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中国妈妈悍母教育遭美热议 美媒担忧下一代被中国击败 [打印本页]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1 05:45     标题: 中国妈妈悍母教育遭美热议 美媒担忧下一代被中国击败

环球网记者王欣报道,近几年来,“中国妈妈”一词在美国教育界当中渐渐成为一种象征,用以指代那些对子女管教严厉甚至苛责的家长。日前,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Amy Chua)在她的著作中描述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中国母亲的教育之道,解读“中国妈妈”为何会成为“悍母”的代名词。该文一出,立即在美国媒体中引起了热议,有媒体认为教育环境的差异将使中国的下一代击败美国。

  美国《华尔街日报》于1月9日全文刊载了这篇蔡美儿教授在其著作《虎妈妈的战歌》中收录的文章。该文章指出,很多美国人对中国家长的教育模式感到好奇,想知道他们如何培养出那些能在很小的年纪就解出世界级数学难题,或是用钢琴弹奏高难度乐曲的“神童”。“中国妈妈”的最重要元素,就是她们不像美国家长那样将孩子想得无比“脆弱”、永远用支持和赞誉的口吻训子。中国母亲们认为子女天生就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因此常常用斥责甚至威胁的方式对他们施压。

  蔡美儿在文章中表示,虽然自己的两个女儿是美国人,但她一直秉承着“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对待她们。蔡美儿严格禁止两个女儿在外面过夜、过多地看电视或玩电脑,并要求她们从小练习小提琴和钢琴、在体育和戏剧之外的每一门课程中拿到A的成绩。如果女儿在学习或练琴时遇到困难,她会严加责备并督促她们努力。文章指出,这种教育模式可以算是“中国妈妈”的真实写照,一些身在中国的“中国妈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章还称,“中国妈妈”可以对女儿直言不讳地说“嘿,胖丫头,你该减肥了”。在面对这个话题时,西方的母亲们一定会再三斟酌,尽可能避免提及一切和“胖”有关的字眼,用婉转和尊重的语言去表达。然而,这些西方妈妈的女儿们可能仍然沉浸在暴饮暴食中无法自拔,最终陷入严重的健康危机。

  蔡美儿的这篇文章目前已被数十家美国媒体转引,不少媒体还专门针对此文发表了评论。《赫芬顿邮报》评论说,中国父母总是相信他们知道“什么对孩子是最好的”,他们会用自己的决定盖过孩子自身的需求和想法。这种苛责并非虐待,而是一种“爱的表现形式”。当然,“中国妈妈”的训子模式并不是所有中国母亲的通性,也不意味着美国母亲就不会这样做。

  美国知名网站“Businessinsider”则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何中国家长比美国家长强”的文章,感叹“中国妈妈”们的严厉。该文章指出,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表现优秀、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那么中国的母亲们无疑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中国家长的严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与美国家长的溺爱与温和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不难想象终有一天美国要在世界的竞赛中被中国击败。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1 05:46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11-1-11 08:12 编辑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

Can a regimen of no playdates, no TV, no computer games and hours of music practice create happy kids? And what happens when they fight back?
•         
By AMY CHUA

A lot of people wonder how Chinese parents raise such stereotypically successful kids. They wonder what these parents do to produce so many math whizzes and music prodigies, what it's like inside the family, and whether they could do it too. Well, I can tell them, because I've done it. Here are some things my daughters, Sophia and Louisa, were never allowed to do:
• attend a sleepover
• have a playdate
• be in a school play
• complain about not being in a school play
• watch TV or play computer games
• choose their ow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 get any grade less than an A
• not be the No. 1 student in every subject except gym and drama
• play any instrument other than the piano or violin
• not play the piano or violin.
I'm using the term "Chinese mother" loosely. I know some Korean, Indian, Jamaican, Irish and Ghanaian parents who qualify too. Conversely, I know some mothers of Chinese heritage, almost always born in the West, who are not Chinese mothers, by choice or otherwise. I'm also using the term "Western parents" loosely. Western parents come in all varieties.
All the same, even when Western parents think they're being strict, they usually don't come close to being Chinese mothers. For example, my Western friends who consider themselves strict make their children practice their instruments 30 minutes every day. An hour at most. For a Chinese mother, the first hour is the easy part. It's hours two and three that get tough.
Despite our squeamishness about cultural stereotypes, there are tons of studies out there showing marked and quantifi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when it comes to parenting. In one study of 50 Western American mothers and 48 Chinese immigrant mothers, almost 70% of the Western mothers said either that "stressing academic success is not good for children" or that "parents need to foster the idea that learning is fun." By contrast, roughly 0% of the Chinese mothers felt the same way. Instead,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mothers said that they believe their children can be "the best" students, that "academic achievement reflects successful parenting," and that if children did not excel at school then there was "a problem" and parents "were not doing their job." Other studies indicate that compared to Western parents, Chinese parents spend approximately 10 times as long every day drilling academic activities with their children. By contrast, Western kids are more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teams.
When it comes to parenting, the Chinese seem to produce children who display academic excellence, musical mastery and professional success - or so the stereotype goes. WSJ's Christina Tsuei speaks to two moms raised by Chinese immigrants who share what it was like growing up and how they hope to raise their children.
What Chinese parents understand is that nothing is fun until you're good at it. To get good at anything you have to work, and children on their own never want to work, which is why it is crucial to override their preferences. This often requires fortitude on the part of the parents because the child will resist; things are always hardest at the beginning, which is where Western parents tend to give up. But if done properly, the Chinese strategy produces a virtuous circle. Tenacious 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 is crucial for excellence; rote repetition is underrated in America. Once a child starts to excel at something—whether it's math, piano, pitching or ballet—he or she gets praise, admiration and satisfaction. This builds confidence and makes the once not-fun activity fun. This in turn makes it easier for the parent to get the child to work even more.
Chinese parents can get away with things that Western parents can't. Once when I was young—maybe more than once—when I was extremely disrespectful to my mother, my father angrily called me "garbage" in our native Hokkien dialect. It worked really well. I felt terrible and deeply ashamed of what I had done. But it didn't damage my self-esteem or anything like that. I knew exactly how highly he thought of me. I didn't actually think I was worthless or feel like a piece of garbage.
As an adult, I once did the same thing to Sophia, calling her garbage in English when she acted extremely disrespectfully toward me. When I mentioned that I had done this at a dinner party, I was immediately ostracized. One guest named Marcy got so upset she broke down in tears and had to leave early. My friend Susan, the host, tried to rehabilitate me with the remaining guests.
The fact is that Chinese parents can do things that would seem unimaginable—even legally actionable—to Westerners. Chinese mothers can say to their daughters, "Hey fatty—lose some weight." By contrast, Western parents have to tiptoe around the issue, talking in terms of "health" and never ever mentioning the f-word, and their kids still end up in therapy for eating disorders and negative self-image. (I also once heard a Western father toast his adult daughter by calling her "beautiful and incredibly competent." She later told me that made her feel like garbage.)
Chinese parents can order their kids to get straight As. Western parents can only ask their kids to try their best. Chinese parents can say, "You're lazy. All your classmates are getting ahead of you." By contrast, Western parents have to struggle with their own conflicted feelings about achievement, and try to persuade themselves that they're not disappointed about how their kids turned out.
I've thought long and hard about how Chinese parents can get away with what they do. I think there are thre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parental mind-sets.
Newborn Amy Chua in her mother's arms, a year after her parents arrived in the U.S.
Weigh in
Amy Chua will answer readers' questions Thursday on Review's new blog, Ideas Market.
Write to: [email protected].
First, I've noticed that Western parents are extremely anxious about their children's self-esteem. They worry about how their children will feel if they fail at something, and they constantly try to reassure their children about how good they are notwithstanding a mediocre performance on a test or at a recital. In other words, Western parent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children's psyches. Chinese parents aren't. They assume strength, not fragility, and as a result they behave very differently.
For example, if a child comes home with an A-minus on a test, a Western parent will most likely praise the child. The Chinese mother will gasp in horror and ask what went wrong. If the child comes home with a B on the test, some Western parents will still praise the child. Other Western parents will sit their child down and express disapproval, but they will be careful not to make their child feel inadequate or insecure, and they will not call their child "stupid," "worthless" or "a disgrace." Privately, the Western parents may worry that their child does not test well or have aptitude in the subject or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curriculum and possibly the whole school. If the child's grades do not improve, they may eventually schedule a meeting with the school principal to challenge the way the subject is being taught or to call into question the teacher's credentials.
If a Chinese child gets a B—which would never happen—there would first be a screaming, hair-tearing explosion. The devastated Chinese mother would then get dozens, maybe hundreds of practice tests and work through them with her child for as long as it takes to get the grade up to an A.
Chinese parents demand perfect grades because they believe that their child can get them. If their child doesn't get them, the Chinese parent assumes it's because the child didn't work hard enough. That's why the solution to substandard performance is always to excoriate, punish and shame the child. The Chinese parent believes that their child will be strong enough to take the shaming and to improve from it. (And when Chinese kids do excel, there is plenty of ego-inflating parental praise lavished in the privacy of the home.)
Second, Chinese parents believe that their kids owe them everything. The reason for this is a little unclear, but it's probably a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 filial piety and the fact that the parents have sacrificed and done so much for their children. (And it's true that Chinese mothers get in the trenches, putting in long grueling hours personally tutoring, training, interrogating and spying on their kids.) Anyway, the understanding is that Chinese children must spend their lives repaying their parents by obeying them and making them proud.
By contrast, I don't think most Westerners have the same view of children being permanently indebted to their parents. My husband, Jed, actually has the opposite view. "Children don't choose their parents," he once said to me. "They don't even choose to be born. It's parents who foist life on their kids, so it's the parents' responsibility to provide for them. Kids don't owe their parents anything. Their duty will be to their own kids." This strikes me as a terrible deal for the Western parent.
Third, Chinese parents believe that they know what is best for their children and therefore override all of their children's own desires and preferences. That's why Chinese daughters can't have boyfriends in high school and why Chinese kids can't go to sleepaway camp. It's also why no Chinese kid would ever dare say to their mother, "I got a part in the school play! I'm Villager Number Six. I'll have to stay after school for rehearsal every day from 3:00 to 7:00, and I'll also need a ride on weekends." God help any Chinese kid who tried that one.
Don't get me wrong: It's not that Chinese parents don't care about their children. Just the opposite. They would give up anything for their children. It's just an entirely different parenting model.
Here's a story in favor of coercion, Chinese-style. Lulu was about 7, still playing two instruments, and working on a piano piece called "The Little White Donkey" by the French composer Jacques Ibert. The piece is really cute—you can just imagine a little donkey ambling along a country road with its master—but it's also incredibly difficult for young players because the two hands have to keep schizophrenically different rhythms.
Lulu couldn't do it. We worked on it nonstop for a week, drilling each of her hands separately, over and over. But whenever we tried putting the hands together, one always morphed into the other, and everything fell apart. Finally, the day before her lesson, Lulu announced in exasperation that she was giving up and stomped off.
"Get back to the piano now," I ordered.
"You can't make me."
"Oh yes, I can."
Back at the piano, Lulu made me pay. She punched, thrashed and kicked. She grabbed the music score and tore it to shreds. I taped the score back together and encased it in a plastic shield so that it could never be destroyed again. Then I hauled Lulu's dollhouse to the car and told her I'd donate it to the Salvation Army piece by piece if she didn't have "The Little White Donkey" perfect by the next day. When Lulu said, "I thought you were going to the Salvation Army, why are you still here?" I threatened her with no lunch, no dinner, no Christmas or Hanukkah presents, no birthday parties for two, three, four years. When she still kept playing it wrong, I told her she was purposely working herself into a frenzy because she was secretly afraid she couldn't do it. I told her to stop being lazy, cowardly, self-indulgent and pathetic.
Jed took me aside. He told me to stop insulting Lulu—which I wasn't even doing, I was just motivating her—and that he didn't think threatening Lulu was helpful. Also, he said, maybe Lulu really just couldn't do the technique—perhaps she didn't have the coordination yet—had I considered that possibility?
"You just don't believe in her," I accused.
"That's ridiculous," Jed said scornfully. "Of course I do."
"Sophia could play the piece when she was this age."
"But Lulu and Sophia are different people," Jed pointed out.
"Oh no, not this," I said, rolling my eyes. "Everyone is special in their special own way," I mimicked sarcastically. "Even losers are special in their own special way. Well don't worry, you don't have to lift a finger. I'm willing to put in as long as it takes, and I'm happy to be the one hated. And you can be the one they adore because you make them pancakes and take them to Yankees games."
I rolled up my sleeves and went back to Lulu. I used every weapon and tactic I could think of. We worked right through dinner into the night, and I wouldn't let Lulu get up, not for water, not even to go to the bathroom. The house became a war zone, and I lost my voice yelling, but still there seemed to be only negative progress, and even I began to have doubts.
Then, out of the blue, Lulu did it. Her hands suddenly came together—her right and left hands each doing their own imperturbable thing—just like that.
Lulu realized it the same time I did. I held my breath. She tried it tentatively again. Then she played it more confidently and faster, and still the rhythm held. A moment later, she was beaming.
"Mommy, look—it's easy!" After that, she wanted to play the piece over and over and wouldn't leave the piano. That night, she came to sleep in my bed, and we snuggled and hugged, cracking each other up. When she performed "The Little White Donkey" at a recital a few weeks later, parents came up to me and said, "What a perfect piece for Lulu—it's so spunky and soher."
Even Jed gave me credit for that one. Western parents worry a lot about their children's self-esteem. But as a parent, one of the worst things you can do for your child's self-esteem is to let them give up. On the flip side, there's nothing better for building confidence than learning you can do something you thought you couldn't.
There are all these new books out there portraying Asian mothers as scheming, callous, overdriven people indifferent to their kids' true interests. For their part, many Chinese secretly believe that they care more about their children and are willing to sacrifice much more for them than Westerners, who seem perfectly content to let their children turn out badly. I think it's a misunderstanding on both sides. All decent parents want to do what's best for their children. The Chinese just have a totally different idea of how to do that.
Western parents try to respect their children's individuality, encouraging them to pursue their true passions, supporting their choices, and providing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d a nurturing environment. By contrast, the Chinese believe that the best way to protect their children is by preparing them for the future, letting them see what they're capable of, and arming them with skills, work habits and inner confidence that no one can ever take away.
Amy Chua is a Yale Law professor who is also an author and Mother of two great daughters.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1 05:48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11-1-11 08:07 编辑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
   
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游戏,也没有几小时的音乐练习,能让孩子生长的快乐吗?如果孩子反过来不喜欢这些怎么办?





作者:amy chua

       许多人都想知道中国父母是如何抚养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的,不管他们是否愿意做,都能把他们培养成数学天才和音乐神童,就像是由于家庭内部熏陶的一样。好了,我可以告诉他们,因为我做到了。下面列举的是我的女儿索菲亚和路易莎绝不允许做的事情:

&#·在外过夜
&#·看电影
&#·出演校园剧
&#·抱怨没有参演校园剧
&#·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选择自己的业余活动
&#·考试成绩没达到A
&#·除了体育和戏剧外其他学科没有得第一名
&#·除了钢琴和小提琴外学习其他乐器
&#·不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我就是用的这些比较宽松的“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韩国人、印度人、牙买加人、爱尔兰人、加纳人中也有许多非常合格的妈妈。相反,有许多华裔,他们出生在西方,已经不是中国式的妈妈了,出于自愿或者不是。我也用比较宽松的“西方父母”的教育方式。西方父母的方法可谓花样繁多。大部分都一样,甚至当西方父母觉得自己已经过于严厉时,他们也比不上中国父母的严厉。比如说,我的西方朋友认为每天让孩子练习30分钟最多1小时的乐器就已经很严厉了,而一个中国母亲会在第一个小时轻松对待,第二第三小时就会强制孩子来练习。尽管我们的传统文化迂腐不堪,但在抚育子女方面,非常值得拿来研究与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通过对50位西方妈妈与48位中国妈妈的调查显示,其中70%的西方妈妈存在着这两种看法:强调传统的成功对孩子没有好处;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比,接近0%的中国妈妈同意此看法。相反,绝大数的中国妈妈认为他们的孩子是最好的学生,“民主家长作风”,如果孩子在学校里不够优秀,那么就是有问题的,就是父母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对比西方父母,中国父母每天会花10次左右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情况。通过对比,西方孩子更喜欢在体育运动方面发展。

       中国父母认为如果你不擅长做这件事,你就永远不会对它感兴趣。为了得到所有好的东西,你必须去工作,而孩子本身是不愿意去工作的,这就是为什么无视自己的爱好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父母经常要表现的刚毅一些,因为孩子会有所抵触;万事开头难,可西方父母早早就放弃了。如果能正确实施,中国式教育将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强化训练,训练,再训练,训练是优秀的关键性因素。在美国,死机硬背是被瞧不起的。如果有个孩子,在数学,钢琴,棒球,芭蕾舞方面都很优秀。他获得了肯定与赞扬。这样为他建立起了信心,就有了没有兴趣的兴趣。如果父母对孩子更严厉些的话,这个变化过程会很容易。

       中国父母能做的许多事情西方父母都不敢做。曾经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总是给父母捣乱,我的爸爸就用家乡话闽南语说我是“废物”。我已经很乖了,可我还是对我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安和深深的愧疚。但是像那些捣乱的事情并不能打击我的自尊心!我清楚的明白他对我的做事要求是多么高啊!我丝毫不会感觉自己很没用,不会认为自己是个“废物”!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曾经也在索菲亚对我很无理时用英语喊她“废物”。当我在晚宴上提起我对孩子的做法时,我会马上被疏离。有一次,一位名叫马西的客人听了我的说话后,感到非常痛苦不安,还留下了眼泪,并早早的离开了晚宴。我的朋友,苏珊,晚宴的主办者,努力恢复我和剩下的客人的关系。

       事实上,中国父母还能做出许多很难以想象的事情,即使是在西方父母眼里那是违法的事情。中国父母会对他的女儿说:“嗨,胖子,减减肥!”相比之下,西方父母会在女儿身旁走来走去,讨论一些关于健康的话题,并从来不说F字母。而孩子最后还是会暴饮暴食,并产生一个负面的自我形象。(我曾经也看到一位西方爸爸在为他的女儿烤面包时,叫她“美人”。她的女儿后来跟我说那使她感觉自己像个白痴!)

      中国父母可以命令他的孩子考许多A,而西方父母会让他的孩子只要尽力就行了。中国父母会说“你个懒蛋,你的同学们现在正慢慢的超过你呢!”西方父母必须认真处理好孩子们的感受与成就之间的关系,会告诉他们的孩子:不管你多么平凡,我们都不会对此感到失望的。

       我认真的思考了很久:中国父母为什么会心安理得的做出那样的行为。我认为在中国父母和西方父母的心理定势中有三大不同点:

       第一,西方父母非常担心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非常担心孩子在没有做成某事后的感受,所以他们不断的告诉孩子:你曾经在某个测试或某个独唱会上表现的是多么的棒啊!换句话说,西方父母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灵,中国父母不是。他们各自想法都很坚决,所以产生了今天的不同的教育行为。

       比如,孩子得了个负A回家,西方父母会大大的称赞他。中国妈妈会失望的叹口气,问哪里做错了。如果孩子得了个B回家,西方父母仍然会称赞他,只有一少部分会让孩子先坐下,告诉孩子他有些不赞成,但他们会很小心谨慎的不让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他们也不会叫孩子“蠢材”“白痴”“没用的家伙”。私底下,西方父母可能会担心孩子考试考得不够好,或者在学校其他项目中表现的也不够好。如果孩子的成绩一直没有改观,他们会安排时间与学校负责人见面质问其学校的教学方法或者打电话给学校询问老师是否取得教师资格证明。

       如果一个中国孩子得了一个B,也许那永远也不可能发生,那么接下来的就是一场暴风骤雨。震惊的中国妈妈会让孩子来做几十遍乃至几百遍的练习测验,直到他再次得到A。

      中国妈妈要求更好的成绩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本来就能得到。如果孩子没有得到好成绩,他们会认为是孩子没有努力学习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不合格的教育方法,对孩子通常是严格的、惩罚的、羞耻的。中国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足够坚强,能忍受羞辱并从中奋发向上。(如果孩子做的很好,很优秀,那么就会在妈妈们私底下的谈话时会被大大的称赞。)

[url=][/url]

       第二,中国妈妈认为孩子应该感激他们为其做的所有事情。有这种想法的原因不是很清楚,不过很可能是由于子女要孝顺父母的儒家观念,再加上父母也为了孩子做了许多牺牲,这两点相结合的原因吧!(确实,中国妈妈做的很深入,亲自为孩子煮粥,督促练习,时常询问,跟踪。)不管怎么说,中国孩子要花很多时间来服从父母,让父母感到自豪!

