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随想-我的外公苗敬一

本帖最后由 wolfzhang 于 2010-4-24 13:40 编辑

有时候我在想,是什么让我这个小时候喜欢看《上下五千年》的人,连个家史都搞不清楚。其实我根本写不出我的家史来,因为我既没有文学修养,又没有好的记性,关键是:我跟父辈,祖辈的人交流太少了.

我记得小时候寄住在南京的一个叫张家菜园的地方,那是个2层楼的房子,听说以前还是我外公的住所。楼上有4-5个房间,而我们一家仅有其中的一小间。听说其他的房子原来也是我外公的,后来外公被斗倒之后,房间纷纷被抢占去了。

我出生的时候,正值文革的晚期,我出生没多久,我妈妈就随我的外公下放去了。一连好多年,我都是在我爸爸的自行车上长大的。我爸爸叫我认字,背书。他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我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背雷锋日记和毛主席诗词。可是我一点都不记得了。不仅不记得这些事情,也不记得雷锋日记和毛主席诗词的原文了。一句都不记得了。

我的外公在下放回来之后,曾经还搞过一个大家庭聚过餐,可是后来没多久,就去世了。而我的记忆,跟我的外公有交集的地方,就此中断了。零星的记忆仅在于我妈妈有时的念念叨叨,和我的外婆曾经的简单对话。而我现在手中所有跟他有关的东西,就剩下几张老照片了。

妈妈说,外公家里原来有很多字画,后来抄家的时候都给抄走了。不然我们家应该比较有钱。我曾经为我家庭的艰难而感到无助,这也是我放弃考研直接出来工作的直接原因。挣钱糊口毕竟是重要的阿。

好久没看过我的外婆了。我的外婆今年大概已经95了吧。我想一定是她开朗的性格,让她能活到现在。外公平反后,曾经赔了8000多元钱,当时好像是不小的数目了。因为工厂的工资也只有几十块钱。可是她给自己的儿女们这家送送,那家送送,钱财基本都散尽了。

外婆提到过,我的外公被批斗的时候,她曾经对批斗他的人破口大骂,说外公搞革命的时候,这些批斗的小孩还不知道在哪里呢。[1]

我的外公叫做苗敬一,他长得很高,脾气又好,倒是我外婆的脾气比较凶。所以脾气好不好其实并不能成为长寿与否的理由。当然,我认为外公的去世跟他被批斗后,身体和精神上都受到了巨大的折磨有关。知识分子在受到打击的时候,有部分人很难再站起来,是因为在痛苦中,他们思考的更多,体会的苦难也就更重。

好在有了网络,我没直接从家里得知的一些外公的信息,现在在网上能搜索到了。所以下面的信息,仅仅是跟我奶奶和我妈妈曾经跟我说过的一些做了些简单的印证。

外公曾经当过沛县中学的校长(1934.8-1938)[2],当时,后来就任南大校长的郭影秋[3]正好在沛县中学当教务主任,所以两人还有点关系,他们还一起坐过牢。[4]从郭影秋的几篇回忆的文章中,都能看到我外公的名字。有一封给别人的信中,他提到了我外公跟他和诗的事情:[5]

八:致向平(1957.1.12)

  (前缺)?
题明陵石相?
陵前拱立几星霜,多少人来较短长。
浑欲忘情心匪石,此中苦味自家尝。

  苗敬一同志寄来五十初度诗一首征和。他是第一次做诗,做的不好,我和的也不高明,录供一阅。

敬一五十自咏原作?
朝华虽谢赖夕拾,壮志悠悠鬓已丝。?
慢道旧友多胜贵(原句如此),且将迟暮献盛时。??


和敬一五十自咏用元韵?
壮年奋臂逐封豕,落拓白门鬓有丝。?
七月食瓜八月稻,丰收常在晚来时。
?
祝敬一五十寿叠前韵?
吴山微水旧相知,风雨鸡鸣忆向时。?
多少艰辛多少路,殷勤总自吐新丝。?

  上次来信说,我们都是将近知天命的人了。关于知天命,我同意你的解法,即知道自然规律。还有“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人即持此一句说孔子是唯心论者,你看他是“唯心所欲”啊。我觉得把不逾矩联系起来还可做别解。即孔老二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他所考虑到的问题,都能合乎自然法则(矩),这样,说他是唯物的也可以。?
  关于《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你向我推荐三次了,我只看过电影,没有看过小说,今年寒假无论如何要读完它。至于还要读什么还没有十分确定。我想不多读,补做哲学笔记,把读得粗糙的地方再返一下工,有可能时就读读有关《资本论》的介绍,为下学期读资本论作准备。?
  ……?
敬礼?

