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重庆市长黄奇帆: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打印本页]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0-10-27 23:41     标题: 重庆市长黄奇帆: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2007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今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明显增大。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美国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有其必然原因。从本质上看,是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问题,从体制机制方面看,金融疏于监管,存在六个环节上的重弊。
  第一个环节,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是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但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过去10年里购房实行“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第二个环节,房贷证券化。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行和机构投资者。
  第三个环节,投资银行的异化。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第四个环节,金融杠杆率过高。金融市场要稳定,金融杠杆率一定要合理。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杠杆率高达1:20—30甚至1:40—50。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杠杆率,炮制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比如雷曼兄弟就用40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亿美元左右的债券投资。
  第五个环节,信用违约掉期(CDS)。美国的金融投资杠杆率能达到1:40—50,是因为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但是,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还可将CDS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超过33万亿美元的CDS市场。CDS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第六个环节,对冲基金缺乏监管。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已经形成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又加速危机的发酵爆发。美国有大量缺乏政府监管的对冲基金,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比如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价;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冲基金又疯狂做空美国股市,加速整个系统的崩盘。
  这六大环节一环扣一环,形成美国金融泡沫的螺旋体和生长链。其中一环的破灭,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演变成今天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危机。
  走出危机需要三阶段统筹
  2009年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遏制危机并早日走出困境,必须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当前燃眉之急是解决美国2万亿美元的金融坏账,中期是防止金融危机变成经济危机,远期是建立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一)当前措施:三招救市
  这三招,一是股权重组,增资扩股;二是坏账打包、切割剥离;三是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首先,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其次,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第三,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根据测算,美国大约有2万亿美元坏账,今年通过采取这三招大体解决了1万亿美元坏账,明年还将要解决剩下的1万亿美元坏账。
  (二)中期目标:振兴实体经济
  如何遏制实体经济下滑,是全球高度重视和重点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仍然是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加大出口的三条途径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各国政府都启动了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并且摒弃贸易保护主义而采取共同行动。
  在中期,各国政府会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松动银根,降息、降低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其次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补助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增强活力。第三是培育市场主体。抓住目前大批企业减产停产、破产关闭的时机,推进并购重组,推进企业改造发展。作为美国政府,除了启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推进产业、企业的结构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之外,还要亡羊补牢,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滋生金融六个环节弊端的根本问题,健全金融制度。
  (三)长期指向:重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国际收支趋向恶化,出现全球性“美元过剩”,美国黄金大量外流,美国的黄金储备不能支撑美元的泛滥。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被迫宣布放弃“美元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后,尽管美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欧元、日元实力日强,但美元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
  美国作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发行者,本应该恪守世界金融制度,增强美元的货币责任意识,防止滥用货币发行权。但从这几十年特别是近十来年的实践看,美国没有肩负起职责,利益和责任失衡。2005年,美国GDP12.5万亿美元,贷款余额18万亿美元,超过GDP50%,股票市值20万亿美元,超过GDP60%。美国政府欠债超过10万亿美元,人均负债3万美元。各项金融指标的狂涨意味着大量的泡沫,必将带来金融动荡。从宏观上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现有世界货币体系的积弊所致。因此,重构适应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货币体系是必然趋势。
  怎样的世界货币体系才是合理的?我认为,未来的世界货币体系应该是美元、欧元、亚元(以人民币和日元为主的亚洲货币)三大世界主体货币三足鼎立的新体系。三大货币之间实行相对稳定的浮动汇率,各国货币与三大货币挂钩。三大主体货币对应的国家应实行“G本位”——以GDP为本位。即GDP与银行贷款余额、与股市市值、与房地产市值应该大致相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保持合理的比例。
  中国经济有强大的抗危机能力