       不管怎么说,我不认为多数西方人都认为他们会永久受惠于父母的教育。我丈夫,杰德,实际上就持有与我相反的观点,“孩子不能选择他们的父母”他曾经对我说,“甚至不能决定被出生,是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供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孩子不欠父母任何东西,父母的一生都是为了孩子。”这些话深深的震撼了我。

       第三,中国父母相信他们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所以就无视孩子们的要求与爱好。这就是中国女孩不能在中学交男朋友,孩子不能外出宿营的原因。这也是中国孩子不敢对妈妈说“我在校园剧里扮演了角色,我是6号村民,每天放学后3:00-7:00我还要参加彩排,周六我还需要一辆单车。”上帝会帮助每个努力奋进的中国孩子!

      不要误导我了:那不是中国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只需换位思考下,他们可以为孩子放弃一切。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
[url=][/url]

       这是一个中国式强迫兴趣的故事。露露7岁了,仍然在学习两种乐器,经常弹奏法国作曲家雅克.伊贝尔的一支名为“可爱小白驴”的曲子。曲子写的很好,你可以想象一头可爱的小驴和它的主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的情景。但这对如此年龄的小孩子来说是太难了,因为很难保持在那么复杂的韵律之间不会晕头转向。

       露露做不来。我们给她做工作,演练她那太僵硬的手指,一次又一次。但每次我们把她的手指合在一起时,另一指又变形了,所有的都是分开的。终于,在决定给她教训之前,露露恼怒的表示她将放弃练琴,还不停的跺脚。

      “现在回到钢琴旁!”我命令道。
     “你不能管我!”
     “哦,我能。”

       回到钢琴旁后,露露让我付出了代价。她很不情愿的乱按着着琴键,又突然抢去乐谱,把它撕得粉碎。我把乐谱粘回了原来的样子,并把它放在一个塑料夹里,这样她就永远也不会再毁坏它了。我拉着露露的玩具屋到了汽车旁,告诉她:如果明天不能把“小白驴”弹好,我就把你的玩具一件一件的都捐给救世军。当我听到露露说:你早应该把它们弄走了,为什么现在还在这。我吓唬她说,不准吃午饭,不准吃晚饭,没有圣诞节礼物,没有光明节礼物,不准办生日聚会,两年,三年,甚至四年。当她仍旧弹错时,我对她说:你这样做只会使自己更狂躁因为你内心告诉自己你弹不好。我让她不要再懒散,懦弱,任性和自卑。

       杰德把我叫到另一边。他说不要再羞辱露露了——即使我根本没有那么做,我只是在给她动力,他不认为恐吓会对露露有所帮助。他还说,也许露露根本不需要这项技能——她的的协调力不够好,“你认为我说的对吗?”
      “你这是对她没有信心。”我警告他说。
      “这真荒谬!我当然对她有信心!”杰德轻蔑的说道。
      “索菲亚在她这个年龄的时候,就能弹好那个乐谱了!”
     “但是索菲亚和露露是不同的人!”杰德指出。
    “不,不是这样的。”我瞪着眼睛说道,“每个人都有天赋的,即使孤儿也有他的才能。好,你不用动一根手指,我去教她直到她会为止,我愿意做那个恶人!而你会成为他们崇拜的那个人的,因为你教她们薄煎饼还带她们去参加美国佬的活动。”

       我挽起袖子,走到露露身边,对她使用了各种武器和策略。我们一直练习到了吃晚饭的时间,这时,我仍旧没有让她停下,不准喝水,不准去洗手间。整个房间变成了战场。我不再大喊大叫,但我仍然在那里看着她消极的练习着。我也曾一度怀疑过我的做法。

       终于,那种令人沮丧的气氛消失了,露露做到了。她的手能够协调的在一起弹奏了——左手和右手各自泰然自若的弹着。

      露露和我同时觉察到了成功的来临。我深出了一口气。露露又毫不犹豫的弹了一遍。这次更加自信,更快,更能抓住节奏了。过了一会,她开始变得笑盈盈的了。

     “妈妈,看,这太简单了!”她想再多弹几遍,舍不得离开钢琴。那天晚上,我让让她和我睡在了一起。我们依偎着拥抱着,彼此之间再没有隔阂。当她在几个星期后的独奏会上弹奏那首“小白驴”时,家长们都跑过来对我说:“露露表现的多么棒啊!她太厉害了!”

       从那以后,杰德也对我赞加不已。西方父母很担心孩子的自尊,但是作为父母,你对孩子的自尊做的最坏的事情就是让他们丢失自尊。虽然那样做很无礼,但是能建立他们的信心,比让他们自己去想自己更适合做什么要好的多!

[url=][/url]

       市场上的许多书,描写的亚洲妈妈们都是一个诡计多端,无情,压榨,漠不关心孩子真正兴趣的形象。在他们的眼里:中国父母盲目的认为他们很关心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比西方人愿意牺牲更多,表面看起来很会和孩子沟通让他们走出困境。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所有的好父母都想为孩子做到最好,只不过中国父母是用了另外一种不同的观念来实施的。

        西方父母努力做到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追求自己想要的,支持他们的选择,给予积极的暗示和培养环境。相比之下,中国父母认为保护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为将来做好准备,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是有能力做好每件事的,帮助他们获得某项技能,好的工作习惯和自信,这是其他任何人都夺不走的。

——Amy Chua,耶鲁法学院教授,著有《帝国时代》,《燃烧的世界 - 自由经济和民主的输出是怎样繁衍出种族仇恨和环球不安的》。这篇文章摘自她的《凶妈妈的育儿经》,企鹅出版社(美国企鹅集团下属企业之一)周二将出版。Copyright © 2011 by Amy Chua.

作者Amy Chua是一个妈妈,她本人算是ABC,几个月就随父母到了美国,她有两个女儿是混血儿,她本身是耶鲁大学的法学院教授。在这篇整整两版面的文章当中,她很厉害的比较了“中国妈妈”和“西方妈妈”,她女儿从小被逼着练钢琴,都很出成绩。文章很长,大家看了有兴趣的话可以讨论一下,我决得大部分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推的很厉害,对孩子很残酷,而她本身作为一个事业和家庭都比较成功的妈妈,她的观点能代表一批聪明有能力的中国母亲。
作者: 孬歪甭    时间: 2011-1-11 08:22

* 13 minutes ago
* david zhou wrote:

Those "Chinese Moms" who are not parenting their children with Chau's child abusing, communist-dictatorship-style can seek a lawyer to have class action for damaging their reputation. She wrote book to earn money at the cost of your reputation.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 ... icleTabs%3Dcomments

作者: heisfool    时间: 2011-1-11 09:39

在下有个美国华裔表弟,年年国际象棋州积分排名前四,今年10th grade,参加去年下半年的PSAT,半个月前出了成绩,234分(满分240,212分以上就算99/100)。 作为一个国内三本民办大学的大学生,我感到鸭梨很大。

是天才吗?其实不是,都是被家长逼出来的,暑假在我舅舅家住了一个月,每天晚上准时各种咆哮,表弟各种哀嚎~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1 10:17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11-1-11 10:24 编辑

“暑假在我舅舅家住了一个月,每天晚上准时各种咆哮,表弟各种哀嚎~”,而且还当着他人(heisfool小弟)的面。

我工作的公司是制造业,没几个大学生,可是我知道好几个很有能力的工人,他们不愿意上大学。8小时工作完了,打猎、种地、修汽车,宣教等等。只干自己喜欢的事,这也是一种活法。我办公室还有个同事的儿子很优秀,成绩都是A,但就是喜欢开拖拉机种地。现在是冬天,买了辆卡车,专门帮人拉陷在雪地里的车。也不讲价钱,给多少都可以。(一般是20美元一拉)。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1 10:30

暑假也就是几个月的事了,建议heisfool兄多和老美们一起干点事。找个教会(不要邪门的),暑假帮人干义工也很好。
作者: 蚂蚁兵团    时间: 2011-1-11 10:48

没能力把这个问题说出个ABC来。
作者: tian295    时间: 2011-1-11 11:14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工作和生活、成功和失败、你追求怎样的快乐和幸福!
期待更多的议论。
作者: David    时间: 2011-1-11 11:23

这个题目值得议议。虽然不是所有中国父母都这样,但和美国父母养育方式和理念比较,确实点到了一些重要文化差异。优劣问题,度的问题,则比较微妙,不是非黑即白。
作者: 孬歪甭    时间: 2011-1-12 11:43

美国“虎妈”激起千层浪 “中国妈妈”也震惊(图) 世界日报

蔡美儿2008年在「概念艺术节」上讲述超级强权的崛起与陨落。(取材自网络)

耶鲁法学院华裔女教授蔡美儿8日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极富争议的专栏文章,两天来同时在西方读者与华裔社区中激起千层浪。这篇名为「中国母亲何以更优越」(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的文章,用直白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子,试图告诉美国读者,华裔母亲虽然对子女更苛刻,但确能给他们更成功的未来。
蔡美儿自称「虎妈」,但她的自豪感却没让许多华裔母亲们感到「被代表了」,甚至表示「震惊和难以置信」。一位华人网友写到:「看了半天没明白作者是在反讽,还是在论证她的标题」。另一些华人则批评,「文章在制造刻版印象(stereotype)」。

文章尝试回答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玩伴日、没有电视、没有计算机游戏的生活准则,加上数以小时计的钢琴练习,能不能创造快乐的小孩?如果他们反抗怎么办?」。

蔡美儿的两个女儿露易莎(Louisa)和苏菲亚(Sophia)的成长经历就是如此,「露易莎和苏菲亚从不许在外玩过夜,没有玩伴日,不许参演校园剧,不许抱怨,不许参演校园剧,不许看电视和打电玩…,不许拿A以下的成绩,除体育意外,不许拿不到每一门课的第一,不许玩钢琴和小提琴外的任何乐器」。但露易莎和苏菲亚真的做到了以上种种「苛求」,苏菲亚还成功于2007年在纽约卡内基中心登台表演,这让蔡美儿非常自豪。

她也表示西方父母是否过度照顾子女的自尊心,「事实上,华裔父母敢做许多西方父母难以想象,但是合法的行为。华裔母亲可以对女儿说:『嘿,小胖妞,该减肥了!』但西方父母只敢小心翼翼,但不得要领地试图表达这样的想法」。

华尔街网站上,这篇极富争议的文章在48小时内得到了近2200位读者的评论回应。许多评论表示他们并不认同蔡美儿的理念。但网站的读者投票结果却显示,60.7%(3151人)认同严厉的东方家庭教育方式,39.3%(2039人)认同宽容的西方方式。

蔡美儿的文章几乎在全部美国华人网站上得到热议。北美华人网网友在转载时,给标题加了「shocked」(震惊的)字样,获得1万2000多人关注。

网友katezhaoying就表示,「非常不喜欢这种stereotype的写法。首先我就不是这样的妈妈,而且也很不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不知道这是 showoff(炫耀)自己培养了多么成功的孩子,还是为了证明中国孩子整体优秀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还有讲作者小时候爸妈在家爆粗口骂孩子的事情,如果孩子本来就敏感,心里没有安全感,还不知道怎样想呢」。另一些更极端的网友则把文章形容成,「恐怖的儿童故事」。

但也有网友表示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位文学城网友说:「她那几条我想过,但一条都没能做到,汗颜。」另一网友也指出,「认同作者,对子女的自尊心来说,父母最大的失败就是让他们放弃;因为没什么比在你失去信念的时候坚持成功更能建立自信」。

在纽约市大(CUNY)工作的台湾女生陈柏均刚刚升任人母不久,同样在思索培养子女的方式。但她在看完文章后说:「很高兴蔡教授的女儿如此有音乐才华,但伟大的艺术家同样需要多愁善感和对世界充满热情。作为一个母亲,我不强求把儿子培养成天才,只希望他不要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
作者: 蚂蚁兵团    时间: 2011-1-12 11:51

楼上的跟贴很有意思,喜欢。
作者: 竹南    时间: 2011-1-12 14:52

我9岁被我爸逼着练过小提琴,还有练字,不让我出去玩,后来到县城上高中时才成功越狱。
结局是,我到现在都讨厌再拿起小提琴(虽然我喜欢听),字也写得一塌糊涂。给我留下最多的感触是:我非常痛恨这样的教育方式。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4 10:55

(转帖)中美妈妈”优势互补

  “中国妈妈”,近些年来在美国教育界渐渐成为一种负面象征,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字眼,一种严格甚至苛责的教育代名词。但是最近网络热传的又一场“中美妈妈”之争却有了微妙的转变。

  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Amy Chua)近日在《华尔街日报》刊载了其著作《虎妈妈的战歌》中的一篇文章。她在文中详细描述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中国妈妈的教育之道,解读“中国妈妈”为何会成为“悍母”的代名词。该文一出,再次在中美网络界引起热议。

  “中国妈妈”的最重要元素,就是她们不像美国家长那样将孩子想得无比“脆弱”、永远用支持和赞誉的口吻训子。中国母亲们认为子女天生就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因此常常用斥责甚至威胁的方式对他们施压,并对儿女的课外活动严加限制。以蔡美儿为例,她规定了诸多“不许”,如不许看电影或出演校园剧”,不许“除了体育和戏剧外其他学科没有得第一名”。相信大许多华裔的母亲都觉得过于严苛。可以说,这样的“中国妈妈”重孩子学习成绩、重纪律,与“美国妈妈”的重身心发展、重自由恰成对照。

  近一个世纪以来,从早期诸多跨洋求学之仁人志士,到当前普通的中国妈妈们,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解读和比较两种教育。

  中美教育孰优孰劣 一段时间以来,但凡谈中美教育必然一边倒、将中国教育斥得一无是处。在美华裔父母,也尝试完全按美国方式去教育孩子,却发现陷入两难。经常被援引的一个例子是,在全美最大的学区洛杉矶学区有5名候选人竞选学区委员一职,《洛杉矶时报》为每个候选人出了一道十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结果有3人做不出来。而这道题的水准,中国的初中生就可以答上来。在美生活的华裔们也经常以这样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证明中国式教育的优势,但是却又不得不承认,美国学生思想的活跃程度、创新能力之强,远非中国学生所能及。曾有美国大型投资公司从中国顶尖大学,挑选了拔尖的学生到美国接受培训,但当这些人投入到实际商业活动时,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与以往关于“中国妈妈“讨论不同的是,这次却有很多美国人对中国妈妈的教育模式感到好奇,想知道他们如何培养出那些能在很小的年纪就解出世界级数学难题,或是用钢琴弹奏高难度乐曲的“神童”。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中美两国都彼此欣赏对方的教育实力:美国人钦佩中国人对数学和地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扎实掌握,而中国人则赞叹美国人对创新和挖掘个人天赋的重视;美国人惊叹于中国培养出的工程师之多,中国人却在纳闷自己工程师多如牛毛,为何无一结缘诺贝尔奖……

  过去的十年,对于中国而言,是迅速崛起的十年;但对于美国而言,却是衰落的十年。特别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的乏力,引起了社会全方位的变革反思。单是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凡是谈及教育议题,必然谈及中国;凡是谈及未来竞争,也必然将中国作为激励国民的靶子。

  美国知名网站“Businessinsider”在一篇题为“为何中国家长比美国家长强”的文章中感叹“中国妈妈”们的严厉。文章指出,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表现优秀、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那么中国的母亲们无疑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中国家长的严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与美国家长的溺爱与温和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不难想象终有一天美国要在世界的竞赛中被中国击败。

  中国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美国一所大学演讲时曾说,中美是两个很远的国度,双方都拿着望远镜对望,中国人看到的是一个放大的美国,而美国人的望远镜拿反了,看到的是一个缩小的中国。

  全球化时代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美两国全方位交流的加强以及华裔在美国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家已经意识到,拿着望远镜对望,不管是正着看还是反着看,看到的都不是一个真实的对方。真正客观、积极的观察方式成为必然选择。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

  不难看出,中美教育的差异比较已经从过去的单向比较演变为当前的双向比较,我们也乐见一个崭新的双向学习局面的出现。中美教育各有优劣,如果能够优势互补,扎实的基础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较为完美的教育方式。但基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教育理念的不同,中美教育要相互借鉴与交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动作。而在美国的华裔父母们,正好生活这两种文化、观念、理念下,或许可以为中美教育的完美结合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4 10:56

美媒称中国毕业生高分低能 赞美国教育优越

  环球网记者谭利娅报道,中国学生在去年一项国际学生竞赛中取得第一的消息给美国带来持续冲击,一些美国人为此开始指责自己国家的教育体制。美国《新闻周刊》1月12日刊登了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学院的访问学者、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高级研究员维韦克•瓦德瓦的文章,他认为,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有一种“自卑情结”,但实际上美国的教育“远远超过其它国家”。

  他写道,去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学生成绩排名第一,而美国却远远落后。这种结果令美国教育受到国内各界指责,甚至有人指责美国老师没把数学课教好。但对此他表示,这种论调都属于“无稽之谈”。他称,中国印度等国的教育的确非常有挑战性和竞争者,但这并不代表美国的教育就落后。他说,在中国和印度这种国家里长大的孩子往往认为教育就是一切,教育会能把人分为“成功和挨饿”两种。所以,他们从早年起他们就非常用功地学习。相比较而言美国孩子的生长条件则轻松很多,他们的家庭作业不如中印的多,能将大把时间用于玩游戏、网上社交中,还会花去大量时间组织聚会。

  他说,这并不像有些“刻板的人”所认为的会让美国教育处于竞争不利低位,相反这些活动令美国的孩子在参加工作时具备了更多优势,包括创新能力等等等。他表示,“尽管中国和印度每年毕业的工程师数目都比美国得多,但是他们却并不能适应工程师的工作,工厂往往还要花费大量的钱对他们再次培训”。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4 10:56

美媒称中国毕业生高分低能 赞美国教育优越

  环球网记者谭利娅报道,中国学生在去年一项国际学生竞赛中取得第一的消息给美国带来持续冲击,一些美国人为此开始指责自己国家的教育体制。美国《新闻周刊》1月12日刊登了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学院的访问学者、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高级研究员维韦克•瓦德瓦的文章,他认为,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有一种“自卑情结”,但实际上美国的教育“远远超过其它国家”。

  他写道,去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学生成绩排名第一,而美国却远远落后。这种结果令美国教育受到国内各界指责,甚至有人指责美国老师没把数学课教好。但对此他表示,这种论调都属于“无稽之谈”。他称,中国印度等国的教育的确非常有挑战性和竞争者,但这并不代表美国的教育就落后。他说,在中国和印度这种国家里长大的孩子往往认为教育就是一切,教育会能把人分为“成功和挨饿”两种。所以,他们从早年起他们就非常用功地学习。相比较而言美国孩子的生长条件则轻松很多,他们的家庭作业不如中印的多,能将大把时间用于玩游戏、网上社交中,还会花去大量时间组织聚会。

  他说,这并不像有些“刻板的人”所认为的会让美国教育处于竞争不利低位,相反这些活动令美国的孩子在参加工作时具备了更多优势,包括创新能力等等等。他表示,“尽管中国和印度每年毕业的工程师数目都比美国得多,但是他们却并不能适应工程师的工作,工厂往往还要花费大量的钱对他们再次培训”。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6 01:08     标题: 华裔“虎妈妈”答读者问(附照片)



蔡美儿(Amy Chua)和她的两个女儿索菲亚(Sophia)和路易莎(Louisa)。

1月8日,《华尔街日报》书评版刊登了蔡美儿(Amy Chua)新书《虎妈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部分节选。这篇名为《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好?》(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的文章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华尔街日报》英文网和Facebook上分别获得4,000多条和约10万条的评论。《华尔街日报》读者向网络版思想集市博客板块提了很多问题,以下是蔡美儿对部分问题的回答:

你认为严格的“东方式”家庭教育最终能帮助孩子成人后获得幸福生活吗?

