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方军:川军出川抗战幸存上尉军官95岁王振庸
一,王振庸是谁?
我非常有幸于2010年 3月 3日,在成都附近的安岳县采访了95岁的原川军上尉王振庸先生。王振庸先生的准确地址是:
邮政编码:642355
四川安岳县高升乡云光村七社。
王振庸老人没有电话,他儿子王剑峰先生的手机是:13628103227 。老人满腹经纶、一身沧桑、生活贫苦。
我是怎么认识抗战英雄王振庸老人的呢?原来,王振庸的儿子叫王剑峰,王剑峰大哥有个朋友叫唐良军,这个唐良军先生常常看我的博客。所以,他告诉我:“四川安岳县有个抗战老兵,95岁。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不但是大地主,而且,是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还是北京市前市长陈希同的小学校长。川军出川抗战时他自愿报名,参军抗日上前线。”就这样,我有幸采访了王振庸先生。
我2010年 3月 3日在成都双流机场下的飞机,王剑峰大哥和唐良军的同学公务员韦迅先生来接。没有想到,车开到成都郊区,韦迅先生说:“早听说方哥1973年开始,在解放军铁道兵开车。我马上去上班,其余 200公里,劳您大驾啦!”我当时心里一惊!“没有带驾驶执照!无照驾驶!百口莫辩!违章!”可是,事情到那里了,硬头皮也要 上!
期间,我抽空给成都的朋友打了电话:“万一遇到检查,被抓到安岳县县大狱,拘留15日,千万解救一下?”朋友说:“管不了。成都市还行,您出去 200公里了就不行了。您还是在县大狱里老老实实地接受改造,顺便采访一下牢头狱霸如何?”
我一路小心驾驶,夜幕深降,终于到了四川安岳县高升乡云光村。我计算了一下时间,大约行进了六小时,210 公里。
我们住在乡党支部书记蒋书记家。蒋书记老伴已经不在了,儿子在外打工。儿媳年轻漂亮,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儿媳给我们做了饭,第二天,她也坐上长途汽车去成都打工了。
蒋书记家不能洗澡,他给我端来一盆水,让我洗脸。这让我受宠若惊。
四川安岳县据说是贫困县,
可是,空气清新,碧绿一片。蒋书记周围的人家已经是小洋楼四起,可是,蒋书记家还是古老的建筑方式。我发现蒋书记家房子的柱子全部是石头的!蒋书记说:
“山上全是石头。高升乡的人盖房子全部是用石头柱子。”
天色大亮,王剑峰大哥,蒋书记,我们三人开始步行进村。因为,车开不进山。
一路行走,景色宜人。我看见路边有一尊唐朝的小佛像,80厘米高,衣衫飘逸、雕刻精细、工艺精湛。北京潘家园的“倒爷”在月黑风高时,抬走一个的话,可不得啦!王大哥说:“安岳县是雕刻之乡,唐朝已鼎盛传世。”他向后随手一指,我看见山上有几处寺庙、雕刻。王大哥说:“都是唐时代的。四川历来是天府之国,富庶之地,不亲历其中,难识面目。”
途中遇见一人,我主动上前搭话。那人大惊失色:“没有搞错吧?王振庸!他是大地主哇!是专政的对象呀!你可别写错啦!抗日?没有听说他抗过日呀?……,……。”
我了解到,这位老兄是1968年入伍的老兵。在西藏服役。镇压过叛乱。
上上下下、沟沟坎坎、冷风稀泥,王大哥不断说:“小心啊,小心啊!”
一不小心,我“咵”的一下,滑在泥里。急忙站起,举目四望,漫山遍野都是黄色的油菜花,一片,一片的,连到天边。煞是沁人心脾。我这样想:“王振庸老人,就是在这远离战事、风景如画的四川腹地生活的啊!他为什么主动上前线与侵华日军厮杀呢?”
一路行进,进了村子。我见到,村里家家户户都是老年人,说年轻人都去打工了。
在王大哥和蒋书记的引导下,我终于见到了95岁的川军抗战老兵王振庸先生。他蜷缩在那里看报纸。95岁的王振庸老态龙钟、风烛残年。但是,他思维清澈、彬彬有礼。
这王老头子看的是《人民日报》!而且,是自己订阅的!他和老伴儿每月固定收入 143元钱!订阅《人民日报》每月要15元,每日需要烧 5块蜂窝煤,每一块 5角钱。这蜂窝煤还是让送煤的工人送来。“年纪大了,不能上山砍柴。”王振庸向我说:
“真是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新社会!感谢遇上一个好时代!”
