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平: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理论的演化

回顾和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国家干预理论的发展过程、背景和条件,对于正确理解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制定经济政策,将不无裨益。
  一、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鼻祖,也是后来一切自由主义、包括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鼻祖。讨论市场经济理论,讨论新自由主义,不能不论及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部著作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影响十分深远。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发轫于他的哲学倾向。英国学者罗杰·巴克豪斯在他的《现代经济分析史》中指出,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是广泛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
  从哲学层面看,斯密信奉自然秩序,这是那个时代时髦的哲学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自然秩序,这种秩序要比人类人为地创造出的秩序优越得多,自然规律优于人造规律。在斯密以前,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真正创造财富的学派)就坚持自然秩序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社会是由自然规律所统治的,而自然规律永远不是统治者的独断法律所能改变的。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表述自然秩序,就是说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其各个因素之间潜藏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讲的规律。斯密与重农学派过从甚密。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中把自然秩序的观点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可以说《国富论》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自然秩序”的思想。
  从自然秩序的思想出发,斯密反对以任何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护私人产权,主张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扮演“守夜人”角色的自由市场经济。
  斯密具体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和公共产品的范围。这些公共产品是:公共安全。斯密说,“君主的义务,首先在于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社会的暴行与侵略”。二是法律秩序。斯密说,“君主的第二个义务,为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任何人的欺辱和压迫,换言之,就是设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三是其他公共产品。斯密说,“君主或国家的第三种义务就是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这类机关和工程,对于一个大社会当然是有很大利益的,但就其性质来说,是由个人或少数人管理,那所得的利润均不能偿其所费。所以这种事业,不能期望个人或少数人出来创办或维持”。斯密这里所讲的实际上是现代经济学所讲的公共产品。除了上述的国家安全、法律秩序之外,还包括主要为便利社会商业、促进人民教育的公共设施和工程。
  同样是从自然秩序的思想出发,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会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看不见的手”是斯密市场经济理论的枢纽性概念,他认为“看不见的手”是社会资源分配的最佳机制。斯密指出,人们在投资时,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他说:“关于可以把资本用在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其生产能力有最大价值这一问题,每一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能判断的比政治家或立法家要好得多”。斯密特别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他说,如果某一部门投资太多,利润的降低会纠正这种错误的分配。“用不着法律的干涉,个人的利害关系与情欲,自然会引导人们把社会的资本尽可能按照最合适于全社会利害关系的比例,分配到国内一切不同的用途”。由于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因而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的思想,曾经是主流的市场经济思想。从实际情况来看,最初的市场经济的思想和经济体制确实促进了经济的长足发展。
  二、凯恩斯强调政府干预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
  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基本与之相符的体制,曾经促使最先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国家的经济长足发展。然而到了1929年,由美国开始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爆发了。1933年3月,美国总统罗斯福面对惊涛骇浪般的经济危机走马上任。形势迫使罗斯福一反传统的自由放任,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政府干预的新政。新政的具体做法很多,其基本内容是:整顿和重建紊乱的金融机构和制度,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由政府直接主张建设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并刺激人民群众的购买力;通过国家权力机构用奖励和津贴的办法,甚至包括缩减耕地面积等,缓解农业生产的萧条;对于农民和小农户,减少他们因抵押贷款过期仍无法偿还而遭受的部分财产损失。
