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4月15日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0-4-15 20:30 编辑

去年的今天是胡耀邦逝世20周年的祭日。我们随同他的家人和许多朋友一同去江西共青城胡公的墓地祭扫,共青城因有胡公墓逐渐变成江西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有愈五十万人前往。
今天又是胡公祭日特发几张去年拍的照片以表祭奠。
需要说明的是胡公陵园的大门、纪念馆等建筑都是这些年他的子女出资逐步修建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温家宝人民日报撰文 追忆胡耀邦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do ... mp;mdate=0415090419
又一年过去了。。。往事难忘。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林豆豆署名两次?
心香一柱,敬献赤子高官!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这地方要去拜拜的。
悼念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毛的脖子骑不得。
[原创]胡同一日游:从富强胡同到会计司胡同
文章提交者:蚂蚁,蚂蚁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今天天气是差了点,而且还挺冷。我戴半指手套冻得手指都僵硬了


先到的富强胡同,非常安静,一位朋友正在门口午餐


胡同一日游标准照


继续前往会计司胡同的路上,路过长安街,阴郁一片。
长安街的自行车道估计是世界上最宽的,除了某些军车外,没有车辆敢占道。
骑起来非常爽,飙到38km/h


北长街车水马龙,会计司胡同25号大院大门紧闭


呆了会,我正要离开,忽然来了个阿姨,开门进去。自动铁门迟迟未关,我立马拎着车进去了。进门有个岗亭,但没有人。

里院很大,里面还有一道红门,仍旧紧闭。

那个阿姨忽然看到我尾行,回头一脸的诧异,但没说什么。

没有人,很安静。独自呆了会。回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0-4-15 20:32 编辑

富强胡同是文革后的地名,最早叫奶子府胡同解放后改为奶慈府胡同。富强胡同6号是当年团中央领导胡耀邦、胡克实两家的住家。胡公任中央秘书长后胡克实搬走,因后来胡公任总书记富强胡同常有上访人员等候胡家才搬到会计司胡同25号。照片中的大铁门是去年修的,胡公在世时是一条普通的小胡同,胡同口是个幼儿园,再进去是25号,再往里有十来家普通百姓为邻。前年胡家住宅未动,幼儿园和老百姓都迁走了。铁门里是两道高墙,尽头是25号院,照片中露出的房子是新盖的与胡同无门相连。
25号院曾是纪登奎的家。
紫阳后来住在富强胡同6号。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0-4-15 21:26 编辑

上文有误,文革开始二胡都被批斗,两家挤在在原胡克实家后院的部分平房里。文革后期胡耀邦任科学院领导,胡克实任国家地震局领导,胡克实搬走胡耀邦家住了后院。文革前他家的前院仍为多家团中央一般干部职工所住,像是个大杂院。
三中全会后胡公任中央秘书长并准备任总书记,团中央准备把前院腾出来。胡公怕打扰前院的住家不同意,这些住家找到胡夫人催胡公快些要房,这样他们就能搬出大杂院住进新分的单元房,胡公了解到此情才同意要了前院。
悼念!

耀邦先生是中共领导人之中少有的品德高尚,光明磊落之人,所谓"赤子之心". 也正因如此,才有那样含冤莫白郁郁而终的结局. 但无论如何,用GCD的话来说,"他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没有老胡,就没有我们所在文革后的雄起,坚决顶一下!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昨天是胡耀邦逝世21周年的纪念日,温家宝总理专门撰文《再回兴义忆耀邦》刊于《人民日报》,怀念当年陪同胡耀邦考察贵州的经过。《人民日报》14日的值班编辑昨天对东方早报记者透露,前天(4月13日)他们收到了国务院办公厅传来的温总理文章纸样,随即予以刊登。

  昨天,胡耀邦的三儿子胡德华和胡耀邦女儿满妹赶赴江西共青城祭奠父亲。1990年12月5日,在温家宝总理和胡耀邦亲属的陪伴下,胡耀邦的骨灰盒被送到江西共青城安葬。昨晚,胡德华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深情回忆了他的父亲生前与温总理的交往经历。

  “温总理的文章展现了我父亲的作风”

  东方早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您对温总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怎么看?

