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辞职获证实


《财经》杂志创始人、原主编 胡舒立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然 林俐    《财经》公关负责人张立晖11月9日下午17点43分在新浪微博证实了《财经》主编胡舒立辞职的消息。张立辉表示,胡舒立已经递交辞职报告,《财经》主办单位联办经过研究,已经同意了她的请求;联办同时也接受了副总编辑戴小京的辞职报告,同时任命杨浪为副总编辑。
    张立晖还表示,胡舒立辞去《财经》主编之职后,有意接受中山大学的邀请,担任传播及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立晖向经济观察网表示,目前胡舒立还在《财经》上班,联办的通知出来后,按正常程序将在一个月后离职,但是如果双方有共识,胡舒立也可能更早离开岗位。张立晖说,联办在发出通知时,表示感谢胡舒立在《财经》任职期间作出的贡献。
    据知情人士称,胡舒立辞职后,其他员工在下周也都会陆续辞职。部分原财经团队将于明年创办新刊,刊名叫《财新》,办公地点在国贸附近的温特莱酒店。同时,据新浪财经报道,周一晚间,财经杂志副总编辑杨大明表示去意已决,执行主编王烁也透露,他本人已递交辞呈。
    有关胡舒立等人辞职的消息却没有及时在《财经》官方网站上公布,对此,张立晖表示是因为通知来自联办,不是由《财经》官方发布,因此选择了用个人微博向媒体发布此消息。
    早在一个月前,关于《财经》杂志人事地震的消息就已不胫而走。9月25日,《财经》杂志社总经理吴传晖第一个递交辞呈;随后,该杂志经营采编团队大约有60余人决意离开。
    胡舒立简历:
    胡舒立,女,1953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1982年,胡舒立毕业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记者。1985年发表了第一篇有影响力的报道,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
    1985年,胡舒立被派往厦门做驻站记者。
    1985年,受美国一家民间机构——世界新闻研究所的邀请,在美国访问5个月。
    1987年的8月,拒绝了在洛杉矶一家报纸的工作机会,回国后写成《美国报业见闻》一书并在1991年出版。
    1992年,从任职10年的《工人日报》到中国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
    1994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为期一年的学习,研读发展经济学。
    1995年,获得COFJ颁发的“杰出新闻记者奖”。
    1998年《财经》创刊,胡舒立任主编。
    胡舒立多次刊发揭黑报道,被《商业周刊》称为是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第一财经周刊总编何力接班胡舒立

    新浪财经讯 11月10日上午消息 据新浪财经多方证实,第一财经周刊总编何力已经辞职,接替胡舒立担任《财经》主编。
  何力在接受新浪财经独家对话时确认已经向第一财经提出了辞职,不排除参与《财经》杂志未来的工作,并表示适当的时候会到新浪回答网友关注的问题。
  今晨他还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了这样的感慨:晨闻京城已飞花,庄周阡梦到我家。天大地大人心大,耕耘四海容天下。
  在此前做客新浪财经谈传媒变局时,何力表示,作为市场参与者,最关键的是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去满足这个市场,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胡舒立,难以复制的“成功者”

陈季冰



    据报道,11月9日上午,《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正式向母公司——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提交辞呈,与她同时辞职的还有30余位同事。另有消息证实,胡舒立去职后,并未如此前传言的那样带领采编团队直接前往“新刊”,而是将赴任广东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当然,估计这并不会影响到她在时机合适时另起炉灶,搭建“新的媒体平台”。
    这个业内已经沸沸扬扬传了很长时间的“新闻”看来还不会很快尘埃落定,因为“后胡舒立时代”的《财经》走向以及胡舒立本人的未来都将是许多人感兴趣的故事。就在国家致力于在全球塑造中国传媒影响力的时候,中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内部却发生了如此剧烈的动荡;而就在第十个“记者节”的第二天,最有号召力的记者却暂时告别了她的记者生涯,并且很有可能是永远告别了她创办的这本迄今出版至第250期的杂志。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媒体铺天盖地的时代,一份杂志与一个传媒人(及其团队)的命运,能够引起如此热切的牵挂,这种现象本身倒是颇值得推敲的。这得从《财经》杂志在她并不悠久的历史中确立——或试图确立——的某种价值说起。
