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经营报》专栏--历史的碎片--“中国”之尊

本帖最后由 李冬君 于 2010-4-4 11:54 编辑

“中国”之尊

                               刘刚   冬君

何尊,西周礼器,青铜铸,器虽小,却很重要。
  那时,“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祀与戎”都要靠青铜。
  “祀”乃祭事,“戎”为兵事,这件尊,便是用来作祭祀的。
  人在祭仪中,表达了对“祖”的“尊”重,往尊里注满酒,用粮食酿的酒,那是农业文明的精华,把它献给“祖”的在天之灵,便是“尊祖”了。“尊祖”是要用尊的。表达敬意呢?也要用尊。宴席上,用尊来敬酒,那便是“尊敬”了。贵族表示身份也用尊,能用尊来喝酒的人,可以称之为“尊贵”。
  “尊贵”之人,不光会喝酒,还要懂礼,贵族何姓小子,得到周武王的儿子成王训示,便赶紧派人铸造了这件尊,铭刻训示,以示“尊重”。
  何尊器内底部有铭文12行122字,告诉我们“中国”的来历。
  据何尊铭文记载,周成王即王位不久,便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周人从西北来,以洛阳居天下之中,居之以驭四方,都名“成周”,以成就周也。
  为此,周人祭天,时在周成王五年四月,祭典上,成王训示小子何:尔父追随文王,文王受命伐商,武王灭商,而我告祭于天。作为武王之子,“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乂民”,就是“我已经据有中国,统治这些百姓了。”
  “或”是地域,用城墙围起来——“口”,就成为“国”,“宅兹中或”之铭文,是“中国”二字最早的记载,恐怕这也是小子何对历史仅有的贡献了。
  “中国”观念的形成,与西周分封制并行。比起大国商,西周的地盘缩水不小,但周王却善于打理江山,他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贵族和异姓功臣——“授民授疆土”,以推广“中国”,《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后来,周室式微,“中国”衰弱,孔子视野里,便出现了以文化为边疆而划分的中国,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非从周室,乃从周礼也。
  孔子视野所及,还在长江黄河流域。而司马迁,又指出了“龙门—碣石”一线,从山西龙门往东北方向延伸,一直伸到渤海边,这是一条农牧分界线,还是“华夷之辨”的分界线。其眼界比孔子要远,可他的视线往海边去了,只因孔子之叹:道不行,吾将乘桴浮于海。如果他的视线,投向更远的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就会发现,这两条山的胳膊,搂着一个多么辽阔而富饶的大平原,那正是汉家所向往的,如纳入汉家天下,历史会出现怎样的景观?
  太史公以后,大约过了两三百年,曹操沿着“司马迁线”来到渤海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又过了两千多年,毛泽东也沿着“司马迁线”,过吕梁,越太行,入幽燕,然后来到渤海边,问:“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他来到秦皇岛,却没有提起秦始皇,因为那时他觉得秦皇“略输文采”,难入诗眼。毛谈古今,“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以曹操战徐州,取黄淮,搞定秦岭淮河一线;战官渡,定幽燕,收拾龙门碣石一线……更以其“挥鞭”之余还挥笔,留下诗篇。但毛更为自诩,自以为“换了人间”。
小子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铭刻在尊上的“中国”二字,会从西周东都一隅发展到长江黄河流域,发展到农牧分界的“司马迁线”。不过,“中国”并未在“司马迁线”上定型,因为汉武帝有另一条发展路线,往西北去,打通“阴山—天山”一线,将西域纳入“中国”地盘。可他却忽略了“司马迁线”再往东北的那一端。后来兴起的游牧民族,老是顺着那条“司马迁线”入主中原。可话还要说回来,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有贡献,他们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地盘。
  异族入侵,没有瓦解中国,反而发展了中国,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中国本来就是多民族之国。入主中原,前提必须是认同中国。不仅要认同地理的中国,那一片锦绣山河;还要认同历史的中国,那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中国。
  自唐以来,沿海之民便纷纷出海,尤其闽粤之民,下南洋,下西洋,川流不息,与欧人扬帆西来一道,开辟了大航海时代。当欧人发现新大陆,并在全球殖民时,闽粤之民已将南洋变成了“中国海”。然而,明、清两朝,都把海外华侨视为“天朝弃民”。而同一时期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则鼓励人民航海,荷兰、英国更以国家海权时代取代个人航海时代,以高度组织化的公司经营取代个人探险,例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国家赋予它权力,实不亚于周公“授民授疆土”。
  当年,汉武帝搞大一统,因无暇顾及大兴安岭那一边,为鲜卑以及辽、金、元的崛起留下了地盘。好在游牧民族只想入主中原,没想改变中国,因此,中国的历史,还是“用夏变夷”。
  明中叶以来以至于晚清,欧人进入“中国海”,他们对王朝更替不感兴趣,对改变中国有兴趣。首先,他们要取消华夷之辨,不许中国人以他们为夷;接着,就对“中国”提出质疑了:地球是圆的,哪有中央之国?这样一问,就否定了何尊以来的“中国”观念。戊戌变法时,湘人皮嘉佑著《醒世歌》,说:“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样一说,就把天下观里的“中央之国”放下了,可有人又提出了“中道之国”。
  还在同治时,满人志刚写了一本游记,名曰《初使泰西记》,其中提到,“前在西国,客问使者曰:地球上无土而非国也,中国之说何谓也?”他回答说:“中国者,非形势居处之谓也……所谓中国者,固由历圣相传中道之国也。而后凡有国者不得争此中字矣。”
  他不以王朝中国争,而以文化中国争,争出个“中道之国”来。于是,有人又问,既然以“中道”立国,为什么还国将不国?这一问,就问出新文化运动来了,问倒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行周孔之教的“中道之国”。清朝以前,历代王朝,都以“中国”自居,却不以“中国”为国号,这是为什么?既然“中央之国”靠不住,“中道之国”不靠谱,可为什么“中国”反而成为国号了?就像这件“中国”之尊——何尊的问世一样,谁知它是从垃圾站里捡回来的?
  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原是西周遗址,有一户陈姓人家,屋后一座三米断崖,陈家人常年在此取土。1963年,取土时滚出来这件青铜何尊,陈家人不知道这是文物,就用它盛粮食。后来因为穷,把它和其他一些旧铜器卖给一家废品收购站,收入30元,不久,此物就被宝鸡市博物馆的人发现了……
《中国经营报》2010年3月28日
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原是西周遗址,有一户陈姓人家,屋后一座三米断崖,陈家人常年在此取土。1963年,取土时滚出来这件青铜何尊,陈家人不知道这是文物,就用它盛粮食。后来因为穷,把它和其他一些旧铜器卖给一家废品收购站,收入30元,不久,此物就被宝鸡市博物馆的人发现了……
=================
后续故事是,这个尊因为锈蚀严重,宝鸡博物馆并没有以为是特别的重器,后来转到陕西博物馆,仍然作为一般铜器。因为上海博物馆具有国内最高超的铜器除锈技术,陕西馆就把何尊作为一个锈蚀严重的无铭铜器,和一批铜器一起,叫上博帮助除锈。上博除锈之前,检测发现了其内壁上沿有一圈铭文,遂断定还有大部文字在锈层之下,这就格外小心地剔除锈层。这才使得这篇惊天长铭重见天日。陕西馆的人,看得气晕,跌脚捶胸,后悔自己竟没有用电筒朝尊内照上一照。此器发现于陕西,铭文发表却是在上海,蹊跷就在这里。
今天,我就是高瑜
梦子这段故事,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呢!不是“本版总是和乌搞有着不得不说的故事。”版本吧
另外如果梦子能找到“何尊”图片,请代为发上来,我不会。谢谢!
情系青铜器—记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摘录)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段德新


