就了他流利的英语口语;另外,他工作上的钻劲和拼劲都是无人能比的。”沈荣华还透露说:“之后就有很多人传闻章新胜是李光耀的干儿子。”可见当时章新胜所起的作用。
据悉,当时新加坡一行的考察重点是上海,但由于上海人算得太精,各方面成本太高,最终让李光耀选择了靠近上海的苏州。而苏州当时本着向新加坡学习的心态,确实有所让利,但从长远看,苏州是“得”的。
如今,苏州工业园区经历了以2001年、2004年为节点的三个发展阶段后,基本确定了“科技、物流、生态、服务外包”4个示范区;制造业升级、科技跨越、服务业倍增“3大计划”;以及环金鸡湖中央商务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3大板块”。
“园区经验”,与“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一道,成为苏州的“三大法宝”。
“点将”蒋宏坤
张家港出生的蒋宏坤被派往自己的家乡主政,面对质疑,蒋宏坤在履新第一天即表明“三个绝不”的决心。
蒋宏坤把调研首站指向工业园区,让苏州政商两界不少人生出这样的疑问:“蒋宏坤能否超越章新胜?”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位招商人士表示:“金融危机对园区确实造成了影响,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招商工作几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虽说今年上半年情况开始好转,但仍不容乐观,蒋宏坤上任就到园区调研,说明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而把饭店开在园区威尼斯商业街上的朱姓老板则表示:“这几个月来平均每月亏损12万元,但我还是坚持着,我相信苏州市的新领导会给园区带来新面貌。”
然而,蒋宏坤的履新却让社会首先对其“低学历”充满了兴趣。
至今,蒋宏坤的学历一栏仍是“在职大专”,相比有些官员乐于在名片上展示自己的“高学历”,蒋宏坤显得实在低调。
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蒋宏坤回应称“学历跟我的工作不能画等号,没有必要沽名钓誉”。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金太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权力精英和知识精英本身就是两个系统,要求不一样,知识化本身也并不等同于文凭化。”
在张家港出生的蒋宏坤现又回到家乡做官,此举似乎破了中国官场历来“异地为官”的规矩。苏州政界相关人士表示担忧:“蒋宏坤的优势是他了解苏州,但麻烦也大,就是人情面子。”
但金太军不这么看,“中国的官员一直很注重名声,在家乡做事,反而更顾及名声。再说,蒋宏坤由省会市长调任苏州市委书记,本身就是省里对他个人多年考核的肯定。”
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也表示同意,“苏州虽是地级市,但由于经济总量很大,相当于一个副省级城市,对江苏经济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南京,一定要一个重量级的人来主政。”毛寿龙甚至玩笑说:“苏州申请直辖市都不是没可能。”
纵观蒋宏坤的经历,迄今其36年的任职经历清晰地分为两段:张家港时期和南京时期。
巧合的是,蒋宏坤在苏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硕士研修班学习时,沈荣华恰好担任该班《行政法》教师。在沈荣华印象中,蒋宏坤一次也没有缺课,“这在当时的张家港特别不容易,因为当时正好是张家港的大发展时期,这个班上又都是张家港的主要官员,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的市委书记秦振华只上过一次课。”
金太军在进苏大前长期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作为省政协委员,金太军与南京政界人士相当熟稔,“大家私下里都认为蒋宏坤不是一个随意的人,对政府官员的要求比较严格。”
金太军分析认为,“张家港时期蒋宏坤的年轻气盛也是与当时张家港的发展劲头保持一致的。”
而相较于南京时期的“低调”,学者们的分析一致,“在南京时他毕竟只是副市长、市长,上面还有书记。另外,南京是省会城市,与省政府同城,本身两个政府间的关系就很微妙,这些客观条件都不允许蒋宏坤高调。”在专家看来,南京时期是蒋宏坤积累省市丰富人脉和执政经验的时期,“相信这些积累会在他主政苏州期间有一个爆发的。”
8月18日,蒋宏坤的履新演说让人耳目一新,三个“绝不”余音缭绕:绝不做混日子的昏官,绝不做怕担责任的“太平官”,绝不搞一团和气的“好人主义”。
有人因此解读为:这是蒋宏坤在与苏州的人情圈划清界限。但在沈荣华和金太军眼里,这是蒋宏坤在表达自己想做事的决心。
“他不愿意让苏州老百姓认为自己也是‘飞鸽派’,因为更多人习惯于把苏州一把手看作是高升的镀金通道。”金太军说道。
但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官场的官员调动,都不是官员自己可以把握的。但蒋宏坤想做事是一定的,因为苏州市委书记的位子不好当,尤其面对前几任留下的显赫战绩,蒋宏坤又是苏州人,必想青史留名。”
十字路口的苏州
苏州百姓最怀念王珉、杨卫泽这一对搭档,如今,这份期待落到了蒋宏坤的肩头。
“只要做上苏州市委书记,就没有不升的。”苏州市民大多反应如此。
现任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吉林省委书记王珉,省委常委、深圳代市长王荣……无一不是由苏州市委书记任上得到高升,而且个个政绩都可圈可点。
“前几任的光辉政绩虽然给蒋宏坤留下了一个很高的平台,但因为金融危机,摆在蒋宏坤面前的是一个关乎苏州何去何从的问题。”一位市人大代表分析说。
在苏州市民心目中,王珉与杨卫泽的搭档是最优组合,“如果没有王珉和杨卫泽,苏州今天的城市交通一定一塌糊涂。是他们,让苏州环城高速变通途。”一位苏州出租司机如是说。“王珉到了吉林后,苏州仍有很多官员去看他,而杨卫泽到无锡去做市委书记后,无锡市民对他的印象也很好。”几位市人大代表透露道。
据苏州政界人士反映,王珉是一个独具人格魅力的官员,经常把“出了问题我来担”放在嘴上,久而久之就形成“敢于担当”的领导形象。而王荣是学者型官员,显得比较严谨,喜欢说“放一放,再说”。
苏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谢新居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苏州是一个大的地区概念,包括昆山、太仓、张家港、常熟这四个大的经济体,现在苏州的土地几乎饱和,新书记面临的将是棘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与前几任相比,任务更艰巨。”
在几位苏州市人大代表看来,蒋宏坤当务之急是解决一个深层问题,“长期以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对老百姓的关注与GDP的发展并不成正比,这当然是和当时评价官员政绩的风向标有关,但蒋宏坤却不得不想办法还这些年来前几任欠下老百姓的‘债’。”
有苏州市民表示:“我们以为苏州经济发展了,自己的生活也会好,所以一直在等待,但这些年来收入一直没有增加,养老金也很低,要不是近年来中央开始关注民生,我们可能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权益。”可以说,苏州老百姓一直在用忍耐和宽容的心态配合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诉求。
“你们最希望新书记做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接受采访的苏州市民几乎回答一致:“当然是涨工资啦,希望生活变得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