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118
- 帖子
- 5736
- 精华
- 6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6-1-6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15:3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看清金融的逻辑
看清金融的逻辑 文/刘戈 来源:智囊悦读2010年第四期
没有健全健康的金融体制的支撑,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繁荣之后,走向类似菲律宾等国的发展之路也是有不小可能的。
有人在游泳中溺水,总会有旁观者得出“幸亏我不会游泳”的结论。但,这显然不是心智健全的人应该持有的态度。
美国的金融危机让不少国人得出了“金融创新害死人”的结论。持这样看法的人比起因为有人溺水而庆幸自己不会游泳的人要多得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害怕风险的思维惯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对于金融的陌生。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解答的是这样问题:人类为什么需要金融市场?金融到底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中国的现代史上为什么不能诞生先进的金融体系?金融的落后如何阻碍中国下一步发展的机会?
迄今为止,每一个在中国大陆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国人都会在中学的时候学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时间决定了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这些概念深入人心,和勾股定理、万有引力一样作为一种科学渗入了我们理解问题的基本路径。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劳动价值论对于我们理解商品生产的过程和价值增长的方式有了一种特别清晰的指导,但劳动价值论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们对金融的认识。尤其是进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生产组织方式的飞快发展,劳动价值论的缺陷越来越明显。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并不认同“劳动价值论”,效用决定价值是更为被广泛接受的观点。陈志武教授的著作的价值在于:把西方主流经济学和中国社会文化历史习俗放在一起重新思考。当这种思考跨越当下的经济发展、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而回到中国人的家庭和传统的时候,很多一直困惑我们的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按照主流的说法,在明朝,中国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这种萌芽一直没有机会成长起来。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说是因为中国没有向西方一样产生工业革命,没有产生推进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但其实这是一种因果倒置,我们追问的是,为什么3千多年来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没能诞生现代科学技术。按照陈志武先生的观点推论,这既不是因为中国人的智商差,也不是因为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原因是传统的儒家文化。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从儿女出生开始,通过《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等启蒙到经典著作,就把“三纲五常”灌输给他们,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会因为不服长辈的意愿而内疚的无地自容。这个“孔家店”只有一个目的:“保证父母、兄长以及其他家族长者的投资有回报”。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陈志武教授对金融的定义,是我看到的迄今为止对金融最简单又最准确的定义。从本质上讲,任何财富都像是水果,当我们把它从树上摘下来的时候,就面临着运输与保存的问题。货币就好像是冰箱能够让财富保存起来,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来消费。
因此,在任何人类社会里都是需要金融的也是有适合当时条件的金融组织形式。在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传统中国社会里,人际金融是以人格化的隐形方式存在的,其交易的范围缩小到家庭、家族的血缘体系内。在家庭、家族内不分你我,养儿子是为了防老,子女成了人格化的保险产品、信贷和养老投资品;亲戚间“礼尚往来”就是跨时间价值交换的代名词。得到一份礼就让你“欠一份人情”,下次你一定要把这份人情还上。在这种金融交易安排下,交易头寸是以“人情”记下,而不是以显性金融合约的形式记录的。因此,儒家文化,同时也是一种财富保值和转移的制度安排。
儒家文化传统的强势延续,极大的阻碍了现代金融在中国的生长。当财富保值和转移的经济功能由市场来承担,金融市场取代家族和家庭的保险互助功能。那么为了保障市场交易,必然会催生出自由、民主与法制。
因此,金融制度和西方政治制度是套餐而不是可以自主选择的自助餐。你不能拒绝民主与法制而单单引进金融制度。既然大力发展金融证券是中国经济发展惟一的出路,那么与之配套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就一定要跟得上。
以前,我曾一直乐观的认为,照着现在的方式一直发展下去,中国经济基本上会走到日本、韩国所走的道路上来。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有些过于乐观,当民主法制建设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那将直接贻误金融证券发展的时机,没有健全健康的金融体制的支撑,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繁荣之后,走向类似菲律宾等国的发展之路也是有不小可能的。
在长期浸淫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学养的同时,陈教授从来没有脱离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任何一个试图搞明白金融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人,只要读过这本书,一定会形成一个大体的脉络。 |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