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连载] 复杂社会的崩溃 [打印本页]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10-9-12 13:16 标题: 复杂社会的崩溃
简介
五千年的人类历史出现过无数或简单或复杂的社会体系,但没有中断并最终延续下来的却屈指可数,即使像罗马、玛雅这样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也没有逃脱崩溃的命运。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在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体制越来越复杂的当今世界是否仍会重蹈前人覆辙,最终走向崩溃?一个复杂社会的崩溃是否真的如世界末日那般恐怖?
本书作者不仅阐释了复杂社会的性质、社会崩溃的典型特征,并通过在社会政治复杂化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罗马文明、玛雅文明、查科文明从兴起到衰落的详细研究,为理解崩溃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那就是从社会复杂化投资的边际回报(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的回报)递减来解释为什么一个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却很难避免崩溃的命运。
本书描述了人类历史上从中国西周到乌干达北部的伊克族等二十多个由简单社会进化到相对复杂的社会后却走向崩溃的案例,并回顾了两千多年来后人对于这些崩溃现象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通过对在社会政治复杂化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罗马文明、玛雅文明、查科文明从兴起到衰落的详细研究,有力地论证了制约复杂社会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导致其崩溃的瓶颈边际回报递减法则。
【作者简介】
约瑟夫.泰恩特(JosephA.Tainter),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环境与社会系教授,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先行者。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10-9-12 13:17
目录
鸣谢/1
第一章有关崩溃的导言/1
什么是崩溃?/7
历史上的崩溃现象/9
西周帝国/9
哈拉巴文明/10
美索不达米亚/11
埃及古王国/13
赫梯帝国/14
克里特文明/16
迈锡尼文明/17
西罗马帝国/19
奥尔梅克/20
玛雅低地古典文明/21
中美洲高地文明/22
大卡萨斯/24
查科文明/25
霍霍坎文明/26
东部林地文化/27
瓦里帝国和蒂亚瓦纳科帝国/28
克钦族/29
伊克族/30
说明/31
崩溃之后/31
第二章复杂社会的性质/35
引言/37
复杂化/38
复杂化的本质/38
简单社会/39
国家/42
复杂化层次/45
复杂化进程/49
总结和寓意/56
第三章有关崩溃的研究/59
引言/61
进一步定义崩溃/62
理论分类/65
研究框架/66
资源枯竭/67
古中美洲/70
秘鲁/70
美国西南部/71
北美洲东部/71
埃及/72
印度河文明/73
美索不达米亚/73
迈锡尼文明/74
罗马帝国/74
简评/75
新资源/77
简评/78
自然灾害/78
古中美洲/79
弥诺斯文明/79
罗马帝国/79
简评/80
面临环境变化的对策不足/81
简评/87
其他复杂社会/90
简评/90
外来入侵/91
北美和南美/91
哈拉巴文明/93
美索不达米亚/93
赫梯帝国/93
弥诺斯文明/93
迈锡尼文明/94
罗马帝国/94
中国/94
简评/94
冲突、矛盾和管理不当/95
普遍案例/96
古中美洲/98
秘鲁/99
中国/99
关索不达米亚/100
罗马帝国/101
拜占庭帝国/103
西班牙/103
荷兰/104
哈拉巴/104
复活节岛/104
简评/104
社会功能紊乱/107
简评/107
神秘因素/108
简评/120
事件的连锁与巧合/125
简评/125
经济学阐释/125
简评/127
总结和探讨/128
第四章理解崩溃:社会政治变化中的边际产量/131
复杂化增长状态下的边际产量/136
农业和资源生产/137
信息处理/143
社会政治控制和阶层特殊化/151
整体经济产能/153
理解复杂社会边际收益递减现象/155
农业和资源生产/156
信息处理/157
社会政治控制和阶层特殊化/162
整体经济产能/165
阐释崩溃/166
面临崩溃的其他选择/172
第五章整体评估:社会复杂化和崩溃社会的边际回报/177
西罗马帝国的崩溃/181
罗马崩溃评估/207
古典玛雅的崩溃/212
背景/212
观察玛雅/215
玛雅文明的进化/217
人口增长/220
生存状态/221