影秋
1.12.1957


      从外公的诗中可以看出,经历了战乱的外公,觉得人生"朝华夕拾",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希望自己50岁了,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57年初的文字,当时正直大鸣大放,尚未反右的时期,可能还想为教育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外婆说过外公曾翻译过资治通鉴.我查了一下,网上还有外公1960年还出版的《通鉴故事选译》[6][一九六零年十月第一版一九六二年八月上海第四次印刷],这是个古典文学普及读物,如果我当时家中有这本书的话,也许会激起我对中国古文的兴趣,也不会让我现在基本没有古文的功底。

    其实外公在1947年就出版过一本叫做《中小学教师手册》的书。[7]外婆说当时国民党的教育部的人都很尊敬他。她感觉现在的当局对教师的态度还不如民国时期的国民党。

   其实我能讲的也就这么多了。我现在也没其他的途径了解我的外公了。我能知道的就是,他是一个普通的善良的教育工作者,曾经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一点事情。可惜,都没成功。

附注:

[1]她提到的这个,大概就是后面提到的跟郭影秋有关的事情,我外公被批斗,除了当过沛县校长之外,还跟曾经做过牢有关。
[2]《我校历任校长》,沛县初级中学/沛县第一中学网站,http://www.pxcjz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87
[3]郭影秋(1909-1985.10.29) 中国教育家,原名玉昆,又名萃章。江苏铜山人。1928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科,1932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1934年任江苏省沛县中学教务主任,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教务主任的身份掩护下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后投笔从戎,在微山湖一带发动组织抗日,任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后分别担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后历任川南行署副主任、主任、云南省长兼省委书记。1957至1963年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63年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1978年人大复校后任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主要著作有:《往事漫忆》,《抗日战争前徐州旧事杂忆》,《郭影秋学术传略》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346.htm
[4]《我在徐州监狱中》郭影秋,http://www.jsts.gov.cn/news_con. ... ClassID2=97&ID=1996
[5]《郭影秋谈诗书简:八:致向平(1957.1.12)》,http://www.pzgl.com/news_con.aspx?a=512&id=3088
[6]《通鉴故事选译》,苗敬一,中华书局,1960,http://shop.kongfz.com/book_deta ... 151668&shopId=10789
[7]《中小学教师手册》,苗敬一,拔提书局,1947,http://youa.baidu.com/item/a31f18e06d9de558207ad644











既然有些人关心我到底是什么来头?我就把自己以前写过的一篇《家史随想》贴给大家看看。

我外公当过沛县中学的校长,当过南京大学的教授,我说与王彬彬有点联系指的可能是这个。但是我本人从来没见过王彬彬。
照片看不见,请W兄再发一次试试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wolfzhang 于 2010-4-23 09:35 编辑
照片看不见,请W兄再发一次试试看
老木匠 发表于 2010-4-23 09:25
木匠兄,这是我从新浪博客拉过来的。我再上传下试试。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令外公原来是郭影秋先生的好友啊,说起来我小时候见过郭先生几次,不过现在印象也很模糊了。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转贴)
黄泥紫燕:遥远的记忆
2008-02-02 07:23

因为练习填词的缘故,躺在书箧底层已经多年的几本旧书,又被翻了出来。目睹册页发黄、蠹迹斑斑、装订松散的旧书,不由地勾起了我遥远的记忆。那本《中国诗歌发展讲话》(王瑶著,1956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是苗敬一舅舅送与我的。书的封面右下角,有敬一舅舅的亲笔签名。那是我刚刚上小学的时候,假期里跟着姐姐走姥姥家,到姥姥隔壁的敬一舅舅家去串门,发现他那里有很多很多的书。姐姐比我大二岁,我们姐弟二人常在那里找喜欢的书看。后来敬一舅舅送给姐姐一本他自己编著的《通鉴故事选译》(古典文学普及读物);送给我一本《中国诗歌发展讲话》。说实话,在当时这本书我是看不懂的。上四、五年级时看过几次。这本书我能一直保存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我父亲是农村的小学教员,家里曾经有过不少藏书,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都有,林海雪原、平原枪声、苦菜花等现代文学书籍也不少。后来由于保管不善,陆陆续续地被村子里的年轻人偷光了。舅舅送我的这本书却幸存了下来。同时幸存下来的还有一本《词谱简编》(杨文生著),是父亲从学校图书室借的,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就没能还回去。

在我记忆里,苗敬一舅舅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米八几的身材,戴着眼镜,和蔼可亲的样子,很喜欢小孩子。给我记忆最深的印象,是他的舌头能够添到鼻子尖。敬一舅舅好象是南京大学的教授,是因为划为右派回乡的。他大概在乡里过了二、三年的样子,就又回南京了。后来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现在从互联网上搜寻他的信息,也只能查到他的几部著作而已。

