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伪假典范“英国人写的志愿军朝鲜清长之战”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0-12-22 11:29
标题:
伪假典范“英国人写的志愿军朝鲜清长之战”
“英国人写的志愿军朝鲜清长之战”是网上一篇流毒甚广的意淫历史贴,原文如下:
“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摘自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着《清长之战》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公元1950年11月中美两支王牌军在这里展开的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战斗。当时志愿军的第一次战役刚刚结束,“联合国军”虽遭志愿军迎头阻击,但仍然认为中国是“象征性出兵”,“并不是不可悔的势力”。因此即迅速集中其全部侵朝部队兵力,发动一次能“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企图将志愿军赶过鸭绿江,占领全朝鲜,并要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前结束朝鲜战争。
为了查清志愿军参战兵力和意图,从11月6日开始,“联合国军”以部分兵力对朝鲜进行试探性进攻,东线美军主要是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7师,还编有英国、土耳其各一个旅共约9万余人沿黄草岭推进。美军步兵第七师一部沿丰山向北,南韩军首都一师据守明川。蛰伏在长津湖地区,准备攻击这支强大的”联合国军”部队的是志愿军九兵团。该兵团由20军、26和27军组成。
在11月21日,20军隐蔽进到柳塘里西南,27军潜到柳塘里和新兴里北部,26 军作为预备队由厚昌地区向长津湖靠近。九兵团的部队是准备台湾战役的主力,每个军都是四四制加强营甚至都是五五制,共计有近15万人。由于长期在南方作战,部队没有任何寒区作战经验和思想准备,很多人都还是第一次看到雪。美国形容这支经验丰富的部队行动非常诡秘,在美军24小时不间断的侦察中,也能将10多万人的部队神不知鬼觉地潜到长津湖周围。志愿军虽然人数优势,但其给养和装备极其缺乏,部队防寒装备是空白。
九兵团的战士大多来自南方。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海拔在 1000至2000米之间,林木茂密,道路狭小,人烟稀少,夜间最低温度接近摄氏零下 40度,当年又是50年不遇的严冬。志愿军士兵穿着都是是华东温带的冬季服装,团以上干部的棉衣还没有发放。原准备在辽阳、沈阳等地稍事休息并换装,但由于朝鲜战况紧急,20军的列车开进山海关时,总参谋部派高级参谋拦住列车宣读了中央军委“紧急入朝”的命令。十几列火车只在沈阳稍停片刻,就继续火速开进。停车的时候,东北边防部队看见入朝部队如此单薄的衣装大吃一惊,立即动员干部战士脱下身上的衣帽换给这些部队,但数量极少,而且部队停车时间极短,连当时脱下的衣服很多来不及送上列车。这些被冻得瑟瑟的部队依旧士气高昂,在缺乏地图的情况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隐没在朝鲜冰雪皑皑的群山中。因为美军的空中优势,白天无法行动,只能在夜间行军赶路。当地朝鲜人冬季晚上都不到户外的,而志愿军则要雪夜行军。在第一天行军中,就冻伤了700余人。志愿军每个班只有1~2床棉被,士兵休息时,将它垫在雪地上,大家挤在被子上只是保持不被冻僵,根本谈不上取暖。美军白天掌握着制空权,九兵团本来稀少的汽车也被炸得所剩无几。志愿军辎重装备无法运送,所有重型装备都被留在后方,部队轻装携轻便火炮徒步行军。由于体力有限,部队只到战斗打响前这些部队少至两天,多至9天已经没有吃上一顿热饭,有的只能靠打死的马匹和牲畜为生那时候还没有开始用炒面作口粮。在冷得浑身战抖的同时,还得靠吃冰雪解渴。
沿长津湖行进的美军部队主力是海军陆战一师,这支部队是美国的骄傲。陆战一师参加过太平洋战争中瓜岛和冲绳最艰苦的战斗,与誓死不降拼命作战的日军精锐浴血奋战,而且所向披靡。在太平洋战争中,曾有陆战1师的美军士兵用手紧握手榴弹伸进日军地堡爆炸,防止日军手榴弹推出,可见其战斗精神非比一般。当听到美军步兵第7师已经进入鸭绿江边惠山镇的消息后,这支部队高昂的士气达也到了顶峰,尽管严寒也出乎美军意料,但他们利用空投补充防寒装备,一路大踏步地向北推进。
