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读史偶得:中国历史和其人力资本

◎ 邹至庄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在此前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中国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推动其经济快速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之一(另外两个是它的市场机制和技术水平的低起点),而人力资本是源自历史和文化传统,不是一二十年可以形成的。在本文中,我想阐述中国人力资本形成的历史背景,通过对中国历史几个主要时期或朝代的研究来说明这些历史分别是如何塑造了中国今天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包括中国工人、企业家和研究人员的品质和技术,以及他们的态度和特点。

  1.商朝。博物馆里展出的青铜器大多都出自商朝,这些青铜器展现出当时先进的技术,成熟的文化和劳动者的技术。

  2.周朝。周是中国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儒家思想给了我们诚实、勤劳、忠贞、尊重长辈,以及崇尚学习和学问的道德品质。

  3.秦朝。秦朝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包括中国的语言和度量衡,并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郡县制,这种结构持续到今天。这个朝代也体现出建造复杂基础设施项目的能力,包括长城。西安的兵马俑和西安博物馆陈列的武器都显示了当时人们的技术和科技。

  4.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著作中,已经体现出对市场经济运作原理的理解。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上述文字表明了不同领域的分工不同,人们在没有政府指导的情况下工作,每个人都竭尽全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中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管理者实现利润最大化。当供应商将货物出售到价格最高的地方,买家寻找最物美价廉的商品时,价格体系开始发挥作用。每个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都自愿不断地履行职能,犹如遵循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这不是就体现了经济的供求原理么?

  5.唐朝。唐朝因为汉代已经存在的丝绸之路而扩大了外贸。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它是全球化的一个方面。全球化包括货物(外贸)、资本、技术/知识(外商投资)和人(劳动力移民)的运动。唐代繁荣的诗歌创作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国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休闲活动。此外,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帮助发展了中国多元的文化。中国人不相信只有一个上帝或绝对真理。因此,他们可能会更宽容其它信仰,行为更加务实。中国政府官员在推进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中就体现了这种务实精神。实用主义有助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国会采纳任何有用的东西。

  6.宋朝。宋代市场经济已经蓬勃发展。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看到这一点。这幅画描绘了北宋首都开封的各种经济活动。中国有成熟的市场经济,但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形成的技术没有得到发展。历史学家对现代技术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原因争论不休,尤其是中国还产生了那个时期最伟大的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一些历史学家解释说,根据中国科举制度,有很高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人都是政府官员而非发明家。此外,一项创新要有利可图,生产规模需要很大,但当时的人们没有冒险进行大规模生产,因为劳动力充足而且低廉。

  7.元朝。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成吉思汗建立了一个超大帝国,甚至延伸到欧洲大部分地区。他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而汉人只希望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并试图保护自己免受来自北方的侵略。他们没有扩张的历史,希望和平共处。

  8.明朝。明代最著名的是郑和下西洋,最近孟席斯题为《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的书中(2003年)就谈到这段历史。(这本书有不可靠的地方。)我们通过郑和舰队船只的惊人规模和数量,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富裕和造船技术的先进。

  9.清代。清朝初期的皇帝非常有能力,但后期皇帝领导的政府非常脆弱,而那时中国还不得不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影响。由于1840-1842年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被强加了很多不平等条约,成为半殖民地国家。从此,现代化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目标,民族主义成为一股强大力量,影响着中国政府的行为和中国人的心态。今天的中国倡导平等对待所有国家,这一立场已帮助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很多朋友。

  10.中华民国。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对于采取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共和制更适合中国,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在民国的第一个十年,民主只是有名无实。总统基于军事实力频繁易主,国会议员也随之换为支持总统的新成员。国会代表跟随政治风向选举总统。(一本了解这段中国历史的好书是《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这段历史让我们学到两个教训。首先,成功引进一个民主政府要依赖该国的文化传统。第二,尽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政治不稳定,中国经济继续因为优质的人力资本而大幅度增长。自1978年以来,拥有同样人力资本的中国已经政治稳定,当然能够更迅速地成长。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中央政府1953年推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之后直到1978年期间,中央经济工作规划制订者意识到计划经济的弊端,和分权决策的价值。这个从中央计划实践吸取的经验教训帮助发展了后来的中国市场经济,但也有更多的教训还没有得到,包括我上篇文章提到的发展民办医院。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珍宝。四书的第一部是“大学”,三字经有一句“人不学不知理”。我们可以从这些书中,借鉴古代人学习的经验。(18世纪中国的图书比世界其它国家所有书的总和还多。)我们还可以向今天继承了中国文化和人力资本的人学习。我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享受。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也可以用我们的所学来享乐,并改善我们的经济福祉。
        (丛玫/翻译)
转自《南方都市报》2009年10月11日评论版
中国历史可以找到几乎所有理论需要的似是而非的例子,可供文章家们任意发挥。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这是一位记者给我寄来的文章集锦,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太方便了,又不甚明了,贴上来,供方家辩驳。
乌搞得很,差点叫俺当家的转到茶楼去,只是怕高老庄抗议才闭了嘴。
邹至庄  邹至庄(1929年-),英文名Gregory C. Chow,知名的美籍华人经济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13年级政治经济学教授和经济学名誉教授。
  教育经历
  康乃尔大学学士(1951年)
  芝加哥大学硕士(1952年)和博士(1955年)
  教学及职业经历
  麻省理工学院助教
  康乃尔大学副教授
  IBM Thomas J. Watson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经济研究主任(1962年—1970年)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计量经济学研究项目主任(1970年—1997年)(2001年,该项目为纪念他而更名为邹至庄计量经济研究项目,Gregory C. Chow Econometric Research Program)
  现1913年级政治经济学教授和经济学名誉教授
  并担任香港城市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客座教授
  著书
  Chow, G. C., 1957, Demand for Automobi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tudy in Consumer Durables. Amsterdam: North-Holland.
  Chow, G. C., 1975,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Dynamic Economic System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how, G. C., 1981, Econometric Analysi:(y Control Method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how, G. C., 1983, Econometrics. New York: McGraw Hill.
  Chow, G. C., 1985, The Chinese Econom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Chow, G. C., 1987, The Chinese Economy. (2nd Ed.),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Chow, G. C., 1994, Understanding China's Economy.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Chow, G. C., 1997, Dynamic Economics: Optimization by the Lagrange Metho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ow, G. C., 2002,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xford: Blackwell.
  Chow, G. C., 2004, Knowing China.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其他介绍
  邹至庄(1929—),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他是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最主要的贡献是“邹氏测试”(Chow-test),是研究耐用品需求函数的先驱。1989年,美国的《教育经济学报》(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全球经济学家排行榜”,他名列第28位,是华裔经济学家中排名最高的。199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俱乐部”评选的“29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是唯一上榜的华裔学者,排名第8。
===============================
???
阿尔茨海默症发作的征兆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