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中国经济的六大风险

2010年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调整,即从应对金融危机的各种扩张性宏观政策调整到正常的发展战略上,因此,今年有望成为近年经济发展最为平衡的一年。但是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突发的事件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好预案,尤其是针对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六大潜在风险,包括地方政府资金链断裂、资产价格大幅波动、自然灾害导致农副业减产引发通胀、国际能源及原材料供给中断或价格飙升、贸易战全面升级、海外爆发区域性金融危机等作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声明,笔者是乐观主义者,坚信任何风险都可以管理也必须管理,任何挑战都蕴含机遇,风险与回报并存,挑战与机遇并生。正是基于这个基本的判断,我们每一个年份、每一个阶段都必须清醒地分析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从而抓住这些风险所蕴含的重要机遇。
  笔者看来,2010年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调整,即从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的各种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应急性的措施,调整和回归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正常制度变迁和发展战略上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2010年的前景是非常好的,有望成为近年来经济发展最为平衡的一年。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突发的事件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好预案。在以调整为基调的2010年,我们必须认真考虑中国经济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把这些风险考虑充分了,中国经济的调整年才能更加顺利。笔者认为,中国经济2010年面临着六大重要的风险和挑战,其中三个来自国内,三个来自国外。
  风险之一:地方政府资金链断裂
  自从1994年成功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总体的财政税收情况在不断好转,尤其是中央财税不断改善。但是也必须看到,分税制实施以来,整体上看,出现了中央财政实力不断加强、部分地区的财政状况有所恶化的格局。经济比较发达、城市经济比较兴旺的地区,地方政府靠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方式,获得了许多预算外收入,这些地区的财政情况到目前为止还相当不错,尽管以拍卖土地使用权支撑的公共财政基础十分脆弱。同时,必须看到,还有很多地区土地拍卖的收入来源有限,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这些地区一直存在比较严重的财政困难。
  在保增长的2009年,很多地方大兴土木,以地方政府支持的地方性国有投资公司为运作主体,启动了许多由公共财政投资的项目。这些国有投资公司的财政基础十分脆弱,很多情况下依靠银行贷款在支撑,但其投资经营的项目中有很多至少在短期内难以盈利,而国内银行的贷款期限比较短,这些公司在2010或2011年可能面临银行贷款到期、相关建设项目却没有完成或并没有进入盈利期的困境。一旦这种困境出现,就会对地方财政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得一部分项目难以进行下去,或是地方经济建设出现停顿。这一风险应该说是很实际的,当然,这一风险并不是没有办法化解,为了应对这一风险,必须要有一些预案,比如,可以允许这些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也可以由银行延长贷款期,或进行相关企业的清算或者拍卖等。
  风险之二:资产价格大幅波动
  总体上看,中国的资产价格已经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以股市为例,截至2009年11月底,笔者根据全体上市公司的市值权重计算出的股市市盈率在35倍以上,创业板的市盈率则在100倍左右。再以房地产为例,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房价与年租金这个可以与股市市盈率相比的指标远远超过30倍,中等水平的住宅价格与年均家庭可支配收入比在很多地区也超过了20年。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的资产价格已经非常高。究其原因,如此之高的资产价格,当然源于中国长期存在而且不断上升的巨额货币存量。目前,中国货币存量与GDP之比已经超过170%,在2009年,货币存量的上升比例是29%,这些在当今世界都是奇高的。
  一旦股市以及楼市出现比较大的向下调整,就会引起投资者情绪的波动,也会使得一部分企业资金周转不畅,因为不可否认,有一部分企业在2009年拿出了自己的闲置资金投资于股市或楼市。在房地产价格高涨时期获得天价土地的一些企业,也可能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这部分土地又将返还给地方政府,从而导致地方财政出现困难。资产泡沫的破裂也会带来一部分投资者包括民众的情绪不稳。为了应对资产价格的迅速下降,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的资本市场政策,如新股发行政策必须谨慎应对,不断监控投资者情绪与资本市场投资的方向性改变。
  特别有意思的是,虽然国内的资产价格已经高企,但由于当前以美元和欧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的政策环境非常宽松,而且这一态势在可见的未来不会很快逆转,外加人民币的货币环境也比较宽松,所以,中国的资产价格还存在继续上升的压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2010年中国资产价格上升的幅度加大(如达到20%以上),其后果会非常严重,包括民众对地产市场的不满将会升级。所以,资产价格的过大幅度上升也是风险。