  目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股市、房市回调,沿海加工贸易企业订单减少,部分企业停产破产关闭,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但是,从总体上看,在世界经济加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风景尚好。为什么?中国经济有六大优势:
  第一,巨额的外汇储备。目前已有1万9千亿美元外汇储备,足可抗御外来风险的冲击。
  第二,传统的储蓄美德和较高的储蓄率。中国老百姓勤劳节俭,有储蓄的传统美德。2007年中国居民储蓄达到17.2亿元,储蓄率达到50%以上。中国政府内债、外债的总和不到GDP的60%,财政负债风险不高。
  第三,审慎严格而又灵活,既管制又自由的外汇管理政策。资本项下实行管制,外国资本不能随意地进出中国,而在经常项目下的外汇进出又较为自由灵活。
  第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内需市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期,到2020年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人均GDP10年后会突破1万美元。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内需,不仅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缓解世界金融危机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健康的金融体系和严格的金融监管。中国的金融体系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发展已经基本完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中国金融制度健全管理严格,且严格控制金融衍生产品,没有出现类似于美国金融体系那样的问题。
  第六,强大的制度优势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中国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法制逐步健全,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中央政府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见事早、行动快,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比如今年,上半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9月以后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11月份以后果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等等,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市场信心。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将有所放缓,2009年上半年惯性下滑,下半年开始走出世界经济衰退的阴影。国际金融危机则到2009年底见底,经济危机到2010年底左右见底,2011—2012年开始复苏。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0-10-27 23:55

国际金融危机与西部经济金融发展战略




    《21世纪》:对于金融危机是否见底的争论此起彼伏,美国和世界经济是否正在恢复?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
  黄奇帆:去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形势日趋严峻。现在各方都在推测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见底,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从美国经济的现状来看,最危险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全球金融危机到今年年底可能会走到底部,进入回升阶段。现在我更关心的是危机见底后,美国和世界经济能否恢复到危机之前的状态。对此,各方的共识是世界经济(包括美国经济)不会再回到过去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期前的那种状态。
  酿就此次金融危机的核心原因是美国经济的高杠杆化,具体表现为:政府的高额借债、企业的高额透支、老百姓的超前透支消费、银行资产管理的极高负债率。高杠杆比的经营模式,使得美国经济的繁荣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泡沫基础上,透支型消费也积聚了巨大的风险,一旦出现坏账,银行的现金流立刻枯竭,甚至造成巨额亏损。从金融概念上讲,金融管理可以简单归结为三个方面:防范风险;监控现金流;追求效益。此次金融危机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相信美国度过危机后,经济的杠杆化程度不会再如此前那么高。
  就中国而言,本身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而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造成了实体经济萎缩、需求减少,从而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加工贸易、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我们要研究的是这种冲击会否随着危机见底而消失。我认为,金融危机的后续效应或将长期影响中国。即使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中国仍将遭受复苏后的美国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冲击。这是因为美国经济的杠杆比下降,市场规模减小,需求收缩,进口也降低,从而中国出口增长的局面不复从前,中国以扩大外需、高额的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拉动经济发展的日子难以为继。从这一层面分析,即使今年中国能够实现“保八”目标,但在明、后年世界经济复苏后,中国经济若要恢复到过去十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恐怕很难。
  《21世纪》:从金融环境和生产力布局而言,中国经济向内需型转变的关键点在哪里?金融服务可以为之提供哪些支持?
  黄奇帆:中国要实现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转型,要将外需型经济转化为内需型经济,实现东、中、西、内陆和沿海统筹发展,在生产力结构上考虑开发出更多的满足内需的产能。这一转型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完成,也不可能仅仅依靠中央政府增加的几万亿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我认为总体上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布局:
  第一,美国要去杠杆化,中国要加杠杆化。过去十年,中国政府管理财政赤字的方法趋于稳健,整体债务状况比较稳定,即使在今年发了较多国债的背景下,债务余额也仅相当于GDP的17%左右;美国财政的债务余额则相当于GDP的100%或更多。因此,从整体而言,若增加10个百分点的占比,中国政府尚有3万亿的债务空间(因为中国有30万亿的GDP),用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满足百姓需求、提高公共服务建设。
  第二,鼓励老百姓适度透支消费。目前中国老百姓的家庭债务(包括按揭贷款、信用卡支出等)比重仅占GDP的10%左右;美国家庭债务占其GDP的比重则高达40%、50%。如此看来,即使中国增加3万亿的债务消费,也仍在安全线之内。
  第三,中国企业融资比例较低,尤其中小企业融资很难。实际上,中小企业的负债率并不太高,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银行放贷难。但事实上,即使在现在超常规放贷的情况下,银行业增加了5万多亿贷款,存贷比也在安全范围内。因此,适度增加杠杆比率是解决内需发展的重要措施。
  第四,在生产力布局上进行地域调整,更好地实行城乡统筹、东西统筹。另外,之前为满足出口需求导致部分产能过剩,现在我们需要对这部分过剩产能进行结构调整,建立新的投资结构来优化存量结构,在此过程中,要善加利用资本收购、资产重组等办法。
  上述几个层面的调整,没有三五年的时间是完不成的。所以我认为,中国可能会是全球最快、最早复苏的国家,但今年过后,在一段时期内,中国要走的路会比欧洲、美国艰难许多,许多特定的困难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21世纪》:作为内陆城市,重庆经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程度如何?今年上半年重庆经济能够在全国经济中一枝独秀的原因是什么?