11月27日,长津湖一带开始普降大雪,气温到了摄氏零下40多度,气候严寒给作战和弹药补给都带来了极大困难,但是为了抓住美军兵力拉得分散、尚未发现志愿军集结的有利时机,九兵团果断决定发动进攻。
黄昏,在冰天雪地里已经隐蔽守侯了6天,而且又冻又饿的志愿军九兵团义无返顾地向强大的“联合国军”起了猛烈突袭。两支王牌军在冰天雪地中,展开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烈交锋。
对美军来说,志愿军的攻击来得很突然,部队仿佛是从地下冒出来一样向美军猛烈冲击。尽管此前志愿军派出过侦察分队潜入美军后方,有的还进行了破坏活动,美军侦察兵也曾发现长津湖附近山上有小股不明部队活动,但美军还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第二十军和第二十七军的步兵们经过一夜战斗,把一字纵队行进的机械化美军陆战第一师切成了四段。最初很多美国兵都是在睡袋里面被打死或者俘虏的。由于重型火炮全部未能跟进。
28日入夜后双方才开始作调整了。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志愿军虽然战斗经验和技能经过10多年的战争已经炉火纯青,但由于出国作战与国内战争不同,而且言语不通,朝语联络员过少,当地基层政权解体或者软弱无力,情报来源不及时也不准确,使部队难以掌握敌情和时机。志愿军的统率机关也缺乏外军知识,对美军的指挥系统、编制、装备、空中优势、机动能力等缺乏了解,甚至有误解。很多军官囿于国内战争的经验,把美军师、团、营等同于国民党军的编成和兵力、火力,形成错觉;这支军队此前没机械化的作战经验,对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的特点认识不足。尽管如此,中国人的智慧和狡诘依旧成功地在美国人眼皮底下将10余万军队瞒天过海,并把美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为了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美军,志愿军九兵团决定首先调集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新兴里的美军部队,然后转移兵力逐个歼灭柳潭里、下碣隅里的美军。29日,第八十师调整建制,整理战斗组织继续战斗,同时第八十一师主力会同第八十师围歼新兴里地区的美军。第二十七军预备队第九十四师准备随时投入战斗。为配合第二十七军攻歼新兴里之敌,同时决定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师、第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也分别对下碣隅里、柳潭里的美军进行钳制性攻击。第二十军第八十九师对杜仓里之美步兵第叁师第七团暂取守势。为准备第二步围歼柳潭里的美军,第二十军第五十九师暂归第二十七军彭德清军长指挥。此时,九兵团的26军还在陷在朝鲜北部山区的风雪中,他们已经断粮而且冻伤严重,正挣扎着赶来增援。当志愿军刚开始运动部队调集兵力时,美军却先动了手。拥有各种先进侦察手段的美军的情报也没有比志愿军好多少。这导致美军一路大踏步的前进,虽有侦察兵发现少许志愿军活动的征候,却当作北朝鲜的散兵游勇。可见其指挥机关糊涂程度远在其对手之上。直到美军遭到袭击并经过了两天异常艰苦的战斗后,才如梦方醒。美军发现整个部队分布在长达70公里的山沟里并被切成了数段,如不打通各袋形防御地域的交通联络,逐走当道据守的志愿军,很有可能在中国人没完没了的攻击下全军覆没。于是下碣隅里和古土里的美军部队,分别向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师和第六十师阵地猛烈进攻,企图打开接应新兴里和柳潭里美军部队的通道。
29日拂晓,美陆战第一师部队在飞机坦克配合下来势汹汹,向下碣隅里东南角 1071。1高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冲击。1071。1高地处在新兴里、柳潭里和下碣隅里“y”字型叁岔交点位置上,其地位对双方的重要不言而喻。据守高地的是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师第一七二团第叁连第叁排,指挥员是第二十军着名的战斗英雄杨根思。不可否认美军士兵的勇敢顽强,可惜他们这回一头撞上了更勇敢顽强的对手。 28岁的杨根思是新四军出身的老兵,参加过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多次荣立战功,长津湖战役前他已经是着名的战斗模范和爆破英雄。