  风险之三:自然灾害和瘟疫对农副业生产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通胀压力
  如果没有特殊的事件引导,目前的中国经济总体说来不存在狭义(即排除资产价格)的通货膨胀压力,因为总体上讲,中国处于比较普遍的产能过剩状态。但是应该看到,中国最常用的通货膨胀指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中,农副产品占了30%以上的权重,而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与其供给量直接相关。中国已经出现了罕见的、连续6年的农业丰收,而中国农业生产又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然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如果在2010年出现比较大面积的、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或者是影响粮食、禽类、肉类产品生产的病虫灾害,如猪瘟、鸡瘟等,将直接带来农副产品的供给不足,导致农副产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带动CPI的上升,由此会改变国民的通胀预期。而通胀预期的改变,往往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恐慌,为此,国家应该密切注意农副业生产的情况,积极应对自然条件变化以及瘟疫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
  风险之四:国际石油、原材料供给的中断或价格的迅速飙升
  中国经济已经高度依赖石油和原材料的进口,而石油、原材料的进口随时面临着两个直接风险。
  一是供给的中断,对石油而言这一点尤其明显,因为中国的石油进口已经占到总消费量的50%以上,而中国石油进口的运输线相对比较长,进口的来源地也比较集中,一旦某些石油生产国出现局部性的政治、社会、经济动荡,石油供给出现停顿,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手中直接控制着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将会直接要求这些跨国公司保证本国的石油供给,这就使得中国这样没有直接海外上游资源的经济体暴露于风险之中,出现石油供给的短缺。
  另一种可能性是石油或原材料价格的迅速飙升。飙升的原因既可能来源于全球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价格恶意炒作,也可能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的提速以及对原材料需求的迅速上涨,还可能来自于某些原材料生产国经济、社会、政治动荡所带来的影响。石油、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对中国经济的运行造成冲击,对生产成本也会带来直接的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加大石油、原材料等产品的库存量,尽量使石油、原材料的供给多元化,同时密切监控世界经济的发展。
  风险之五:贸易战全面升级
  金融危机之后,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明显上升,其背后的理论支持就是全球经济再平衡,而全球经济再平衡的矛盾焦点指向了中国。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全球经济再平衡背后的思潮是西方国家对全球化的反思,在他们看来,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中国,而西方很多国家并没有从全球化中获得应有的收益。
  目前,全球贸易战不仅远没有结束,升级的可能性还非常大,如果美国、欧洲等以减碳为借口,实施大规模的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比如,实行15%以上的碳关税,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出口。为此,我们必须作好应有的准备,要帮助出口企业降低成本,为其提供必要的补助,做好碳关税开征的准备;也要和出口企业充分沟通,让它们明确知道金融危机后的贸易风险。
  风险之六:区域性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脱离了衰退,全球范围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风险已经基本远去,但是必须看到,个别地区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金融风险,包括一些非洲、欧洲国家,如西班牙以及东欧的某些国家,可能爆发区域性的危机。中国经济由于已经与世界经济深入地融合,一定会受到影响。一个非常直接的传递渠道就是中国投资于这些地区的企业将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甚至于企业被当地政府或企业扣押、资产国有化、经济合同反悔、货款拖欠不付,更严重的是,如果某些地区出现军事政变、政治动荡,中国相关的企业和投资者将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和危害。为此,我们要不断地了解不同地区的金融风险,一旦发生相应的不利情况,要提醒这些企业做好撤离的准备。
  尽管存在以上的种种风险,201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仍非常良好。在这个金融危机后调整的年份,中国经济的基本任务是为了今后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一大局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楚看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并为此做好准备。如果能够自如应对各种风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顺利达到经济调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