屈指算来,时光已经过去四十多年。我对文学的爱好不知启蒙于何时,但文学之梦却是终了于文革。文革前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作文成绩常常得“优秀”。像唐诗宋词、革命题材的小说、民间文学等等,当时市面上能够见得到的书我几乎都读过。就连民间流传的七侠五义、大破金光阵等武侠小说也看了不少。爱书的习惯就是从小养成的。
http://hi.baidu.com/lcc53/blog/item/ba3385fd95ddb91208244dcc.html
(尊重作者意见,删除了图中照片。——梅茗。2012年4月2日)

前一张图片是外公早期的照片,
后一张图片是我跟外公的合影。其中右下角那个就是我本人。
我的头像也是我本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呵呵,你的头像很有喜感。
爱生活,爱拉灯!
多少家庭都失去了自己的历史记载,零星的话语,几张照片……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呵呵,你的头像很有喜感。
eric 发表于 2010-4-23 10:16
表明我嗷嗷待哺的状态。深刻证明我是来学习的。
多少家庭都失去了自己的历史记载,零星的话语,几张照片……
老木匠 发表于 2010-4-23 10:23
是的,我也觉得非常可惜。外公是常常写字的。可是他的字却留下来很少。我才从孔夫子网上买到了一本《通鉴故事选译》,还是他的翻译作品,只有一些点评。而且还带有时代的烙印。他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呢?我还真的看不出来。

我其实很想看他编著的《中小学教师手册》,网上有卖复印本的,要100多块钱。我觉得价格上暂时无法接受,还没下手。

当时他要开个博客写点文章就好了。。。
想起了有类似经历的大外公...尤其是这一句话,令人既思且忆...

"他是一个普通的善良的教育工作者,曾经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一点事情。"

那个年代的中国教育工作者,真的是可敬可佩啊. 我这就去找几年前记述大外公生平的一篇旧文,等会贴在作品会馆那个<<老百姓的历史--长辈讲述的故事>>下,算是应和一下您这篇文章.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想起了有类似经历的大外公...尤其是这一句话,令人既思且忆...

"他是一个普通的善良的教育工作者,曾经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一点事情。"

那个年代的中国教育工作者,真的是可敬可佩啊. 我这就去找几年前记述 ...
闲云 发表于 2010-4-23 10:40
谢谢闲云姐姐,(没准又称呼错了?现在我都有点害怕称呼人咯。。)

我的文字把握得不好。但是有一句话能让您“既思且忆”,,,我真的很谢谢您。
谢谢闲云姐姐,(没准又称呼错了?现在我都有点害怕称呼人咯。。)

我的文字把握得不好。但是有一句话能让您“既思且忆”,,,我真的很谢谢您。
wolfzhang 发表于 2010-4-23 11:14
呵呵,不敢当. 既然你是"出生于文革晚期",年纪应该差不多的,就直呼名字吧.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表明我嗷嗷待哺的状态。深刻证明我是来学习的。
wolfzhang 发表于 2010-4-23 10:25
对你深表同情。
爱生活,爱拉灯!
大家都要来写写家史,把空白的历史补上,让我们的后代至少还知道一些伟光正外的历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问句题外八卦的话,楼主是博士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问句题外八卦的话,楼主是博士吗?
杜雅萍 发表于 2010-4-23 11:47
南京某大学本科毕业。谢谢。
“我出生的时候,正值文革的晚期,我出生没多久,我妈妈就随我的外公下放去了。”

推算:“文革”从1966年到1976年,如果说是“晚期”,那么张狼应该是1974年后生人,但如果是1974年以后其外公又被“下放”,似乎时间略有问题,因为我记得到1974年,大部分下放人员已经基本都回原单位了,下放主要是1970-1972年间的事。再就是,张狼的母亲为什么会跟母亲去下放?这个似乎也比较特殊。
我妈妈是“晚期”某年生了我,当时外公就是下放了,我妈妈为啥跟着下去了。是因为外公的其他儿女都没去,而当时我妈妈比较老实,好像是外婆让她去照顾外公的,她就去了。

前面黄泥紫燕先生的文章《遥远的记忆》也提到,“敬一舅舅好象是南京大学的教授,是因为划为右派回乡的。他大概在乡里过了二、三年的样子,就又回南京了。”而我爸爸单独带了我2年多,然后妈妈才回来,同时我也多了个弟弟(一从沛县回来不久就生了)。这应该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吧?