社会政治复杂化/223
战事冲突/227
玛雅崩溃/229
玛雅崩溃评估/232
查科的崩溃/241
查科崩溃评估/248
评估/254
罗马的崩溃/254
玛雅的崩溃/255
查科的崩溃/257
结论/258
第六章总结和寓意/261
总结/263
崩溃与复杂社会的产量下降/268
边际回报下降的更多含义/271
关于继续运用该理论的几点建议/276
边际收益递减与其他崩溃理论/279
当代社会的发展状况/284
出版后记进步主义的终结?/293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10-9-12 13:17
本帖最后由 夏加坤 于 2010-9-12 14:16 编辑
前言
爱德华.哈利特.卡尔曾指出,汤因比的历史循环理论是对危机社会的典型概括,其他史学家也注意到社会的危机时代通常伴随着崩溃的担忧。这些观点无疑正确,但自从接触该问题以来,我一直觉得这其中有一个尚待完善的领域,本书反映的就是我在这方面的兴趣。兴趣的成果应该归功于两个人。首先是我夫人邦尼.巴格利.泰恩特。她鼓励我将研究崩溃问题的兴趣,连同我对研究现状的不满写成这本书。当时我想的是也许写几篇论文,但她觉得只有篇幅大一点论述才更充分,所以本书的出现多亏了她的远见。书中观点的最终成型都是在和邦尼的多次交谈中实现的。她和我们的儿子埃默一起忍受了这样一本书给生活带来的纷扰,在我研究和写作的近两年时间里,他们的支持没有出现过丝毫的动摇。最后,邦尼还以她锐利的编辑眼光帮我润色了本书的初稿,使其成为一本可读性较强的作品。
托马斯.金多年来一直对历史保护法限制下的美国考古学研究感到不满。为从程序上改善这种现状,他借1982年“美国考古学会”年会之机组织了一个研讨会,主题是“国家考古学研究专题”,并邀请我到会上发言。会上发表的短论便是我清晰阐释一直令人困惑的崩溃问题的最初尝试。本书的内容均来自那篇论文的扩展,来自托马斯对我投身这项研究的鼓励。
和我经常联系的几位同事对此项研究很感兴趣,对我收集参考资料和相关论文的请求都作出积极反应。他们是乔治.考吉尔,T.帕特里克.卡伯特,麦克尔.帕克一皮尔森,约翰.法伊弗,罗伯特.沙勒尔,斯蒂芬.惠廷顿,罗伯特.温克,特别还有诺曼.约菲。
艾米丽.加伯和卡洛尔.雷奇慷慨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帮助查找编年史资料。我很感激“美国国家公园服务中心”的拉里.诺德比和书中提到的众多作者和出版社,他们为书中的插图提供了重印许可。谢里.霍尔特克绘制了插图19,斯科特.舍默制作了若干幅电脑生成的插图。
在我的请求下,若干位同事审读了我1982年的论文,或这本书的初稿,提出了宝贵意见。这些同事包括亚瑟.爱尔兰,克里斯托弗.皮普尔斯,麦克尔.希弗,H.沃尔科特.托尔,亨利.怀特和诺曼.约菲。
我必须特别提及科林.伦德弗里和杰里米.萨布洛夫,即这套“考古学新论”丛书的编辑。本书能有现在的样子,要感谢他们的关注和他们在印刷材料上的建议。值得特别感谢的还有剑桥大学出版社考古学编辑皮特.理查德和一丝不苟地为此书制作印刷稿的伊恩.怀特。
我真诚感谢家庭、同事、编辑和所有人的帮助。
约瑟夫.A.泰恩特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10-9-12 14:16
后记
尽管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地下蕴藏着世界上所剩余石油储量的1/4,但许多沙特人都持有一种近乎宿命的观念,这种观念可以从他们喜欢说的一个段子中充分体现出来:“我的爸爸骑骆驼,我开汽车,我的儿子开喷气式飞机他的儿子还骑骆驼。”事实上,在50年前沙特的大部分人口还是以游牧为生,他们过着和他们的祖先穆罕默德一样的生活,沙特人所描述的这种物质生活方式的轮回,对所有享受现代西方文明的人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在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中年人,往前追二代,也基本上都是农民。1970年代初,我在读小学,每逢假期,都会回乡下的姥爷家,那个山村并不很偏僻,距我居住的城市也只有100多里,但那时乡下依然用木轱辘的牛车,晚上点的也是豆油灯,烧的是秸秆,那时农民的生活与我们的祖先没有多大的差别。
现代社会,或者说信奉市场经济的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可用进步主义来表述。其观点概括如下: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农业时代高于狩猎时代,工业时代高于农业时代,而信息时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又高于工业时代。生产效率则是进步主义者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一个标杆,而生产效率的高低又取决于经济制度是否先进(如是否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与科技是否昌明。