运用得当的话,绝对可以!我说的运用得当指的是高期望值与爱、理解和家长参与相结合。这是我父母赠予我的礼物,我也希望将它们给予了我的女儿们。我在法学院教过17年书,学生来自各种各样的背景,我见过无数在“严厉的移民”方式教育下长大的学生,他们的家长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尼日利亚、韩国、牙买加、海地、伊朗和爱尔兰等国家,这些学生坚强、大胆、有创造力、有趣,而且,至少在我眼里,和别人一样快乐。但我也知道在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下长大的不快乐的人,他们甚至憎恨父母。教育子女没有简单的公式,也没有正确的方法(顺便说一下,我不认为中国式家庭教育更好,那个标题太过招摇,不是我选的)。我能想到的最佳的实用方法是,爱、理解和懂得你的孩子应该是首要的,无论你来自什么文化背景。节选部分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点,我的书其实并不是一本父母指南,而是一本回忆录,是我的家庭在两种文化中经历的故事,是我如何最终作为一名母亲。书中相当一部分讲的都是我的小女儿13岁开始叛逆后,我做出的放弃严格的“中国式”教育方式的决定。

我的孩子20个月大,我和我丈夫都很喜欢这篇文章。孩子处于幼儿时期你是怎么教育的?

我们的女儿在蹒跚学步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多么不同的做法,也许跟你做的一样:跟她们一起看图画书,带她们出去散步、去游乐场,跟她们猜谜语,唱ABC字母歌和数字歌,最重要的是要依偎和拥抱!我所做的唯一不同的事可能是我总是保证有一个每天对着她们讲中文普通话的保姆或学生,每天至少四到五个小时,周末也不例外,因为我想让我的女儿能懂两种语言。(我想让女儿从母语是普通话的人那里学习,因为我自己的中文方言是福建话,我的普通话有很重的口音。)

你的方法也许适于用天生高智商的孩子,但要求智商没那么高的孩子也达到这种优秀程度似乎很不公平,也很徒劳。我们能做到的最佳选择是要求孩子努力进取,是不是这样?你怎么看?

撇开优等分和金牌的玩笑不谈,(我的书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半开玩笑半挖苦自己的),我不认为分数或成就是中国式家庭教育(至少以我的实践经验来看)的真正本质。我认为中国式家庭教育是帮助你的孩子达到力所能及的最好――通常都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要好!中国式教育是比任何人都相信你的孩子――甚至比他们自己还有信心。这个原则适用于任何孩子,无论孩子的能力如何。我最小的妹妹辛迪(Cindy)患有唐氏综合症,我记得母亲陪着她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教她自己系鞋带,跟她练习乘法表,每天和她一起练钢琴。没人期待辛迪能拿博士学位!但我母亲想让她在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到最好。如今,我妹妹在沃尔玛工作,有男朋友,仍在练钢琴,她最喜欢做的事是为朋友们表演弹钢琴。她和我母亲关系很好,我们都爱她。

蔡女士,你是一个快乐的成年人吗?你觉得你的童年快乐吗?还记得你和父母一起哈哈大笑吗?你希望自己当时能学芭蕾舞或参加高中音乐剧表演吗?

我是被极其严格同时也十分慈爱的中国移民父母抚养长大的,我有着最美好的童年!我记得我经常和父母一起大笑,我父亲是个好玩的人,有很强的幽默感。我当然希望他们当时允许我做更多事情!记得我经常会想,“我去参加个学校舞会到底有什么大不了的”,或者“为什么我不能参加学校的滑雪旅行?”。但另一方面,我和家人在一起度过了快乐的时光(即使到今天,和父母以及妹妹们一起度假仍然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就像我在书里写的,“当朋友们听说了我儿时的故事,他们经常会想象我的童年很痛苦。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在这个奇特的家庭里我找到了力量和信心。我们共同以外来者的身份开始奋斗,我们一起发现了美国,慢慢成为美国人。我记得,父亲每晚都工作到凌晨三点,他太投入了,甚至都没注意到我们进房间。但我也记得,他向我们幸福地介绍墨西哥煎玉米粉卷、sloppy joes牛肉汉堡、冰雪皇后(Dairy Queen)和让人吃到饱的自助餐,更不用说乘雪橇、滑雪、捉螃蟹和宿营了。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男生斜眼瞟我,边模仿我英文单词restaurant的发音边哈哈大笑。当时我就发誓要改掉我的中国口音。但我也记得女童子军和呼啦圈,诗歌比赛和公共图书馆,在美国革命女儿会(Daughte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的写作比赛中获奖,以及我父母入美国籍的日子,那是荣耀的、历史性的一天。”

是的,我是一个快乐的成年人。我绝对是典型的事事追求完美的人,总是风风火火,想做的太多,不习惯乖乖地躺在沙滩上。但我对拥有的一切充满感激:非常支持我的父母和姐妹,世上最好的丈夫,让我乐于讲课和课后交往的优秀学生,还有最重要的,两个很棒的女儿。

现在你和女儿们的关系如何?

我和女儿们的关系很好,即使拿全世界来换我都不愿意。当然,我犯过错,也后悔过,我的书是一个母亲的成长故事,开头的那个人,也就是《华尔街日报》节选部分中的那个人,和这本书结尾的那个人不完全一样。简言之,我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书中相当部分讲的是我决定放弃(但并不是完全放弃)那种严格的移民教育模式。话虽如此,但要让我重来一遍的话,我基本还是会那样做,稍做些调整。我并不是说这对所有人都适用,我也并不是说这种方式更好。但我为我的女儿感到骄傲。并不仅仅因为她们在学校的表现很好;而是因为她们俩都善良、宽容、独立而且个性很强。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和她们都很亲密。我希望永远都能这样。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6 01:10     标题: 云易 “虎妈”的“战斗进行曲”一举打响的社会效应一二三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11-1-16 01:11 编辑

  Amy Chua的书“Battle Hymn of Tiger Mother”的前奏曲文章“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一举打响,书的出版成功将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本人对此人的育女方式极端不齿,但认为她的这一出名之举的后果还是有几分积极的社会意义。

  首先,她的书与文章将向西方社会暴露在中国传统文化(孝文华)中一直潜在着的不被大多数中国人察觉和认同的儿童虐待。*

  虽然象这个Amy Chua一样,很多中国父母都是在以为儿女好的旗子下,在对人性和儿童心理的缺乏认识的心态下,严重地剥夺了中国儿童(包括海外)的童年幸福和人生自由。即使这样的剥夺没有肉体惩罚的参与,也是严重的心理虐待,是在儿女的人格完善的道路上最大的阻碍,是对儿女的自信的最有力的摧毁方式(参见我以前的文章“自尊与自贱”;“童年与自爱”)。

  这个暴露对中国人是好事。因为,我们中国文化的进步,几乎从来不会来自内部,而是全靠外来的冲击。总之万事都要“洋人”说了算。这是很可悲的现象,也是很无奈的现象。

  所以在“家丑”曝光之后应该会有更多的来自外部的批评,导致更多的中国父母接纳西方父母的教育方式,或者至少中西结合。

  其次,Chua的书将会对美国人的儿童教育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美国人“放羊式”的教育现在已经被证明是有很多问题的。过度的娇宠,过度的正面表扬,让儿童对自己的不足没有认识,长大后不是经不起打击就是严重的个人中心人格,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益。这也是美国国情衰退的内因,是美国国力恢复的内患。

  之所以美国人有这样的“放羊市”教育儿女的习惯,是因为美国人普遍相信人的天生才能,忽略后天培养的重要(这和中国人完全忽略天生才能,认为人的事业成功全靠后天培养的认识是刚好完全相反)。Chua的书将向美国人展示“严教”的优势——虽然不能培养出天才,但至少能把凡人培养成人才(或者说机器)。

  自然,美国人是不会走到Chua的极端上去,培养一大批只会弹琴不会作曲的音乐“机器”,但Chua的书会让美国人看到,那么多的中国“神童”,原来不是他们以前认为的那样都是“天生”,而是被逼出来的,所以,很多明智一些的美国人将会用心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收敛自己的娇宠儿女的态度,之后,美国人的人格素质将会渐渐得到提高。

  前面两点都是正面的社会影响。最后,我认为此书的出版,将对Chua的女儿们会有负面的影响。母亲成了名人,可能会给女儿们施加更大的压力。这两个女儿,将是Amy Chua的权力意志的最大牺牲品。也许她们成人后也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认为没有母亲的“付出”,就没有自己的今天。她们有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人生还会有一种更大的满足,是不需要这些外在的学位和地位来支撑的。当然,如果这两个女儿悟性强的话,她们完全有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在美国的多元文化中重建自己的人格,不再重蹈母亲的覆辙。

  *无论有多少中国人否认Amy Chua的代表性,但她的严教方式却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经典教育方式:黄金棍下出状元。这样教育儿女的方式,不仅是在中国大陆,而是在所有的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甚至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作者: 闲云    时间: 2011-1-16 03:19

作为过来人,非常反感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

这两天清谈也在讨论这个主题,很热烈. 克明兄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http://www.talkskyland.com/dispb ... ID=87285&page=1
作者: shen    时间: 2011-1-16 09:24

本帖最后由 shen 于 2011-1-16 10:08 编辑

这不过是一个垃圾华人女人的自白,有必要这么热情的讨论吗

这个女人的虚荣心无比强烈,看看她说的这些话
“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男生斜眼瞟我,边模仿我英文单词restaurant的发音边哈哈大笑。当时我就发誓要改掉我的中国口音。但我也记得女童子军和呼啦圈,诗歌比赛和公共图书馆,在美国革命女儿会(Daughte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的写作比赛中获奖,以及我父母入美国籍的日子,那是荣耀的、历史性的一天”
她是多么强烈的希望摆脱中国人的身份,在她看来,这一切仿佛都是耻辱。
事实上,这种女人多的是,无非是卑微而无骨的劣质华人女人的描白,我根本不相信这位“母亲”的话,这样的中国女人多了去了,为了虚荣,夸张的假话又算什么,此人出书的目的,无非也是赚点名声罢了

此外,附带的讨论也是太搞笑了,美国这些年来的经济不景气,难道和教育相关吗,这太可笑了。压迫儿女,永远得不到儿女的尊重,就算是为了“她好”,但儿女心里清楚得很,那父母的面子可能更重要一点吧

事实上,华人在美国没多少地位。

有人说,美国人的智慧在华人脑子里,因为硅谷有N多的华人。
这话,不过是骗骗无知的中国国内老百姓罢了,实际上依我看,美国人的智慧在犹太人脑子里,华人从事的大多是些工程师的打工角色,真正顶级人才,华人并不多,
比如说决定某个学科学术和工业发展方向的,华人又有几个呢。据说现在华人也有议员,也开了一些公司,不过和犹太人,印度人,黑人相比,不仅不出色,反倒差距不小吧
作者: heisfool    时间: 2011-1-16 10:33

咱们华人开餐馆的能力那绝对是顶级的啊。什么旮旯里,多偏僻的农村地区都能看到中餐馆。你见过印度人,非洲人,阿拉伯人这么孜孜不倦的在美国各地到处开餐馆的吗?
作者: 孬歪甭    时间: 2011-1-16 10:47

调侃一下下:
中国妈妈+她们教育出来的孩子+J20=中国称霸世界(不远的明媚未来)
hurray~~~~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11-1-16 20:14

文章改个题目更吸引人:


中国母老虎打败美国现代化
作者: 蚂蚁兵团    时间: 2011-1-16 20:31

很开心能看到这些转贴,能再多点更好。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7 08:59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11-1-17 09:02 编辑

(转帖) 秦河 “中国妈妈”为啥这样火?

看到讨论有关“中国妈妈”的话题,觉得很有趣,就先看了中文译文,看完后,对原作者蔡美儿的思想倾向实在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讽刺“中国妈妈”还是赞美“中国妈妈”呢?

于是我又拿出过去刨根问底的老方法,在网上调出英文原版,从头至尾看了一遍,自认为基本了解了作者的意图。所以也劝大家都去看看英文,讨论起来可能更对路一些。

首先要搞清这篇文章的受众,是西方世界广大群众,而不是作为咱们少数民族的华人同胞。也就是说,如果这篇文章充满对“中国妈妈”的贬义,肯定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因为西方媒体一直以来对中国和华人都是不怎么说好话的,西方群众也都早就见怪不怪了。

但这篇文章,却从相当的正面,以一种所谓“中国妈妈”现身说法的方式,真正触及了西方广大群众的痛处所在,我认为这篇文章,其实是对现行西方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一种深刻反思行为。


文章中有一个相当篇幅讲述“中国妈妈”怎样教会孩子弹一首钢琴曲的过程,来比较所谓“中国妈妈”和“西方妈妈”在培养孩子自信心方面的区别,刚开始孩子学不会,准备打退堂鼓放弃,而这位“中国妈妈”却锲而不舍,严厉训斥,反复督导,其间“西方爸爸”出来阻止“中国妈妈”的这一“疯狂”行为,认为对孩子的自信心是巨大的打击,“中国妈妈”不为所动,经过多少次的练习,最后孩子终于掌握了弹奏技巧,这孩子激动万分,反复练习不肯停手,晚上还要求和妈妈一起睡。



看完这些,我不禁想起儿子讲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数学考试完,卷子发下来,坐在我儿子后面的一个白人小女孩惊叫起来:“太棒了,太棒了,我考了60分啊”。然后她急切地询问我儿子考了多少, 我儿子很“失落”地告诉他:“错了一道小题,只得了98分。”那小女孩又问了邻座的几个孩子,只要是中国孩子,成绩至少都在80分以上,她几乎都要崩溃了,说:“为什么中国孩子都这么聪明啊?”

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我移民前,那是我还在国内一家美资公司做研发工程师,有一次,从美国来了一个高级经理,是个华人,在美国住了四十多年,他应邀给我们做报告,介绍美国的情况,当时我有两点印象比较深:一个是美国现在只搞金融,高科技,对于传统产业都批发到别的国家,这样,所有的钱都要从美国经手,美国人不用干活,收取佣金就够了。另一个是美国的孩子现在都不爱学习了,因为不需要学习,不需要费力,就能过上享受的生活。

没想到短短十年光景,美国就经历了2001高科技泡沫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两次大的经济危机, 美国的经济基础都差点动摇,至少有些狼狈不堪,这些如果不是我移民出国,亲身经历,还真有些不敢相信呢?现在可以断言的是,过去的坐享其成好日子已经像过眼烟云,好在美国的老底子还是很雄厚,西方的理性反思传统还在,最终也不会差到哪去。

可我对这篇文章所引起的“轰动”,还是有些感慨,看来这西方人民,享受生活的时间太长了,怎么都像是得了健忘症了?像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所谓“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难道还真是孔夫子的发明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常识吗?

我只要举出几个例子,就可说明这种所谓轰动是多么的可笑了。

看过《巴顿将军》电影的人们,应该都记得巴顿是怎样对待他的士兵的,是怎样把一支士气低落的败军,锻炼成一支钢铁雄师的。

看过贝多芬和莫扎特传记的人,应该知道他们的父亲是怎样的严厉吧。

只要看看一些老美国影片,就会被当时那种严厉,严谨的的教育留下很深的印象,最有名的是《出水芙蓉》,那个教舞蹈的老太婆和那个刻板的校长,就是严厉,严酷,挑剔的典型,但就是这样的所谓老古董,对于学生们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出来的舞蹈,确毫不犹豫地打出了最高分。

那时的西方教育一方面是校纪,校规的严明,另一方面在学术探讨上,又是极为宽松自由,鼓励创新发明。真是两个方面都做绝了,而家长的情况,应该是大同小异,欧美的学校特别重视学校与家长的配合,教育的成功,才造就了所谓的西方现代文明。对于他们,真应该是有资格多吃几年的老本啊。

但是现如今,形势比人强,老本也总有吃完的时候。好像经历过危机之后,渐渐的有一股反思的潮流在涌动,从奥巴马到盖茨,都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而这篇文章的引起轰动,也就有了它的社会背景。

我认为,西方和美国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学习一些别的国家,包括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文化中的合理要素,使得他们的教育方式更加有竞争力和合理性。其实他们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反思和学习。实际情况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相反,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教育,才是真正值得深刻反思的。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直到现在,中国的教育现状仍然令人担忧,我觉得,我们对西方教育的核心思想,连一点皮毛,好像都还没有碰到。当然,对我们海外华人的家长而言,需要学习和反思的地方就更多了.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7 09:04

(转帖)Windy2009 回忆我对中美基础教育环境的一些体验

昨天我们单位里几个华人也讨论了AMY CHUA现象,这两个人都是国藤/美藤的毕业生,在国内长大然后留美,都是很努力的人,从小也都是受过传统家教中的皮肉之苦的人。他们也痛恨童年时那种不人道的教育方式。他们也觉得,用美国开放式方法教育下一代比较合理,特别是生活在本地。我们一致赞认为AMY有些极端的同时,也赞同AMY的最后一段话里得内容:

“...respect their individuality, encouraging them to pursue their true passions, supporting their choices, and providing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d a nurturing environment.... preparing them for the future, letting them see what they're capable of, and arming them with skills, work habits and inner confidence that no one can ever take away.”

