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2
- 帖子
- 5867
- 精华
- 11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5-2-5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09-10-6 14:17
| 只看该作者
纪硕鸣:走出历史阴影上海才能解困
zhonggong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接受香港凤凰卫视访问时透露,任上海市委书记后,让他感觉最大的难点,一是上海经济转型问题;二是历史遗留的利益调节问题。亚洲周刊获悉,俞正声在上海的党员干部会议及党校的讲话中数次流露,在上海干部中推动工作困难。俞正声在调研中提出上海需要思考的十四个问题,让有关部门作研究回答,结果很少有按时交出报告的。俞正声感叹,上海「一把手」难当。
上海的「一把手」从来没有这样的感叹,落马的陈良宇更是霸道,还有人称他是「陈老板」。去年不断撰文拷问上海的经济学家杨鲁军对亚洲周刊表示,上海有众多历史遗留的问题需要解决!包括还有陈良宇留下来的「影子」。「俞正声通过调研,看到了上海问题的实质,上海历史遗留的问题积重难返,上海正在形成全国性的上访大军,每周三都会在市政府门前聚集上千上访人群,危害性不亚于失业大军。」
陈良宇腐败案曝光,杨鲁军曾撰文质问:「上海,还有多少漏网之鱼?」杨鲁军认为,陈良宇时代提拔的那一批上海干部,对胡锦涛这一届中央普遍缺乏政治感情和内在认同,表面口号是坚决拥护,实际上很不以为然。陈良宇案发之后,更是大都抱着消极观望或抵触抗拒心理。「他们必然会用各种方式维护他们那个『生命共同体』的集团利益。只有搬掉他们,上海才有可能轻装前进,重振雄风」。
去年,杨鲁军一再拷问「上海模式」,在北京的《中国经营报》上提出,「上海发展模式代价巨大,是时候终止了」。杨鲁军指出,上海干部具浦西怀旧情结,以浦东开发之名行浦西旧城区改造之实,他称之是「声东击西」;而上海城市发展为拆迁方式的错误选择付出了巨大代价。杨鲁军二千多字的文章,触动了上海某些人的利益,遭到了有组织的大批判。十多篇、三万多字的批判文章,指责杨鲁军「唱衰上海」。
有网站刊出「论坛」,称「解放﹑文汇﹑新民(上海三报章)全力反击杨鲁军谬论」批判文章指:「在网络犬儒主义盛行的今天,杨鲁军这样的文章引起关注势为必然,引来叫好声也为正常。这些年来,『唱衰上海』的人一直十分活跃,而且总能哗众取宠。」有人也唱「衰」杨鲁军,称他因为八十年代走红经济学界,五﹑六年前重回上海时因为没钱,至今买不起房子而抱怨。杨鲁军直斥这样的评述无聊,他近年不仅经营环保项目进展顺利,在上海有住房,生活稳定。「对上海提出希望,是出于爱护上海,对上海的一份感情」。
最近,出版社再版了杨鲁军二十年前的著作:《论里根(里根﹑列根)经济学》,在上海学术界引起轰动。杨鲁军在再版感言中说:「当年我写《论里根经济学》,成就了我学术生涯中最大的光荣和骄傲。」在结尾时,杨鲁军语带双关地表示:「里根经济学解决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经济的『滞胀』问题。它再成功,也只是『相对真理』。时间变了,条件变了,内涵和外延都变了,仍然要求里根经济学包治百病,你还真把里根当「老军医」了?」他说:「还是中国领导人说得好:要与时俱进!」
上海的发展方向究竟在哪里?上海如何与时俱进?这一直是上海及中央各任领导关心的议题。杨鲁军说,国民党年代,是上海往东北角发展,和吴淞码头连起来;陈丕显任领导时是要往闵行发展,他修了一条宽阔的沪闵路;上海造反派头头王洪文还提出,崇明是上海发展的方向。「邓小平提出浦东开发,确定了上海发展的方向。但上海现在的定位没有跳出历史的框框,基本上还是学香港。」
摆脱不了香港模式
上海重新定位「二个中心」,但杨鲁军并不认为十分完美,因为上海在学香港,香港就是金融和航运中心。「很遗憾,上海至今还摆脱不了香港模式。香港八零年以后,随中国的改革开放把制造业掏空了,八十万制造业大军,现在二万都不到,是一个败笔。上海不应该步香港的后尘。上海应该有先进的制造业,上海有六千六百平方公里,而且有巨大的就业压力,没有独立和可封闭的边界,没有独立的海关。不能学香港。不久前浦东领导答记者问,强调建迪斯尼,还要跟香港争,香港有的我也要有。我认为,上海更要有新的制造业,而不是迪斯尼!」陈良宇下台后,上海曾定位「四个中心」,杨鲁军认为,中央要纠正上海,这是党中央对上海的纠偏,现在二个中心的发展,主力在浦东,包括南汇区合并到浦东,整个浦东的面积就是一千二百多平方公里,这样就真正形成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框架。
杨鲁军说,「小平同志再三强调浦东开发,没有讲浦西开发。这二十年来,浦东的投资还不及浦西五分之一,浦东的投资六千亿,浦西投入三万亿,相差很远。我用一个很重的词,叫「清算」。因为,过去上海拆迁模式的思路,带出一系列的问题,动迁成为老百姓跟政府搞对抗的源头,老百姓成为「刁民」,老百姓发财靠动迁,把上海的风气都搞坏了。开发浦东是建新城。」