我小时候就是因为这个,所以没户口。邻居家的大人和小孩都说我长得像“林彪”,而且要向“彭冲”要户口。我没口粮,所以跟我爸爸共口粮,所以我长得比较瘦一点。。。

至于那叫不叫下放,我也不知道。要不然姑且叫“回乡”?
不过我妈妈说是下放。下放是什么意思?起于何年,终止于何年我不大清楚。另外,似乎76年之后就突然文革结束了,就没有继续革命的一些行为了,这点我也不得而知。听说某些人士是76年以后被杀的。
本帖最后由 wolfzhang 于 2010-4-24 13:44 编辑

原文注释2的链接已失效,新的链接是 http://www.pxcjzx.com/new/E_ReadNews.asp?NewsID=166
我截图了下:



另有文这么说“郭影秋先生”
沛县初级中学最早溯源于明代的歌风书院,是沛县近代教育的发祥地和中共沛县县委的诞生地,也是沛县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学校。

学校1923年成立于沛县歌风书院旧址,当时命名为“江苏省立沛县初级中学”,又称“沛县中学”,简称“沛中”。首任校长为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生李昭轩先生。1929年,中共地下党员、黄埔军校毕业生孟昭佩任校长,共产党人韦国清、朱菊池等来校任教,中共沛县县委在此成立。1934年,郭影秋来校主持教务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大批沛中学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党的高级干部和优秀人才。1938年,日寇占领沛县,沛中师生虽饱受战火之苦,仍坚持流动办学,弦歌不断,沛北八堡、毛芋头张庄、曹文家、闵堤口、铜山大口、小口村、沛南韩大楼、鹿湾等地都留下了我校师生坚持抗战、刻苦攻读的身影,当时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为苏鲁豫皖边区各县翘楚。

。。。
八十余年来,这里名师荟萃、英才辈出,李昭轩、孟昭沛、郭影秋、韦国清、刘敬一、李厚钧、刘尹斋、徐李云、吴运昌、李振亭、张德沛、李苏祥、孟宪亭、孙亚东、孙伯英、王书堂等大批名师曾在此执教,毕路褴缕,艰苦办学。以葛步海、丁涧樵、张世珠、王光中、张涵信、张成伦、郝允祥、张洪华、李厚忠、宋广法等为代表的数以万计的历届学子,遍布海内,远及诸国,或主攻一方,或治学有成,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建设家乡,书写了学校八十余年的光荣历史。

http://www.pxcjzx.com/new/E_ReadNews.asp?NewsID=165
不知道当时我外公这个校长算什么名堂。。。就因为他不是党员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应该把所谓的革命先还原为一件件具体的血腥的事件,然后再来谈上个世纪前几十年的教育和还称得上教育家的思想和人士。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应该把所谓的革命先还原为一件件具体的血腥的事件,然后再来谈上个世纪前几十年的教育和还称得上教育家的思想和人士。
WIND 发表于 2010-4-23 14:09
奇怪的是,那前面那个转贴中有个叫“刘敬一”的,不知道是真的有这个人呢?还是有关方面把姓搞错了。对于一个曾经的校长而言,姓是不那么容易搞错的吧?
楼主,去年网上看到你写的“我的外公。。。。”就想与你联系。后来想想算了。今天搜寻“苗宗藩”又闯到你的文章里了。你外公五十年代中期常到我家来坐坐。文革时期多次听父亲谈到你外公及你外公的父亲苗宗藩。当然也有郭影秋等人。你外公八十年代前后由老家回宁后,有次我回宁曾在家与你外公吃过一顿便饭。饭桌上你外公还说他那时常在“扬子晚报”上发表些豆腐干文章。对他我还有些印象。

近年来我有时写点回忆父亲的文字,你外公一家也是我必要提到人物之一。还有你舅舅苗干及他们的父亲苗宗藩、郭影秋、郭子化等。你是小辈,七、八十年前发生的事不可能知道多少,你母亲也未必知道。所以看到你在的文章里流露的困惑,也许我能对你的疑惑提供此帮助。如果你愿意,可以与我联系。
这网络是真厉害。
但愿“我付账”赶快上网,看到这个帖子,跟xva联系上。
有时候我在想,是什么让我这个小时候喜欢看《上下五千年》的人,连个家史都搞不清楚。其实我根本写不出我的家史来,因为我既没有文学修养,又没有好的记性,关键是:我跟父辈,祖辈的人交流太少了.我记得小时候寄住在南京 ...wolfzhang 发表于 2010-4-23 09:16
您的外公确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老先生,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地纪念与学习 。
楼主可否告诉我:黄泥紫燕的父亲是不是苗干?既然称呼苗敬一舅舅,也许是我多年未联系的朋友。援朝\向阳。。。。。。。.

苗家在老家也是大户,家族中大革命时期和后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有众多子弟参加到历史洪流中,比如原解放军北京三零一医院政委苗敬芬,就是你的同宗长辈。你若想了解自己的家世,也可以设法与他们联系。大革命的洪流中泥沙具下、鱼龙混珠,现在回顾几十年的历史,很多问题会重新认识。家史也亦然。

不过以吾之浅见,父母亲没有告诉小辈的事肯定有它的道理。何必非要弄清不可呢?不必为此而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