多年以前,我自己在美国上过小学,初中,高中,所以应该算是熟悉美国公立基础教育,亲身经历过。在中国我也上了几年小学,有过一些比较,我觉得其实总体上美国教育还好,没那么失败,好多美国人各方面发展很全面。很多人觉得美国人不如亚裔成功聪明,其实他们知识显露出的“聪明”的方面不同。他们也很努力得,如果有自己明确得追求也会废寝忘食,这点有过之而无不急,非常的persistent。念书得时候,人家也是经常熬夜。工作以后很多人也是很努力很力图完美的,他们很多做事真的是很有条理一板一眼的,从来不凑合。而且很多好的里面确实是创造力这一方面很强,但是这个创造力是有根源的,也并非天马行空。根源来自于他们开放的吸收知识和独立的思考,自发的产生独立的想法,另外主要是想问题不那么死。其实美国孩子客观思考能力还是相当可以的,当然也也和他们得文化根源有关系。其实东西方的教育理念也反映了传统的哲学信仰等,例如说中国教学注重经验注重累计知识,西方注重直接得客观接触和发现,独立地去运用,各有长处。  

初级教育时得美国孩子笨吗?我觉得他们挺聪明的,知识面也很广。至少从我那个时候做过的一些PROJECTS来看,我真的不觉得美国孩子学写paper和动手能力,表达,还有理性得思考方式都相当不错。我记得好像自己从挺小的时候,好像7年级吧,science课老师留得作业就是有点模仿大人写论文的那个模式,让你选择topic,做research,写章节文字,还来个bibliography,还真挺像那么回事似的,我记得好像当时也就是十二岁吧,就写了一小本有关ecosystem的search project。有时候为了培养学生的叙述故事的能力,还经常让小孩写本像书似的东西,里面还要加上插图,graphic什么的。初中时候就有读文学小说之后得讨论,然后再创一类的作业。

说说人文主义教育:以前在高中有段时间我们学清教徒历史,一学期里,所有人文课程都和这段历史连接,英文课里我们也读了几本清教徒文学,然后QUIZ,讨论,乃至通过绘画来表现,还让学生模拟那个时候得背景写点穿越文字。从这里,这种多元化得引导,使得我这个中国家庭背景的孩子也对新大陆的宗教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历史文学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而是多方面综合地接触了解。例如九年纪英文学沙士比亚,除了看原著,注释,了解历史社会常识之外,还要看一些当时这种艺术形式得知识得文章,了解多方面的相关事物。比如说学习剧场的形成历史,同时代的一些别的文学,当时的美学,建筑,娱乐形式等,以及该类戏剧的发展过程,作者时期的社会等等综合的知识。这都是一些例子。还有学习欧洲文学历史的课程,艺术欣赏等,老师让我们自己选择一副世界名画来临摹,我记得自己临摹的是伦布朗的油画肖像,那个英文老师到处给人看,结果我挺大方,干脆送给他了。  

多元文化教育,社会历史类的教育:其实在多年以前,他们对本土的多元文化也满重视,例如东部中学语文内容也涉及黑人文学,印第安人文学,有很多,内容都挺深刻的。这些文学里面带有很显见的白人的“自省态度”,真的能令孩子们思考很多社会问题。加州课堂上讲亚裔,拉美裔文学等等,可以引导少数族裔学生的自问和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入关注。而这些也同时和另外一些社会科学或者政治课一起学。当我来到加州之后,在中学里学习多元文学的时候,我们要尝试着模仿不同国家的作家,例如social studies学美国的日本后裔的移民历史的时候,我们要让自己好好的体会那些移民的艰辛,要写什么东西,我记得自己当时模仿日本的HAIKU(俳句)的英译诗,用英文写了一首有关侨民的坚韧的HAIKU诗,我草来作为一个象征,我还画了一副水墨画来表达自己。这也许是中国文化的潜移默化,虽然多年不用,但好像做这些还是很自然。也可能是我喜欢亲近中国传统的文化起到的作用,我觉得好像它使得我在面临美国这个大体上Eurocentric 的社会环境里找到一种平衡。  

这些东西对我从小一直到成年人之后的一些价值观问题有较为深刻的影响,真的远超过了一些人对于“美国主流人为了稳固政治地位而摆摆样子”,“强调政治正确”的那种设想,其实官方的东西从某些角度来说还是很有原则性的,大体上我感觉还是坚守他们他们得政治宣言和起初主张的得平等精神。有时候我回忆起来,觉得那个时候的教育影响真的是很深入而且有影响力的。举个例子,那时我会被其它种族歧视,有时黑人还会打我,但是我依然提醒自己不要因此对他们有偏见。面对一些对黑人有歧视的人说的话,我也告诫自己,自己去思考,别盲目地被影响到,要保持一份清醒。可能我是属于比较天真的那类人,一直到今天,我还相信这个国家的理想确实是在实现的过程中,尽管现实中我目睹了很多不公正的和虚伪的现象。

美国的数理教育虽然肯定不如国内的基础那么深,但是也是通过趣味来学习。例如说我们初中的时候就经常玩学具,其中包括教你什么是"potential energy", "kinetic energy"的一个小模型,还有其它一堆做各种趣味实验的东西。当然我们也死记硬背,比如化学物理的一些公式。高中比较advance的数理课程都有cheat sheet-抄着一些经老师过目而且允许的公式。其实我真的觉得周围的外国孩子做试验特别的井井有条,写试验报告也特别的严谨,而且不少孩子都满完美主义的。我当时可能还是比较喜欢数学里面的几何,记得有一次学解析几何,我们老师挺注重动手能力的,就让我们做几个模型,parabolic hyperboloid, hyperbolic paraboloid什么的,中文里好像是称作“抛面物”,有的孩子用铁丝去窝,有个孩子用泡沫所料,反正孩子们都能想的。然后之后好像记得好要写出几个相似公式弄出几个类似的,为了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里面的关系和规律。我觉得从做的过程中就很容易记住他们的几何规律。而且通过这些,让我对数字和形体的结合产生充分的兴趣,也加强了我对几何结构的情趣,他们从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这些变得形体化,这也是一类强化。另外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projects,这些作业又激发创造性又锻炼动手和组织能力,有些还锻炼演讲能力。  

另外我最受益得就是美国的道德教育,它不识普通的说教,而是深入得引导孩子们从一个人非政治非宗教非功利得的又与自己命运紧紧相联的社会角度曲观察,思考,反思。特别是对青少年许多问题得教育,在课程中都非常的注重。面对很多问题不会鼓励“道德批判”,更多的是让孩子们从现实的角度思考,并且很彻底。我体验的美国教育其中一个特别有益于心理和精神健康得东西就是“鼓励”,好多人不信这个,但是长久来看,我真的很受益于多年来我的那些美国老师的鼓励,说实话,对我的自信心特别有帮助。其实说真的,美国的鼓励教育不会让小孩们心理自我膨胀,而是在有一定的精神健康的基础上,可以很带有安全感地客观得审视自己和周围得人,效果是很正面的。其实真的,当你天天正面的态度的时候,你对这些夸你的话已经不觉得有什么新鲜,对鼓励式的教育也早已经习以为常,因而你有个一份内在的安全感,对待别的人和事情也会心平气和,学习,或者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也会很想得开,有一份内发的进取心。

在其它方面,有些美国孩子比较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他们特别坚持自己得立场和想法,而且态度很主动。相比之下,中国孩子学技能,基础知识比较认真而且有耐性,这也是亚裔父母从很幼小的年龄训练出来的。我那时候那个地区中国人很少,同龄的也没几个是从小在美国的,所以没有什么对比。一般如果环境是那个样子的话,这些少数得亚裔孩子就自然而然融入到主体文化中了。那时候的中国也不发达,所以在美华人就没有什么“亚裔建立自己的教育方式”这种看法,大多数人都是随了大流,但是有时容易忽略小孩成长中一些疑惑。 我觉得其实多方面的关心,特别是精神和心理上的关心也非常重要。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7 09:22

(转帖)木愉  虎妈育儿理念和实践的核心是自私和狭隘

最近华尔街日报上登载了一篇文章,标题叫中国妈妈为何高人一筹。现在传播甚远,闹得沸沸扬扬,连美国公共电台今天也采访了作者蔡美儿 (Amy Chua)。这篇文章还是一个美国人推荐给妻子看的。她读了后,连连对那个美国朋友说,她差得远了,根本没有对孩子如此苛刻教育。回到家,她把这篇文章让小儿子读,小儿子一边读,一边挞伐。

我回到家,也读了这篇文章,发现中国家庭大都这样严格教育孩子的,区别只是程度。作者是个中国妈妈,是耶鲁大学的法学教授,有两个女孩。一开篇,她就说,人们都发现中国人的孩子学业优秀,又大都会几种乐器。羡慕之余,会好奇,中国家庭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在作者看来,道理很简单,就是严格的教育。比如她家,有几条规矩,不能看电视,不能玩电子游戏,不能到外面参加过夜聚会,不能得A以下的成绩,不能……在作者看来,学习并不总是带来快乐,只有用强迫的手段,才能让孩子学习。西方家庭的家长总是正面鼓励为主,生怕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而她总是不惜用否定性的字眼激励孩子。在她看来,否定并不会让孩子的自信泯灭,相反,只会催人上进。

晚上带小儿子到体育馆锻炼的时候,我在车里跟他讨论了这篇文章。他对那个母亲的做法完全反对,认为生活要快乐,而生活在那种家庭环境里,不可能快乐。我说快乐总得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撑。如果不好好读书,以后连一份好工作都没有,甚至失业,那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他不同意,说:“没有好工作,也可以快乐。你看好多人并没有好的工作,赚得不多,却也快乐。”我反驳道:“如果没有好工作,连吃住都难保证,哪里还有钱去追求快乐。比如你喜欢玩电子游戏,没有钱,连网都上不了,就无法快乐起来。”

前两天,因为下雪,学校关门,他呆家里。我布置他读一本小说,是我最钟爱的小说家John Grisham写的,叫《The testament》(遗言)。想不到这本书成为了小儿子辩论所使用的论据。他说,这本书里的主人翁是个富人,却一点不快乐。我知道他还没有读完,有心激将他读完。就说:“你才看了个开头,哪里知道人家不快乐?”他立刻言之凿凿,反驳道:“开头就说这个人有很多股票和房产,但是不快乐。最后又说他经常生气,说明他的确不快乐。”看来,他很快地把全书浏览了,把主人翁的大体背景都了解了。我只好说,一般而言,富人要比穷人快乐些,当然不排除个别例外。正如你看到有的穷人也快乐一样。但是穷困潦倒大抵不会为人带来快乐。

其实,我并不完全赞同那个母亲,教育得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有的孩子,你像蔡美儿一样咒骂“垃圾”,他可能会像马一样得到鞭策;有的孩子则可能破罐子破摔,跟父母的期望越来越远;有的孩子则可能离家出走,甚至选择绝路。对孩子得严格,但是也得有度,超过了那个度,也许孩子学业上出类拔萃,却在情商上是个低能儿。

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蔡美儿规定孩子不能参加“school play”(校里的演出?),也不能自己选择校外活动。根据她的其它“不准“规定,我可以大胆地猜测,她不允许孩子花费时间在跟学业和她要求的学习项目不相关的其它活动上,这些活动应该包括公益活动。

中国人在国外很多社区最为当地人诟病的是自我中心,不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不愿意在时间上和金钱上为社区作出贡献。蔡妈妈的育儿实践就有这种嫌疑,都这样育儿的话,华人的下一代只能让周围的人厌恶甚至仇视。孩子们也许在学业上成功了,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但他们也许在做人上却是跛足的,不能德艺双馨,德才兼备,难得为周围的人认同和接纳。

据说蔡妈妈已经已经收到成千上万封指责她的信件,多是指责他虐待儿童。可是今天蔡妈妈在接受美国公共电台采访的时候,还是很自鸣得意。说,不管别人如何批评她的育儿方式,她不care, 只要她的女儿们爱她,就行了。采访人问她:“她们真的爱你吗?”她毫不迟疑地回答:“是的。”

蔡妈妈是菲律宾华裔,出生于美国,从文化上而论,应该是美国人,可从她的文章里看,却看不到一点美国文化的影子。她还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耶鲁法学院是美国政治家的摇篮。培养美国精英的耶鲁法学院教授却居然有这种反美国主流教育理念的理论和实践,也是咄咄怪事。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7 09:39

《虎妈妈的战歌》在亚马逊网站已排销售量第五,在这里是一个热门讨论话题。有些帖子,写的还是很不错的。
作者: why2282001    时间: 2011-1-17 16:53

呵呵,虎妈妈们该无限自豪了。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7 22:26

纵观一下,觉得反对虎妈妈的意见多。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17 22:27

(转帖) 云易:“虎妈”软硬兼施的战术——摧毁孩子的完整人格的最佳手段

虎妈(“Tiger mother”——Amy Chua,)出名之后,不但激起了轩然大波,虎妈的文章和书,也给人以非常矛盾的印象。有人骂她是monster(魔鬼),也有人认为她是花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孩子身上的尽心尽责的好母亲。然而在我看来,她的看似矛盾的表象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一个被自己的父母彻底剥夺了自我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双重或多重人格。

在虎妈出来答记者问时(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7941 ),对问到她的童年快乐与否时,她声称自己的童年是快乐的,声称自己至今都如何喜欢和父母家人在一起,等等。也许,她的这些回答会使很多“西方式”的父母吃惊,因为在“西方式”的父母看来,一个没有自由的童年是不会幸福的。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一个从小就被剥夺了自我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真正的快乐和痛苦——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是以如何才能使别人产生她自己所预计的效果而定的:需要耸人听闻时,他们可以大做痛苦状;需要让人羡慕自己时,又大做幸福样。

虎妈的“这不准”“那不准”的教育方式,几乎垄断了孩子生活中所有的可以自己作主选择的事项。这样的结果,孩子将永远不懂得自己可以有选择的权力(当然“永远”还是因人而异的,少数天生自我强大的人也不一定能被这样的方式摧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最终忘却自己究竟需要什么,从而形成万事都以别人的眼光为转移的生存行为模式。这样的人无论做出多达的社会成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因为所有的这些成就,都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真实自我需要。所以这样的追求,是如饮海水止渴,愈饮愈渴,愈渴愈饮。这也是为何“功利型”人格的人在仕途上永无满足之日的原因。

虎妈还有一招——温情攻势。这比一味的严厉手段在摧毁孩子的人格自我上更有效。因为,在剥夺了孩子的需要之后,在孩子心灵受伤之后,虎妈更张开慈爱的双臂,把受伤的孩子抱在怀中,让孩子体会母爱的温馨。这样的行为,产生的是什么后果呢?对大部分自我天生不够强大的孩子来说,唯一的后果就是:我只有牺牲自己的需要,才能得到母爱,才能得到快乐。于是,为了讨母亲喜欢,为了讨别人的喜欢,这样的人将永远做别人看重的事,说别人喜欢听的话。

所以,像虎妈这样的人,此一时可以把孩子痛打一顿(此处比喻而已,并非指Chua真打了自己的女儿),彼一时又可以把孩子抱在怀中和孩子一块儿痛苦流涕;今朝不让孩子做这做那,明晚又给孩子买回他们最喜欢的东西;今天可以说出危言耸听的言语,明天可以把自己打扮得低调。总之,他们会给被人产生一种很模糊不清,游曳不定的人格印象,让别人不知道哪一“格”是真的她/他。

其实虎妈自己都不知道。她的那个真正的Amy,被她的那个姓Chua的父亲在几十年前就彻底抹杀了。
作者: 蚂蚁兵团    时间: 2011-1-18 08:16

如果变成侮辱谩骂,人身攻击就没意思了。
作者: 孬歪甭    时间: 2011-1-18 10:13

If anyone knows how a dictatorship works, it should be a dictator.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20 00:33

(转帖) 卞薇:华裔虎妈育儿思索

大约两周前第一次读了Amy Chau在华盛顿邮报的文章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为什么中国妈妈是一流的?), 让我联想起曾读到过的另一位虎妈,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妈妈,谭恩美少年时期可谓坎坷,连续两年内她的父亲和哥哥分别因脑瘤不治而去世。她的母亲为了脱离悲痛,带上她和弟弟远离美国,搬到瑞士居住, 那一年恩美16岁。到了欧洲的恩美喜欢门前的阿尔比斯山,更让她开心地是,在美国不受男孩子欢迎的她,到了瑞士成了热山芋,她有很多追求者,其中成为她男朋友的是个吸毒者,恩美母亲命令她与男朋友断绝来往,恩美不听。母亲如以往一样,以死相胁,从小到大,若恩美任性,不愿练习钢琴,不听劝告,母亲会用中文哭喊,“不如我去死好了。”这次也不例外,虎妈先是以死相胁,接着道,“真希望脑瘤死的是你,不是你哥哥彼得。”最后恩美仍然 不听,虎妈索性哭叫道:“I rather kill you! I rather see you die!" (我宁愿杀了你,宁愿看你死。)”边说边锁了门,拿出明晃晃的切肉刀(meat cleaver), 把恩美推至墙角,眼睛闪着野兽般的光,急促地道,"First, I kill you. Then Didi and me, and our whole family destroy!" (我先杀了你,然后弟弟和我,全家一起灭亡。)

可以想象,轻舟读到这儿,同样呼吸急促起来,这篇名为“Confessions(忏悔)"的短文是恩美自传"The Opposite of Fate (命运的反面)"的一篇,恩美花了很大的勇气,将这件真实旧事写了下来。虎妈将刀口对着恩美,10分钟,15分钟,大约更长的时间,恩美终于语无伦次道,“I want to live. I want to live. (我要活,我要活。)”几十年以来,恩美常想,若那一刻她没有为生命祈求,虎妈会与会就一刀下去,结果了她的生命。到了虎妈晚年,恩美终于忍不住问了她这个问题,已经得了老年痴呆症的谭母慈祥地回道,“没有的事,你小时候很乖啊,连打屁股都没有过,一次也没有。”(No, no, no. You always good girl, never need to spank, not even one time. Tan 213-214)

文章结尾让人深思,"How wonderful to hear her say what was never true, yet now would be forever so."(如今听她说这些不真实的话,也将永远不会再有的事,感觉真好呢!)看到这里,轻舟眼睛早已潮湿了。

同样的,这位名字也叫Amy的美籍华裔妈妈,为了塑造女儿成为她的理想孩子,威胁、逼迫道:“如果不弹好钢琴,就把玩具都捐给救世军。。。不准吃午饭,不准吃晚饭,没有圣诞节礼物。。。不准办生日聚会,两年、三年甚至四年。”为了培养她心目中的好孩子,她决不允许孩子们看电影、出演校园剧,不允许孩子抱怨没有参演校园剧,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孩子不可以选择自己的业余活动,考试成绩没有全A。。。如果孩子得了一个B,也许那永远也不可能发生,那么接下来的就是一场暴风骤雨。震惊的中国妈妈会让孩子来做几十遍乃至几百遍的练习测验,直到他再次得到A。读到这里,轻舟震惊了,Amy怎么将自己的育儿经验上升到所有中国妈妈的经验,还美名其曰,“为什么中国妈妈是一流的?”