当29日上午10时,美陆战第一师发起八次冲击后,阵地上活着的人只剩下杨根思和两名伤员,所有的弹药已经打光了。增援部队尚在途中,美军又发起了第九次冲锋。这些身经百战的志愿军士兵对死亡和战斗已经习以为常,战斗对于他们就像农民的耕作,无所谓恐惧和紧张。当面临人员伤亡殆尽,不可能再次守住阵地的时候,杨根思最惦记的是将那挺贵重的重机枪带走交给后面的部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两名快耗尽体力的伤员受命带着重机枪离开时,只是冒着炮火站直了冻饿数天的身子,给连长行了个军礼作为永别。当美军再次冲上阵地时,杨根思引爆了炸药。随后不久,志愿军步兵们又顶着美军铺天盖地的炮火,向那个阵地发动了第十次反击。
29日下午美军开始出败招了。古土里、堡后庄、真兴里地区的美陆战队第一师第一团1个步兵营和1个坦克营、英国皇家陆战队及韩军陆战队一部1000余人,在50 余架飞机的掩护下,向志愿军第二十军第六十师富盛里、小民泰里一线阵地猛烈进攻,企图打通与被包围的下碣隅里、新兴里、柳潭里美军部队之间的联系。这个特遣队有步兵2个连、坦克2个连(中型坦克20辆)、汽车160辆,美陆战队第一师预备指挥所和英军的第41指挥分遣队,其最高指挥官是英军德赖斯代尔海军中校,所以这支特遣队就被称作“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在四周都是大量不断突击的志愿军部队的情况下,这样的兵力出援于事无补。这支部队为对手创造了在运动中予以歼击的极好机会。
对于火力薄弱的志愿军来说,离开袋形阵地运动的美军部队比固守的美军好对付得多。守卫富盛里的第二十军第一七九团这下终于逮住了机会,奋力狙击这支美军。很多志愿军士兵腰捆数颗手榴弹,仰卧在公路上,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敌人的钢铁怪物。但手榴弹奈何不了坦克,却把后面的美英军步兵炸倒不少。战斗十分惨烈,并且双方都不顾一切。志愿军利用黄昏对手失去飞机掩护的有利情况下,对其实施坚决的反冲击。终于在入夜后将其包围在富盛里以北的公路上。
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
这篇文章内容错误太多,不可能是著作等身、学术严谨的牛津教授所作,反而像是未曾接触详细联军资料的大陆网友所写。另外,奥内尔不通中文,本文里描述志愿军资料及笔调都是中国方面资料直接抄录,绝不是先翻成英文,他读过之后用英文撰文,后再翻回中文的笔调。
罗伯特.奥内尔(Robert O'Neill)是澳洲人,虽然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多年来对韩战研究集中在澳大利亚参战历史,出过 Australia in the Korean War 1950-53 上下两卷,由澳洲政府资助出版,咸认澳洲在韩战的正式战史。
下面举几个明显的错误,这都是最基本的错误:
“交战双方在经过了两天的全线混战后,才相互了解了对手的情况。志愿军发现柳潭里有美陆战第一师第五团2个营、第七团和炮兵第十一团2个营;新兴里有美步兵第七师第三十一团两个营和第三十二团第一营及师属炮兵第五十七营和坦克分队,下碣隅里为美陆战第一师师部和第一团2个营、第五团1个营和1个坦克营;杜仓里为有美步兵第三师第七团,这样,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地区被围的美军部队,共有4个团、1个坦克营、3个炮兵营,总兵力为1万余人。比原来估计的数量竟然多出一倍。而美军也发现了志愿军的一些新出现的番号有5个师之多。28日入夜后双方才开始作调整了。”
这里的部队单位分布是联军方面的资料,绝不是志愿军“发现”的。志愿军资料一直声称在新兴里是美第7师第31团和第32团1营加炮兵营,共4个步兵营加一个炮兵营。如果说这是奥内尔自己描述的,那么他却又把社仓里单位搞错,实是一个营而已。这里像是作者乱抄来的。
“第七师的部队同样是久经沙场的王牌劲旅,老练且极其顽强。虽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美军的应变能力不俗,战术也很独特。他们将200辆坦克在几个被围地点迅速构成环形防御圈,顽强的支撑,机械化集中火力横扫潮水般进攻的志愿军部队28日夜幕降临后,志愿军又加强了凶猛的攻势。二十七军的第八十师不顾重大伤亡,向内洞峙美军步兵第七师第三十二团一个营和炮兵、坦克各一部发动猛攻。凭借轻武器和手榴弹及肉搏战,将其指挥所摧毁。迫使剩余美军撤往新兴里。”
美军在内洞峙、新兴里完全无坦克。另外既然知道是长津湖区只有一个坦克营左右的兵力,哪来的200辆坦克?牛津教授对美军一个坦克营约70辆坦克这么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吗?