  黄奇帆:重庆经济同样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未因其地处内陆,冲击程度就有所减少。去年以来,受冲击最严重的行业是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随即波及到重工业(包括与油、电、煤、运相关联的重工业)、资源类产业、化工工业、装备工业。中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一度跌至3%。重庆也是一样,去年四季度,重庆的工业增加值也从原来的20%跌至3%,今年1、2月份也只有3%,很多企业亏损,面临着下岗减员的压力,各种订单也都受到了严重影响。重庆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GDP增长从1、2月份的6%升至一季度的9%,1-4月份增至10.3%,1-5月份增至11.3%,4、5、6三个月的平均GDP增长率都在14%以上,预计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2%以上,全年目标是14%。
  重庆之所以能够平稳保增长,有三个宏观原因。一是中央保增长的战略措施在重庆贯彻落实得比较好。首先,财政投资项目中,中央的第一、二批2200亿财政拨款投资中,重庆获得70多亿,其比重超过了重庆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及重庆GDP占全国的比重。这70多亿可以拉动500亿-600亿的项目群。其次,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中,在重庆与其相关的有8类,对本地制造业具有普遍的推动性。再次,宽松的金融政策。去年11月以来,国家松动银根,新增5万多亿贷款。这5万亿贷款在全国各省并不是平均分配的,有多有少,与各地的经济气侯、金融生态有关。1-5月份,重庆贷款余额增长43.7%,同比列全国第一。总的来说,在国家保增长的调控措施中,重庆相对受益较多,这促进了重庆经济相对较快的发展。
  二是国务院3号文件的推动。去年底国务院召开了专题办公会,并出台了推动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乡统筹的直辖市的3号文件,内含12条重大政策及10项专题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不亚于1990年中央给予上海浦东开发的十大政策,对重庆克服金融危机有着积极意义,势必推动重庆的发展,并进一步辐射、延伸、拉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使重庆成为西部开发的突破口、领头羊、增长极。
  三是重庆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去年4、5月份出台了七条对经济危机有对冲作用的调节措施,去年底又按中央要求出台了12条措施,对重庆保增长、保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1世纪》:从产业规划的角度看,全球金融危机会否影响重庆未来的产业架构方向?西部地区在承接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转移过程中,应遵循怎样的发展思路,如何逐步推进?
  黄奇帆:尽管总体方略是扩大内需,但在金融危机蔓延、国际贸易受到冲击的背景下,重庆依然应该加大对外开放。怎么开放?除了国家给予的政策,比如像保税区、交通枢纽等各种有助于开放的战略措施以外,我们还应理清一些概念。首先,原则上讲西部要成为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承接基地这一概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西部地区据此就直接到沿海地区招商引资并不稳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之所以受冲击是因为金融危机影响下市场萎缩,加之油、电、煤、运各项成本提高,如果西部现在到沿海去招商,等于是赶在人家家里很困难的时候,你说自家企业困难,要他们到西部来,这既不尽情理,也不合时宜。
  还有一种说法是要把加工贸易的能力内消化,出口变内销,这种逻辑也是不通的。因为就定义而言,加工贸易指的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指由一方提供装配所需设备、技术和有关元件、零件,由另一方装配为成品后交货。原材料的提供者和产品的接受者是同一家企业,交易双方不存在买卖关系,而是委托加工关系。如果该委托加工的境外企业在国际上丧失了市场,减少了外包订单,那么境内受委托加工企业就要随之减少生产。就好比人家只给你30万台笔记本电脑订单,你是不能去做100万台的,然后给他30万台去外销,还有70万台留下来自己内销,这样就不是加工贸易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做两件事:一就是凡是符合“三个降低”、“两个打平”、“一个高效”的模式的加工贸易就可以来重庆,意即如果重庆的劳动力成本、油电煤运等各种要素的成本较沿海低40%、50%,加上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同时还能保证进向和出向两个物流成本的打平,那么重庆就有能力和沿海地区竞争,发展加工贸易。物流成本方面,如果是用汽车、火车、轮船运输,到内陆要增加2000公里,重庆没有优势,但如果采用空运,从重庆飞到纽约与从上海飞到纽约的成本基本持平,因此凡是以航空运输为进向物流和出向物流为载体的,西部都可以进行有效竞争。按照这种模式,我们最近在考虑做笔记本电脑的加工贸易,因为笔记本电脑的物流主要是航空运输,只要我们组织得好,就能够通过高效服务使得笔记本电脑的整机出向物流成本和零部件供应的进向物流成本跟上海等沿海地区打平,如果再加上另外的三个低于沿海的成本优势,我们就有可能拼过沿海让跨国公司把它的产能基地转到内陆来。