  纵观罗斯福着重于需求管理的反萧条的措施,其基本特征是:1)鼓舞民众信心。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讲过一句十分精彩而著名的话:“我们唯一畏惧的就是畏惧本身”,后来在实践中他不断重复这句话;2)一反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强调国家计划和需求管理,包括直接对农业生产进行干预;3)摒弃了传统的财政平衡政策,接受了财政赤字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观点;4)扩大信贷,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5)向国外转移经济危机,包括宣布美元贬值,组织美元集团等。在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需求管理的措施之后,经济确实开始复苏,尽管速度比较缓慢。用增加政府支出,特别是公共事业支出来医治失业等加强需求管理的思想,在大萧条期间已为人知,胡佛总统就曾经作过尝试。罗斯福新政将这一思想和做法发挥到了极致。然而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凯恩斯精辟的理论概括和说明,扩张性财政政策就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应急措施,而不会成为此后各国政府长时间的经济政策选择。
  那么,面对危机,凯恩斯到底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
  凯恩斯在1936年1月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一反古典经济学把生产放在第一位的传统,认为消费是第一位的,认为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是为了消费。他发问道:如果不消费,生产还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出发,他认为所以发生经济危机,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即货币购买能力不足,或者说消费不足,具体由以下三个心理法则决定:
  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得那么厉害。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因为富人的消费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消费层次,其收入主要是用来投资和积累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消费倾向。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预期挣不到钱就不敢花钱。
  第二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最末一个单位的投资中获得的利润(即预期利润率)会下降。在萧条期间,人们预期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并因此不敢投资。在凯恩斯看来,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是导致萧条的关健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消费倾向,影响着消费和灵活偏好。
  第三是灵活偏好,即在萧条期间人们愿意持有更多的可以灵活使用的货币。灵活偏好是对消费信心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反映,是由交易或购买的动机、谨慎的动机、投机的动机决定的,说明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不敢轻易消费,不敢使用自己的储蓄。
  基于上述对导致危机的原因的看法,凯恩斯认为靠市场自发调节很难恢复经济,于是他一反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思想,主张政府要积极地干预经济。他认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相当重要。信心之崩溃,对未来经济生活打击甚大,治理经济萧条最主要的是振奋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于是,凯恩斯提出了如下的政策建议。
  一是应当更多地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萧条期间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信心不足,因而利率政策通常收效甚微。二是扩大政府的直接投资,以期发挥乘数效应,即一定数量的政府投资可以带动更多的民间投资,一个就业岗位可以连带地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可以举债,特别是可以发放国债,可以多发货币。只要发行的货币能够把闲置的生产要素带动起来,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供给大于需求,就不用担心发生通货膨胀。四是鉴于收入低的群体边际消费倾向高,凯恩斯主张通过收入的重新分配,具体可以采取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五是政府应制定强有力的鼓舞人心的措施,与公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全方位振奋人们的信心。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曾经被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接受,并带来了战后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发展,被誉为通向繁荣的经济学。
  三、面对滞胀,经济理论向经济自由主义复归:货币主义与供给学派
  然而,凯恩斯经济理论所倡导的政策并非一帆风顺,到了上世纪70年代滞胀发生了,即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上升,通货膨胀上去了,经济却没有实实在在的发展。1976年9月28日,当时的英国首相卡拉汉在工党大会的一次讲演中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习惯设想,你可以花钱摆脱一场衰退,以及减税和扩大政府开支增加就业。我坦白地告诉你们,那个主意不复存在了,而且在它曾经存在的时候,它能起的作用也是靠将更大剂量的膨胀注入经济,然后第二步接着是更高水平的失业。那就是过去20年的历史”。
  实际上,当凯恩斯经济理论所推崇的经济政策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有人注意到了它潜在的危险。有学者在对凯恩斯与众不同的评论中指出,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会造成“在印刷机和工会之间的竞赛”。