“午夜后,志愿军派出被俘的美军劝降,而特谴队一名叫麦克劳林的美军少校仍幻想等天亮以后飞机来救援,企图拖延到早晨6点。但一七九团提出最后通牒,限他在5分钟内投降。5分钟时间到,一七九团立刻发起攻击,遭到猛烈攻击后,仅存的240人的特谴队残部抵抗决心和待援希望全部瓦解,于是在麦克劳林少校率领下全体投降。其中美军中校1名,少校2名,英、美、土耳其军士兵179名,南朝鲜军53名,日本人3名,国民党特工人员2名。在这个被美军称为“活地狱溪谷”的谷地,志愿军迫使了美军一个建制部队投降。”
这里夸大其词。当时在长津湖哪来的土耳其兵?显然该书作者乱抄一气。另外,Task Force Drysdale是临时编组的单位,由英国军官指挥,被俘的部分包括了英军、美军、韩国杂兵,哪来的建制?
“29日14时,柳潭里的美陆战第一师部队向第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阵地攻击,并空投伞兵百余名配合。此前志愿军第七十九师部队已经伤亡惨重,但临时拼凑起来的人员依旧击溃了美军的这次猛烈进攻。”
空投伞兵?跳伞到山上?这里真是胡扯,实际是空投补给品丢错地方了。奥内尔绝不会犯这种错误。
“11月30日13时,第三十一团长麦克劳恩上校见伤亡惨重,待援无望,便乘天色还早,用电台召来40余架飞机掩护,以10余辆坦克为先导,沿公路向南突围。美军……的志愿军部队陷入火海,但稍远处的部队却仍然向快速撤退的美军追来。这种情景使经历过瓜岛血战的陆战一师的美军老兵也惊心动魄、目瞪口呆。志愿军的第八十师和第八十一师在伤亡惨重,有些步兵团在只剩几十个人的情况下仍然不停的进攻。不久,整个战斗全部变成了连续不断的混战,双方阵地混杂一团。前来支援的美军飞机开始无法分清下面的部队是那一方,美军炮兵也只能……至12月1日,美军步兵第七师3000忖H的特遣队被志愿军全部消灭,第31团的团旗被缴获。这是在朝鲜志愿军第27军创造的一次歼灭美军一个建制团的范例。”
Col. McLean 在29日早晨就已经失踪了,此时指挥官是Lt. Col Don Faith;而且第31 团是陆军单位,不是陆战队。连这么最基本的资料都搞错,绝不会是什么英国牛津战略学家的作品。
这时Faith 带部队突围撤退时只剩下30辆卡车,全都塞满了伤患,以1辆自走高射炮车前导,完全没有坦克。他们的纵队在路上被阻击,哪来的“双方阵地”?而且所谓歼灭全建制团是中国宣传说法,算算上面也该知道,在新兴里的是第31团3营、第32团1营、第57炮兵营,哪来建制团?更何况伤患。
单从文字上看,这个“英国人”的中文也太溜了,修辞和口气完全是“中国式”的,而西方人一般不叫“志愿军”,而叫“中国军队或中共军队”
另外,这个文章4、5年前就有了,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冒出来,叫月经贴一点也不过分。有人查过,英国牛津大学的“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根本没有这么个作品(网络时代,牛津大学的网站很好查,而且那里也有不少中国留学生)。
其实这个文章节选自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最早是个自称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贴的,然后又成了英国华裔专家,最后成了子虚乌有的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作品。
这种垃圾太多了,从“西点学雷锋”,到“西点军校教员谈韩战“、到”美国不敢拍韩战的电影“,这种编个老外拐个弯自己夸自己从骨子里透着心虚和龌龊。
另外,网络上的所谓外国人描述中国发生或参与事件的文章,凡是翻译得极顺溜而又没有英文原文,百分之九十九是假的。
