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别了,宅基地 [打印本页]

作者: 周雪川    时间: 2010-11-6 16:56     标题: 别了,宅基地

近日,在全国开展的拆村运动引起社会极大关注。这场拆村运动的政策背景是,国土资源部2006年推行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随着这一政策推出,地方上违背民意的强拆在日益增多,曲解政策现象时有发生,地方的土地财政冲动愈发高涨。
  本报邀请三位农村专家于建嵘、郑风田和李昌平,详细剖析诸多违规现象的深层根源。专家形成一致观点,问题不在政策本身。他们分别认为,财政体制缺陷不能保证地方政府为民服务、宅基地财产权的不明确、宅基地未能按市场化流转等问题的存在,最后导致农民土地权益被剥夺。
  现在整个财政体制把乡镇搞得没钱花,而土地收益成为基层政府主要财政来源,所以就要以地生财。
  拆与建,必经之路
  新京报:你在前几年就提出新农村建设应该大拆大建,你为什么那么说?
  李昌平:我们要发展城市化,要搞新农村建设,当然要盘土地。土地整合后,城镇发展得快,农村也发展得快,这个是必经之路。
  新京报:你怎么会有这个想法?
  李昌平:上世纪80年代,我还是乡镇党委书记,开始从事村与村换地,中心村和边远村之间换地,节约出来土地办厂,这样乡镇企业才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小城镇格局。随后我也形成了这个概念。
  新京报:但很多专家认为不该大拆大建。
  李昌平:我认为,该拆的拆,该建的建。中国要把9亿农民变成只有两三亿农民,要把几百万个自然村变成八九万个中心村,不拆不建怎么可能。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搞公共服务,怎么搞城乡一体化。
  政府不该借拆挣钱
  新京报:但一些地方政府为推动城市化进行强拆。那是否说明你的想法有问题?
  李昌平:我认为拆建的总体思路、方向是对的,但一些做法错了。
  新京报:哪儿错了?
  李昌平:在城市发展、农村发展中,政府不应该成为经纪人。政府要在这里挣钱,肯定就会产生很多矛盾。
  新京报:什么样的矛盾?
  李昌平:比如诸城,政府为挣钱,搞房地产开发,开发商为了挣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所以只要政府想在这里面挣钱,肯定会出现利益分配问题,就会跟农民产生矛盾。
  新京报: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李昌平:政府只是服务者角色,不能去挣钱,在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关键是政府角色的定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政府下海,农民上楼”,就是批评政府当经纪人,不就跟官员下海一样了。
  财政体制缺陷成症结
  新京报:你在农村调研中,有政府甘心扮演服务者角色吗?
  李昌平:我曾去吉林德惠市调研,当地政府只为农民服务,没有挣钱,还贴钱,农民集中居住后节约出很多土地,建了养殖小区,并实现农业机械化耕作,农民非常满意。
  新京报:政府老贴钱,发展能长久维持吗?
  李昌平:肯定不能,老贴钱,谁还去做呢?这就是中国现在的矛盾,如果基层政府成了经纪人,可能啥事都能做,但也可能啥事都做成坏事;而不挣钱,基层政府又没积极性,啥事都不做。
  新京报:症结在哪儿?
  李昌平:财政体制的问题。如果乡镇都有钱花,那可能就不做经纪人,就去做服务了。现在整个财政体制把乡镇搞得没钱花,而土地收益成为基层政府主要财政来源,所以就要以地生财。
  新京报:那么国土部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本身也没有问题?
  李昌平:不是占地或者增减挂钩有什么错误。增减挂钩没错误,应该说增减挂钩出台后,我们更应该把这个事做好。现在相反的做不好,就是因为政府的行为变了,变成了经纪人。
  新京报:应该怎么解决?
  李昌平:现在中央要研究的就是这个问题,要把政府的定位定准。中央财政要给地方财政一定的保证,那才能让基层政府定位在服务者角色,土地整理才能做好。
  庭院经济非改不可
  新京报:有专家认为,让农民“上楼”会对庭院经济、家庭养殖等带来不便,你认为呢?
  李昌平:集约土地,这是趋势。以后农民家家户户种地将会改变,吉林德惠现在只有5%-10%的人在种地。他们建了现代养殖园,家庭养殖也根本不存在。
  新京报:是因为庭院经济将不被社会所需要?
  李昌平:农民也是人,也需要有个人畜分家的居住环境。10年前60%的农户还养猪,现在是只有20%的人在养猪。这就是变化,我估计再过10年,80%的人都不种地了。便于机械化耕种的平原地区,就不会家家户户去种了。
  新京报:你认为现有的农村体制将要改变?
  李昌平:可以这么理解。1985年开始,农民进城打工越来越多。所以说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到1985年就已经没作用了。
  新京报:你认为农村奔小康应该怎么做?
  李昌平:应该增强集体功能,加强农民共同体的建设,可以搞社区建设和治理。
  新京报:以前的人民公社就是集体经济,最后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现在这么做,不是开历史倒车?
  李昌平:这个说法纯粹是一派胡言。邓小平1992年的讲话,说农村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把农民从人民公社里解放出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次飞跃是搞集体经济,搞合作经济。
  一家一户的农业是最原始最落后的农业,朝合作经济、集体经济的方向走是前进。
  节余土地收益归民
  新京报:但为什么现在一些农民不愿意“上楼”,也不愿意交出自己的宅基地?
  李昌平:这个问题分两方面讲。一是农民内部,各家各户宅基地大小不一,所以矛盾大,拆迁不顺利。二是政府压缩农村宅基地后,收益分配没让农民参与。
  新京报: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李昌平:压缩出来的地依然应归农民,政府不参与分配,由农民自己来分配,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新京报:怎么才能引导或规范地方政府多顾及农民利益?
  李昌平:中央要让地方政府吃饱,要让地方政府变成公共服务者,而不是让地方政府成为企业。中央要用服务性的政府指标去考核地方政府。
  专题统筹 宋喜燕
  新京报记者 钱昊平 涂重航 北京报道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