遗憾的是,进步主义者在分析社会进步与否时,漏掉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那就是自然资源的制约,而现代文明,或工业文明,或信息社会,是完全建筑在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的消耗上的。
如果说19世纪的工业文明离不开蒸汽机(燃煤)的推动,那么,20世纪以来的现代社会以及全球化则奠基于石油驱动的内燃机,没有大功率的内燃机(航海轮)与喷气发动机(飞机),全球化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甚至可以这样说,整个现代文明都是建筑在化石资源之上,且不说都市中的钢筋水泥大厦、地铁、小轿车,就是看似传统的农业,若无源于石油的化肥与杀虫剂(这也是所谓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绿色革命的根本),就不可能有超乎传统的高产。而信息社会的终端电脑,无非就是功率100瓦左右的电器。
罗马俱乐部的专家们根据最新数学模型World3的计算,石油的消耗在2015年将达到顶峰,即在2015年地球的石油储量将耗掉一半,而天然气的峰值,也将在随后的10年左右出现。按现在的消耗速度,石油和天然气在40~50年左右用完,煤炭也只能用100多年。尽管人类已开始尝试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如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地热发电,包括在技术上已非常成熟的水力发电,但从整体规模上,这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目前也未超过能源利用总量的20%,而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在全球发电中所占的比例仅为1%(参见图1)。这里还没有考虑可再生能源(如占可再生能源比例最大的水力发电)对环境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除上述各种能源外,与现代物质文明直接相关的金属矿产(亦属不可再生资源)的储量及生产状况也不容乐观,详情参见表1。图1与表1的数据均来自西方的权威机构,据我国官方最新统计数据披露,目前我国90%,左右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于矿产资源,亦即不可再生资源。(参见中广网,2009-08-24,“我国初步形成多种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新格局”)
在过去200多年中,西方社会人均消耗的能源量比其他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人均消耗的总量还多,过去两个世纪“文明”社会的所有进步,都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矿物燃料燃烧所释放出的大量能量。但当这种现代文明赖以生存的燃料耗竭时,那些我们曾引以自豪的复杂文明形式(如大都市、高速铁路、航空运输等)就成了累赘。反思这200多年的文明,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以化石资源为基础的现代文明是上帝送给人类的一粒巨型长效“兴奋剂”,这粒“兴奋剂”通过科学技术这一中介,在200多年的时间中,增强了人类的想象,放大了人类的欲望。从商业角度来看,没有化石资源作为动力与原料,科学技术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魔术(人们曾经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科技的作用)。学术界主流,不论其鼓吹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均可视为制度决定论者,这些人都忽视了资源的重要性,尤其是谈到现代物质文明时。我想没有哪位政治家与经济学家会轻易给沙特这样完全靠石油致富的国家贴上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标签。若非要为我们所处的时代贴个标签的话,那最贴切的应是进步主义或物质主义,之所以将进步主义与物质主义等同,是因为进步主义者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杆无非是商品(物质)生产率的高低,而进步主义的天堂(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又都是靠燃烧地球几亿年前累积下的不可再生资源照耀的。因而,当这种资源耗竭之际,也是进步主义的观念与时代终结之时。当然,追求物质享受,把财富视为幸福与成功的标准并非现代文明的特征,这或许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而这也是历代文明社会尤其是复杂社会崩溃的根源。其微观机理可简述如下。人类追求物质享受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并最终导致社会崩溃源于如下一个道德难题:如果地球上只有一个人(假如他不死,能无限活下去),那他一定会谨慎行事,任何有损他未来福祉的事,他都不会去做,在逻辑上这个人可以做到可持续性发展或可持续性生存。