  对于凯恩斯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负面效应,必须有新的解释和新的政策主张,于是出现了新自由主义的代表——货币主义以及供给学派。
  为了解释经济生活中的滞胀现象,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首先提出了一个枢纽性的概念:自然失业率。所谓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也可以理解为在正常经济运行中不可抗拒的作为经济健康运行的润滑剂的失业率。针对美国自然失业率的明显上升,他认为有两大原因:“第一,妇女、十几岁的少年和部分时间工作的工人,已成为劳动力的渐增部分。在就业中,这些人比其他工人流动性更大,较频繁地在工作岗位之间转移。结果,趋向于经历较高的平衡失业率。第二,较多类别的工人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和对失业人员的其他帮助形式,并且在期限和金额上都已变得更加慷慨。失去工作的工人寻找其他工作的压力减少了,将趋向于等待更长时间,希望被招回到他们以前的就业岗位,这个希望一般能够实现,并且对他们考虑的可选择的工作能够更加挑剔”。
  其次,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理论及政策设计的关健性错误在于接受一个刚性的绝对工资水平和一个接近刚性的绝对物价水平。弗里德曼讨论了凯恩斯理论赖以存在的菲利普斯曲线(以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的名字命名,该曲线认为物价水平和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替代关系),发现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者之间是负相关,即此消彼长的阶段。第二阶段,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由于人们已经根据通货膨胀的过程调整了自己的预期,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不存在了。无论通货膨胀有多高,失业率都不变,成了难以消灭的“硬核”。第三阶段,如果政府实行错误的干预政策,自由市场机制受到干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变成了互相加剧的关系。弗里德曼的结论是:在短期内,失业和物价之间的关系是成反比的,具有替代关系,但在长期内这种关系却会消失,那时就业水平与通货膨胀就没有关系了,再实行扩张政策,结果只能是滞胀。
  基于上述分析,弗里德曼认为影响就业的不是通货膨胀的绝对水平,而是通货膨胀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例如,通货膨胀每年递增都在20%左右,政府不进行干涉,20%的通货膨胀率完全可以和经济活动的持续发展并存。但如果通货膨胀今年是10%,后年又变成了30%,结果就完全不同了。通货膨胀的速度越不稳定,失业人口就越多。他们确信:1)国家对经济的干涉没有什么好处;2)这些干涉的破坏作用大于其调整作用;3)国家最好不要插手制定经济政策。弗里德曼主张单一规制,即政府需要采取的唯一政策是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期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例如每年增长4%—5%。弗里德曼通过单一的货币政策,充分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又回到斯密的传统——经济自由主义。
  弗里德曼的经济政策主张,曾经使不少国家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保守党政府将货币学派的理论付诸实施,奉行了一整套完整的货币政策;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提出的“经济复苏计划”中,也把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思想作为主要内容;瑞士、日本等被认为“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国家也自称是实践了弗里德曼的思想,弗里德曼成了反通货膨胀的旗手。
  面对滞胀,不仅出现了货币主义,还出现了供给学派。上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给供给学派提供了一种机遇,使得这样一个尚在发展中的学派,异乎寻常地受到了当时美国政府的垂青,成为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主要理论根据,其代表人物拉弗也成为自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以来最迅速地施展了政治影响的经济学家。著名的“拉弗曲线”揭示:如果税率太高,例如100%,政府实际上收不到税,因为当把所有收入当作税收上交的时候人们会不愿意生产。当然,在税率是零的时候政府也收不到税。拉弗认为,税率在100%和50%之间适当地降低税率,可以扩大税基,政府可以收到更多的税。于是,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减税给人们以更大的刺激,促使人们更努力地工作、更多地投资、更好地发明创造、更勇于承担风险、更敢于消费。供给学派认为,人们的这些行为,会切实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经济实力、降低通货膨胀,并且由于经济发展而能够增加就业。供给学派是从供给、从微观层面解决问题的。
  四、哈耶克:自由主义的哲学经济学
  一旦讲到经济自由主义,就不能不论及哈耶克。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新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的哲学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哲学思想的层面上,哈耶克推崇一切自然的东西,反对人为设计的东西。他说,人类赖以取得成就的许多规章制度,已经在没有计划和指导思想的情况下产生出来,并且正在发挥作用。例如,国家的建立是偶然的,它确实是人类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那些自由人的自发联合所制造的事物,往往比他们个人的头脑所理解的东西更加伟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这一伟大发现不仅成为我们理解经济生活,而且也是我们理解绝大多数社会现象的基础。