  加工贸易要转到内陆来,现在跨国公司的品牌和市场萎缩,但其境内企业的加工能力还存在,转为内销决不能仿冒跨国公司的品牌然后自己生产。我们可以创造山寨版,山寨版的定义就是由中国的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民营企业自己创设品牌,在国内市场上打通销售渠道,在掌握了品牌和市场后将产品委托给有生产能力的企业进行外包加工,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内需型的加工贸易,不是“两头在外”而是“两头在内”。这样的山寨版里面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创新,就好似《水浒传》里108个山寨大王聚集在一个高地一样,如果重庆有一平方公里的写字楼盘里能够容纳几百个、上千个山寨公司,创设了几百个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然后在重庆各个工业园区打造出几十平方公里的生产基地,重庆就会建立起内需型加工贸易的一个基地。
  金融立市的基础与前景
  《21世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其中重庆融资位列全国第一,各大银行资金青睐重庆的原因是什么?在投融资方面,重庆所具备的优势是什么?如何有效承接中央的项目资金?
  黄奇帆:投资方面,重庆的固定资产投资是5300亿,大体的比重是:三分之一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三分之一用于工业项目投资,三分之一用于包括房地产投资在内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投资。其中,政府投资占总投资的10%左右,其余90%来源于市场化资金、民间资金、企业化资金。如果完全依靠基础设施拉动投资,那么市场化力量就会被弱化,导致工业、商业、第二三产业投资的后劲不足,影响长远发展,所以重庆目前三个“三分之一”的投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预计2012年,重庆的投资总量将达到2万多亿,工业化、城市化方面会各有投资金额达1万多亿的项目,总体发展还是比较好的。
  在项目发展中除了要依靠资本金以外,还需要融资。重庆今年的贷款增长位列全国第一,事实上从2003年到2008年,重庆平均的贷款余额增长都在18%以上,高于全国15%左右的平均水平。这得益于重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这五年,重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下降速度几乎是全国最快的,2002年重庆地区的不良资产率还在27%,现在只有约2%,低于全国平均值,在全国31个省里排名第四。所以各银行总行都愿意调资金到重庆。此外,重庆所有银行的资本回报率平均在20%左右,高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有人认为重庆的银行效益绝不会高于上海,但事实上重庆的银行资本回报率确实要高于上海。这是因为同样的贷款,在上海有一百多个银行在竞争,在重庆仅有几十个,所以整体上重庆的机会成本要比上海低,效益自然也会更高。
  另外,适时的调动也很重要。今年年初我们开会讨论如何承接中央银根放松政策,做了一个分析。国家银根松动,几万亿的贷款出来,一般银行不会轻易接受:第一,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危机当下,银行不会把大量信贷投放给中小企业;第二,尽管资金松动,“三农”借款仍然很难;第三,房地产商此时借款也难,因为去年一年房产销售业绩不好,尾款少,房地产商的信用打折,这时他们尽管急需资金却不易拿到大贷款;第四,外资企业母公司普遍信用收缩、活动收缩、投资减少;第五,区、县、地、市、州等国家基层政权的税收减少,贷款率降低。因此我们判断,这几万亿的贷款是通过国家级的大项目、大集团和信用十分好的省级政府的财政信用来承接的,所以年初重庆就启动大集团向银行借钱。
  重庆政府在过去六年不搞赤字财政,量入为出,到2008年时财政收入已近千亿,债务余额仍控制在500亿左右,财政信用比较好。但金融危机形势下,政府要增加杠杆比,要顺势而为,开放思想,所以今年重庆政府财政做担保项目较往年大幅增加。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重庆融资位列全国第一,从而也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
