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重:东南野战军和粟裕的战略决战建议

1948年3月,我军攻克洛阳,歼灭敌青年军206师之后,我作为一名新华社特派记者,随大军西进至新安时,接到一份电报,说有重要任务,要我速来总社。
  经数日行军,我于4月初到达河北涉县西戍新华社总社。
    廖承志的谈话
    社长廖承志同志和我初次相见,他像对待挚友一样张开双臂拥抱我,拍拍我的两肩说:“你辛苦了!”他拉我靠着一张大桌子坐下,“我们初次见面,随便谈,可以多谈一会。中午,在我这里吃饭。”
  饭后,廖承志才和我谈工作问题。他说,为了把战争进一步引向敌人的大后方,党中央决定组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陈毅,副司令员和副政委粟裕;下辖两个兵团,粟裕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员和政委。华野各纵队很早就有新华社支社,廖承志同志对我说:粟司令提名调你和季音同志,加上李扬同志,组建第一兵团分社,你继续任新华社特派记者,分社电台和其他人员以后由部队负责调配;粟裕同志说第一兵团分社由他直接领导,你们如何开展工作也由他安排。总社意见:东南野战军的番号及其行动都严格保密,有电台也禁止使用,因为一使用电台,敌人就会很快侦察到我军的行踪,对我不利。保守军事机密第一。新闻稿如何传递,另想安全办法。廖又说,你们渡江以后,处境一定极端困难,即使长期不发稿,总社也体谅你们,不会责怪你们。廖社长的一番话,既使我感到责任重大,又感到热呼呼的温暖。为了保密,廖承志讲话,要求我不做记录,但我一直牢记在心。
    毛泽东:“第二个战略跃进”
    在西戍停留一天,我就启程去濮阳。途经邯郸、成安、魏县、大名、南乐,抵达濮阳城郊第一兵团部所在地孙王庄。
  与我的老伙伴李扬、季音等见面和传达廖承志社长指示以后,我便去见粟裕司令员,向他报告请示工作。我大约有半年时间没有见到他了。粟热情地接待我,与我谈战局和东南野战军的组建过程以及今后作战任务。
  原来,党中央为了改变国民党在中原地区的战略部署,于1948年1月27日决定,组建东南野战军,以陈毅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和副政委,并兼任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和政委,叶飞任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金明任第二副政委,张震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第一兵团辖第一、四、六纵队。党中央确定,粟裕率领第一兵团渡过长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的作战任务,以吸引中原敌军二三十个旅回防江南;在湖北宜昌、监利之间几个地段渡江进入湘西,或在洪湖、沔阳(今仙桃)之间渡江进入鄂南,先在湖南、江西两省与敌周旋半年至一年,沿途兜圈子,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边,建立根据地,以牵制敌人。渡江时间可在今年2月或5月或秋季。毛主席称之为“第二个战略跃进”。
  任务重,时间紧迫,粟裕集合和率领了3个纵队北渡黄河,于3月16日全部集中到濮阳休整。
    粟裕关于战略决战的建议
    自接到中央军委关于限期渡江南进的命令以后,粟裕根据当年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2500里且战且走,结果伤亡过半的经验,一直从全局战略上,对敌我军队实力特别是中原地区敌我作战态势,进行对比分析。经过一个多月分析和思考,对南线战略决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见。粟裕认为,我渡江南下部队只有3个纵队,加上随军南下干部近10万人,敌在江南的兵力足以对付我军。彼时我军最多以团为单位分散作战,无重武器,很难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我军遭敌人尾追堵截,甚至围攻,战斗频繁,又是无后方作战,兵员、粮食、弹药得不到补充,伤病员无法治疗和安置,势必要选择几个地方,每个地方留下一个团,开辟游击根据地,安置伤病员。这样且战且走一年半载,行程数千公里,可能还没到达闽浙赣边,我10万人就减员过半,更难以吸引中原之敌回防江南。而1948年初,敌在南线的兵力共有100个旅。在中原战场,敌有34个整编师共79个旅,其中33个旅对大别山区我军(中野)进行全面包围。敌军貌似强大,但“3线16点”即津浦线、陇海线、平汉线,济南、徐州、海州、连云港、两淮、南通、宿县、蚌埠、开封、郑州、洛阳、合肥、信阳、南阳、襄樊、汉口都置重兵防守,强敌兵力分散,也就变为弱敌了。我一、四、六纵队可暂不渡江。在中原战场,华野有6个主力纵队,中野有4个主力纵队,共10个纵队,约20万人,敌军约25万人。豫皖苏边淮北平原,有利于我军快速行动。敌军虽有许多重武器,如果我将铁路公路破坏,则敌军行动困难。我华野和中野密切配合作战,有其他兄弟纵队和地方部队打援阻援,又有千百万老区人民支援,我军可以充分发挥步行力强的优点,实行远程奔袭,分进合击,聚歼敌人,打几个大歼灭战,尽可能将中原之敌主力大部或全部歼灭于长江以北,尔后我百万雄师渡江南进,可以很快摧毁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