遗憾的是,地球上不只有一个人,而是N多人,而且每一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现在已有60多亿人(1900年全球人口只有16亿)寄居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每个人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掠夺以至破坏,对于整个自然资源总量来说均可视为无限小,但60多亿人的消耗、掠夺以及破坏的累积就会趋向一个足够大的量,这个量足以突破地球的承载能力。人类就像寄生在地球上贪得无厌的寄生虫,只知道为了无限满足欲望,繁殖下一代,而无止境地吞食它的寄主地球,最后的结局就是人类在一个资源被彻底耗尽,被彻底污染的地球上绝种消亡,这或许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宿命(这也是经济学中有关“公地悲剧”的另类表述,有关气候变化的“吉登斯悖悖论”实质上表述的也是人类的这一困境)。上世纪中期美国著名作家斯坦贝克在论及社会主义为何不会在美国出现时,有大意如下的论断:每一位美国穷人均把自己视为暂落困境的百万富翁,这种观念也是市场经济(或者说是资本主义)的潜在或基本信条,即人人都有追求幸福(即满足物欲)的权利与机会,这也是人类“进步”,同时也是人类整个物种最终消亡不可遏制的原动力。如上的美国梦也可以说是对理性人的另类诠释。理性人是市场经济的潜在前提,这种观点认为,人是自私的,追求自我利益的,当每个人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整体福利。但当人们获取利益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尤其是当少部分人的利益的满足是有意无意地以损害大多数人(以及后人)的福祉(环境)为代价时,这种完美的市场机制就值得怀疑了。我们或许还可从美国著名学者芒福德对罗马帝国兴衰的生动描述中看到现代文明未来的景象。据公元312~315年的官方调查,罗马城有方尖碑6座,桥梁8座,公共浴场11处,另外还有926处私人浴场,供水干管19条,斗技场2个,圆形大剧场2个(其中建于公元1世纪古罗马鼎盛时期的圆形大剧场可以容纳45000名观众),剧场3个,图书馆28处,斗剑学校4个,观赏海战的水上表演场5处,大理石凯旋门36座,城门37座,仓库货栈298处,公共面包房254处,殿堂1790间,公寓住宅楼46602座。罗马的全部剧场和斗技场可以同时容纳罗马的半数人口,洗浴设施可以同时容纳6万多人洗澡。尚在公元4世纪时,有人认为罗马帝国还应有1000年的国运,然而这个古老奢华帝国的灯光却一盏接一盏地提前熄灭了。公元394年,举行了最后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公元537年,卡拉克拉浴场流尽了最后一滴水,而供应烧水的柴车几年前就中止了定期的木柴供应,更有象征意义的是,公元529年宣扬希腊精神的雅典学院关闭了。鼎盛时期(公元1~2世纪),罗马人口有100多万,到衰落时的6世纪,人口不足5万。罗马兴盛的物质基础是战争劫掠的财物,这些资源就像现代人使用的化石资源一样是不可再生不可持续的。现代文明不论是从形式还是本质上,继承的都是罗马传统。现在民众普遍着迷于各种各样耗资巨大而又转瞬即逝的时髦活动,这些都是地道的罗马传统,唯一的差异在于,现代人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将这些活动举办得更加铺张奢华。我们将本丛书定名为“倒计时”,一是警示人们化石资源即将耗竭,二是警示沉溺于现代物质文明的人们,进步主义的观念与时代也已进入了倒计时,人类在面对化石资源耗竭这一史无前例的困境时,市场机制与科学技术的作用都是有限的。通常进步主义者或普通大众均会乐观地推想,当化石资源或油价攀升到一定高度时,市场机制就会刺激企业或科技人士开发出大众在价格上可以接受的石油替代产品。若这一梦想能成为现实当然是各方人士皆大欢喜的好事,遗憾的是,目前所有新能源的研发与推广均是在化石资源这一平台上进行的。这就意味着,若化石资源耗竭,新能源的研发与推广是会大打折扣的。人的身体由70%的水构成,但人在脱水10%时就会有生命危险。在化石资源行将耗竭之际,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更应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力争使人们在生活观念与方式的转变上实现软着陆,进而进入一个真正的可持续生存的社会形态。在进步主义被迫终结之时,或许我们更应寻求内心的平静,而非物质的享受。现在是我们回归东方智慧的时候了。让我们铭记东方圣人甘地的教诲吧:“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有关应对资源危机的思想观念与可操作方案读者可详尽拜读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三十多年前出版的对经济学界最具启发性与颠覆性的论著《小的是美好的》)在“倒计时”丛书出版之际,全世界正笼罩在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之中,各国政府与经济学家们开出各种处方以增加金融的流动性,以期在不远的未来使世界经济重回正轨。