  胡德华:温总理的这篇文章是非常有感情的,有感而发的,代表了他的肺腑之言。作为耀邦同志的家属,我们对温总理非常感谢。

  东方早报:耀邦同志的工作作风是什么样的?

  胡德华:温总理的文章展现了我父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我爸爸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工作非常扎实深入,这些在温总理的文章里都得到了体现。我父亲每一次出去,除做调查研究之外,还跟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出主意,一起想办法,一起来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

东方早报:耀邦同志对于贵州这样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有什么看法?

  胡德华:我父亲经常到云贵、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他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特殊的感情。他对我们的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给予了特别大的关注。那个时候,他就提出来“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这两方面都注意到了。他到了那些地方之后,又重申了我们的少数民族政策。

  另外,温总理文章里面也提到,当时“文革”结束不久,这些地区很贫困,我父亲和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他说,云、贵、川,尤其贵州地区,都是山高坡陡,土层很薄,生态是很脆弱的,如果农业都“以粮为主”、“学大寨”,在这些地区是不合适的。

  他当时有个比喻,说你们这田种得都像“大字报”一样,大家种庄稼,把植被破坏掉了。第一年可以收一些,第二年大概就没什么收成了。植被破坏了,雨水一冲,就把很薄的一层土冲掉了,石头就都裸露出来了,这就形成了像“大字报”一样的空白。等明年又换一块地方,重新又这么做。这种“大字报田”对生态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他就提出来,像我们云贵、广西这样的地方,都是“七山一水两分田”,甚至有的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在这一分田、两分田做文章,百姓是不会富裕起来的。我们更多的资源是那七分山、八分山,这七分山、八分山要是树种不活,还可以长草。这样还能发展养殖业,可以养牛,养羊,他提出这个以后,贵州养牛业就兴起来了,过了几年,1990年代初,贵州的黄牛、肉牛(养殖量)在全国都是排在前面的。对生活改善、生产的发展,有了很大的促进。今天你要是到贵州,有些地方有黑山羊,这个就是当年他大力提倡的:不要再开荒,要搞养殖。


“父亲对人民的热爱深深感动了温总理”

  东方早报:您还记不记得温总理和耀邦同志交往的一些经历?

  胡德华:温总理在到中央办公厅之前,跟我父亲是不认识的,他当时是地质矿产部的副部长。

  关于温总理的这段故事,王兆国同志跟我讲过,当时兆国同志是中央办公厅主任,他就跟我父亲提出来,说:“中办还要有一个副主任,耀邦同志你看选谁好?”父亲就说:“中办这个岗位非常重要,你要选一个非常优秀的干部,最好选一个我不认识的干部,要选你认为最优秀的。”这是因为如果选他认识的,将来一些原则的问题不好处理。这样,兆国和中组部专门挑选了家宝同志。

  家宝同志1985年到中央办公厅,他跟我父亲只一起工作了短短两年,并不是父亲提拔了他,他才对我父亲非常好。在这两年,我父亲的工作作风、对人民的这种热爱,深深地感动了家宝同志,所以他对父亲有发自内心的热爱。父亲就是在这短短两年时间,给温总理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这才有总理文章里写的,他每年都到我家来看望我母亲,当我父亲在犯病的时候,他就一直在守护着,直到后来送到共青城。

  东方早报:耀邦同志去世后,温总理对您家有哪些方面的关怀?

  胡德华:后来家宝同志担任的工作越来越重要,到现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每次家宝同志来看我母亲时,我母亲就说,“你是十几亿人口的当家人,你就不用来看我了。”温总理说,“李大姐,我首先是看望耀邦的亲属,我对耀邦同志非常崇敬,我每年看您一次总不算多吧”。21年来,他每年至少春节期间来看望一次,其他时间就是不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