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2
- 帖子
- 5867
- 精华
- 11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5-2-5
访问个人博客
|
沙发
发表于 2010-2-22 15:19
| 只看该作者
有感于朱理治的后半生
吴殿尧
在承担《朱理治传》十章的写作过程中,我不断加深了对这位革命家的了解和认识。其中一个突出的感受是,朱理治是一位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孜孜不倦的开拓者,是一位开创新局面的能手。特别令我感动的是,他的后半生,是在背负着沉重的政治包袱和精神压力的情况下开拓工作局面的。这种坚忍负重、开拓进取的精神,更彰显出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开始,朱理治30岁。此后,他作为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和中原局代理书记,开创了中原抗战的局面;又作为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开创了边区金融工作的新局面。对这两个阶段的工作,中共中央是满意的,并予以了充分肯定。但是,在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的中央西北局高干会上,朱理治却被高岗以清算1935年陕北肃反错误为名,横加“阴谋谄害”和“拒绝迎接中央”两大罪状,遭到几乎开除党籍的处理。那时,朱理治35岁半,对于他71年的人生来说,恰好开始步入后半生。这之后,朱理治很多时候是在逆境中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的。但他忠心耿耿,坚忍不拔,埋头苦干,多有建树。解放战争时期,他作为东北局驻朝鲜总代表,开拓性地进行了建国前的“准外交”工作,有力地配合了东北解放战争;作为东北银行行长,开拓性地引领银行工作由战争时期向和平时期转变,使战争年代农村根据地性质的银行转为经济建设时期的国家银行;建国初期,他参与了在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开拓性工作,摸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如何清产核资、如何建立企业经济核算制、如何分配物资、国民经济计划如何制定等,他的工作,体现了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慎重和艰辛。正因为如此,老一辈革命家李先念题词评价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薄一波题词说他“是我国财经工作战线的一位优秀领导干部,他工作积极,勇于探索,对新中国物资、计划、交通等方面的工作做出了贡献,值得后人纪念”。耿飚题词说他“光明磊落,任劳任怨,廉洁奉公,一生忠于共产主义信仰的高贵品德值得纪念和学习”。
一、担负把北朝鲜变成我东北解放区隐蔽后方的开拓性任务,为赢得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朱理治于1946年初任洮南地委书记后任北满分局秘书长,于8月被派往平壤,担任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驻北朝鲜全权代表,负责组建和领导东北局驻朝办事处(对外称“平壤利民公司”)。当时,东北解放区被国民党军队分割,北满与南满交通阻断,特别是南满地区受到敌人重兵包围,需要把朝鲜作为后方,养护伤员,转移战略物资,并借道北朝鲜沟通南满、北满以及大连、山东之间的联系,保证战争所需要的人员、物资往来,支持东北我军的作战。这一职务的级别虽不高,但工作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这时,北朝鲜已成立临时政府,1948年又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因此,办事处的任务大多涉及属于国与国之间的事务。但由于新中国尚未成立,双方还不可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承担这种“准外交”工作在我党的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无经验可谈。朱理治按照我党所一贯坚持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既同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鲜领导人建立同志式的兄弟般的友谊,坦诚相待;又处处体现对朝鲜独立和主权的尊重,体谅朝鲜的处境和困难,遇事耐心协商;既争取朝方帮助,又照顾朝方利益,从而使办事处工作得到朝方的大力支持,在两年时间里办成了许多大事:一、向北朝鲜境内撤退、安置了南满根据地近2万名伤病员、家属和后勤人员,转移了2万多吨战略物资。二、争取到朝方和驻朝苏军将日本侵略者留下的大批武器、炸药等作战物资,前后计2000多车皮,支援我东北解放战争。这些军火和物资装备在东北我军由10万发展到百万、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至进行辽沈决战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作用。三、完成了陈云、李富春、李立三、朱瑞、刘亚楼、萧华、伍修权、韩先楚等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李济深、沈钧儒、张澜、郭沫若、章伯钧、谭平山、何香凝、柳亚子等民主人士和海外华侨代表,海城起义的国民党军184师官兵,以及解放区大批军政人员,合计2万余人的过境接待与输送工作。四、进行了南北满之间的粮食、煤炭、食盐、布匹、药品等物资借道北朝鲜的交流和转运,还与朝方在贸易、航运、水电、邮政等方面签订了20多个协议,协同朝鲜党和政府开展了华侨工作。