  粟裕把这些思考“成熟”的意见先后告诉参谋长张震和华野司令员陈毅,征求意见,陈毅、张震都表示赞成。于是,粟裕将这个战略决战的构想写成他个人的建议,于4月17日用电报发给中野刘伯承、邓小平,18日正式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报告。
    党中央采纳粟裕战略决战的建议
    党中央十分重视粟裕“4·18”报告,三天后,毛主席电复,要陈毅、粟裕同赴党中央开会,进一步商量行动。4月26日,陈、粟到达河北阜平城南庄参加党中央的会议。党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都出席听取粟裕的汇报,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和采纳粟裕战略决战的建议,当即做出决定:
  第一、四、六纵队暂不过江,归还华野战军第一兵团建制,在徐汴南北,配合中野打几个歼灭战,然后南进。东南野战军的番号暂停使用。
  陈毅调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任职(后应粟裕请求,陈毅在华野仍任原职不变)。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和代政委,全权领导华野。
  毛主席提出:华野要在近期全歼敌整编第五军,即邱清泉兵团。
  由华东野战军派出一个纵队(称渡江先遣纵队)渡江,深入江南各省分散打游击,并发动群众,为日后大军渡江作准备。
  5月5日,中央下达了中原地区华野部队的近期作战任务:力争4至8个月内,歼灭敌整编第五军,消灭敌军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旅。粟裕立下“军令状”,保证如期完成这一作战任务。
  5月12日,陈、粟陪同朱德总司令到濮阳视察第一兵团。5月14日,第一兵团在濮阳东关召开团以上干部大会,欢迎朱总司令。朱总司令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传达党中央的上述几项决定,提出华野歼敌整编第五军,要采取“钓大鱼”的办法。因当时尚无收录机,粟裕指定我坐在朱总司令的身边做记录,我得以就近饱览这位老帅的风采。会后,朱总司令与第一兵团干部摄影留念。粟裕要我将记录稿抄好,送请朱总司令亲自审阅,尔后印成小册子发给华野干部学习。1983年,这篇讲话全文,以《目前形势和军事建设问题》为题,编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德文选》。
    粟裕指挥大军大打歼灭战
    1948年5月23日,粟裕和参谋长张震做出歼灭整编第五军(邱清泉兵团)的作战部署,然后率领第一、四、六纵队,两广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从张秋镇和范县之间南渡黄河,进入鲁西南的定陶、成武地区,求歼敌整编第五军。为调动敌军在运动中歼灭之,粟裕决定围城打援,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先攻打国民党河南省会开封,后歼援敌。华野陈(士榘)唐(亮)兵团之第三、八两纵队在中野一部配合下,于6月17日至21日激战四昼夜,攻克开封,全歼守敌3.8万人。两天后,三、八纵队撤出开封,准备歼灭援敌。6月27日,华野又将驰援开封之敌区寿年兵团包围于河南睢县、杞县地区,激战至7月8日,歼敌5万余人,生俘兵团司令区寿年和整编第75师师长沈澄年。
  开封、睢杞两个战役合称豫东战役,我军连续作战20个昼夜,共歼敌9万多人。
  豫东大捷后,粟裕率领外线作战兵团转入山东内线,与山东兵团会师,举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济南战役。9月16日晚,济南战役发起,激战8个昼夜,至9月24日傍晚胜利结束,我军占领济南,实现“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全歼国民党军1个绥靖区司令部、1个省保安司令部、1个整编军司令部、2个整编师师部、10个旅、1个团、4个保安旅、1个总队,共毙、伤、俘敌8.4万余人,起义2万余人,俘王耀武等高级将领23人,缴获各种炮890多门、机枪5200多挺,各种枪支4.8万多支,坦克、装甲车20多辆,汽车238辆,以及大批军用物资。
  40多天后,伟大的淮海战役开始了!敌军出动80万人,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加上地方武装共计60万,大战66天,我军共歼灭敌军55.5万多人,击毙敌兵团司令黄百韬、邱清泉,生俘徐州绥靖区副司令长官兼总指挥杜聿明、兵团司令黄维等一批重要将领。敌在长江以北的几个主力兵团丧失殆尽。
  从1948年6月17日开封战役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我军用了6个多月时间,打了豫东、济南、淮海三大战役,总共歼敌75.5万多人。血与火的实践证明,为党中央采纳的粟裕关于第一兵团暂不过江,与中原野战军集中全力,大打几个歼灭战,力争将敌之主力尽歼于长江以北的战略决战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摧毁了蒋家王朝反动统治的根基,亿万人民高奏凯歌,迎来即将诞生的新中国!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0-1-26 23:28 编辑