上海人一直钟情浦西,杨鲁军批评,上海出身的领导,有更十里洋场的情结,念念不忘浦西。十九年来,浦西重点发展内环之内的土地。现在上海内环线以内的四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有九百六十多万,恐怕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比香港的人口还要密集。
杨鲁军说,问题是,上海「声东击西」,借开发浦东发展浦西。浦东变成中央开发,几乎所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都在浦东投资建大厦,有江苏搞的紫金大厦、山东的齐鲁大厦、安徽裕安大厦等,变成政治任务了。我批评这是「穷帮富」。这样的批评,随即遭到上海有组织的批判。
杨鲁军在各个场合强调,开发浦东时就提出,应该把市政府搬过去。就像俞正声当年开发新青岛,把市政府搬到现在的地方,开始有人反对,现在成为俞正声在青岛的大手笔。「上海市政府本来在外滩,按理应该搬到浦江对岸,最后退到市中心。这里涉及上海开发的模式问题,对大都市的改造,一般是不敢拆旧建新的。从老墨西哥到新墨西哥,迁都不敢动旧的;从旧德里到新德里,都是建新城。赵紫阳八七年四月视察上海,他从南通坐直升机到崇明岛,赵的思路很清楚,上海老的地方不要动,主要是降低人口密度,把人口从老区迁出来。」据悉,现在上海上访者中,百分之八十是动迁造成的。
开发新制造业平台
在中央批准二个中心前,刚到上海的俞正声不断在上海作调查研究,就关心南汇芦潮港的「临港新城」,提出要把临港新城建设成上海新制造业的新城,他把很多重大制造业都放在临港新城,俞正声提出要吸引海归人才,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平台,准备吸纳八十万人口,而且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才。
杨鲁军说:「俞正声看得清楚,上海要发展,在浦西螺丝壳做道场是不行的。据我所知,俞正声几次到临港新城作调研。」杨鲁军相信,俞正声调查研究后形成上海发展方向及领导干部的配备思路,预示建设新上海即将开始。
终止 “上海模式”?
杨鲁军
2008年4月,上海社保案的核心人物陈良宇获罪十八年。但是,清算上海的问题并不应该局限于社保案,更为重要的是对上海这二十年来形成的一整套城市发展模式进行反思。这种上海城市发展模式,在全国城市化的进程中被广泛效仿和推广。
现在到了对这种上海模式进行批判的时候了。
上海模式
基于上海在中国城市发展中所处的极端重要地位,回顾历史,中国及上海领导人对上海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思考和路径选择。
上世纪80年代初,围绕上海城市发展方向从政府到学术界曾有一场争论,江泽民在80年代中期任上海市长后,基本效法陈丕显的主张以闵行为上海发展重点。但是,当时中央领导人经过缜密思考和调查提出,上海应在杭州湾建立新城。当时,于光远依据1980年可比价格,初步测算了上海新城的总投资约需150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另外一种意见:就是向东(即浦东)发展,但当时此点并未被中央领导人接受。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浦东并不具备理想的港口条件,而宁波北仑港则更具有成为东方大港的天然条件,因此上海并没有被定位为国际航运中心。直到1989年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发浦东一派的意见占上风。在邓小平的亲自拍板下,以1990年4月18日李鹏在上海正式宣布开发浦东为标志,上海的城市发展道路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自此,中国城市发展之“上海模式”,便应运而生。
异地拆建
自从上海定位发展浦东之后,仔细琢磨这些年上海发展历程,却惊讶的发现,事实远非如此,由此形成的上海模式,迄今依然在祸害其他全国很多城市。
首先,声东击西,以浦东开发之名行浦西旧城区改造之实。
尽管自90年代后,开发浦东已经成为国策,但是,上海历届政府实际上以浦东开发之名行浦西旧城区改造之实。据不完全统计,18年中浦东开发总投资6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并非来源于上海本地资金,而是中央财政及各部委的拨款投资,各省市政府投资以及境外资本注入,上海政府实际投资不足五分之一。
但是,相比之下,上海这18年来在浦西总投资额却高达3万亿元,投资额是浦东开发投资额的数十倍。由此可见,上海的开发是醉翁之意不在浦东而在于浦西。究其原因,主要是上海领导干部的浦西情结,对当年老上海十里洋场念念不忘的旧梦。