朱理治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带领办事处同志边工作,边摸索,边总结经验,完成了特殊的使命,使办事处为我军坚持南满,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最终取得解放全东北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密切了中朝两党的关系,给新中国的外交、外贸、边务、侨务等工作提供了经验。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东北局驻朝办事处的作用和贡献,未得到应有的宣传与肯定,但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二、两度从事革命根据地金融领域的开拓性事业,为使银行由适应战争向适应全国胜利后和平经济的转变做出突出贡献。
早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朱理治就担任过陕甘宁边区的银行行长,为实现边区银行由不公开向公开,由经营商业向全面开展银行业务、由财政支付机关向具有国家银行职能的转变,以金融为武器,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作斗争,支持大生产运动,对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做出过重大贡献。1948年底,朱理治又被任命为东北银行行长。当时,东北三省是解放战争中最早全境解放的地区,而且是“背靠沙发”的最巩固的根据地,又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它的金融业的稳定与开展,对社会的稳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对支持关内正在进行的战略决战,夺取全国胜利,都具有重要作用。
朱理治结合工作实际,写下《东北银行的业务方针》、《总会计局结束后各财经部门相互间经济关系的意见》、《论银行工作的转变》等报告或文章,引领银行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他指出,我们的银行是在战争情况下搞起来的,开始建立根据地时,因为没有革命经费,故发票子,发本币,和敌伪货币作斗争,以后又搞农贷,为的是发展经济,保证供给,改善民生。总之,那时主要是搞发行,作货币斗争和进行农贷这三大工作。到东北后的3年中,我们基本上仍是处在战争和农村的环境中,银行仍是这三大工作。这当然是对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东北解放战争的进行。但现在,东北已由战争转入和平建设,经济建设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而且,在东北有着全国所没有的巨大规模的工业基础,合作经济亦已相当发达,银行的方针必须适应这种情况而有所改变。“我们必须根据党的号召,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业务水平,养成钻研新问题,创造新经验的积极作风。”“总之,我们不要怕新的东西,要很好地建立新的东西,只有这样,银行才能担负起转变的任务。”他指出,进入经济建设时期,银行的中心任务一方面是巩固金融,一方面是促进生产。让银行起结算中心、信贷中心、现金管理中心的作用,“这是达到推动生产、巩固金融的三个主要手段,三个法宝。这三个工作是三位一体,有机相联的,不能把它们看成是孤立的分离的东西”。他详细论证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三个中心是不可分开的,分开哪一样也做不好”。
1949年10月,朱理治兼任东北人民政府经济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后任主任),担负制定1950年东北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计划的工作。这是按照中央部署“先走一步”,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工作。朱理治在陈云、李富春指导下,全身心投入这一工作,于1950年2月在东北人民政府第二次委员会议上就这一工作做了报告。5月,他写出了《关于东北经济计划工作的若干总结》。为了编制好1951年东北的经济建设计划,他于1950年7月主持召开了东北各省市经济计划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题为《东北经济恢复与建设计划的方针和方法》的报告。
这年9月下旬,朱理治到北京参加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的计划会议。会议期间,陈云、李富春、薄一波提出东北财经与全国统一的问题。当时,东北货币是独立的,不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财经。朱理治表示,东北应该服从中央,服从大局,在金融财政上与全国统一。但是,当他回去向高岗汇报时,竟惹得高岗大为恼火。搞独立王国的高岗,在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的会议上多次公开点名批评朱理治,给朱理治施加了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朱理治十分苦恼,甚至长期失眠。他本来不会吸烟,可是他的秘书却发现他住的办公室,一连几宿烟灰缸里的烟蒂都是满满的。但他还是兢兢业业地工作。1951年2月,他主持制定了《东北行政区22个月财经准备计划纲要(草案)》;3月,他主持东北地区关于经济核算制的会议,并在会上讲话阐明什么是企业经济核算制,如何实施以及要注意的问题。同月,他还写出《东北行政区的计划工作》一文。