  《21世纪》:您曾表示,重庆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宝地,民企和国企享受同等待遇。重庆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黄奇帆: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重庆政府推动建设一系列金融服务平台:一是重庆现在已经批准成立70多个小额贷款公司,有约八十亿的资金借贷到社会上,利息一般在20%以内,是中利贷,这就把典当行、高利贷的70%、80%的利息冲击掉了;二是重庆现在有100多个担保公司,其资本金也已经达到了100亿以上,按照银行规定100亿资本金可以担保约800亿的贷款,这些担保公司为全市的中小企业融资做了较多的担保;三是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专门在一大批中小企业中选择出优秀的企业进行投资,通过这种投资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资本信用,从而推动了各类银行、金融机构为这些企业放贷,甚至推动它们走上股票市场,所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融资形式;此外,我们还推动信托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发展,去年信托公司为重庆融资200多亿,今年继续发行200多亿,这种资金不是用于大集团、政府的大工程项目,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托、租赁。通过以上这几种金融机构的发展,很有效地促进解决重庆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
  本质上讲,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由于资本金短缺的问题,一个有资本金的企业一般就有融资信用,资本金短缺了,融资信用就有问题,中国的民营企业曾经普遍有过的原罪就是抽逃注册资本金,归根结底就是企业起步时资本金短缺导致的。在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租赁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等这些机构来解决,美国的私募基金差不多有10多万亿美元,这些钱来自于美国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各种大学的教育基金,各种保险基金,它们都是私募基金的投资者,私募基金又将这些资金投向于中小企业,所以美国基本上没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美国股市也就是十几万亿美元的资金流,私募股权市场也有十几万亿的资金,理论上股市跨掉一半,私募股权基金中那些没有上市的中小企业公司并不存在随着资本市场缩水而缩水的情况。美国整体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一定的活跃度,与这种制度是有关的。因此,一定要在金融平台上为中小企业资本金短缺的问题创造补充的条件,这也是我们现在考虑的一项战略性的措施。
  《21世纪》:重庆成为西部金融中心的具体规划和基础是什么?
  黄奇帆:重庆的长期发展目标是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这一金融中心的目标模式是使银行、证券、保险的规模足够大。贷款规模超过GDP一倍以上是金融中心起码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一个地方有4万亿的贷款规模,但GDP也是4万亿,那它绝对不是金融中心。上海GDP一万多亿,贷款余额有三万多亿,那么它是金融中心,北京GDP是1.2万亿,贷款余额也有3万多亿,它是全国主要大型金融机构的总部所在地。所以,首先保证银行、证券、保险业的规模足够大,再加上我先前所说的非银行的六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金融品种,同时还有比较好的规范法规、比较好的人才基础、比较好的金融生态,那么我认为重庆地区就一定能够在2020年左右形成西部的金融高地,带动整个西部更好地发展。
作者: 李大苗    时间: 2010-10-28 05:23

2005年,美国GDP12.5万亿美元,贷款余额18万亿美元,超过GDP50%,……各项金融指标的狂涨意味着大量的泡沫,必将带来金融动荡。从宏观上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现有世界货币体系的积弊所致。因此,重构适应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货币体系是必然趋势。
亚平 发表于 2010-10-27 23:41
贷款规模超过GDP一倍以上是金融中心起码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一个地方有4万亿的贷款规模,但GDP也是4万亿,那它绝对不是金融中心。上海GDP一万多亿,贷款余额有三万多亿,那么它是金融中心,北京GDP是1.2万亿,贷款余额也有3万多亿,它是全国主要大型金融机构的总部所在地。
亚平 发表于 2010-10-27 23:55 [url=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60912&ptid=101129][/url]
自己扇自己的嘴巴子。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0-10-28 16:58

大苗一点,这个市长的裤衩就掉了一半了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1-1-12 16:51

黄奇帆甘做市树有何深意?[转]