    中国的传媒由于其担任的宣传任务,在具体实践中,无疑严重地“机关化”了。可以粗枝大叶地说,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媒体基本上都是“衙门”,而媒体人则都是大大小小的“官”,他们的自我追求全在于政治。
    这种局面当然不能适应中国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情势,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及其造就的多元社会,从90年代上半叶开始,各地相继涌现出许多党报监管下的以贴近普通老百姓为诉求的所谓“市场化”媒体,它们有时也被含糊其辞地称为“新锐”媒体。但由于它们处于政治与财务的双重压力之下,与党报比起来,唯一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内部机制更为灵活和有效率。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新锐”媒体中的相当一部分走向了为人诟病的所谓“低俗化”、“小报化”道路。即便能够维持一定报格的、比较敢言的,也都首先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换句话说,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走出传统体制缝隙的媒体又一下子变成了“公司”,大批媒体人则变成了“商人”,他们的自我追求大多在于市场价值。在另一侧面,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席卷世界的传媒商业化的浪潮,这些寄身于媒体的“职业经理人”也十分认同自己的新身份。
    在我看来,《财经》杂志可能是目前经得起公众审视的最好的“传统”媒体,而胡舒立可能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人之一。据上溯到数百年前报纸诞生时代的传统,传媒是一种传递信息、表达诉求的渠道,但它本身不应像议会、政府、法院那样,成为一个权力机关或它们的附属物;同时,传媒的确是企业,必须以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运作,但它又是极为特殊的企业,因为它肩负着重大的社会利益。
    打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同样是揭露一个黑幕,传统党报这么做,是为了宣传政策;都市类等大众报这么做,是为了吸引眼球;《财经》这么做,是为了揭示事实本身。
    《财经》杂志并没有获得过多少“中国新闻奖”,也没有特别大的发行量,虽然它是盈利的,并且经济状况一直相当好,但若以利润来计,它与许多真正“市场化”的都市报仍有天壤之别。然而,它却远比那些年年捧回一大堆新闻奖的媒体或发行量(收视率)、广告收入位列全国前茅的媒体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我想原因尽在于此:它恪守了真正意义上的传媒的使命,并孤独地在这条荆棘密布的羊肠小道上执着前行。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居然似乎走得还相当成功!这就更加凸现了它的稀缺和珍贵,用一些悲观者的话来说,《财经》模式因存在太多特殊性而不可复制。
    我因此觉得,与其说人们为《财经》杂志和胡舒立的前途牵肠挂肚,不如说他们是在关心这条荆棘小道最终有没有走通的可能性。
她再不辞职,就坑了许多明年还订阅《财经》杂志的老读者了。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王波明讲话露端倪 胡舒立离职原因扑朔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财经》杂志高层编辑集体辞职之事在中国媒体行业激起普遍反响,有关事发原因的不同版本也纷纷登场。
  周一,现年56岁的胡舒立辞去了主编之职,估计同时选择离职的还有150人,几乎是该杂志的整个采写编辑团队。在过去一周里,有传言称胡舒立将另起炉灶、创办竞争性杂志,以及她对杂志所有者未能投入充足的资金或在中国新闻检查部门的压力下未提供足够保护而感到不满。
  现在,从员工会议上传出了这些争论的细节,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胡舒立会与王波明,即《财经》的母公司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又称“联办”)(SEEC)负责人决裂。《财经》的人事地震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不仅因为它的盈利能力,也因为它愿意发表一些措辞严厉的评论文章以及调查报导而试探新闻监管部门底线。一度是盟友的胡舒立与王波明在《财经》成长为盈利能力颇佳的旗帜性刊物后分道扬镳。这份杂志的成功折射出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越来越渴求可信赖的新闻。
  据出席了周二、周三员工会议的知情者透露,会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王波明和其他联办高管周二和员工进行了交流,席间王波明淡化了他与胡舒立之间的理念分歧。在《华尔街日报》记者听到的会议录音中,他承认中国所有的记者都必须在国家划定的边界内行事。但他同时说自己和胡舒立之间绝对没有任何分歧。