“....................二十七军创造的一次歼灭美军一个建制团(美七师三十一团)的范例。”-----------------完全是冒名伪造、公然杜撰假史的范例。就连该军自己的史料中也并无全歼美整建制团之说。大跃进式自欺欺人的浮夸、文革式豪言壮语的煽情,误导了两代中国人,让他们吃尽令人难忘的苦头。如今引史为镜,就是要正视史实,撇清不实。以利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将来更好发展。
我曾经也相信这些伪作.我个人感受是:从情感上我愿意接受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具战斗力的军队,总之,中国的一切都是领先的.所以对这些伪作的内容我有一种下意识就接受的冲动,但理性告诉我,那是虚幻的,要接受事实,只有接受事实,才是现实的。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0-12-22 11:34
这是几年前战史沙龙网站一些网友讨论、揭露这篇伪造帖子的连续贴,有一个网友结集后发出来。
现在网友LIHGT进一步揭批:
"Decisive Battl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之类的军普书籍,在有限篇幅内要涵盖相当多战事,通常都不会很深入或很精细。这类的书大都介绍约20个战事上下,此书仅348页,平均一个战事约17页。而且书也不大,长25公分,即16开本,能放的内容有限。而由於是军普,多半每个战事都要花相当篇幅介绍背景战略环境状况,真正能着墨於战斗的极少,绝对不可能有如顶楼的详细战斗内容,所以顶楼不可能是来自此书的译文。
所以,整个伪冒的过程应该很清楚了。这里有两个伪冒。
一是顶楼的文章在网路上被伪称为罗伯特?欧尼尔的作品。
此文原本是三名中国作者合写,刊登於《世界航空航天博览》2002年 第6及第8期的“雪白血红——志愿军长津湖之战” 由於是中国作者,又未叁考美军资料,完全照中方资料照本宣科,才会有我以前分析过的,如200多辆坦克、麦克劳恩30日还在、空投伞兵、土耳其兵在东线等明显错误。这文章在网路上很早就被伪冒成罗伯特?欧尼尔的作品,可能是一些无知愤青的有心或无心之失。
二是"雪白血红——志愿军长津湖之战 "的三名中国作者的伪冒引用罗伯特?欧尼尔的话。
根据上面链节的资料,罗伯特?欧尼尔写的是"清川之战"(The Chongchon River),收在"Decisive Battl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中,有关第二次战役西线清川江的战斗,而跟东线的长津湖之役无关。可能这三名作者为了吹捧他们写的长津湖文章,把"清川之战"改一个字成"清长之战",把罗伯特?欧尼尔评论清川之战的文字引用在长津湖之战上。这改动虽小,其明知故犯的伪冒之心却是昭然显着,而且更进一步引起了(一)中无知愤青的伪冒。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0-12-22 11:41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0-12-22 11:46 编辑
原来的原作:
[attach]38831[/attach]
双重伪冒。
[attach]38828[/attach]
[attach]38829[/attach]
[attach]38830[/attach]
萝伯特?奥内尔在此篇"清川江之战"(The Chongchon River)都在讨论清川江之战的前因以及战略後果,对战斗内容轻描淡写。全文从290页到303页共14页(内文12页半,到302页半,後面是注释),在第298页中间还在说沃克在11月17日定下攻击日期,提到作战经过仅仅短短3页。全文中"长津湖"仅在第295页出现过一次,提到11月上半九兵团三个军12个师前来支援13兵团,欲集中攻击长津湖及赴战湖附近第10军的侧翼。
三名中国作者的伪冒极为恶劣,不但把奥内尔对「清川(江)之战」的持平结论选择性引用,更把这与长津湖无关的评论移花接木为「清长之战」,用来吹捧自己到处乱抄的误谬之文,这种心态实在让人摇头。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