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经营报》专栏--历史的碎片--“中国”之尊
本帖最后由 李冬君 于 2010-4-4 11:54 编辑
“中国”之尊
刘刚 冬君
何尊,西周礼器,青铜铸,器虽小,却很重要。
那时,“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祀与戎”都要靠青铜。
“祀”乃祭事,“戎”为兵事,这件尊,便是用来作祭祀的。
人在祭仪中,表达了对“祖”的“尊”重,往尊里注满酒,用粮食酿的酒,那是农业文明的精华,把它献给“祖”的在天之灵,便是“尊祖”了。“尊祖”是要用尊的。表达敬意呢?也要用尊。宴席上,用尊来敬酒,那便是“尊敬”了。贵族表示身份也用尊,能用尊来喝酒的人,可以称之为“尊贵”。
“尊贵”之人,不光会喝酒,还要懂礼,贵族何姓小子,得到周武王的儿子成王训示,便赶紧派人铸造了这件尊,铭刻训示,以示“尊重”。
何尊器内底部有铭文12行122字,告诉我们“中国”的来历。
据何尊铭文记载,周成王即王位不久,便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周人从西北来,以洛阳居天下之中,居之以驭四方,都名“成周”,以成就周也。
为此,周人祭天,时在周成王五年四月,祭典上,成王训示小子何:尔父追随文王,文王受命伐商,武王灭商,而我告祭于天。作为武王之子,“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乂民”,就是“我已经据有中国,统治这些百姓了。”
“或”是地域,用城墙围起来——“口”,就成为“国”,“宅兹中或”之铭文,是“中国”二字最早的记载,恐怕这也是小子何对历史仅有的贡献了。
“中国”观念的形成,与西周分封制并行。比起大国商,西周的地盘缩水不小,但周王却善于打理江山,他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贵族和异姓功臣——“授民授疆土”,以推广“中国”,《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后来,周室式微,“中国”衰弱,孔子视野里,便出现了以文化为边疆而划分的中国,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非从周室,乃从周礼也。
孔子视野所及,还在长江黄河流域。而司马迁,又指出了“龙门—碣石”一线,从山西龙门往东北方向延伸,一直伸到渤海边,这是一条农牧分界线,还是“华夷之辨”的分界线。其眼界比孔子要远,可他的视线往海边去了,只因孔子之叹:道不行,吾将乘桴浮于海。如果他的视线,投向更远的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就会发现,这两条山的胳膊,搂着一个多么辽阔而富饶的大平原,那正是汉家所向往的,如纳入汉家天下,历史会出现怎样的景观?
太史公以后,大约过了两三百年,曹操沿着“司马迁线”来到渤海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又过了两千多年,毛泽东也沿着“司马迁线”,过吕梁,越太行,入幽燕,然后来到渤海边,问:“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他来到秦皇岛,却没有提起秦始皇,因为那时他觉得秦皇“略输文采”,难入诗眼。毛谈古今,“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以曹操战徐州,取黄淮,搞定秦岭淮河一线;战官渡,定幽燕,收拾龙门碣石一线……更以其“挥鞭”之余还挥笔,留下诗篇。但毛更为自诩,自以为“换了人间”。
小子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铭刻在尊上的“中国”二字,会从西周东都一隅发展到长江黄河流域,发展到农牧分界的“司马迁线”。不过,“中国”并未在“司马迁线”上定型,因为汉武帝有另一条发展路线,往西北去,打通“阴山—天山”一线,将西域纳入“中国”地盘。可他却忽略了“司马迁线”再往东北的那一端。后来兴起的游牧民族,老是顺着那条“司马迁线”入主中原。可话还要说回来,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有贡献,他们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地盘。
异族入侵,没有瓦解中国,反而发展了中国,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中国本来就是多民族之国。入主中原,前提必须是认同中国。不仅要认同地理的中国,那一片锦绣山河;还要认同历史的中国,那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中国。
自唐以来,沿海之民便纷纷出海,尤其闽粤之民,下南洋,下西洋,川流不息,与欧人扬帆西来一道,开辟了大航海时代。当欧人发现新大陆,并在全球殖民时,闽粤之民已将南洋变成了“中国海”。然而,明、清两朝,都把海外华侨视为“天朝弃民”。而同一时期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则鼓励人民航海,荷兰、英国更以国家海权时代取代个人航海时代,以高度组织化的公司经营取代个人探险,例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国家赋予它权力,实不亚于周公“授民授疆土”。
当年,汉武帝搞大一统,因无暇顾及大兴安岭那一边,为鲜卑以及辽、金、元的崛起留下了地盘。好在游牧民族只想入主中原,没想改变中国,因此,中国的历史,还是“用夏变夷”。
明中叶以来以至于晚清,欧人进入“中国海”,他们对王朝更替不感兴趣,对改变中国有兴趣。首先,他们要取消华夷之辨,不许中国人以他们为夷;接着,就对“中国”提出质疑了:地球是圆的,哪有中央之国?这样一问,就否定了何尊以来的“中国”观念。戊戌变法时,湘人皮嘉佑著《醒世歌》,说:“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样一说,就把天下观里的“中央之国”放下了,可有人又提出了“中道之国”。
还在同治时,满人志刚写了一本游记,名曰《初使泰西记》,其中提到,“前在西国,客问使者曰:地球上无土而非国也,中国之说何谓也?”他回答说:“中国者,非形势居处之谓也……所谓中国者,固由历圣相传中道之国也。而后凡有国者不得争此中字矣。”
他不以王朝中国争,而以文化中国争,争出个“中道之国”来。于是,有人又问,既然以“中道”立国,为什么还国将不国?这一问,就问出新文化运动来了,问倒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行周孔之教的“中道之国”。清朝以前,历代王朝,都以“中国”自居,却不以“中国”为国号,这是为什么?既然“中央之国”靠不住,“中道之国”不靠谱,可为什么“中国”反而成为国号了?就像这件“中国”之尊——何尊的问世一样,谁知它是从垃圾站里捡回来的?
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原是西周遗址,有一户陈姓人家,屋后一座三米断崖,陈家人常年在此取土。1963年,取土时滚出来这件青铜何尊,陈家人不知道这是文物,就用它盛粮食。后来因为穷,把它和其他一些旧铜器卖给一家废品收购站,收入30元,不久,此物就被宝鸡市博物馆的人发现了……
《中国经营报》2010年3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