是的,中国妈妈普遍比美国妈妈更重视孩子的教育,但这样走极端并不多,至少在美国华裔妈妈圈子里不多见。也许在中国,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妈妈不得不让孩子多练习,温故知新,直到取得好成绩。可是美国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孩子可以没有全A,但孩子的综合能力重要的多,这些能力包括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动手能力等。。。只拿全A,不参与社会活动的孩子,普遍很害羞,被称为nerd(木讷无趣的书呆子)。身心健康的孩子是各方面均衡发展,努力学习的同时,也享受生活趣味。

当然Amy的文章也有可借鉴的地方,比如,无论学习还是弹琴,不要轻言放弃,坚持到底,养成良好的习惯,良性循环。。。但出发点却不敢苟同,Amy认为中国父母受儒家思想影响,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所以可以无视孩子们的要求与爱好。。。中国父母不是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只需换位思考,他们可以为孩子放弃一切。。。显然,这种思维对中国人说很熟悉了,中国的孩子必须服从父母,因为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Amy认为即便喊孩子“废物”,孩子也不以为然,中国孩子都有坚强的心灵。总而言之,中国孩子在儒家家长制的熏陶下,成绩要全A,弹奏乐器能力要精湛,还要完全顺从父母。

这种完全服从和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调教出来的孩子,的确是传统的中国好孩子。纵观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管理官吏多数是读书人,换句话说,“书呆子”治国者居多,儒家思想,四书五经是科举考试的命题来源。中国古语有“十年寒窗”,勤学故事有“头悬梁,锥刺股”等层出不穷。儒家科举文化造就了中国学者通过记忆、模仿、苦读书、练习命题作文,考试成绩优异而被选为官吏,所谓“学而优则仕”,而成就“吃了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

而填鸭教育模式下的中国学生缺乏创立自己的思路,或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他们往往是从模仿成功的例子里学习,成绩优秀,但少有创意,音乐方面也不例外,中国有棒打出的音乐演奏天才朗朗,却少有创作乐曲的“莫扎特”。

Amy认为孩子读书好,精通乐器对孩子自信心培养很有益。但真正的自信心源于精神康健,一个在家里没有得到尊重的孩子,也很难在学校或将来社会上,用平等心去尊重别人,也难免过于苛求自己或他人。心灵康健的孩子也许成绩没有全A,但他们有一份内在的安全感,对待他人或困难也多了心平气和,能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看待问题。

虽然赞成Amy的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心,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做好事情,帮助他们获得某项技能,和良好的工作习惯,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确是学习技能和基础教育的好办法;但不应该只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服从、恶语相逼,而是和孩子一起设立界限(boundary)。学生自然以学为主,但适当地看些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也有必要,参加学校活动更是重要,有益孩子们社交能力,服务社区的心态和舞台表演能力的培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力、来自神的天赋、和神赋予的人生目标。但出发点不是让孩子成为家长心目中的骄傲,而是“无论做什么,都应该从心里作,不是为人做,而是为主作。”心灵成长至关重要,因为“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References 参考: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 ... =why+chinese+mother

Tan, Amy. The Opposite of Fate. Penguin Group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http://www.canadameet.com/info/edu/2011/0111/53370.html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20 00:37

(转帖) 云易:“虎妈”,中国父母的一面镜子——兼说儒家的传统意识形态


“虎妈”一炮打响后,对她能否代表中国人的话题,似乎是在她的养女问题优劣之外的另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她本来是菲律宾华侨出身,又在美国长大,根本不能代表中国。虽然她本人也自称她的“中国式”几个字是用得很不严格(loosely),但总体来说,她的文章和书给人的印象还是她认为自己是代表中国人的,所以才有很多中国人为之反思,才有了很多中国人为她的“代表”深感不平。

仔细想来,虽然在中国从来都有“黄金棍下出状元”之说,但在现代的中国家庭中两代人关系的确已经和以前大大不一样了。由于独生子女的出现,很多家庭对孩子非常宠爱(甚至作过了头)。两代人的关系平等健康的也比比皆是。那么,这个现象是不是就证明了“虎妈”的方式不是“中国式”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国式”。就像我们不能根据自己亲眼见过的几个美国家庭就断言什么是“美国式”一样,一部分中国家庭的关系也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家庭模式。那么,什么才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整体特征呢?我认为是在一个民族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即传统的意识形态。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是基督教文化传统,以及科学的自由民主思想的传统(这两种思想在西方社会中既是矛盾的,又是互补的),而在中国,则是几千年都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的单一儒家思想的传统。

如果说儒家思想的实质是为了社会稳定为目的而设计的一整套道德体系,这个体系的社会框架(外在的“硬件”)就是把人定位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和家庭位置中,所谓“三纲五常”。这个社会框架的确立使人永远不能在行为上超出自己的社会(和家庭)位置所规定的行为范畴,是一种人格不平等的等级制。实现这个骨架的道德标准(内在的“软件”),就是孝道。孝道的核心,就是晚辈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比如“红楼梦”中贾政可以对宝玉施暴,而唯一能阻止他施暴的是贾母。如果贾母不出现,贾政就可以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打死而不被惩罚(试想如果贾母是 “虎妈”?!!!)。

孝道的动机,就是通过用一种从人的童年——即人认识的启蒙时期 - 就灌之以“服从”心态的方法,达到使人驯服的目的。孝道是绝对不主张两代人的平等的,虽然儒家经典中也有父母要爱子女的教训,但绝大部分的内容,后人千注万注的没完没了地引经据典的内容,都是教训子女如何服从父母的意志。

这套道德模式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使中华文明在很早时就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结构,成为少数的文明古国之一,但副作用也是巨大的——它几乎泯灭了中国人血液中的个性自我,使“驯服”的性格成为中国人最大的个体特征,也使中国成为在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实行专制统治的国家。

儒家一方面在道德上培养人的驯服,在另一方面又积极倡导一种“人上人”的人生哲学 。所谓“人上人”,就是能够“治人”的“劳心者”。如何才能成为“劳心者”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从而“成器”——成为在社会上有用并有地位的人。“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这个观念的全部精神。

这个观念在具体的实施,是从以“严教”为特征的家长制开始,到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的大中小学校教育(古代的私塾科举制等)为结束。这套教育体系的“正果”,就是把人培养成一方面在思想上毫无独立意志,另一方面在技能上超群的“器”,以便能在社会上成为“人上人”。于是又有了“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说。由于中国社会关系本身就是被笼罩在单一的意识形态下的“治人”与“治于人”的社会关系,这个功利主义的观念在中国人眼中便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自然规律”。“平等”的社会在中国人眼里是不存在的。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只有在社会上成为了“人上人”之后,内心深处从小就被压抑了的“自我”才可能得到释放。所以,在这样的心理(内在的)的和社会(外在的)条件下,功利主义的人生观在中国社会大行其势,不断往社会的高层攀援的人生动机成了天经地义之事。

这,就是“中国式”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家庭关系,就是“中国式”的家庭关系。下一个具体的定义,“中国式”的家庭关系,就是在孝道的支持下,以家长的意志垄断儿女意志为特征的不平等的家庭关系;而“中国式”的养育观,就是不考虑儿女自我需要的“高压型”“灌输型”的养育方式。

其实孔子的个人的思想在这些消极的观念之外还有很多积极的,但他的思想流传在大众意识形态中的这些内容,确实非常保守和落后的(注1)。

作为中国人,根本不需要去读“四书五经”就能把握这个观念的精髓,因为从家庭到社会中国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耳濡目染,只要自己的“异端认识”不是那么成熟和坚定,个人的自我就会被这个环境所淹没。

当然,很多中国人现在都不会严格遵守这一套方法(尤其是“黄金棍”的使用率早已大大下降)。如前面指出过的,当今中国很多父母和儿女关系都是平等健康的。即使在古代,每个家庭也是不一样的。但我个人认为,这些做的好的父母,正是那些没有真正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中国人。这些父母和孩子“平等”,或是出于他们的天性使之然,或是因为开放的头脑使之然(接受外来的思想,从而放弃传统的观念和态度)。而由于这个“天性”和“开放的头脑”并不是中国人独有,而是人的自然属性,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和国家中的(任何一个整体都会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样,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他们的“异己类”),所以,这一部分优秀的妈父母,不但不能被作为“中国式”父母的“代表”,反而更是“中国式”父母的“叛逆者”。

所以,“虎妈”虽然来自菲律宾,但她的思想确实是正统的儒家文化的产物,她本人可能比好多中国大陆的父母都更有资格作为“中国式”父母的代表(注2)。“虎妈”的出名,让一个在“中庸”态度的遮羞布遮蔽下的中国家庭关系得到曝光,使很多人意识到中国传统理念在美国这个自由社会中“出头”之后显得多么不“和谐”(注3)。

的确,爱面子的中国人会感到大受伤害,但这个伤害之后,带来的后果应该是积极的,因为,之所以感到伤害,就是因为认识到事情的荒谬,从而会抛弃之。而只有彻底从中国人的大脑中抛弃这个扼杀人性的家长制,消除这个唯利唯名试图的功利主义观念,中国人的素质才会得到根本的改观。

注1:个人以为,把中国的意识形态的一切落后方面都归罪于孔子并一定符合事实。与其说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思维,不如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选取了孔子为“代表”。

注2:很多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都比今天的中国更加遵守儒家传统,所以很多这些国家的人都普遍抱怨今天的中国不再是以前的中国。

注3:在此笔者绝不是以“美国”为标准,而是以“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等观念为标准。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22 08:18

(转帖) 陈之岳  耶鲁教授育儿回忆录风暴


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蔡美儿新书《虎妈的战歌》,谈她的「中国式母亲」教育引起热议,甚至有人要杀她。蔡美儿两个女儿功课全优,擅长钢琴和小提琴,四岁时已读萨特作品,但小女儿十三岁时反叛,让她反思。

耶鲁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蔡美儿(Amy Chua)最近推出一本谈她如何以「中国方式」养育两个女儿的回忆录《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书出版后并未引起很大的注意,但在《华尔街日报》于一月八日刊登该书书摘并加上耸动的标题《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之后,立即在网络、电视和平面媒体上引发热烈的讨论与争辩,并成为《华尔街日报》电子报点击率和回应最多的文章。读者的反应亦呈两极化,有些反对她的人甚至口出恶言,威胁其生命。

一九六二年生于伊利诺伊州香槟城的蔡美儿祖籍中国福建,先祖辈移民至菲律宾闯天下。其父蔡少棠(Leon O. Chua)从菲国到美国留学,是个著名的电机与计算机专家,现执教柏克莱加州大学,素有「非线性电路理论及细胞式神经网络之父」的美称。蔡美儿有三个妹妹(没有兄弟),一个妹妹是加州史坦福大学教授,最小的妹妹则患有唐氏综合症(Down Syndrome),现在沃尔玛(Wal-Mart)工作,很会弹钢琴,并曾获残障奥运会两面游泳金牌。

蔡美儿从小就功课超人,好胜心极强,不服输,样样要拿第一,自己又积极进取,自幼即深谙「自我管理」之道。读过麻省理工学院,一九八四年以次优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系,一九八七年又以第三优等成绩获哈佛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曾任《哈佛法学评论》执行主编,这是一项令人称羡的职位,竞争者众,只有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始能出任斯职,总统奥巴马即担任过《哈佛法学评论》社长。

蔡美儿法学院毕业后,曾任教纽约大学、史坦福、哥伦比亚和杜克大学等校法学院,亦曾在律师事务所做事,二零零一年加入耶鲁法学院,现为小约翰.达夫(John M. Duff, Jr)讲座教授,专业领域包括国际商业交易、法律与发展,种族冲突,全球化及法律等。蔡美儿在美国出版界和读书界颇有知名度,过去几年出版过书评不恶的两本书,一本是讨论历史上的帝国由盛而衰之因,这些帝国包括波斯、罗马、中国唐朝和元朝、荷兰、大英帝国,书名为《帝国时代:超强国如何成为世界主宰及失败的原因》;另一本书是《燃烧的世界(World on Fire):输出自由市场如何造成种族仇恨和全球不安》。

两极反应始料未及

谈论帝国盛衰和全球化的书并未使蔡美儿变成家喻户晓的作者,只有在《虎妈的战歌》和该书摘要在《华尔街日报》刊出后,一向自视甚高的蔡美儿始「名满天下,谤亦随之」,亦使她的新书顿时洛阳纸贵,大为畅销。但是,读者对她的「中国式妈妈经」的强烈反响和两极反应却是她始料所未及。她自承完全没有想到她对养育女儿的回忆与检讨竟引起万千读者的回响,她说她是以兼具自傲、满足、懊恼和自嘲的心态,回想她抚养和教育两个女儿的经验与过程。读者热烈的两极反应,让她大感意外与兴奋。

蔡美儿的丈夫是犹太裔鲁本菲德(Jed Rubenfeld),亦为耶鲁法学院教授,出版过两本颇畅销的玄秘小说。他和蔡美儿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苏菲亚Sophia,今年十八岁;二女儿露易莎(Louisa,亦叫露露Lulu),十四岁。据报道,企鹅出版社付了数十万美元稿费给蔡美儿撰写《虎妈的战歌》,她在这本书里详述她如何养育和管教两个女儿。她说她禁止女儿做下列事情﹕夜不归宿、看电视玩计算机游戏、自己选择课外活动和表演活动,抱怨没参加学校演出。除了钢琴和小提琴,不能学别的乐器;除了体育和戏剧,样样需得第一。蔡美儿强调,中国父母可以命令子女功课全拿A,西方父母只能要求孩子尽力。蔡美儿说她是以中国方式养育女儿,但因丈夫是犹太人,她们也是在犹太文化和传统中成长。蔡美儿表示她自己一直秉承着「中国妈妈」的方式教导女儿,中国妈妈可以对女儿直言不讳地说﹕「胖丫头,你该减肥了。」西方父母不这么直接而会用比较婉转的方式表达。

蔡美儿规定女儿做的事,绝不通融,亦不打折扣,一定要按她的期待去做,而且要做得很好。老大苏菲亚比较听话,老二露露则具叛逆性,小时候弹一首难度较高的钢琴曲子,老是弹不好,气得露露把乐谱撕掉,蔡美儿用胶带把乐谱黏好、压平,再令露露坐回钢琴旁,露露反抗。母女冲突转趋激烈,蔡美儿毫不让步,她对小女儿说﹕「别偷懒、胆小、任性,亦别装可怜。」她的丈夫劝她算了,蔡不为所动,坚持下去。晚饭后练到半夜,不喝水不上厕所不休息,终于迫使露露练成。两个女儿四岁开始读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文章,苏菲亚十四岁时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表演钢琴独奏,露露在少年交响乐团担任要角,样样功课得A。蔡美儿说,不一定是中国女人才能当中国妈妈,但必须抛弃西方社会中上阶级太过强调孩子「自尊」的理念。

蔡美儿强调,东方式的家庭教育如能配合母爱、理解和家长参与,肯定能帮助孩子长大后过幸福生活。她说,《华尔街日报》书摘标题《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太夸张、招摇,那是他们的编辑做的标题,不是她的意思,而且书摘亦未很好地体现她的观点。蔡说,她的书不是一本父母教育儿女指南,而是一本回忆录,述说她在一个家庭两种文化的经历。书中很大一部分是描述她的小女儿十三岁开始叛逆后,她如何做出放弃严格中国式教育的决定,书里有一半内容是在挖苦她自己。不过,蔡相信中国式教导方式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她说:「我和女儿的关系很好,即使拿全世界来换,我也不愿意。我犯过错,也后悔过。我最后虽放弃严格的移民教育模式,如要重来一遍,我基本上还是会照过去那样做,但会做一些调整。」

不赞同蔡美儿教养方式的读者反应尤其激烈,甚至有人恐吓要她命。但最多的是大骂她,骂她是疯婆子、悍母、辣妈。不少美国妈妈对蔡美儿的教导方式大不以为然,亦不同意中国式教育法优于西方(美国)。有些华裔网民认为中国式家教虽能培养出好学生,但一般华裔及其它亚裔家庭比较不注重领导能力、公共参与及服务社会的养成教育;因此,从事公职(尤其是联邦层级)的亚裔特别偏低。蔡美儿亦提到菲律宾华裔有钱无势,屡遭打压欺负,她姑妈九四年即在菲律宾被自己的菲籍司机所杀,一直没有破案。蔡美儿最近接受NBC电视晨间节目《今天》访问时,主持人开头就对蔡说:「很多人骂你是恶魔(Monster)!」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璧莲(Gish Jen,前台湾省财政厅长任显群的侄女)亦在《波士顿环球报》撰文说,蔡美儿教书写书又要抚养两个女儿,如何做好这些事,着实令人不可思议。「她到底是一个真正的母亲还是一个真正的恶魔?」零五年即有一对姓金韩裔姊妹合写一本类似蔡美儿的书,书名是《全班第一﹕亚裔父母能,你也能》,当时亦曾引起广泛注意。

女儿普通话每天苦练

蔡美儿说她一直要求两个女儿学中国普通话,曾经一天练四、五个小时。她说她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福建口音太重。无独有偶的是,娶华裔女子伍洁芳为妻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纪思道(Nicholas D. Kristof,亚美尼亚裔,夫妻两人曾任时报驻北京特派员,因报道天安门事件获普立兹奖)亦在最近专栏中透露他的两个儿子亦学中文。不久前上海中学生在六十五个国家参加的数学、科学和阅读竞赛中名列三个第一,引起全美教育界和媒体的热烈讨论(美国阅读第十五名、数学三十名、科学二十三名),有些人认为是中国中学教育比较好,但熟悉中国情况的纪思道则认为上海教育一直是在大陆居冠。他表示中国教育素质和内涵最差的是高校,他说是三流的!

中国式教导孩子的方式不一定绝对优于西方或美式,每一个孩子的性向、个性和聪明才智不同,每一个家庭背景不同,中西文化养育子女的观念与方式亦不同。如能融合中西之长,让子女正常发展,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就像蔡美儿所说的融合爱心、理解和参与,即能培养出一个不负父母期待的子女,而无中西之分。近年来,美国学生的表现日益退步,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切,而中国的崛起又使媒体把注意力投射到中国教育上面,他们也许认为中国儒家注重教育与人格培养的特色,才是他们「取法乎上」的模式。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22 08:21

(转帖) David Brooks  中国虎妈蔡美儿是个软蛋


上周初,一大批受过教育的人认定蔡美儿是在找美国社会的麻烦。如你所知,蔡是一位耶鲁大学教授,她发表评论批评美国懦弱、溺爱式的家庭教育。

蔡没让她自己的女儿外出玩耍或留宿,没让她们看电视、玩视频游戏、或参加像手工一类的垃圾活动。有一次数学竞赛女儿拿了第二,排在一个韩国孩子后面,就逼着女儿每晚做2,000道数学题直到她拿回了第一。一次,女儿给她的生日贺卡质量欠佳,蔡拒绝接受,要求女儿重做新卡。又一次,她威胁烧掉女儿所有的玩具动物,除非她出色地弹好一段乐曲。

结果,蔡的两个女儿得全A,赢得了一连串的音乐比赛。

在她的《虎妈的战斗颂歌》书中,蔡猛烈抨击美国式家教,尽管她也自嘲自己极端的“中国”方式。她说美国家长缺乏权威,教育出自以为是、没有被强迫发挥潜能的孩子。

我的电子收件箱上周就收满了激烈的谴责信。蔡抓住了好多人对美国衰落的恐慌心理,瞧这个如此用功的中国人家长(顺便说一句,还有10亿多个她),她的孩子将彻底打败我们。实际上,(蔡不会同意我)她并不反对美国式家教,她是流行的精英式家教的逻辑延伸。她的做法就是美国中上阶层父母高压式的做法,称得上死心塌地的榜样。

批评她的声音有点老生常谈,如说她的孩子不可能幸福或有创造性,她们会成长为有技能、听话的孩子,但没有成就大业的胆量,她在摧毁她们对音乐的热爱,在15至24岁的亚裔妇女自杀率这么高肯定有原因等。

我对蔡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她在溺爱孩子。她不让孩子参与对智力要求更苛刻的活动,因为她不懂什么是和什么不是(智力上的)认知困难。

练四个小时的音乐需要集中注意力,在认知要求方面却远远不及与其他14岁女孩一起过夜。处理孩子间攀比、不断搞好关系、认识社会规范、游刃自我与群体之间的区别——所有这些以及其他社会实践,对认知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任何一节紧张的耶鲁辅导课。

熟练掌握这些艰巨的技能一直是成功的最关键。我们大多数人与别人一起工作,一起工作比分开单干更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与单项赛相比,游泳选手在接力赛时往往互相鼓劲而发挥得更好)。此外,群体的表现与该群体的平均智商没有联系,甚至与群体内最聪明的成员的智商也无关。

麻省理工学院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发现,集体认知表现好的群体是成员善于阅读别人的情绪——表现在轮流发言、流畅地处理各人的意见、善于发觉彼此的意向和长处。

加入一个运作良好的团体很难,这需要你有如下能力,即信任你的亲属圈子以外的人、会阅读人的语调和情绪、了解各人带进同一个房间的心理因素是否合拍。

这组技能学校是不教的,只能从艰苦的经历中获取。这正是蔡保护她的孩子,就知道赶紧让她们回家做作业,而不让她们参与的艰苦实践。

如把课堂学习看作是童年艰辛考验的一个课间休息,蔡会做的更好。她的女儿们从哪儿学习如何处世?她们从哪儿学习使用和应对隐喻?她们从哪儿学习像一个猎人观察地形一样地察言观色?她们从哪儿学习如何检测自己的缺点?她们从哪儿学习如何理解别人的心灵并预测别人的反应?