朱理治在东北的困难处境,很快为有的中央领导所了解。主管中国外交工作的周恩来总理曾打电话给朱理治,请他考虑是否去担任中国驻瑞典大使,并说明这是很重要的岗位,不是低派。接电话后,朱理治深切感到总理对他的关怀和信任。当时新中国刚刚同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其中西方国家只有几个,而瑞典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通过瑞典拓展对西方的外交空间,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任务重大,要求外交官要有学识、气质和风度,能代表新中国的形象。对周总理这个煞费苦心的安排,朱理治心存感激。但是他经过考虑,还是向总理表示,他更想在国内搞经济工作。他在青年时代报考的就是清华大学经济系,早就有以经济振兴中华的夙愿,多年革命正是为了有建设新中国的这一天。尽管个人境况不佳,但他还是痴心不改。这就是朱理治的人生境界。
三、参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开拓性工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积极贡献。
1951年6月,朱理治从东北调到北京,先后任中财委计划局副局长、全国清产核资委员会副主任、中财委物资分配局局长等职。当时,正是新中国学习苏联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许多事情都是开创性的,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更需要缜密的思考判断。他在党中央和中财委领导下,做了几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一是对全国国有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摸清新中国的“家底”,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提供可靠资料。这是一个相当庞大、浩繁而且细致的工作,清产估价,尤其是核定资金,包含并牵连划分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建立企业经济核算制、企业计划管理、企业实行独立会计制度,以及统一制定新的报表和统一会计科目等工作,需要解决过去全国不统一状态下存在的会计、统计、计划3种表格不一致等问题,对实行国家的统计汇总、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和统计监督等具有重要作用。二是负责国家物资分配工作,编制1952年及1953年全国物资分配年度计划,为工业生产、基本建设及国防工业的生产资料供应提供保证,初步建立根据物资平衡表决定进口计划和国家储备计划的制度,解决物资生产供应和进口、储备方面的混乱现象。三是主持编制1953年全国工农运输业的生产基建控制数字和制定全国统一的调拨价格。这些工作,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1952年8月,高岗从东北调到北京,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掌管了原属政务院的20个部委中的8个部,野心更加膨胀,已不把刘少奇、周恩来放在眼里,更不要说担任局长的朱理治。他借中财委与计委部分机构合并之机,解除了朱理治的物资分配局局长职务,并对新任物资分配局局长的韩哲一布置整治朱理治。韩哲一及时向李富春报告了高的这一动向,李富春以批准朱理治养病的办法,使他躲过了这次打击。不久,高岗阴谋活动败露,朱理治才被任命为交通部副部长。1958年6月,他任中央财经小组成员。1959年8月,他任国家计委副主任。1960年8月,他任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兼计委主任。在所有这些岗位上,他都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开拓进取。在交通部,他写出《交通部门要加强财务管理,推行经济核算制》、《改进川江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长江航运工作的报告》、《积极发展我国的远洋航运事业》等工作报告和文章;在国家计委和华北局,他同样就经济建设、宏观经济管理、计划与客观经济规律、工业支援农业等问题,写出许多切合实际并具有创见的报告或文章,合计有10多万字。这些都是他调查研究、学习思考、呕心沥血的结晶。
1966年开始的“文革”,使朱理治陷入更深的逆境。在那种情况下,他仍然坚定信念,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自己。他把《马恩选集》、《列宁选集》和《毛泽东选集》又通读一遍,写下30余万字的笔记。在他生命的最后3年,只身一人到河北工作,尽管没有官衔,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累计下基层370多天,跑了近60个地、市、县,考察了二百五六十个工矿企业和四五十个农村生产队,仅调研笔记就写了8本,近22万字。“四人帮”粉碎后,他被任命为省革委会副主任。但多年的精神摧残已使他病入膏肓,天不假年,仅仅71岁便离开了人世。
“一生为党留丹心,后世楷模照千秋”,这是王首道在题词中对朱理治的评价。在缅怀朱理治的同时,我们为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摒弃了动辄开展党内路线斗争、无限上纲、无情打击的做法,而感到欣慰。朱理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一生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朱德研究组组长,《朱理治传》的作者,这是他在2007年7月21日北京纪念朱理治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