这个好像没有什么新的资料,是粟裕在80年代自己开始逐步讲出来的。

究竟是怎么回事,现在还是说不清。

从战略上来说,粟是对的。军委计划的47年三军挺进中原,都狼狈不堪,消耗极大。本来整个淮河以北地区,国府军队总体上都是处在被包围状态,依靠铁路公路线维持,兵力仅能防守,没有进攻的机动兵力。共方打算决战,战区选在黄淮地区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

豫东战役,实际上只是打了个平手,粟裕饱受压力。好在国府情报不清,将帅不合,补给不及时,没有适时转入主动作战。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现在没有讲清楚的,是粟裕背后支持者。粟裕不是一个人的主意,应该是华东局决策,从把陈毅调开这件事来看,陈毅已是华东局的少数派,所以要被撵走,方便理顺指挥关系。华东局的决策者,应该是饶漱石。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张鼎丞、邓子恢、曾山在1946年联名给中央发过一封电报,对陈毅的批评相当严厉,转录如下:


    陈(毅)佳电悉。我们对陈此部署决不同意,对陈这几个月在华中指挥亦深表不满。当他大军屯住陇海时,桂系攻占灵城,我们建议山野移灵泗公路间歼灭桂顽,陈不听,后桂顽已占泗城,陈决攻泗城。我们曾两电建议不应攻泗,陈决心不变,又不亲自指挥,而把如此重任给宋一人主持,结果八师、九纵损失甚重,情绪降低。当山野据守众兴,陈拟北撤回山东,我们建议守泗阳,陈决在众兴与淮阴待机,但以后敌情未明,山野主力即撤到六塘河以北,把泗阳防务交给元气未复之九纵把守。以后李延年三军南下泗阳,阵地三天即失。陈尤不守淮阴,虽经中央电示两淮关系全局。但陈始终不重视,把主力控制于渔沟、来安之间,等待桂顽,一无所获。而淮阴方面我守军兵力薄弱,主力未到,我们几次求陈派队南援,终不来。后五旅赶驶顽强,给七四军以惨重杀伤,淮阴局面已定,六师亦于皓日可到淮阴,陈亦允派二纵南来增援,并派人来要粟、谭布置出击,巧晚粟、谭遵命布置,将部队摆开,但到皓晨三时半陈又来电,部队不来,此时淮阴守军已摆开,一时收不回来,敌即在此时从我空虚处进入淮阴城。虽经皓日一日巷战,已无可挽救。这完全是由于陈对用兵开玩笑所致。否则,不仅淮阴可保,且可歼灭敌人,改变战局。为什么陈如此动摇,固与宋曾有关,但我们估计与陈之英雄思想亦非无关系。两淮失后,中央决定山野与华野合并,陈、粟、谭统一指挥,命令已公布,但陈始终保持两个机关,拖不合并,陈亦自己行动,不在一起,仍采取临时接头会商方式。我们屡电建议,陈不采纳。此次因敌知我北移,攻宿七四军,东攻涟水,决一、六师南下配合五旅、皮旅歼敌,要八师接防徐家溜,峻集防务,保持六塘河防线,但陈又于今天提出山野北返山东,甚至让淮海失掉。如按陈此种布置,则六塘河、沐阳一带可能丧失,则一、六师将无归路,(因要渡黄河、盐河、前后六塘河及沐河),这对华野是极大威胁。同时陈指挥如此踌躇,山野回鲁南后也不一定打胜战,而山野、华野分开行动,对将来战局无法改变,对全国战局亦有害处。因此,我们坚决反对陈这种布置。我们主张:
    一、山野仍应在原地担任后防,候华野十日后北来,再配合作战。
    二、陈、粟、谭应会合一起,不宜分开,使粟能助陈下决心,并便统一山野指挥。
    三、为了兼顾山东起见,以八师回鲁南,由叶去指挥。并要山东补充叶纵五千人(闻叶纵人数很少)。
    四、如陈定要北返,至少应以二纵留下,山野无论如何,要在一、六师北返前确保六塘河与沐阳城,否则前途极坏。
    此我们三个人几个月以来观察所识,本知无不言之义,直告中央。是否妥当,请中央决定,但望勿告陈。
    1946.10.4酉时张鼎丞、邓子恢、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