我带着马先生到二楼展厅参观,看到何尊那里,为了让馆里职工更好地了解这件被先生冠为的镇国之宝,我让先生把昨晚餐桌上讲的他与何尊的奇缘趣事再给大家讲一遍。馆里20多位职工静静地站成一圈,听他老人家讲他与国宝的故事。
  先生讲道:“1975年,为纪念中日建交,要在日本举办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让我赴京组织筹备,经审核后,我很快从全国各地点调集中了100件全为一级品的文物,其中就有宝鸡出土的饕餮纹铜尊。文物全部放在故宫的武英殿。过去只听说过而没有见过。见到实物,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很为纳闷,这么大造型这么好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即用手在内壁底部几个地方摩擦泥土和铜锈,很快发现底部一个地方好像有文字,大为振奋,即让送去除锈,第二天人家就告诉我,他们经过清除泥土锈迹,在底部发现有一长篇铭文,达一百多字,内容相当重要,我高兴极了,即让一高手做了拓片进行研究,初步研究后隶定铭文为122字,内容大意为:在周成王五年,一位叫何的周王室重臣,在刚建成的洛邑成周,受到新居那里的王的训诰和赏赐,何用得到赏赐,铸成这件铜尊,记载这一重大宠荣。这样,就把它叫做何尊了,也因为这一重大发现,国家文物局取消了何尊赴日本展出的安排。直到1980年,国家文物局又让我组织筹备‘伟大的中国青铜器’展览去美国进行友好交流访问,我又把何尊定为参展的主要文物并经批准同意,因为有这样一个国宝参展,那一次外展文物的保险费高达三亿多元。”
  通过先生两次介绍之后,我才知道何尊是因为先生发现了它的铭文以后才身价倍增的。也才知道先生以《何尊铭文初释》与著名考古学家、青铜器专家、文博界的著名学者唐兰、张政火良等人在国内最权威的《文物》杂志上争鸣讨论(1976年《文物》第一期)。以后又写了《何尊铭文和周初史实》等多篇文章。尽管在“迁宅”还是“营宅”等问题上至今还有一些分歧意见,但专家们一致认为何尊的史料价值极高:一是证实了武王灭商后,就有在伊洛一带这个他认为的天下中心建立都城来统治天下的战略意图;二是此器作于成王五年,以实物史实为解决史学界关于周公摄政七年是否包括在成王在位年数之内的历史课题提供了直接资料;三是证实了周成王要迁居成周并付诸行动,这样一个过去史料不详的重大事件;四是尤其重要的是铭文中“中”、“国”两字作为一个词组第一次出现,尽管它与现在中国一词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但其意义十分重大。同时铭文述及周初重要史事,与成周(洛邑)兴建有关,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与河南地方史、城市建设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重要内容,先生在1998年到新落成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参观时,当讲解员介绍何尊为“镇馆之宝”之际,先生当即指出:“它应是镇国之宝,不仅仅是你们的镇馆之宝。”就因先生的这句话,我们后来才理直气壮地向观众介绍何尊为“镇国之宝”。

[这个版本基本与恩师给我们上课时提到的相同,但是没有提到是在上海去的锈。何尊从“饕餮纹铜尊”变成“何尊”,全因为恩师那纳闷的一摸,这是恩师生前最得意的文物再发现之一。]
今天,我就是高瑜

网上拉张过来,铭文拓片俺有复印件,改天拍成PP贴上来。

今天,我就是高瑜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今天,我就是高瑜
感谢梦子,这张铭文拓片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