这些和其他的无数技能只有从非正规的成长过程中获取,如用正规学习垄断一个孩子的时间,他们就发育不全。

因此我并不反对蔡对两个女儿的严教方式,我也真心喜欢她勇敢、发人深省的书,写得比评论所说的更优雅。我只是希望她(的家教)没有如此软弱、放纵,并希望她认识到,在对智力要求的某些方面,学校的食堂比图书馆更能锻炼孩子。同时,我希望她女儿长大后也写书,学会各种技能,更好地预测别人会如何评价她们的书。

http://www.nytimes.com/2011/01/1 ... ines&emc=tha212
January 17, 2011
Amy Chua Is a Wimp
By DAVID BROOKS

□ 《纽约时报》2011年1月17号
作者: shen    时间: 2011-1-22 15:17

本帖最后由 shen 于 2011-1-22 16:37 编辑

每次看到这里,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华人在思想和教育上的落后

别无它言

蔡美儿最大的问题是狭隘,对成功理解上的狭隘,这一点上,她的确就是一个华人。

蔡美儿不无道理,对孩子,仅仅鼓励是不够的,但是这么极端,不能不让人深思。

考第一也好,弹钢琴也好,在教育孩子竞争的同时,并没有教育孩子价值观,你争第一的目的是什么。你的这种教育观,对大多数人有效吗?

典型华人的思想,可能大多还是一种压倒性为目的,将对手压倒,我就上去了,我就占尽上风,我就成了优秀,我就成为了上层社会,这类女人本质上是功利心驱动,她们找些外国人做老公,弥补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在一个专制思维浓厚的国度的确是这样,将对手压倒,并制于死地,体制可以助长你占一辈子的先机,蔡美儿这样“优秀”的华人女性,多得数不清。

但是这样的思维,在外来文化面前未必全有效,华人在海外地位之所以不高,与这种狭隘的文化,不无相关。
作者: 蚂蚁兵团    时间: 2011-1-23 09:31

37# kemingqian

说得精彩,太好了。
作者: 黄馨    时间: 2011-1-23 13:38

本帖最后由 黄馨 于 2011-1-23 13:43 编辑

虎妈的教育方法太过了,但放任式教育也有弊端,两者教育方式后遗症都很大。

教育孩子还是要讲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人都是有惰性的,孩子更加,如果孩子每学一样东西,遇到困难就放弃,大人也顺着孩子,那么孩子将来可能一事无成,并且培养不出坚强的意志,这时需要家长的鼓励,甚至强迫。当孩子在成功中得到赞美、肯定的时候,孩子会激发内在的自我激励机制,当他尝到成功的甜头的时候,就会把学习作为一种主动行为。虎妈教育其实是正反双向的,主要是把握好度,要让孩子能够接受,并且能够肯定对孩子益处大于弊,真心为孩子着想。

我也教过不少差生,很多学生成为差生,主要是行为习惯不好,父母疏于管教,这些孩子本来就比一般孩子慢半拍,缺乏自信,在学校被老师批评的多,就更加自卑,即使老师不批评他们,他们也会从别的优秀孩子的身上看出自己的差距,他们很难建立自己的自信,结果越来越差。

我女儿小的时候,我也是采取顺其自然的教育,读小学时还没看出她和其他孩子的差距,上了中学之后,差距就看出来了。读小学时,我没让她上重点班,就是不想让她学的太累。上了中学之后,我坚决要她进重点班,她不愿意,小孩非常感性,因为重点班里,她的同学不多,不好玩。我没顺她,让她进了重点班,第一次数学考试,她的数学不及格。因为重点班的孩子,很多小学时就读的是重点班,他们一直在读奥数,经常做难题,我女儿根本没读过奥数,所以成绩就差了。

成绩差,她就没自信了,我只好找人给她补课,周末一直去补数学,补了差不多三年,后来她成绩上去了,心里有了底气,学习越学越好。

学习好,她内在的自我激励机制就形成了,上了高中,基本不用我们管,她自己就会主动、自觉地学习。

当一个孩子长期得不到肯定,不能获得成功感的时候,家长是要帮帮他了,如果仅仅是家长不停的鼓励是没用的,还需要其他人的认可,孩子的自信才可能建立起来。
作者: 黄馨    时间: 2011-1-23 14:00

本帖最后由 黄馨 于 2011-1-23 14:02 编辑

我在单位里经常称赞我们几位教物理的男老师,这几个理性的父亲对教育孩子都有一套,也许因为学理工科都比较理性,他们很早就规划好儿女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且教育都很成功。

有位物理老师谈到他“逼”儿子学琴的细节,他儿子初练小提琴的时候,练久了举小提琴的手累就会往下掉,他就拿一个烟头放在孩子的手下,一掉,就会被烟头烫到,就这样逼着他的手不能往下掉。

我说,你这样做,孩子会怨你吗?他说不会,他们父子关系好的很。他是浙江大学毕业的,喜欢在钻研难题。他儿子在家里做作业遇到难题不会做,向他求教,如果此时他在外面和别人吃饭,他会立刻放下碗筷,回家帮他儿子解答难题,解答完之后,再赶回去。

我觉得每一种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很私人化的,有些方式,在我们看来粗暴,人家孩子可以承受,并且也许家长粗暴过后,他们有自己的弥补方式。因人而异,难以普遍化的。
作者: 蚂蚁兵团    时间: 2011-1-23 19:59

楼上黄老师说得很中肯的。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25 02:08

墨农:也谈虎式教育——条条道路通罗马

教育之道加上中美两国的文化比较,真是一个大的无边的题目。《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好》,美国妈妈应该不会服气,中国妈妈应该也会心虚吧。中国孩子学习好是事实,可近代的发明创造大部分是在西方也是事实。教育体制应该是各有千秋吧。中美的教育从小学的教室布置就不同:中国的小学桌子是一排排放好,学生是一排排坐着,美国的小学大部分是学生围着圆桌一圈圈的坐着。

'Honey, would you mind...'是许多美国家长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时的开场白;‘不做完作业,不许出去玩’,是许多中国家长布置任务时的经典语录。听过一故事:一老爹被儿子气到晕,在美不敢发作,哄孩子一起回国度假,下了机场就啪啪刷了两巴掌。-陋习,在美的话,早送警察局了。可有的孩子不懂事,你等他自然开窍也就太晚了,若能打得他开窍应该也是个办法,总比错失良机的好。好比老鹰把小鹰往山下丢,是强迫它学习飞翔;要是等它自愿飞,恐怕要老的飞不动了。

听过一成功人士讲他自己,从小就知道用功,常常是他爸妈催他出去玩,他也不去。遇上‘头悬梁,锥刺骨’的孩子,需要的就不是‘虎’了。许多出身穷苦的孩子,很成功的济身于名牌大学和职场,大部分应该是他们自己努力的成果。他们的妈妈即使‘虎’,也没有多少资源和手段吧。已有网友列举了虎式教育的成功范例:朗郎。记得还看过一类似的拉小提琴的女孩。也有网友列出‘虎式教育失败的例子,感觉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是要‘育’的。所以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最近也看到关于维基网站的创办人从小随着母亲搬了三十几次家的经历。许多父母从不吝惜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想为孩子找到一个好的环境。‘可怜天下父母心’,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是每个父母对好的理解和追求不同,条件也不同。

虎式教育是来硬的,美式教育讲究尊重子女。虽然很怀念可以追着孩子满院子打的年代,可那样的美好时光是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要想打孩子,得先买好机票,回到中国才行,成本太高。寓教于乐,软硬兼施应该更有效。京戏里不是也有唱白脸和唱红脸之分吗?

“条条道路通罗马”,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适合他们的成长道路应该也是不同的。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1-1-25 02:09

虎妈妈给孩子留下终生的创伤

  [译者按]:自从耶鲁大学菲律宾裔美国华人法学教授蔡美儿(Amy Chua)撰文声称中国虎妈妈式的育儿方式比西方的育儿方式更优越以来,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Lac Su先生最近在美国有线电视网发表文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质疑中国式的家教方式。现将该文翻译以飨读者。

  Lac Su先生心理家和TelentSmart 的执行总裁。他2009年出版了自传体的书《“我爱你”是白人的说法》。

  ------------------------------------------

  虎妈妈给孩子留下终生的创伤

  (Goodhelper 翻译)

  我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越南人,他们是蔡女士主张的那种家教方式的典型代表。蔡女士一月八号的文章是根据她的回忆录《虎妈妈的战歌》写成的。在这篇文章中蔡女士断言中国式的严厉家教比西方的方式优越,这招来猛烈的批评。

  在文章发表的当天我就收到了上千的来自亲朋好友和粉丝们的电子邮件。当我终于有空阅读这篇文章时(我白天是不写作的),我一下子就被惊了一个瞠目结舌。诸位看到了吧,在蔡女士这种人的家里长大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啊,虽然我已近四十了,但心里的创伤仍还没有愈合。

  虎妈妈:我就是不让步。

  我相信蔡女士粗鲁武断的家教方式来源于她自己的不幸福。你或许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是我父亲告诉我的。正是我父亲虎式的家教创造出了我用作自己回忆录书名的口头禅:“我爱你”是白人的说法。

  我父亲和蔡女士唯一的不同是蔡女士从没有打过她的女儿(至少据我所知)。

  反正是一样,蔡女士的管教办法就是通过情绪化的心理游戏来管住她的女儿们 ------ 洗脑, 讥讽,反向强化,和逆向心里法。

  通过写《“我爱你”是白人的说法》我学会了如何对付虎爪留给我的创痕。书发行后,我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受过同样创伤的人们。在我整个的年轻年少时期,我的父母都是不失时机地指出我的愚蠢。他们那种极强烈的不顾代价地让我成功的欲望导致的结果是使我像蔡女士的女儿一样失去自尊。我父母特别认为我在学校没有进步。他们坚信我学东西太慢,他们把我的谨慎行事错误地理解为缺乏动力,把我对疼爱的要求错误地理解为不学好的美国小痞子的要求。

  他们认为通过指出我的愚蠢,无关紧要,浪费时空,可以达到刺激我去有所作为。就像蔡女士的女儿一样,不管我做的多好或者多听话,我等父母都不允许我花时间去和朋友们玩儿。他们永远认为我做的不够。

  当心理游戏—甚至体罚—没能使我变得更聪明时,我的父母想到了中国古老的治疗愚蠢的办法。在我上三年级的一个星期六的早上, 他们让我坐在厨房的桌子旁,然后把一块肉丸子大小的粉红色的颤巍巍的肉吧叽扔在我面前的盘子里。我知道它是肉,但不像任何以前吃过的一样。

  这块长方形的肉是牛脑。在以后的一年里我父母强迫我每个周末吃一块。通过这种努力,我一点也没有变得更聪明。

  三年前我们家庭聚会时,我父亲承认了他后悔自己的家教方式,我当时不知道说什么 -- 因为损害已经造成了。

  我同情蔡女士的两个女儿,我能想象她们母女间有一天会有像我和我父亲之间一样的对话的。蔡女士似乎并不怀疑她的虎妈妈教育方式太极端。在我小时,我的父亲也一样不认为他的方式太极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的粗鲁武断应不应该,从来没有想过把我和外界隔离是不是让我学会在外界处事的最好的办法。在他的脑子里,他做的是对的。

  眼下她的家教方式受到公众强烈的质疑时,蔡女士开始辩解说是大家误解了她。她的文章其实是试图发现她的家教方法的错误之所在。

  然而她又在“Today Show”节目中说,如果她能重新再来一次的话,她还会做同样的事。

  这不是一个改过自新的虎妈妈说的话。

  直到看到我成年后以温暧夸赏的方式养育我自己的孩子时,我的父亲才意识到世上还有更好的育儿方式。

  我现在三十多岁了,我敢肯定从表面上看是成功幸福的。我出版了书,我是一个成功的主管,我有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尽管这一切,我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因为我的内心深处已是支离破碎。

  我经历了无数小时的心理治疗,我对自己价值的否定的观念使我不得不依靠酒精来麻木疼痛。

  我本应该追逐梦想,而不是追逐痛楚。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和接受以便培养出自尊。像心理游戏感情摧残和强权控制一样,贬低孩子会使他们感觉自己不值得爱不值得支持。这种感觉会跟随孩子一生。我现在每天仍然想我到底是不是愚蠢。我直到读研究生之前在班上没有举过手,因为我真心地认为像我这样一个傻瓜根本没有值得发言的东西。

  假如我能对蔡女士说一件事的话,我想说的是,我宁愿丢掉我这点所谓的成功去换取没有被虎妈妈留下深深创伤的快乐的生活。

  原文:

  My Chinese father and Vietnamese mother personified the parenting style advocated by Chua. Chua's January 8 article -- based on her new memoir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unleashed a firestorm of criticism for its unabashed assertion that the harsh stereotypically Chinese style of parenting i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West.

  I received more than 1,000 emails from fans, family, and friends the day Chua's article ran. When I finally had a free moment to read the article (writing isn't my day job), I was briefly overwhelmed by a visceral, gushing panic.

  You see, growing up in a home like Chua's was no piece of cake, and although I'm close to 40 now, I still bear wounds that haven't healed.

  Tiger Mom: I'm not backing down

  I believe that Chua's abusive parenting is motivated by her own unhappiness. How do I know this? My father told me so. He's the man whose tiger-infused parenting produced the catch phrase that became the title of my memoir, I Love Yous Are for White People.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Chua's and my father's parenting technique is that Chua never laid a hand on her daughters (as far as we know).

  All the same, Chua's modus operandi is to keep her daughters in check via the emotional mind game -- brain-washing, derision, negative reinforcement, and reverse psychology.

  Writing I Love Yous Are for White People helped me to cope with the wounds the tigers' claws left behind. Since its release I've met countless others who bare similar scars.

  All my young life, my parents were quick to remind me of my stupidity. Their burning desire to see me achieve at any cost resulted in the same belittling imparted by Chua on her daughters. My parents were particularly preoccupied with my lack of progress in school.

  Fixated on the idea that I was a slow learner, they confused my cautiousness with a lack of desire, and my need for affection as the wants of a spoiled American brat.

  In telling me that I was a stupid, worthless, waste of space, they believed they were spurning me on to do great things. Like Chua's daughters, they didn't allow time with friends, and no matter how hard I worked, or how dutifully I obeyed their commands.

  It was never enough.

  When the mind games -- and even beatings -- didn't make me smart enough, my parents resorted to an ancient Chinese "cure" for my stupidity. One Saturday morning when I was in third grade, they sat me down at the kitchen table and plopped a throbbing, round lump of pink flesh the size of a softball onto a plate in front of me. It landed with a splat. I knew it was meat, but nothing I'd ever eaten before.

  The oblong hunk of flesh was a cow's brain, and my parents made me eat one every weekend for a year. I didn't get any smarter from the effort.

  Three years ago, during a family gathering, my father confessed regret about his choice in parenting. I didn't know what to say. The damage had been done.

  I feel for Chua's daughters and imagine they'll have similar conversations with her one day. Chua doesn't seem to wonder if her tiger techniques are overboard, and neither did my father while I was young. He never asked if the abuse was unwarranted, and never questioned whether isolating me from the world was the best way for me to learn how to maneuver in it. In his mind, he had done the right thing.

  Now that her parenting has been subjected to intense public scrutiny, Chua has gone on the defensive, saying that the Journal article got it all wrong and her book is really about discovering the
error of her ways.

  Of course, she also went on the Today Show and said that, if she was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do it all over again, she would, "basically do the same thing."

  Not exactly the words of a reformed tiger.

  Only by seeing me as an adult, taking a nurturing, accepting approach in rearing my children, did my father realize that there is a better way.

  Now in my mid-thirties, I'm sure I appear successful and happy on the surface. I'm a published author, a successful executive, and I have a Ph.D. in psychology.

  In spite of this, my parents' approach failed. I'm torn to pieces on the inside.

  I've been through countless hours of psychotherapy, and my lack of self-worth beckons me to rely on alcohol to numb the pain.

  I should be chasing my dreams, not chasing pain.

  Children need their parents' love and acceptance in order to develop real self-esteem. Belittling children sends the message that they are not worthy of love and support -- as do mind games, emotional abuse, and tight-fisted control.

  This message lasts a lifetime. I still question every day if I am, indeed, stupid. I didn't even raise my hand in class until graduate school because I honestly believed that a moron like me has nothing worthy to say.

  If I could say one thing to Amy Chua, it's that I would trade every last bit of my success in life to live without the deep wounds given to me by a Tiger Mother.
作者: 有爱才有未来    时间: 2011-1-25 13:44

本帖最后由 有爱才有未来 于 2011-1-25 13:47 编辑

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谓“教无定法”,每一个人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也许这种“悍母”教育的方式适合某些孩子,比如蔡美儿的孩子,比如傅聪;
也有很多人是不适合这种教育方式的,他们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下会成长得更好。
但我觉得,不论哪种方式都需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进行。
有些孩子,尽管在父母的“严教”下,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这种成果的背后却深藏着孩子的一颗受伤的心灵。对于他个人而言,这种成果没有什么意义,让他选的话,他宁愿有一个平庸但快乐的人生!
中国的父母,最大的毛病就是自以为知道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自作主张帮孩子决定人生方向。
功利!一切都是功利主义在作祟!……
父母如此“逼子成龙”,是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能立足于社会,不为社会淘汰,甚至跻身于社会的上层。
可是,我们怎么能为了将来而牺牲当下呢?
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是很重要的!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将来某一时期的踏脚石!
我并不否认恰当的早期教育对未来人生的价值,但若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则完全是得不偿失的!
有多少人是痛恨父母的那种自以为是的!
父母,最可悲的莫不是,明明是为了孩子好,最后竟然被孩子痛恨!
最好的教育,我认为,是在尊重孩子的兴趣、想法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培养孩子。
希望父母,特别是中国那些“可怜”的父母不要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地为孩子选择一切!
请尊重孩子!
孩子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脆弱!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
孩子不是你们的附属品!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孩子,也是人!
请把孩子当一个人!
放手吧!
请尊重孩子!
作者: 孬歪甭    时间: 2011-1-25 14:26

……总之一句话:中国父母像中国政府~~~~~

哈哈
作者: 老李北海鱼    时间: 2011-1-25 21:44

政府的办法也是拿人民当工具,当傻孩子,欺哄他,代他做主,做父母官么。整的上上下下都没有独立性,未成年心理,一心仰赖,直指一人。不能不说是儒家设计好的权谋。 46# 孬歪甭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1-1-29 12:10

这女人是疯子。
她该庆幸自己的女儿够坚强,没有把手指切掉。

如38楼所言,对成功的定义就那么狭隘么?
作者: 黄馨    时间: 2011-1-30 10:13

本帖最后由 黄馨 于 2011-1-30 10:14 编辑

我的感觉是,教育孩子,民主与专制两手都要硬。用句俗语说,意见一致的时候,听孩子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听大人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国内教育学习美国的赏识教育,教师总是对学生过度夸奖、拔高,以致让人觉得这种夸奖很廉价,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些褒奖反而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很讽刺,他们会觉得,我都没怎么努力,就能得到如此高的表扬,反而更不会去努力,还觉得老师怕他们,结果这些学生更加难管。

我们学校有好几位被同行称作“老虎”的老师,这些老师管理班级才让学生怕,但也只有老虎老师才能把学生管好,学生是怕威权的。过于宽容的老师适合对良民,遇到良莠不齐的学生,往往这些老师表现得很无能、懦弱,这是实话。

虎妈的教育有一个缺陷就是,会造成孩子对成功理解,过度依赖外界的评价,他不能从内心感受到成功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内心的满足。依靠外界压力获得成功的孩子是无法从内心去感受成功的,他们要得到外界的认可才认为成功,没有知足常乐的内在感受。

而真正好的教育,是激发孩子内在的自我激励机制,而不是靠压力推动,而是把压力推动,变成孩子内在的自我鼓励。一旦孩子有这样内在的自我鼓励动机,无论他们的努力在外人怎么看他们都会感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也就是让孩子乐在其中,而不是靠鞭子抽。
作者: 孬歪甭    时间: 2011-1-30 11:44

如果虎妈没管教出“出色的”孩子,她还会如此写此书吗?
如果虎妈生了弱智孩子,她会写什么书?
如果……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11-1-30 22:49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名母亲因不满一对儿女顶嘴,竟开枪杀死他们,被捕後坦承杀人,并且详述犯罪过程。她被控两项一级谋杀罪,移送到希尔斯郡监狱(Hillsborough County Jail)。

佛罗里达州新坦帕(New Tampa)警局表示,28日接到凶嫌住在德州的母亲报案,指出一直联络不到患有偏头痛的女儿茱莉施尼克(Julie Schenecker),没想到报警後意外发现这件人伦悲剧。

坦帕警方赶到施尼克的住家,发现50岁的施尼克全身是血,13岁的儿子鲍尔斯(Powers)死在车库的车里,16岁的女儿卡莉克丝(Calyx)死在楼上的卧室。

警方表示,施尼克在现场即坦承以一把点38口径的手枪犯案,她在案发前留了字条,写着儿女经常顶嘴、讲话很不得体,她打算做个了断、再自杀。

施尼克过去常抱怨子女「多嘴」,她的老公是一名军官,外派在卡达,28日晚间已得知这件悲剧。
作者: 蚂蚁兵团    时间: 2011-1-31 11:10

本帖最后由 蚂蚁兵团 于 2011-1-31 11:12 编辑

大家放松一下,听首周杰伦。

个人觉得黄馨老师说的很诚恳。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M4OTcxMzI4/v.swf[/flash]
作者: 孬歪甭    时间: 2011-1-31 12:24

华裔“虎妈”:“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图)

京华时报

  新年伊始,亚裔虎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制定十条家规、采用高压手段管教女儿的故事,引发了中美育儿理念的大讨论——美国一些媒体认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国母亲的严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见成效。正在素质教育之路上蹒跚起步的中国母亲们则开始困惑,宽松的家庭氛围,不是更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么。

  蔡美儿为何要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严厉的管教背后,她如何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近日,通过电邮、电话等方式,本报对话亚裔虎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

  “有些词语,看上去很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京华时报:“虎妈”这个称呼是谁给你的?为什么这么叫你?