世界经济似乎也将在这种“危机-复苏-高涨-危机”的循环中永无止境地延续下去。人们在经济危机到来时总是相信,政府会出台各种政策,市场也会自我调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的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一切如旧,而且会越来越好。当然,好与坏的衡量指标依然是GDP或量化的物质生活方式,这归根到底还是典型的进步主义信念。但当化石资源与其他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殆尽时,当由于燃烧化石资源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将整个地球带向灾难的边缘时,我们将经历的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与经济循环。假若人类还想在地球上生存下去,那我们就必须(或不得不)放弃进步主义或物质主义的观念与生活方式,而转向和平、绿色、真正可持续生存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这将是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必须面对的困境与必须解决的难题。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0-9-12 15:10
这本书还有点意思。谢谢推荐。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10-9-13 20:07
“我的爸爸骑骆驼,我开汽车,我的儿子开喷气式飞机他的儿子还骑骆驼。”
经典。
资源的枯竭标志着进步主义神化的终结。
作者: showcraft 时间: 2010-9-14 10:43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一定用的是木棍和石头!
爱因斯坦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10-9-14 20:12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一定用的是木棍和石头!
爱因斯坦
showcraft 发表于 2010-9-14 10:43
下次世界大战用石头打。
in short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10-9-18 20:59
“绿色记录”散记(之二)文图/田松
今天是会议的第二天。大家似乎有点儿懈怠。按照议程,是9点开会,我提前几分钟到,会场里竟然是空空的。
第一个主讲人是Sergio Castellari, 来自IPCC, Italy,他的题目是“贫穷与气候变化”。这位主讲人讲得比较科学,像戈尔一样,大量的曲线,表明经济生活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二位主讲人是Franco M. Butera,Politecnico of Milano 的教授,环境科学与技术系。也是一个技术主义者。题目不错,叫做“保卫公共利益”。他的报告同样充满了图表,希望用技术手段,建设一个可持续的社会。在一张图表里,他对比了不可持续的工业社会和可持续的社会,说可持续的社会中,输入的有能量、物质,而不输出垃圾,只有熵流(自然是能量意义上的熵流)。这正是我所批判的第三类永动机的美好理想。他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我们可能用制造问题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问题出自工业文明本身,则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下,不可能通过技术更新来解决问题。
我在提问中对他给出的美好前景表示赞赏,也表达了我的怀疑。问他两个问题:你所说的是个构想,还是已经有实际应用的例子;在你所构想的可持续社会里,垃圾问题怎么解决。
他说,考虑瑞士的某个城市,这样的可持续社会已经存在了。其次,如果大量回收,大家节约,比如一个玻璃瓶子,如果能用几十年,实际产生的垃圾是非常少的。对于这个答案,我当然是不能满意的。实际上,我在文章中已经对这种构想进行了反驳。
上午的最后一位主讲人是Joseph Tainter。犹他州立大学环境与社会系主任。他议程上的题目是“如果超越不适用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模式”,是我喜欢的内容。他的PPT打出来的标题是“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他讲得很好,英文很快,但是吐字清晰,我大多都懂,PPT也不错。他向记者提出了几个希望,说记者们有责任,对于任何声称的可持续发展,都应该问这样四个问题:
为什么可持续,对谁可持续,可持续多长,以及可持续的代价多大!
