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邹蓝:陈锡文、黄奇帆与城市化的坑
[打印本页]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0-10-19 09:39
标题:
邹蓝:陈锡文、黄奇帆与城市化的坑
前一阵,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发表看法,批评有些地方农村的城市化实际上算计的是农民的地。“很多地方不是两换,宅基地换房,承包地换社保。两换这个事你跟城里人、跟哪个公民敢讲两换,法律规定承包地和宅基地,农民的住宅是我的合法的财产权益,而社会保障是应该政府给我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哪个国家、在哪个地方可以跟老百姓讲,你要获得我的公共服务,你就要拿你自己的财产来换,没有过这种事情。所以这是在制造新的不平衡”。他并没有特指哪个地方。
结果,重庆市长黄奇帆接受采访时说,我们重庆将农民户口转城市户口,不是算计的农民的地。他说,改革不是把在农村里的农民拉到城里,“如果那样,是自找麻烦”。
黄奇帆介绍,重庆是将已经到城里工作三年、五年,生计、生活已在城里,需要在城里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子女也要像城市居民一样能够同等在校读书,费用各方面都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给他转户,他们会乐意的。”
锡文是中国最杰出的农村经济专家之一,他的话非常有道理。
不过黄市长说的,也有道理。已经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他们落实城市户籍和相应的公共服务,确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拔苗助长。
不说陈黄二人有关土地换户籍的争论,我从这个争论中看到的是,对乡村人口来说,城市生活首先是一个经济或财务上的坑。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坑?
黄奇帆市长说到了政府方面的成本。农民进城带来的成本问题,农民进城要解决养老、医疗、住房、教育、就业培训等问题。
而农民进城还有农民个人/家庭的成本。农民之所以能承受很低的收入而依然能对付生活下去,是因为农村生活相对成本很低。自己的住房不花钱(修造和修缮时要花钱),菜自己的地里有,米面或者其他粮食作物自己种,鸡鸭猪羊等自己养,柴火可能要买,油盐酱醋要买。衣服也要买。孩子的学费也要交。但是总体上,需要现金的地方,比城市少。
而一旦进城,那么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还有房子以及水电,样样都需要现金。还不说城市的房子昂贵无比。
胡总前两天(2010年8月/9月)到河北廊坊看农村发展,电视镜头有他到一个进了城的农民家,他问了一个内行的问题,老张,你进了城,经济压力就大了。原来自己养鸡种菜都是不花钱的。那进城农民沉思片刻说,胡总书记,我现在喝口水都要花钱了。
因此农民仅仅进城而没有一份或者夫妻两份工作,他家门口就是一个大坑,使得他们一家出不了门。
锡文担心的,就是大规模出现如此状况。农民名义进了城,但是没有工作,社会保障也没有覆盖到他们头上,而原有的土地和宅基地作为他们的基本保障也没了而落得个驼子摔跟斗,两头不落实。
而黄市长则强调的是,已经进城有了工作,有了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能力的农民,就坡下驴,顺水推舟地给他们落实城市户籍。这样确实也好。
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有关“民工”、“农民工”的翻译问题。在伦敦经济学院、伯明翰大学,在哈佛中国评论年会上,我的演讲都涉及到这个名词。在中国人说来人人能理解其含意的词,在国外汉学家之外,只是对中国经济有泛泛兴趣的学者来说,要解释这个词非常麻烦。
按照常理,一个哈佛教授哪天突然厌倦了城市生活,提前退休到密苏里州买一个小农场过起乡村生活了,他就是farmer了。阿拉伯马州一个农民迁徙到加州当果园工人(正如美国文豪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写的那样),那么他的身份就从佃农,变成了工人。而在中国,工人就是工人,央视那扭曲的大楼原址上的北京汽车摩托车厂的工人拥有城市户籍。跟他一起干的农民工,来自河北涞源,因为是农村户籍,因此他不是工人,他是个农民工,或者说民工。如何跟老外解释,户籍是农村而进城从事工业劳动的农民,就是农民工。在他们国家,干农的就是农民,进城干蓝领工作的就是城市工人了。
以前我经常把民工/农民工翻译为英文的migrantworker移民工人(他们每年要在家乡和工作地方移来移去),现在干脆把这个词直接用汉字的拼音表示:mingong。
工人和民工,差距就在民工是进城的农民,他开门就是一个经济或财务的大坑。如果没有就业,他就跨不过这个坑进入真正的城市生活。而一旦失业,他的出路多半是回乡。而城市的工人,如果下岗,街道也好,什么什么也好,除了给他下岗失业补贴外,逢年过节还要给他送送“温暖”。
自己进城的农民,如果没有找到相对体面的工作(卖菜、小吃店伙计,修鞋,送报,家政等等)和相对算体面的收入,他就只能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的边缘:住在条件简陋的农民房,干破烂王等边缘的事情。而在印度、墨西哥、巴西等国家,他们就可能汇聚到贫民窟去。
锡文的担心有道理,而黄市长的具体执行也对此有考虑。这是好事。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黄市长的。
一直生活在城市的人,习惯每个生活环节都花钱而不注意了。而刚进城的农民,他们忽略一点,生活马上就会有麻烦。正跟回胡总话的老农说的那样,他们进城后,喝一口水都要花钱。要是没有就业,他们进了城会更难受的。
不过,正是因为进城后什么都要钱,这就创造出许多对于各种服务的需求。因此城市化本身就能创造需求来拉动经济,创造就业。如果妥善规划并促进哪怕是非正式的就业和自我就业,政府推进农民城市化的财务负担,其实不算大,而好处特别多。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0-10-20 16:35
[讨论]“土地换户籍”是公平交易吗?
请看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5Mzg3OTMy.html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