  蔡美儿:我对女儿要求严格,她们有时受不了,背着我叫我“母老虎”“伏地魔”。我先生杰德觉得我过于苛责,认为我的要求太高太强硬,让家里太紧张,不自由。他们不满时或开玩笑时,就喊我“虎妈”或“伏地魔”。

  京华时报:你怎么看这个称号?

  蔡美儿:我喜欢这称号。京华时报:我在网上看到,你的育儿经验最近引发了中美教育方式的讨论。有一些人因此认为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强过了美国妈妈。

  蔡美儿:月初,一家报纸报道了我严厉教育女儿的事。我的邮箱收到了300多封信,不少是指责我的教育方式极端残酷,没有人性。1月8日,美国一家纸媒将标题做成了“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更优秀”。再后来,《时代》又发文分析称美国父母是不是该思考自己是个“失败者”。

  其实,这不是我的初衷,媒体的有些报道是断章取义,让大家误读了我的教育观。最近我一直在澄清:我是一位华裔妈妈,用我所受的中国式教育管教了两个孩子,并记录了这个育儿经历,仅此而已。其中所使用的一些词语,看上去有些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京华时报:你怎么严厉教育你的女儿?

  蔡美儿:我给两个女儿制定了10条清规戒律。在学习上,我不准她们任何一门成绩低于“A”。

  我的大女儿索菲娅五年级时,有次乘法速算测试得了第二。接下来我每晚让她做20张试卷,每张100道速算题,我在一旁掐着秒表计时。一周强化训练后,索菲娅次次稳拿第一。小女儿露露有次没做考试加分题,我告诉她家教良好的孩子都应做加分题,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分数将优秀和平庸区别开来。从此,露露再也没放弃过加分题。

  京华时报:有人反对你的这种教育方式吗?

  蔡美儿:在美国社会,按照中国人的方式教孩子,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京华时报:你丈夫同意你这么做么?

  蔡美儿:我在家里并不占优势,我丈夫杰德就是一个有犹太血统的美国人,要求我不要太严。我和他签协议让他不要干预我对孩子进行中国式教育,我问他,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京华时报:这种教育的效果怎样?

  蔡美儿:两个女儿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索菲娅18个月就认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开始弹钢琴,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弹钢琴。露露练小提琴,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有人称她们是“音乐神童”。

  成年后,露露改打网球,裁判评价她“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决不罢休的小姑娘”。

  “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真正喜欢的事。”

  京华时报:有人对你不让女儿参加同伴聚会不理解,不应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吗?

  蔡美儿:不参加玩伴聚会,是因为时间很宝贵,会耽误练琴时间。有一次,索菲娅一直央求说她想参加最好朋友的生日聚会,我心一软就答应了。可第二天早上她到家,很累,焦躁,也没心练琴了。一盘问才知道,她一整晚都在听一位同学谈论对性的神秘尝试。我后悔让孩子接触这类糟粕聚会。我认为,没必要让孩子犯了错误再学习。

  京华时报:孩子们不听怎么办?

  蔡美儿: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她们抵制学习、练琴这类枯燥的事。

  我和露露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一个天寒地冻的下午,那时她才3岁。我要求她练琴,结果她连打带踹,又哭又闹,我忍无可忍将她拖到门外。也许是为了表示反抗,索菲娅还偷着将钢琴咬得到处是牙印。当她们不好好练琴时,我会威胁她们不准吃饭,要烧掉其所有的绒毛玩具,骂她们“垃圾”。

  我每时每分都得软硬兼施,用尽了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一切办法,让她们做一些现在不乐意、但将来有益处的事情。

  京华时报:你会退让么?蔡美儿:要视情况来定。有一次我们到俄罗斯旅行。在一家咖啡馆内,我让露露尝一粒鱼子酱,她不同意。面对我的坚持,她发疯似的说我令人恐怖,要她做地这一切实际上是为我自己!她讨厌小提琴,憎恨这个家,并抓起玻璃杯砸碎在地上,发誓称如果我不放过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

  我最终想清楚,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次,比如说,我同意露露辞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改打自己喜欢的网球。

  “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京华时报:什么原因令你对女儿如此严格?

  蔡美儿:我想有两点。一是我自小接受中国式教育。我认为,这种严厉的教育可以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我害怕两个女儿走下坡路。

  在美国,亚裔移民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一代移民终于实现了“美国梦”,会省吃俭用,将所挣的每一分钱和巨大的精力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第二代移民因父母的巨大投入而相对优秀,但他们教育孩子也因此不太严厉了。第三代移民的生活很舒适,有一群成绩B+的朋友,认为个人权利受宪法保护,不愿付出辛苦,就会走下坡路。

  我父母是中国人,他们先是移民菲律宾,上世纪六十年代又举家移民美国。我是移民二代,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京华时报:你小时候父母如何教育你?

  蔡美儿:我父母对我很严格。8年级时我历史考了第二名,颁奖仪式结束后,父亲说“千万不要再让我像这样丢脸了”。在家里说中国话时不小心夹杂了一个英语单词,就要被狠狠打手板。

  我当时也经常抱怨,我的事为什么他们老做主。这事在我申请读大学时得到了解决。父母坚持让我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说离家近,可以住家里。我想摆脱“虎笼”,于是就瞒着父亲,伪造了他的签字悄悄申请了哈佛大学并被录取。父亲为此折腾了整整一宿,一边因我违抗父命大发雷霆,一边又为我考取哈佛而骄傲。

  京华时报:现在回头看,有没有不喜欢的地方?

  蔡美儿:回头看,我很理解、也很感激父母。我相信,我的孩子最终也会理解我。

  “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

  京华时报:大家担心,严苛的教育会夺走孩子的快乐童年。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蔡美儿:我们还有其他快乐时光。练完琴后,我们有很多快乐的话题,会趴在床上读书,会一起做有创意的中国菜。我丈夫会带领一

  家人骑车旅行,教孩子们游泳、玩扑克,朗读文学作品。我们一家到过伦敦、巴黎、罗马等几十个国家和城市。当然,根据“家规”,我会提前预约好琴房,以免孩子们生疏了琴艺。

  京华时报:你觉得,中西方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蔡美儿:我注意到,西方父母在意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感受,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过多要求。中国妈妈看重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会为孩子报很多课外班,督促其超过其他孩子。西式教育让孩子自由,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关注吃喝玩乐、看影碟电视、不勤奋上进、遇到问题退缩等种种问题。中式教育方式能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孩子强化意志力,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京华时报:你的观点是什么?

  蔡美儿:我认为,我这种外人眼中有些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掌握孩子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

  京华时报:你认为,你的哪些观点可供中国妈妈借鉴?

  蔡美儿:我很高兴,中国妈妈们已经注意到素质教育,并寻找方法培养孩子们更多的创造力。对孩子来说,创造力确实很宝贵,但没有严苛教育培养出来的基本学术能力、坚持不懈的性格基础,也不会有脱颖而出的创造力。

  我个人认为,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 “要么/或”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既/和”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那样。

  ■人物

  “虎妈”蔡美儿

  蔡美儿,英文名Amy Lynn Chua,女,1962年生,祖籍福建。其父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就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蔡美儿幼年随父母移民美国,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法学博士,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

  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

  ■关键词

  虎妈十大家规

  ◆不准在外面过夜

  ◆不准参加玩伴聚会

  ◆不准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不准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不准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准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和小提琴

  ◆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记者 张淑玲,插图 李明辉)
作者: 孬歪甭    时间: 2011-1-31 12:26

如果虎妈没管教出“出色的”孩子,她还会如此写此书吗?
如果虎妈生了弱智孩子,她会写什么书?
如果……
孬歪甭 发表于 2011-1-30 11:44
不过,俺还是想用如此的“如果”来问虎妈~~~~
作者: mdcg43    时间: 2011-1-31 16:59

老美尽管放心,再好的妈妈教育,也敌不过学校的教育。
作者: 采采    时间: 2011-2-2 21:12

本帖最后由 采采 于 2011-2-2 21:14 编辑

刚读完这本书,感想一,批判她的都是没有看过书的,凭媒体断章取义的标题和节录,想当然地评论。感想二,即使在我这个推崇西式自主自由教育法的妈妈眼里,她的很多观点做法都是很可取的。其实她采取的也是因才施教的教育法,她小孩基因好,聪明有天份,她加以辅助而已。她写得夸张,出版商更夸张炒作,得效甚著,跟着批判的,不过是上了出版商的当。

这只是一本妈妈笔记类型的书,到不了反思两国教育体制的高度。

但这本书写得非常好,我推荐给几个朋友,据说都是熬夜看完,一边看一边笑。
作者: 孬歪甭    时间: 2011-2-3 05:04

她写得夸张,出版商更夸张炒作
-------------------------------
名利双收了~~~~


被好莱坞看上了!华裔虎妈的战歌要拍成电影(图)

世界日报

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Amy Chua)的新书「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在网络上引发管教子女的热烈讨论,主要焦点大多围绕在「华尔街日报」上个月初刊登的「中国母亲何以更优越」一文。现在好莱坞制片人也对这个话题产生高度兴趣。

据torontosun网站报导,最后一部探讨华裔母女关系的电影,是1989年由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原著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喜福会」(Joy Luck Club),当年美国票房为3300万元。「喜福会」两位制作人日前接受「好莱坞报导」(Hollywood Reporter)访问时透露,有强烈兴趣把「虎妈的战歌」搬上大银幕。

蔡美儿的回忆录所引爆的全美辩论风潮,是吸引好莱坞关注的主要原因。有关她强迫女儿学钢琴等极端管教的各种情节,已迅速成为华尔街日报网站的热门话题,吸引超过7540篇评论。

「喜福会」的共同编剧和制作人贝斯(Ron Bass)表示,他乐见「虎妈的战歌」拍成电影。他并评估,若剧情只重新描述该书内容,吸引力不高,更引人入胜的手法是依据书中主要的管教议题,以小说化情节呈现。

贝斯同时承诺:「这本书将不会拍成喜剧片。」而「喜福会」另一名制作人马基(Patrick Markey)亦表示,蔡美儿的书「绝对有潜力」拍成电影。

马基说:「书中有我们对家庭的共同认知,我们均可从中学习,这是我认为该书可拍成电影的原因。」

蔡美儿目前尚未对其新书改编成电影发表评论。不过,洛杉矶一位专门从事小说改编电影的作家经纪人,则怀疑该书具有任何戏剧潜力,他指出:「若有,最好的机会是拍成电视剧。」
作者: why2282001    时间: 2011-2-3 13:45

今年春晚不错,有一首歌叫爱你。爱你就多亲亲你,抱抱你,陪陪你。虎妈妈,怎么样?
作者: 自觉的梦游人    时间: 2011-2-3 17:14

中国遍地是“虎妈” 个个能上《时代》封面 石述思
一个来自菲律宾的华裔妈妈蔡美儿,仅仅采取了相对严厉的教育方式对待两个女儿——无非是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因此获封“虎妈”称号,被没见识的《时代》登上封面,引发中美教育方法大讨论,热议还在整个西方世界蔓延。
中国个别教育家很震惊,号召国民严防死守,以防虎妈“出口转内销”,危及祖国花朵身心健康。
大可不必,大可不必啊!
因为全国的家长都乐了。这算个啥啊?在应试教育的逼使下,俺们哪个不是孩子面前的虎狼之师,参照俺们逼迫孩子读书上进手段之花样百出,个个都能上《时代》封面。
不少混出来的精英由此产生恐惧心理,纷纷移民,目的就是为了孩子不经受中国教育的摧残和蹂躏。
麻烦在于蔡美儿已经在美国立足,当上耶鲁大学教授后,还采取有些灭绝人性的方式对付自己孩子,便显得相当出位。
但“虎妈”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竟著书立说,命名为《虎妈战歌》,继续为这场火爆的中西教育论战推波助澜。
“虎妈”用事实说话:尽管手段类似纳粹集中营之家庭版,但成效卓著——两个女儿成绩都无以伦比,笑傲同辈。
该书清晰地暗示,虎妈的孩子们长大是要统治这个世界的,而“意志薄弱”“饱受溺爱”的西方孩子长大后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将能力不足。
“虎妈”的中西教育观——西式教育让孩子自由,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关注吃喝玩乐、看影碟电视、不勤奋上进、遇到问题退缩等种种问题。中式教育方式能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孩子强化意志力,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虎妈”如是说——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
其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
比如,由于历史、文化、体制的不同,中西方便围绕人才二字产生了巨大的理念分歧:西方人侧重人,东方侧重才。西方偏好因材施教,东方偏重有教无类。西方尊重孩子内心感受,东方注重适应社会需要,西方以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东方以赢得竞争为目标。西方教育成败的标尺是快乐,东方是成败。
这宛如东西方人生哲学的泾渭分明:西方活着的价值在过程的美丽,往往为自己而活,东方活着的价值在结果的辉煌,往往为别人而活。西方人因此说:不自由,毋宁死。东方人因此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假如你设定人活着就是为了苦尽甘来,那东方教育会给你搭设成功的阶梯;假如你设定活着就是为了享受生命,西方教育会给你开启体验的大门。
如果在中国,由于社会资源与人口的尖锐矛盾,生存竞争压力巨大,贫富分化严重,个体公民尤其贫弱阶层上升通道狭窄,加上应试教育中高考奠定的绝对公平原则短期难以找到替代模式,“虎妈”尚且有着长期存活的坚实土壤,放在西方便显得匪夷所思。
中式包办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是:一个从来没有自主选择权的孩子,长大后能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吗?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在按别人设计的命运轨道行走,即使获得巨大的成功,又有什么意思?
建议虎妈回到久违的祖国,你会发现自己竟有着如此多的同类——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她们在生活中更加溺爱,在学业上更加残酷。
你真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只是你在另一个世界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可惜你没有。
作者: 小妖怪    时间: 2011-2-5 16:05

看来我也要把《虎妈妈的战歌》这本书找来认真地读读看
作者: 小妖怪    时间: 2011-2-13 09:42

本帖最后由 小妖怪 于 2011-2-14 20:40 编辑

30# kemingqian

虎妈只是“纸老虎”(转帖)
     华裔美国人蔡美儿(Amy Chua)出版了一本书《虎妈战歌》,主张教育孩子采用中国“填鸭”式,因此在美国引起轰动,也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还引爆了教育孩子的全世界大讨论,究竟是中国“圈养”方式好?还是西方“放养”方式好?蔡美儿因此留下“虎妈”绰号。另外她生肖属虎。
     这本书介绍“虎妈”运用中国教育方法管教她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她自认为她的两个女儿成长得很优秀,很成功,所以她觉得自己也很成功。经验就是“填鸭”式强迫教育模式。

    “虎妈”的教育方法没什么奇特,甚至没打过孩子,所以我说她是“纸老虎。若是和中国“虎妈”比她是小猫儿,不值一提。中国真“虎妈”多得是,强迫方法也不仅仅是辱骂,不准吃饭,还有体罚、铁链栓住、毒打、用烙铁烫。“虎妈”之所以名声大振是因为她有特殊背景,她是中菲混血儿,在美国出生,哈佛大学毕业,又是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还嫁给了美国犹太裔的耶鲁法学教授杰德(Jed Rubenfeld)。

       特别是“虎妈”教育孩子的地点发生在美国,那是一个非常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国度,而且是在耶鲁大学附近,那是世界著名的大学,世界大学排名第二,与剑桥、牛津大学并列。

“虎妈”一声吼,广受批评的中国教育制度似乎看到希望了,像快要淹死的人得到一块儿木板那样兴奋,赶紧抓住它大做文章:老师们都说:“连美国耶鲁教授都力挺中国教育模式了!正说明中国教育模式是对的,应当继续加强。”

      究竟是中国“圈养”方式好?还是西方“放养”方式好?答案其实很简单。“圈养”长大的青年人温顺,乖巧,听话,同时也刻板,拘谨、缺乏活力、更缺乏创造力;“放养”长大的青年人活泼,独立,自由,奔放,尤其是富有创造力。

       这两种教育方式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圈养”长大的青年人以老师和父母为尊荣和榜样,很难超越老师和父母,很难走在时代的前列。“放养”长大的青年人既尊重老师和父母,更敢于挑战老师和父母,因为他们在跟老师学习的同时,又涉猎了大量的社会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可能是老师和父母都不知道的。“放养”长大的青年人往往走在时代的前列,有的人还能引领时代前进。

     更糟糕的是,在中国“圈养”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填鸭式教育。学校通过考试,将文化、历史、哲学、政治一类的教材内容硬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就像喂填鸭一样。这些学生看上去知识很多,其实都没什么用,反而有害。就像“填鸭”虽然长得很快,个头大,份量重,能卖好价钱,买的人却不喜欢填鸭的一肚子油水,剔除后倒进垃圾桶一样。

     最糟糕的是,在中国“圈养”教育方式中,中国父母成为老师的帮凶,里应外合逼迫自己的孩子。中国不仅有许多“虎妈”,更有许多“虎爹”。两只“老虎”对付弱小的,生活不能独立的孩子。不学习轻则骂,重则打。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对着一群青年问,没被父母打过的请举手,结果只有一人,不到50分之1。

      更有残忍的“虎爹”为了让孩子所谓成功,暴力逼迫10岁女孩儿练长跑,要当世界冠军;逼迫4岁儿童练杂技,像耍猴一样对待。当电视记者采访“虎爹”时,他们都说是为孩子好,为国家培养人才。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虎爹”不但食子,而且还能讲漂亮话。

      孩子们忍无可忍,发出“父母皆祸害”呐喊,用各种方法抗拒,有些孩子因此被父母送进“教育学校”,体罚、打耳光、烟头烫,用各种折磨使孩子屈服,有的孩子不堪忍受自杀而死。

我看到这些残忍电视画面,想到什么是成功的问题。难道只有成名、赚大钱才算成功吗?平凡就一定不好吗?一个孩子自幼被逼迫学习,即使学成功了,如果不幸早逝,一生都是痛苦。那些没被逼迫的孩子至少还有童年的快乐、少年的喜悦和青年的爱情。所以我觉得成功并不重要,自由幸福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这些道理在美国都是生活常识,几乎人人都懂。为什么美国媒体具有航母一级的《时代》杂志和《华尔街日报》发表“虎妈”文章,掀起中国“圈养”和西方“放养”两种教育模式孰优孰劣大讨论呢?