因此,截止到目前为止,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然在浦西。
其次,城市发展为拆迁方式的错误选择付出了巨大代价。
城市发展有几种方式,最经济合理的当属打造新城;其次是存量拆建,即原拆原建;再就是异地拆建,这也是代价最大的一种方式。
浦西是老城区,若要开发自然涉及到拆旧建新,拆旧建新首先带来的就是拆迁问题。
上海模式中的拆迁解决方式并非原迁原搬,而是异地拆建,即将市中心居民迁至内环甚或中环外环以外的城市边缘地区,运用级差地租理论,在原址建设高档写字楼或公寓来实现土地开发的巨大收益。
80年代,拆迁本意(以上海为例)是拆除生活设施严重不健全的、不适宜居民居住的危旧房屋,是根本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的一种手段。但从90年代起,拆迁的作用出现了异化,其目标转向谋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甚至连一些有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历史性建筑也纷纷被拆除。
不仅如此,将拆迁房产权私有化后遗症无穷。
自50年代以后,我们国家已基本消灭了住房私有化,即所有房屋都由国家持有产权,以出租的形式给城市居民使用。从90年代上半叶起,伴随着住宅商品化私有化的浪潮,上海市政府有计划地将大批符合规定的租给居民的公房产权私有化了,其转换形式是原居住者以相当低廉的价格向政府买下了房屋。却不知,这一公房私有,在上海一是形成一个巨大的食利阶层,并且为今天的拆迁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拆迁房屋原本是政府出租的房屋,政府只需要在异地建造相应的房屋继续供其租用即可,如考虑到地段级差等因素,至多在新租房屋的建筑面积、配套设施及房屋租金等方面给予拆迁户优惠政策。
但是,在确定所有拆迁房都是私有产权房的前提下,情况就大不相同。为了拆迁,政府必须以货币或实物形式为被拆迁户提供新的产权房。由此,拆迁成本呈几何级数陡升,这就为房地产价格火箭般上窜埋下巨大隐患。同时,因拆迁当中所存在的房屋评估等诸多问题所引发的冲突也越演愈烈,这使拆迁成为上海年至全国城市发展的亚政治(大规模拆迁导致政群关系急剧恶化)。
与此同时,也成为全国房价居高不下、国家房地产价格调控政策屡屡失效的原因。
结束模式?
可悲的是,90年代以来,这种拆旧建新的上海模式正在被全国各地大中甚至小城市所效仿。如今,随意走进任何一个小县城都到处可见大拆大建的工地和吊车。即使发展有新城,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常常见到很多新城成为“鬼城”。在上海,浦东的完全成熟,也是在最近两三年。
可是,却为什么这么多城市都在学上海模式?首先,上海模式容易批。国家政策支持建新区,所以报建新城,报项目,国家迅速批准后就可以马上得到财政拨款。其次,这一模式,很容易推高房价,让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增加收入。
伴随着上海模式流行全国的则是:拆迁矛盾全国化,恶性事件不绝于耳;城市发展费用剧增。无怪乎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后惊呼,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拆迁之最。
上海模式严重后果并不止于这些。考量上海经济构成,传统制造业已基本被掏空,当年的400万产业工人早已不复存在。上海市政府已明确,所谓的现代服务业已作为上海人就业的主要领域。可是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上海的服务行业中,有多少是上海人呢?在上海的三万家餐饮企业中,90%以上从业人员并非上海人。大批无业的上海人在工作日热衷于麻将和跳舞。他们的日常收入并不高,却拥有几套产权住房,这些产权住房大部分来源于拆迁。他们每月依靠房租生活,成为列宁当年所形容的寄生型剪息票阶层,这极大地败坏了上海的社会风气。如此下去,这个城市持续发展竞争力将会怎样?
在上海,住房自有率已经高达80%以上,远远高于西方国家50%的平均水平,上海房价狂飙让上海市民集体发了财。可怜的,是那些尚未被动迁或急待动迁的棚户区居民。他们的拆迁防线也许将转变为租用廉租房,真是“拆不逢时”啊!部分人财富增长是其它人缺乏基本生活条件为代价,这是多么可悲?
上海城市发展模式,也曾经取得辉煌成绩,但是,如今上海城市发展,却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举步维艰,品尝着上海模式的苦酒。
是到了在全国终止1989年以来形成的上海模式的时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