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张茉楠:在全球经济重建中审视中国模式真正含义 [打印本页]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10-12 15:48     标题: 张茉楠:在全球经济重建中审视中国模式真正含义

2009年世界经济在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起死回生”,中国经济更是创造增长奇迹。一年多来,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应对大危机的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下,依靠强劲的内需增长抵御了罕见的外部冲击,较快地扭转下滑局面,不仅使经济率先实现了远超预期的V型复苏,引领全球经济走出阴霾,也开启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重塑的序幕。
  事实上,每次国际金融危机都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美国大萧条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加速了欧元和欧洲经济同盟的诞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则否定了传统的“雁阵模式”为特征的东亚区域分工格局,促进了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和发展路径发生了永久性的深刻变化,其最大影响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受到重创,西方大国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权重此消彼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正在由国际体系外围进入内核,多极化和“全球共治”取代了一级独霸天下的局面,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重建进程大大推进。如今达沃斯论坛确定“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构建”三大主题正契合了这一深刻变化。
  2008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高达22%。而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曾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2009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达到惊人的50%。金融危机中中国充分彰显成熟、有远见、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无论是达沃斯论坛,匹兹堡金融峰会还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都成为世界瞩目的绝对“主角”,一时间,关于有关中国的谈论一发不可收拾,从“中国奇迹”到“中国经验”,从“中国现象”到“中国精神”,从“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相关的热度与中国经济同步增长。
  事实上,关于经济发展的“模式”说早已有之,比如,以德国、瑞士、挪威、瑞典等为代表,强调政府作用和福利社会的“莱茵模式”,或者称为“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强调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或者称为“自由资本主义模式”;以日本、韩国等为代表,强调政府主导市场经济的“东亚模式”;以墨西哥、阿根廷等为代表,强调践行经济“私有化、非调控化、自由化”为特征的“华盛顿共识”的“拉美模式”。
  中国三十年来年均9.8%的经济增长率主导了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经济革命,改变了四分之一人类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变革方式,“中国模式”随着中国迅速崛起和强大受到全球广泛关注。“中国模式”架起了一个同西方对话的桥梁。“中国模式”在国外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种称谓,成为西方学者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解读,所以归纳、总结、研究“中国模式”也就成为海内外各大媒体、研究机构、智库的重要研究课题。
  美国智库之一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对“中国模式”作出了如下的表述:“中国模式”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经济改革优先。这一模式不但解放了官方意识形态,而且也保留了被称为“经济稳定器”的主要银行与大型国有企业。此外,地方政府享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自治权。换言之,“中国模式”的实用、自由和市场竞争力的结合体。韩国经济学家、西江大学全成兴教授认为,所谓“中国模式”,是指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为实现经济建设这一新的国家目标而推进的各种战略性构想,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发展模式。他认为,“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包括:通过强有力的领导实现政治稳定,渐进性改革,在创新中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以及历史沿革等等。高盛公司顾问拉马更是形象地用汉字“淡”来解释“中国模式”。他认为,正如“淡”字融合了水和火一样,中国式的发展试图完美地实现“效率”与“公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中国希望通过“中国模式”,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这场全球秩序的重构中,变化中的中国,如何更客观和清醒地审视“中国模式”的真正含义,其本身就意义非凡。那么“中国模式”的内核到底是什么?
  首先,在总结几十年发展困境与成功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包括有关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也有关于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更有关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构建和谐经济和和谐世界的理论,等等为“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即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了经济增长和体制转型的双奇迹。按照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决定一国增长的不仅有劳动和资本、技术等要素,而且还有制度驱动的经济增长。而中国改革进程带来的就是制度化变革产生的强大溢出效应。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开始,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再到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可以说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需求,为中国经济30年持续的高增长释放了巨大的活力空间。
  其三,在渐进主义改革的基础上,通过“纲领性”的计划来促进经济发展,发挥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从而取得相对于西方国家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比较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发展道路。每次危机中都是政府组织、动源资源的能力增强经济的韧性。
  其四,经济发展依赖于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人的增加和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全面推进,一方面激发了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投入的不断增加和需求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推动了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创新的持续深入的展开,从而导致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这种增长是一种由长期结构性变迁、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推动的经济增长。
  其五,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充分享受全球化红利。改革开放外向型发展战略的提出,一方面使我国的外源性增长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市场潜力和产业配套能力深深嵌入全球分工体系和生产链条中,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其中进出口比值占GDP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9.7%上升到66.2%,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
  最后,不断自我调整和与时俱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中国模式既有相对稳定的一般性的特点,同时中国经济在持续发展,中国发展模式也在顺势调整与创新。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轮回、挫折和发展的重重困境,中国模式也经历着的巨大挑战,比如长期形成的高积累、重投资、轻消费的“投资饥渴症”、出口导向型经济下的“留住顺差。流出财富”以及资源能源高消耗下的粗放型增长等。然而每一次大的冲击,都会演化为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促动力,中国模式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在探索中寻求治道。特别是金融危机中中国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辨证施治,成功驾驭了危机,驶入稳健、快速的发展航道,可以说,这就是中国模式的生命力和合理内核。
  从很大程度上说,金融危机考验了“中国模式”,而中国在应付这次危机中的表现又提升了中国模式的影响力。过去“中国模式”不断吸收了“欧美模式”、“日本模式”的有益经验和智慧,今天“中国模式”所强调的“平衡发展”、“和谐发展”也将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许刚    时间: 2010-10-12 21:26

2008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高达22%。而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曾指出,
如果中国能够在2009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达到惊人的50%。  
-------  

中国人口约为世界人口的20%,若经济(GDP?) 亦达到20%,则中国人均GDP 亦应达到
世界人均水平,似不应排在世界一百多位以后,除非排在中国后面的人口加起来大
大超过排在中国前面的。如果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达到惊人的50%”,则其人均
GDP 应为世界水平的2.5 倍。

说成“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似乎更靠谱一些。假如世界各国今年经济都不增
长,只有中国增长了 1 美元,则中国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更为惊人的
100%。
作者: 李大兴    时间: 2010-10-12 22:27

众多垃圾文章之一。
作者: 许刚    时间: 2010-10-12 23:27

好象作者是这方面的博士?不知当年受的是什么训练。还没学会如何think straight,
就开始“我手执中国模式将你打”了。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10-13 11:26

众多垃圾文章之一。
李大兴 发表于 2010-10-12 22:27
大兴兄言过了,呵呵,美女经济学博士后的文章,岂能以垃圾视之。据说,国家发改委的领导,对其文章相当欣赏。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