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孙震 谈教育的目的性与手段性 [打印本页]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0-9-23 23:38     标题: 孙震 谈教育的目的性与手段性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10-9-23 23:40 编辑

教育的目的性与手段性(教改会第十次委员报告附录)

一、台湾的教育
  多年前台北的公共汽上,曾下面一段对话

  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台湾和印度都是国的殖民地,然而后的展却有很大的不同。台湾的经济快速成,印度的经济却停滞贫穷如故,你认为是甚原因?」

  乙:「愿。」

  甲:「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台湾在日本治下,人民很少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国民教育很普及,因此提供了律良好、具基本知劳动力,恰好配合早期劳动密集工展,促了台湾经济的成

印度然有很多人受高等教育,甚至在国上有学成就的知名人士也很多,然而国民教育却不健全,很多人不字,甚至全国一的文字也没有,教育投无助于经济发展。」

  台湾光后的教育建,早期注重国民教育的展,使一国民至少皆受六年小学教育。1950-51学年,6至11儿童的就学率约为80%,1954-55学年起超90%,70年代中期以来超99%,接近100%。1968年秋,政府将国民教育从6年延长为9年。当年国小毕业生升入国 (初) 中的比率74.17% 。80年代中期以来超99%,近年已接近100%。1964年,政府引人力划的念,在行政院经济合作暨发展委会之下成立人力小划台湾的人力展。其主要内容可分两部分: (1)高中学部分,将一般高中与高学生人数之比,从6:43:7。(2)高等教育部分,根据预测经济率和产业结化,估不同域人力的需要,作高等教育学府各科系招生人数的参据。

  以上的教育展,台湾人力供构,生下面几重大的影响:(1)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准,使原来存于初中段的职业教育消失,集中到高中段。(2)高中职业学校的学生增加,配合经济发展,社会提供充沛的技人力。(3)一般高中的学生相减少,降低高中升大学的力。(4)高等教育扩张的速度下降,使高等教育只配合经济发展而成,因此,儘管一般高中学生的比例降低,升学争仍日趋强烈。

二、教育是目的是手段

  1980年代中期以后,配合经济发划人力的念,受到学界和教育行政部日愈烈的疑。反者主要的点在于教育有其本身的目的,不当作或至少不只当作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的人格,增益知,启潜能。言之,教育工作是以人本,而不是把人当作达成另一目的工具来展。不,从经济学的点看,教育有其作手段的意,也有其作目的的意。把教育当作手段,它是一,藉以提高生力,增加所得;而把教育当作目的,是一可以直接享受的消。更准确的,我所享受的是由教育所生的知。随著经济的成与平均人所得的增加,我的社会会有更多的人,将教育中更多的部分,当作目的来看待,或当作消来享受。

  分就三教育阶层而言,从社会的点看,国民教育在施社会教化,培育理想的公民,提供他生存所需的基本知能,并以后不在教育系内或系外追求的教育作好准工作。高中学段,包括一般高中和高,在于学生升学或就作准。高等教育社会培育专门人才和新能力。从个人的点来看,「中自有黄金屋、中自有如玉、中自有千粟」,「十年寒窗无人,一成名天下知。」教育自古以来被当作达成个人目的手段。儘管有人认为受教育在求自我实现,本身就是目的,不作任何制度的手段。然而所自我实现,有很多候,无非是指达成社会所期的目实际上正是社会因制度 (incentive system) 的一部分。个人常以是自己的主人,实际上往往只是社会的奴隶,在名支配下,了社会目的而辛不息。

  我不妨把教育完全当作一来看待。教育投使人力本增加,不过这种资本所生的不是可以用金衡量的经济有不容易用金衡量的非经济的价,如社会的和与文化的丰美。以经济发而採取的人力划,很自然的忽略了教育投的非经济产出。一国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由于金不足,了达成最大可能的经济率,必将教育和社会基本施投资节约到最少必要的程度,使有限的金儘量用于生性的投。随著经济发展的成功,金日充裕,教育的展乃逐注意到经济以外的目这种资金分配先次序的安排,可能有智的看法,不在一个经济代,毋宁是很自然的选择。 

三、教育与经济发

经济学者很早就重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系,Alfred Marshall:知是生最有力的发动 (knowledge is the most powerful engine of production) 。他又:自然在物方面所表的是减,但在人的方面所表增。教育使知增加,技术进步,生函数上升,劳动边际力因而提高,所以才有 (increasing returns) 的象。

  教育使知存量增加,促进经济,系由两个途径:一使知存量增加,包括科技水准上升,一使国民素提高。不并非都是经济或生产导向,除了经济的功能之外,教育尚有在社会其他部的功能。从社会的点看,教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用以达到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目的。从个人点看,教育有手段的成分,也有目的的成分。我藉教育增强谋生能力,教育帮助我在社会和经济段上晋升;教育也使我内涵充,怡然自得。

  个人合而形成社会,社会予各目的,各自努力去追求,些目的可称之「价」,如富、地位、声望、名誉等。富可称为经济可称社会价。当个人在追求些目的,通社会机制的运作,同也达成了社会的目的,如社会的生存与展、文化的延发扬、全民福祉的增益等。从个人看是目的,从社会看正是手段,或只是一目的 (intermediate end) 。当然,任何社会都有若干成,不受世俗价的拘束,如浮云,追求学成就高完美的人格,知识对而言,然只是一目的。但在一定程度内,当不致减社会追求其自己目的之效率,反而可以舒解若干争的力,使社会更能在和中运。塑造理想的典型,避免社会分流于功利,何不也是一手段。 

四、教育的功能与源分配

  个人合而成社会,社会运作的基本原,是藉著个人追求其个的目的,以达到社会整体的目的;而社会的目的无非是有效促全民的福祉。教育是达成个人目的的重要手段,自己的教育付出代价,不论视教育 ( 手段) 或消 (目的) ,都是最公平也最经济担方式。所「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凡有支出,一定有人担,由社会担个人的支出,必然有浪度消象。

  不,如果社会贫穷,或所得与富分配不均,若干家庭无力追求教育,以致社会上很多成潜在的能力和才,得不到教育的开发,不些个人的不幸,也是整个社会的失。因此所有代国家,基本的国民教育都是义务教育,由政府用。至于国民教育的年数,随了社会展的水准而增加,我国自民国57年将国民教育从6年延长为9年,未来将延长为10年。

  教育成果超越个人的收生所外部利益 (external economies) 或社会公益,其成本的一部分甚至全部由社会担。最著的例子如医、工程、科学家,儘管他自己可能得到意的经济报偿,然而他当中有很多人,其社会所造的利益,不是个人的利益所能衡量。训练这种人才的代高等教育,特是研究生段,非常昂,至少一部分成本由社会担。

  其实每段的教育,从小学到研究所,如与社会的展相配合,都会生或大或小的外部利益,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展。Charles Kindleberger 早说过:教育和交通是期中最有利的投。就此一点而言,政府对每段的教育,都考量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成本,个人担的能力,政府的政状况,予适当的助。不政府所支付的一分,都来自全民的担,而租税在人民之的分配未必十分公平,同收或支付的程中,都免不了有很多成本。因此不宜慷他人之慨,易放弃来自受教育者个人与社会私人部源。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