  与王波明同时参会的是联办董事之一章知方,后者在会议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他列举了胡舒立如何在已经另立门户、筹组新杂志的情况下继续与联办磋商、为《财经》争取资金支持。章知方说明了新公司的具体股权结构以及注册日期。他在会议上把这些信息与胡舒立与联办磋商解决分歧期间写的若干信件并列放在了一起。
  章知方并未提及在这段时间里,《财经》一直在招聘胡舒立的接班人。
  记者周三并未联系到王波明和章知方发表评论。胡舒立则拒绝就此置评。
  章知方承认了胡舒立支持者所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章知方说,今年7-5事件发生后,胡舒立曾派出一组记者到新疆进行采访,但他们的文章在《财经》杂志和网站上都没有发表。章知方说这些记者犯了错。
  周三,《财经》前执行主编王烁对此予以辩驳。他说7-5事件发生后,《财经》收到了联办的最后通牒,主要是要求杂志必须将所有封面故事、争议性报导以及所有与金融和经济无关的稿件都送交母公司审阅。
  据参与谈话的人说,王烁说,我们都是新闻工作者,我们知道在中国,没有哪个成功的新闻机构能根据这些要求运转。
  管理层说上述辞职要求在11月23日下期杂志出版之后才能生效。在王波明、章知方与员工进行的1小时谈话即将结束时,他们介绍了一位现年38岁记者何刚,他将成为《财经》新执行主编。
  何刚说,如果杂志采编力量不足,那么可能使用自由记者撰写的文章。记者并未联系到何刚发表评论。
  《财经》或许看上去还会是老样子:负责插图及照片的美编部门将得以保留。
胡舒立出任《中国改革》执行总编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婷    1月14日下午消息,财新传媒周四下午对外发布新闻稿,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旗下的《中国改革》已聘任胡舒立担任执行总编辑。这也是在离开联办的《财经》杂志后,胡舒立入主的第二家有政府资源支持的媒体。
    公告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改革》杂志的发展,已聘任胡舒立担任执行总编辑,聘任杨大明和张进为副总编辑,聘任王烁为主编,聘任叶伟强为执行主编。
    《中国改革》杂志(月刊)由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于1986年创办,是唯一以报道改革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中央级核心期刊,现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邓小平同志为该刊题写刊名。目前,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和吴敬琏分别担任杂志社的专家委员会主任和名誉总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袁绪程担任社长兼总编辑。 
    据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将与财新传媒有限公司合作经营《中国改革》杂志。新的编辑部高管上任后的第一期《中国改革》杂志将于2010年1月15日推出,为1、2月合刊,主题为《中国2010》。
    2010年元旦前,胡舒立正式出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新世纪周刊》总编辑,《财经》杂志原副总编辑杨大明出任《新世纪周刊》副总编辑。
    附录:财新传媒公告全文:
    胡舒立等出任《中国改革》杂志编辑部高管
    2010年1月14日
    日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改革》杂志的发展,已聘任胡舒立担任执行总编辑,聘任杨大明和张进为副总编辑,聘任王烁为主编,聘任叶伟强为执行主编。
    《中国改革》杂志(月刊)由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于1986年创办,是唯一以报道改革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中央级核心期刊,现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邓小平同志为该刊题写刊名。现任社长兼总编辑袁绪程,副社长魏群、潘治宏。
    《中国改革》杂志是唯一亲历30年改革开放大部分进程的资深改革媒体,热诚地倡导和宣传改革,忠实地记录和研究改革,积极地探讨和推进改革,曾被评为“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类核心期刊”、“国内一流的中央级改革类时政评论刊物”与“中国大陆在海外最受欢迎的五大经济类刊物之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将与财新传媒有限公司合作经营《中国改革》杂志。
    新的编辑部高管上任后的第一期《中国改革》杂志将于2010年1月15日推出,为1、2月合刊,主题为《中国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