    1月26日,新当选重庆市长黄奇帆对参加人代会的800多名人民代表说:“我要像根深叶茂的黄葛树一样扎根重庆,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在这片热土上不懈耕耘,尽忠竭力,为山城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黄葛树是重庆的市树,黄奇帆这一深情的表态,可以说非常鲜明地表明,他要学习市树精神,甘愿做一棵普通的重庆市树,并与全市其他同样甘愿做市树的干部群众一道,建设好重庆这个美丽的家园。
    此时,距离黄奇帆2001年10月到重庆履职已经8年多了。8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却是黄奇帆从政生涯的“黄金”时期,因此可以说黄奇帆已经把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期奉献给了重庆。这看起来比较漫长的8年多时间,终于成就了黄奇帆从副市长到常务副市长、再到市长的成功转型。如果非要黄奇帆谈一下这8年多时间里,最大的体会和感受是什么,那就可以用他自己的原话来表达:“我热爱重庆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这句话不仅是他真实心情的流露,更是他融入重庆的真实写照。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真真切切地理解了重庆和重庆三千万人民,才甘愿像重庆的市树黄葛树一样,扎根于重庆这片热土。
    那么,又如何理解黄奇帆甘愿做市树的深意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他在人代会上当选市长后表示的“将信守四条基本准则”和黄葛树的特点来进行理解。
    ——摆正位置。这是黄奇帆的第一条“基本准则”。黄葛树在重庆城乡非常普遍,无论哪个角落,随时都可以见到黄葛树的身影。所以,黄葛树并不高贵,也不鲜见,更没有兰草那种娇嫩难养的特性。黄奇帆虽贵为重庆市长,其实也就是三千万重庆人民中的一份子,而作为人民公仆,只有心里时刻装着人民、认真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实事,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这一点,又何尝不像黄葛树一样呢——黄葛树扎根于大地,回馈于大地,如果没有大地的滋养,将何以枝繁叶茂?又将何以贵为市树?
    ——勤政为民。这是黄奇帆的第二条“基本准则”。黄葛树生命力非常顽强,即使在条件艰苦的石头缝里,也照样能茁壮成长,保持四季常绿,这当然是黄葛树勤于奋斗、勇于抗争的结果。黄奇帆作为新当选的重庆市长,他将要走的道路绝非一马平川,所要进行的事业也不会一帆风顺,没有勤劳、抗争、敢闯、敢为的精神,是肯定履行不好重庆市长这一职位的。黄奇帆或许正是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才会理直气壮地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力促发展。这是黄奇帆的第三条“基本准则”。黄葛树具有易栽种、四季常绿、生命力顽强等特点,而透过这些特有的秉性,不难体会到黄葛树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更不难体会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付出和汗水,黄葛树才枝繁叶茂,为人们撑开了遮风挡雨和防止烈日曝晒的保护伞。不仅如此,黄葛树还因为这些特点,与重庆人勤劳、顽强、不屈不挠、落地生根的性格有了共通之处。所以,重庆人热爱黄葛树,并与黄葛树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实现了树与人的心灵相通。黄奇帆提出的这一“基本准则”,也暗合了黄葛树的特性,印证了重庆人的品性。当然,黄奇帆作为市长,所站的高度又与众不同、更上层楼。他说:“努力把重庆建设成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排头兵。”作为“排头兵”,当然是一棵更雄壮、更繁盛的黄葛树!
    ——廉洁奉公。这是黄奇帆提出的第四条“基本准则”。大街小巷、坡上坎下、房前屋后均可以见到的黄葛树,当然没有高贵的身价,更不需要精心呵护,可以说与“高薪养廉”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此看来,即使贵为市树,也并非出生于豪门、显示为贵胄,也不需要移植于深宅大院或良田沃土。那么,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党的事业的勤务兵,又何尝非要“出则车马代步,扈从相随,入则华堂高厦,锦衣玉食”?黄奇帆是高官,是重庆市长,与重庆市树一样地位显赫,但他甘愿做市树,愿意像市树一样“扎根重庆”、“不懈耕耘”、“尽忠竭力”。这样的市长,人们群众当然喜爱和拥护。
    市树也是一棵树,市长也是一个人,于芸芸众生、扰攘尘世中,一棵树、一个人都是如此平凡和普通,而甘愿象黄葛树一样扎根于大地、顽强地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奋斗,就是一棵成功的树,一个成功的人。如此说来,黄奇帆市长以下的全市各级官员、各位党员干部,还有什么理由不甘愿做一棵黄葛树呢?还有什么理由不为建设重庆、服务于人民而尽忠竭力地工作呢?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