  在思想方法的层面上,哈耶克区分了不同的知识类型。哈耶克认为,一个组织所能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社会科学所涉及的知识(信息)分散在一种社会制度的所有方面,只有允许单个行为者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追求各自的目标时,这些知识才能被充分利用。哈耶克还区分了专家所掌握的知识和大众所掌握的知识。他说?“也许可以承认,就科学知识而言,一群经适当挑选的专家也许能掌握现存全部最好的知识,尽管这样做不过是把困难转嫁到了挑选专家这一问题上”,但这绝非知识的全部,还有大量不为专家掌握,而为广大老百姓所掌握的与市场变动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基于此,由于专家、甚或“圣人”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哈耶克第一不赞成数学推导,不主张对数理模型的迷信;第二不赞成计划经济。
  哈耶克所以不赞成计划经济,原因在于经济生活中的大量信息是无法统计的。建立在必需的统计资料基础上的中央计划工作按其性质来说无法直接考虑各种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的情况。于是必须找出一种近似于“现场人员”的操作办法。然而,现场人员的知识依然有限,并且由于权限问题还要层层汇报,且报喜不报忧。
  与计划经济不同,哈耶克认为市场机制即价格机制可以光荣地完成这种传递信息的重任。哈耶克说,价格机制是利用信息发挥作用的经济,或者换句话说,个人参与者只需知道很少的东西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事实上,活动于市场经济实践中的人们,也不需要知道更多的情况。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在这样一个无时不在变化的世界中,即使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外界相处得尽善尽美,使他们的利润总能处在同一不变的水平,价格机制的功能也是能够促使人们叹为观止了。哈耶克的这些思想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亚当·斯密是一种正面的阐述,哈耶克则是在批评计划经济的过程中阐述这一思想的。
  从上述认识出发,哈耶克推崇市场的自发调节,既反对货币手段,也反对财政政策。哈耶克所以反对政府把货币供给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是因为这样的货币供给数量的变化掩盖了相对价格的真实变化,会形成错误的资源配置信号。同时,哈耶克也坚决反对刺激消费需求,提供公共工程和维持价格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他看来,价格机制会自动调整、熨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五、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经济学教科书的普遍认识
  被称为新古典综合的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教科书普遍认为市场机制有其积极的功能,但也存在着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因而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据考察,由于“市场失灵”,政府需要实行干预的领域大体如下:1)由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信号反馈到产品产出,存在着一定的时滞,调节过程往往会发生“蛛网原理”所描述的波动。这在那些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部门(例如农业)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了减少经济波动,除了要在市场制度的范围内寻求改进的办法外,国家还可以在中长期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宏观经济计划,为微观决策提供指导。2)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如财政收支总额,信贷收支总额和外汇收支总额,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这些宏观总量的确定和控制都不是市场自身所能决定的,它们只能由有关的宏观经济当局根据市场动态和稳定经济的需要进行管理。3)当所谓的外部性存在时,即某些经济活动导致外部其他人受益或受损,而没有计入产品的价格或成本时,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此时需要政府干预。4)在规模经济意义显著的行业,市场有产生垄断的倾向,垄断妨碍了竞争和效率。除了经济因素引起的垄断外,还有行政性垄断。因此,反垄断和公平竞争是政府的重要职责。5)公正的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稳健运行的必要条件,对此市场难以有效解决,需要政府干预,通过实施正确的税收政策和收入政策来维护分配的公正性。6)一个经济体的动态比较优势由于带有发展性,因而不能像静态的比较优势那样在市场上自然地表现出来,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创造条件,使这种优势得以发挥,就显得特别重要。
  六、面对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历史似乎又回到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
  法国学者亨利·勒帕日所著的《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介绍完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之后曾经预言凯恩斯主义将就此结束。然而,一旦碰到了经济萧条,人们会条件反射似地重新拿起凯恩斯的经济学武器。面对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几乎都实施了凯恩斯主义的政策,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也极力建言亚洲各国应采取凯恩斯的政策。面对本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手救市,保罗·克鲁德曼甚至说,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所谓的谨慎,实际上就是“冒险”。历史似乎又回到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
  通过对历史上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演化的回顾,使我们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把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以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