我了解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王振庸确实是大地主。有多大呢?这个地主?这么说吧?他祖父时,从他家地界走一转,从日出到日落都走不完。当然,这些地,资产,在改朝换代的解放初期,他全部交给政府了。因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他家有钱,所以,王振庸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是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甚至,连北京市前市长陈希同还是他的学生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是他自己投笔从戎、参加抗战的。
95岁的川军抗战老兵,前上尉书记官王振庸的大致历史情况是这样的:
王振庸自撰简历
1916年农历 5月11日 出生于安岳县高升乡云光村大屋基。
1922年在王家大屋基自己家中私塾开始读书,塾师唐辅德,清末老秀才。
1928年转至安岳县城立小学读书。
1932年去成都读民新中学,未毕业以同等学历考入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
1935年毕业后去重庆江北洛碛镇区立小学教书。
1936年回乡结婚,后在本县石羊区小学任教。
1936年下年回高升小学当校长。
1937年投军,被编入陆军47军 178师1063团任中尉文书。
1937年10月在成天回镇誓师出川抗日。
1937年夜到达山西抗日前线黎城微子镇东阳关抗日,继后参加了安邑战役、中条山战役、同蒲南端反攻,后调回陕县守卫黄河防线。
1942年冬天,因妻病危,家中告急信迭至,念及家父逝世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没能送终,不能一误再误,故向团长请假,特准,经少校军需毛玉泉帮办一切手续所以从前线得以顺利返川,半年后,妻病亡。遂留本县石羊区立小学任教,后又应本乡所邀回高升小学任校长,后与本县林凤乡吴启秀结婚生子。
1943年去安岳县粮食监察委员会任干事。
1944年去本县周膺九处,周当时任成都市税捐经收处当一等科员。
1947年,陈离(字静珊)被发布为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陈离系安岳本地人,他要周膺九(安岳县龙台人)来信催我辞去现职,去泸县任职,于是我去陈离处任一等科员。后将我学历,经历送四川省铨叙,被任委任二级文官,改任委任视察。
1948年春节回安岳县,任安岳县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安岳寿华中学教员。
解放初,我将家产全部全部捐出,积极协助共产党的基层建政工作,委任我为高升乡剿匪委员会付主任,教育委员会主任,积极进行政策宣传,并只身前往安岳县天林场招降土匪、制止暴动有功,被王区长(永清区)在大会公开表扬并定为开明士绅。
土改结束,经区政府批准,外出参加建设,去重庆市西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找到陈离(时任水利部部长),遂参加成渝铁路建设,成渝铁路通车后转入宝成铁路建设,被转为正式职工。后宝成铁路完工转至川黔铁路,到1961年夏,国家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大力压缩基本战线,我即被精减回乡。
随即社教、四清、文革运动迭起,加之当地村干部见我一家离乡未归,认为我们不会回来了,遂将土改时分给我的三间房产霸占。当我一家大小回乡,处于居无定所,我三子持土改时颁发的土地证去公社区上讨要说法,惹怒了他们,遂宣布我为逃亡地主(我当时离乡时是经区上批准的)。每次运动都将我作为重点打击对象,批斗、游乡、戴高帽成为家常便饭,文革祸起,批斗挨打更无宁日,有时被打后数日不能起床。
好不容易捱到文革结束,我即被内江市师范专科学校选聘,但本人怯于多年运动、去校后不敢留校,仍回到安岳县,1978年 7月 8日又被内江市中医学校邀聘去该校任教。
后国家要求各地修史写志,我即被安岳县中学于1983年11月 1日至1985年底为安岳县中学写校志,期间还为安岳县通贤中学写校志,并为安岳县总工会写劳动志,并应邀为安岳县修安岳县志,最后被安岳县委党史办聘去修安岳县党史,多次外调,并纠正了安岳党史的一些问题,为一些老党员蒙冤事件提出了平反建议。
八十年代后期,省委下文, 压缩编制,我即封笔回乡至今。
王振庸
公元2010年 3月 4日
各位看官您看看,采访老秀才就是好。咱想要什么?他当时就给您写出来了。
我感到,95岁的抗战老兵王振庸最大的好处在于:“您随便写我,我不参与意见。”
我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各地采访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我采访了有几百人吧。其中的酸甜苦辣,非一般人能忍受的!
有个别的人,尖酸刻薄之极。明明是他们邀请我去,又不告诉我能去的时间,老人弥留之际,才让我去,还不让我发表和抗战老兵的照片。说是:“怕影响老人的光辉形象!”
而且,“不许用老兵留下的文字,用的话,就诉诸法律!”
好像我方军不是自费抢救抗日战争口述历史,而是他们家的御用文人!
那我方军吃饱了撑得慌、千里迢迢去采访他?十年来,我尽其所有,家徒四壁!
95岁的川军抗战老兵王振庸尊重了别人,也尊重了他自己。
王振庸先生,是川军出川抗日的代表人物。我采访王振庸,是抢救一个时代的口述历史,是抢救一个民族的口述历史,是抢救我们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牺牲、抵御外辱的一段国家历史。非方军个人的行为,也非王振庸个人的行为。
95岁的王振庸老人,是川军出川抗战幸存老兵的代表;他同时是抗日战争中我们中华民族死伤3500万人之中的幸存者。这些老兵集结起来,就是当年抗战的血肉长城!他们汇集起来的故事,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抵御外国列强欺辱的艰辛历史。他们齐声高唱的就是: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看看衣衫褴褛的王老头子,我方军,热泪盈眶,我还有啥委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