      我联想到美国三艘航母来黄海军演。美国政府声明军演是针对朝鲜核武,不是针对中国的。《时代》杂志和《华尔街日报》这两艘文化“航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大谈中国式教育,却不是直接针对中国,而是针对美国耶鲁大学法学教授的“虎妈”,这样既可以批评中国教育,又可以避免被美国政府指责其影响美国与中国外交。中国外交部也有苦难言。

      我对于美国《时代》杂志和《华尔街日报》这种做法是批评的,它们模棱两可的态度虽然可以避免外交纠纷,但却容易被中国教育部大加利用。有些愚昧的中国老师、父母似乎找到了力量的支点,会给孩子们更大的教育压力。我希望《时代》杂志和《华尔街日报》多为中国孩子们着想,看到有缓解压力的文章出现。

     中国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始终很苦,90年前的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文章里就发出撕心裂肺的呐喊声:“救救孩子”,中国政府非但不救,而且成了祸害孩子的主凶。我期待世界独立的知识界不只是爱护自己国家的孩子,也来关心中国的孩子,救救他们!
作者: 何萍    时间: 2011-2-13 11:12

难道只有成名、赚大钱才算成功吗?平凡就一定不好吗?那些没被逼迫的孩子至少还有童年的快乐、少年的喜悦和青年的爱情。所以我觉得成功并不重要,自由幸福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这些话说得多好,我也经常跟朋友讲,我感觉我们学校里的一些普通老师比他们的同学(副总理级别的高官)幸福指数要高,他们家庭和睦、子女快乐、生活平和,并不一定要发大财、做大官才是幸福的。但是,如果缺乏起码的生活保障,那就痛苦了。
其实,很多人并不追求非常成功,只是希望过得体面些,起码要做到衣食无忧。中国目前的困境是,人口太多,竞争太激烈,社会福利又没有保障,如果不是从小表现得优秀些,可能过得很窝囊。如果哪一天中国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制,我想中国的“虎妈”们也会收敛的。西欧、北欧社会福利太好了,很多人不思进取,也被批评为是一种培养懒汉的社会。
作者: 浦右淞左    时间: 2011-2-13 23:37

重要的是,首先,不要让一些考试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其次,教育体制和社会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
作者: 梅茗    时间: 2011-2-18 09:51

张鸣:“虎妈”的中国式尴尬
2011-02-16    张鸣    新闻晨报  

  美籍华裔女教授蔡美儿高调张扬中国式家庭教育,点爆了美国,当然可以理解。但是,这位被称为“虎妈”的华裔所引起的争议,居然延烧到了中国,却让美国人感到有些意外。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就是虎妈式的。他们不知道,现在的中国,至少在城市,虎妈式的教育,已经早就变味了。
  说起来,几千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基本就是虎妈式的,不大注重孩子的自主性,以父母的意志为意志,强制,甚至还要加上棍棒。按现代儿童教育理念,这样的教育当然不好,不符合儿童的心理,不尊重儿童的人格。但是,我们也得承认,这样的教育,也教出来一些人才。那么些杰出人士,大体上在家里都是这样过来的。相反,在转型时期,那些不按老一套教儿子的名人,比如胡适、鲁迅和老舍,他们教出来的儿子反而不如老子优秀。人有自由的天性,也有逃避自由的天性,儿童更是如此。如果父母的意志适合这个孩子的实际,强制灌输进去,只要没有引起激烈的反弹,还就是能有效。当然,这样的成功,背后的风险也很大,古来不成材的人也多了去了,即使像虎妈这样的美籍华人,也不见得教育个个成功,失败的例子也不少。
  其实问题最大的,是现在的中国家庭。只生一个好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起来,一点都不好。过去严父式的棍棒教育,早已经被放弃,一边是溺爱,一边是苛责;一边恨不得让孩子学会世界上所有的本事,一边拿孩子对常规学习的抗拒却毫无办法。他们的家庭教育,就是鼓励孩子学习,只要学习,就可以不做任何家务,甚至学校的卫生,都由家长代劳。孩子花钱,只要家长有这个能力,就没有节制,怎么花,都不会受到责备。当然,如果孩子真的反抗,不听招呼,家长基本上束手无策。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丝毫的权威,说句话,还不如孩子的玩伴管用。
  在这里,我们看到,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已经变了,没有人敢用棍棒教出孝子来,强制伴随着收买,强制按家长的意志学一大堆东西,得到的是不用干家务,花钱如流水。如果孩子最终不肯学了,依然还可以骄纵如故,往后不找工作,在家啃老,家长也只有徒呼奈何。当然,即使这样的教育,也有成功的例子,也有的孩子,虽然自理能力低下,但确实学了一堆的特长,在学校成绩也不错,最后还能考出国去,变成什么“哈佛女孩”之类的榜样。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国内这样的家庭教育,旧的已去,新的不来,所带来的隐患,实际上要比美国的华裔虎妈大到不知多少倍。虎妈严苛的督责式教育,毕竟有美国的社会和学校作为补充,而我们这里却没有。不仅没有,学校和社会,在教育方面,跟家庭教育一样不靠谱。在这种整体教育环境下,孩子不知感恩,没有责任,不懂自立。最终的恶果,往往在孩子成人、走向社会之后,才可能充分显现。
作者: 小妖怪    时间: 2011-2-19 21:40

转:“概念式”教育对蔡美儿的误读  

近日,《京华时报》对话亚裔虎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蔡美儿谈到美国一家纸媒将标题做成了“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更优秀”以及《时代》又发文分析称美国父母是不是该思考自己是个“失败者”时说,“这不是我的初衷,媒体的有些报道是断章取义,让大家误读了我的教育观。最近我一直在澄清:我是一位华裔妈妈,用我所受的中国式教育管教了两个孩子,并记录了这个育儿经历,仅此而已。其中所使用的一些词语,看上去有些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蔡美儿的这番话,值得关注“虎妈”者细细思量:这就是一个家庭的家庭教育个案,不能变为一个概念,贴上一个标签——此前很多舆论的讨论和分析,都有一个暗含的前提,就是将蔡美儿的家教“概念化”。美国媒体将其称为“中国式妈妈”,国内舆论则说其代表不了“中国妈妈”。



教育是复杂性活动,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很难有一个共同的模式,所以才有因材施教一说。从蔡美儿的谈话中所呈现的家教,不是所谓的程式化,倒是有不少充满个性的内容。



也许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她的家庭教育,不是“中式”和“西式”所谓的对立,而是融合。她说,“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要么/或’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既/和’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那样。”这不正是很多“讨论”得到的建议吗?



按照她的这种教育理念,在我国家庭正在纠结该不该给孩子选择空间的问题,也得到很好的平衡。她说,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毫无疑问,她的家教不但回答了该不该的问题,而且有她的具体办法。



在这一过程中,她也在不断对自己的家教方式进行调整。她说,“有一次我们到俄罗斯旅行。在一家咖啡馆内,我让露露尝一粒鱼子酱,她不同意。面对我的坚持,她发疯似的说我令人恐怖,要她做的这一切实际上是为我自己!她讨厌小提琴,憎恨这个家,并抓起玻璃杯砸碎在地上,发誓称如果我不放过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我最终想清楚,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次,比如说,我同意露露辞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改打自己喜欢的网球。”这是我们在之前的报道中所看不到的,而这还原了其家庭教育过程。每一个父母,都在学习怎样做父母,其家庭教育,也在探索、变化。当对孩子采取某种方式不合适之后,作为父母,应该思考自己的家教方式哪里出了问题,然后进行积极的调整,采取适合孩子的办法。



需要注意的是,蔡美儿坦诚自己的家教方式,是受到父母对她的教育的影响。她说,“我父母对我很严格。8年级时我历史考了第二名,颁奖仪式结束后,父亲说‘千万不要再让我像这样丢脸了’。在家里说中国话时不小心夹杂了一个英语单词,就要被狠狠打手板。”可想而知,这样的家教,会对她产生深刻的印记,因此,理解其家教方式,必须分析其成长背景。那些不分析环境,把其他人的教育方式照搬过来,难免东施效颦。包括自己,也可能处于言行不一的分裂状态。



总之,教育方式方法的学习借鉴,大到一国,小到一个家庭,其基本的原则,其实一致,就是必须分析相应的社会环境、针对具体的教育对象,采取灵活多元的方式,不能简单的拷贝,不能套用单一的模式,不是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否则,就可能产生严重的误读,也会使学习借鉴变异。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11-2-20 03:48

本帖最后由 心中有刀 于 2011-2-20 03:51 编辑

只有好的教育和不大好的教育、学生比较快乐的教育和学生比较难受的教育。把教育分成中式的和西式的,本身就不对。至于孩子将来能不能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学生时代经受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何,对人生只有小部分的影响。

真正成功的孩子,与其说是教育出来的,不如说自学成才的。我想,这一点不管在哪个国家,都一样。
作者: 何萍    时间: 2011-2-20 21:48

本帖最后由 何萍 于 2011-2-20 22:07 编辑
学生时代经受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何,对人生只有小部分的影响。
真正成功的孩子,与其说是教育出来的,不如说自学成才的。我想,这一点不管在哪个国家,都一样。
心中有刀 发表于 2011-2-20 03:48
呵呵,有刀把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几乎全盘否定啦,燕谈上那么多老师同意么?
剑桥大学有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毕业生、教师、研究员等),牛津有50多位,而中国还没有。按照有刀的观点,不是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而只是个人努力程度不同?
作者: David    时间: 2011-2-21 04:41

有刀兄可能会说,教育体制可以埋没人才,但本身制造不出天才来(只是我的意会,有刀可能有独到之见)。中国出不了很多科学大家,从教育来讲,有培养模式埋没原创性的问题,也可能有具有原创性人才被体制边缘化问题,当然,也可能和这些无关,只是得诺奖需要进入西方的学术圈,得到这个学术圈的认可。中国这方面有天然劣势。研究的问题是否属于科学最前沿,是否有最先进的仪器设备,都会决定能否有得诺奖的机会,随着科研投入的增加,研究心态的调整,假以时日,可以赶上。我倾向于把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诺奖问题脱钩,因为得诺奖是个更复杂的问题,许多因素与学生时代的教育无关。而怎样的教育有利于出更多人才,应该是个说得清的问题。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11-2-21 04:53

呵呵,有刀把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几乎全盘否定啦,燕谈上那么多老师同意么?
剑桥大学有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毕业生、教师、研究员等),牛津有50多位,而中国还没有。按照有刀的观点,不是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 ...
何萍 发表于 2011-2-20 21:48
回何萍:

我没有全盘否定教育的作用,只是认为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成功,能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一个人能否成才,决定性的因素肯定不是外在的教育,而是个人奋斗和一些偶然机缘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一直认为,真正了不起的人肯定不是教育出来的。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经验性观点,未必适用于所有人,也没必要推向极端的。往远了说,比如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据我所知,他们的老师基本上都没得过那个奖,所以,说他们不是哪所大学、哪个老师培养出来的,并非无理。往近了说,比如何萍或有刀,也不是哪位老师教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中国的教育体制肯定存在许多问题,但中国还存在别的问题,例如对人才评价标准的混乱、缺失,以及选拔不当等,导致有些人才被埋没、忽略,有些人才被浪费了。为什么很多中国留学生到了西方国家会被认定为人才,并不完全是他们接受西方教育的结果,而是因为按中国的标准,他们得不到那样的评价。如果把人才的评价标准改得跟西方一样了,中国拥有的西方人才就层出不穷,远多于西方了。

诺贝尔奖是西方人的玩意儿,它的评价标准无疑是带有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味道的,非西方国家的人想得这个奖,肯定比较困难。类似的情况是,中国搞的戏剧百花奖之类,你同样也看不到高鼻子、蓝眼睛的获奖者。
作者: David    时间: 2011-2-21 07:53

本帖最后由 David 于 2011-2-21 07:57 编辑

69# 心中有刀
"往远了说,比如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据我所知,他们的老师基本上都没得过那个奖..."
有刀此说不确。不少诺奖得主学生也成为诺奖赢家,杨振宁的导师Fermi就是1938年物理学诺奖得主。Zuckerman的研究认为诺奖导师在什么问题最值得研究上对学生有指导作用。
作者: shen    时间: 2011-2-21 08:32

其实大家的争论都有道理,真正的天才,的确不是教化出来的,如果教化就可以陪养出需要的人,那么人就不是人而是机器。

就算是普通的人,往往某方面的爱好和特长,也不全是教育的结果。
但是,鲁迅说过,天才需要土壤,也就是说需要环境,没有良好的环境,难以发育良好。
就学术上来说,良好的学术环境离不开讨论,离不开思辩,有时离不开导师的指导。
导师的指导代表前人的经验,有时可以让你避免走弯路,让你快速成长起来,虽然你最终超过了导师,但是这种教导仍有必要性。
为什么中国古代历史上出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因为环境在那,就算有这方面的天才,也必定只是灵光一现,然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作者: 何萍    时间: 2011-2-21 08:41

其实大家的争论都有道理,真正的天才,的确不是教化出来的,如果教化就可以陪养出需要的人,那么人就不是人而是机器。

就算是普通的人,往往某方面的爱好和特长,也不全是教育的结果。
但是,鲁迅说过,天才需要 ...
shen 发表于 2011-2-21 08:32
shen最近的发言与以前判若两人,以前比较另类,呵呵。
作者: 何萍    时间: 2011-2-21 08:53

回何萍:

我没有全盘否定教育的作用,只是认为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成功,能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一个人能否成才,决定性的因素肯定不是外在的教育,而是个人奋斗和一些偶然机缘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一直认为, ...
心中有刀 发表于 2011-2-21 04:53
有刀,我不跟你辩中国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诺贝尔奖的评价标准,这些让David、克明或者妖怪校长他们谈吧。偶要说,和平现在这个样子与有刀当初的教导关系很密切,呵呵。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11-2-21 09:41

有刀,我不跟你辩中国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诺贝尔奖的评价标准,这些让David、克明或者妖怪校长他们谈吧。偶要说,和平现在这个样子与有刀当初的教导关系很密切,呵呵。
何萍 发表于 2011-2-21 08:53
呵,要说何萍是华政培养的,俺都坚决不同意,有刀何敢居功!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11-2-21 09:52

有刀兄可能会说,教育体制可以埋没人才,但本身制造不出天才来(只是我的意会,有刀可能有独到之见)。中国出不了很多科学大家,从教育来讲,有培养模式埋没原创性的问题,也可能有具有原创性人才被体制边缘化问题, ...
David 发表于 2011-2-21 04:41
David兄:

你说得没错。有刀的确认为,教育体制最多满足一般的社会需要,与人才培养关系不大,也就是说,真正的人才都不是教育出来的,西方的人才也不是西方教育体制的产物。中国的问题主要不出在教育体制上,而在于对人才的评价、选拔标准上。标准换了,人才自见。举个直观的例子,有刀的律所招聘法律人才时,基本上就不看学位证书和考试成绩单的(当然,通常要求已通过司考),只要能通过面试,就能被录用。所以,如果讲破除应试教育的话,实际俺那里已经给出回应了,如果大部分律所招人时都把成绩单撇在一旁,我看法学院的学生很快就会从注重成绩转变为注重实践能力了。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1-2-21 12:30

David兄:

你说得没错。有刀的确认为,教育体制最多满足一般的社会需要,与人才培养关系不大,也就是说,真正的人才都不是教育出来的,西方的人才也不是西方教育体制的产物。中国的问题主要不出在教育体制上, ...
心中有刀 发表于 2011-2-21 09:52
高度赞同有刀!

教育体制应该是为全社会设计的,为下一代准备一个共同的社会起点,和每个下一代个体的是否成才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天赋比较高的人,无论在怎样的教育体制下,如同春笋出土顶开挡路的石板一样,它总会歪打正着的冒出来。至于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和教育本身关系不大。
作者: David    时间: 2011-2-22 00:09

76# 老木匠
这个问题恐怕有领域具体性,有些领域传承关系密切,技术性强,和教育经历有很大关系,看似平平的通过教育,严格训练也能脱颖而出。有些领域如文学创作,律师行业,或电脑方面的专长,需要特殊才能,非训练能达成。
教育是个过分宽泛的说法,有刀和木匠可能是说正式教育吧。如果问早期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经历有没有用,我认为很重要,因为它奠定今后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父亲的点拨,家庭的熏陶,我们不知道Richard Feynman 会不会成为大科学家,如果没有早期(10-16岁)在硅谷的非正式教育经历,我们不知道Steve Jobs还会不会成就今天的传奇。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11-2-22 07:56

我也一直在熏我家小刀,将他陶成一个法律人才,但看来毫无希望。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1-2-22 09:44

76# 老木匠
这个问题恐怕有领域具体性,有些领域传承关系密切,技术性强,和教育经历有很大关系,看似平平的通过教育,严格训练也能脱颖而出。有些领域如文学创作,律师行业,或电脑方面的专长,需要特殊才能,非 ...
David 发表于 2011-2-22 00:09
我说的就是“教育体制”,当然是指正式教育啦

至于家庭的影响,现在很可悲的是,很少有孩子为自己的父母而自豪的——除了我爸是李刚那样的。工农家庭的孩子,极少有崇拜、佩服自己父母的。老实说这么多年面试学生,说佩服自己父亲的,我只碰到过一个。那个学生是在一个小岛上读书,他老爸是木匠,长年在外做建筑木工,字也识得不多,但会看图纸、现场设计制作混凝土模板——我们原来叫做“糙场师傅”,儿子很为他自豪,觉得他爸很了不起。绝大多数学生都视做工农的父母为失败者,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自己也把自己视为失败者的缘故。这就是我说的,社会选择决定了教育的方向。

记得看美国飞机设计师凯利·约翰逊的回忆录,他最崇拜的人是他父亲,也是一个木匠,手艺很好,很勤奋,能够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他2、3岁的时候,父亲为精心他制作了一匹木马。7、8岁的时候父亲就带他上工,给人钉板条墙,养活十几口人吃饭的大家庭。因为父亲不把劳作作为家庭苦役,所以孩子也就认为劳作是一件开心的事。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1-2-22 09:52

教育在中国,从孔夫子时代开始就被设计为一个选拔过程,是一种淘汰体制。大多数人都成为失败者。

我最喜欢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老师,他在80年代末的时候就提出要“成功教育”,中学教育要让每个毕业的人都具有成功感觉,而不是现在的那种只有考上了重点高中准备进大学的才作为成功,大多数人都是失败。去年夏天托小妖怪校长的福,和刘京海老师近距离接触了一次,畅谈甚欢。可是社会体制决定了这种选拔,单靠教育没有办法解决。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