Tainter教授
在他演讲的过程中,我忽然意识到这个名字很熟,再看所在机构,想起来这是一位我曾经想过要联系的人。我马上检索了他的情况,果然。我找到他,是因为他也有一部著作以崩溃为名,题为《复杂社会的崩溃》。他也出身于加州大学人类学,但不是伯克利。是圣巴巴拉。
我没有提问。演讲结束,我找到他,问:你与戴蒙德(也有一部名为《崩溃》的著作,我曾写过书评,上周五,在我出发的时候,北大科科论坛正在讨论这部书)之间最大的共同和区别是什么?他说戴蒙德更强调环境,而他则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他说他有很多观点是不同于戴蒙德的。在晚上外出参观的大巴上,我与他坐在一起,讨论了更多的问题。
下午的第一位主讲人是Joan Martinez Alier,Autonoma Barcellona大学的教授,竟然就叫做可持续经济教授。题目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可持续经济政策”。他的英语有着浓重的口音。但是PPT还好。这也是一个我喜欢的人。
第二位演讲人Wolfgang Sachs,是Wuppertal 研究所“全球化与可持续行”和“世界贸易中的环境与公正”项目的负责人。看名字是德国人,但是他的英语讲得很好。他不用PPT,声情并茂,是不错的演讲。他的题目是“‘区域马赛克’取向与发展,作为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边缘化的一个回应”。他谈到了殖民化,谈到了发展的两难。他也谈到了很多中国。他说,从传统的发展的意义上,中国是成功的。他强调,很多时候看起来是环境问题,看起来是贫困问题,其实是人权问题。
第二天最后一位演讲人是Franco Pasquali,Coldiretti(程序册上如此写,我也不知道是个啥)的秘书长。他的题目是“生物能源和食品的矛盾,第三世界的一个后果”。这本来是一个不错的题目,可惜他剩下的时间不多,晚上我们又要外出,所以他匆匆念完,也只有两个象征性的提问。
晚上,七点钟左右,与会者乘上大巴,开上了Viterbo的小路。我与Tainter教授相邻而坐,相谈甚欢。车上不断有Greenaccord的负责人用车上的喇叭介绍沿途的情况,又有英文翻译。不过我们两位都忙着说话,没有听他们说什么。
我们的第一站是一个古堡。已经晚上八点多钟,古堡的管理者竟然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票。我至今也不大清楚,我们参观的是个什么地方。从外表看,这个古堡也很普通,刚进门,也没有觉得特别与众不同。满墙都是壁画,四周、天顶,我本能地拿起相机,就有工作人员说:No Photo。这次意大利之行,最别扭的感受就是到处不能照相。在佛罗伦萨,学会博物馆10欧的门票,竟然不能照相。令人发指。登上一个盘旋的楼梯,上到二楼,发现这个是一个围城一圈的楼——后来在餐馆看到这个楼的全景照片,是一个五角大楼,中间是空的。
我们走到一个大厅,一进门,大吃一惊,才看到这个古堡的与众不同之处。整个大厅的四周和天顶都是壁画,但就壁画本身,和刚刚去过的佛罗伦萨、锡耶纳的大大小小的庭院相比,并不特别精美,但是,这个大厅的四周,竟然全部是地图,欧洲、非洲、亚洲,古老的地图,而天顶,显然是一个个星座!
古堡墙面上的地图
天顶上的星座
从旋转楼梯看去的另一处天顶
让记者们不打开相机是不人道的,何况这里来的大部分都是记者。很多人早就没有顾忌,于是我也高兴地拿出相机。
在古堡附近的一个民间餐馆就餐,意大利式的接待,晚餐都安排在晚上九点,而一道道菜之间的间隔拖得很长,至少要两个小时才能结束。吃的比较一般,但是葡萄酒很好——这是当地的特产。而这一天,情况尤其特殊,因为有歌手为宾客助兴。歌手休息的时候,Raza又忍不住,跑到台上,为大家唱歌。于是开始了赛歌。牙买加的、意大利的、喀麦隆的,都纷纷上台。最后,整个晚餐变成了狂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跑出来跳舞,大家围成圈,围着餐桌开火车!
Raza
牙买加组合
主办方绿色记录的两位负责人
开火车
狂欢
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直文静地坐着。她的妈妈坐在她的对面,看着我给她照相,很自豪地对我说,这是我的女儿。她来自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她说她也是记者,但是我在会场没有见过她。狂欢的时候,母亲也下场了,但是女儿一直文静地坐着。
美丽的南斯拉夫女孩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jhxx/view/74926.html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10-9-19 09:01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一定用的是木棍和石头!
爱因斯坦
showcraft 发表于 2010-9-14 10:43
记下了。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