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历史资料]陈云: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
[打印本页]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1-2-12 09:48
标题:
[历史资料]陈云: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
(一九四九年八月八日)
目前全国财政经济在困难中,尤其是南线更困难。这是胜利中的困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难,要靠军事上的彻底胜利。
解放战争还在广大地区进行。作战费和六百多万脱产人员的费用,很大部分是依靠发行钞票来解决的。到七月底,人民币的发行总额为二千八百亿元。在支出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吃和穿。上海是个工业集中的大城市,目前困难很大。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情况会逐渐改变。今冬明春如无特殊情况,全国除台湾、西藏、西康、新疆及青海的一部分外,都可以解放,解放区的人口将达到四亿四千多万。要预见到这种情况。我们不但要注意克服目前的困难,而且要从全国范围来考虑财经问题的解决。否则,就要影响到国计民生。
我先讲讲上海目前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意见。
一、敌人封锁问题。我们要准备帝国主义的长期封锁,不仅是目前的军舰、飞机、水雷的封锁,在经济上也要准备他们不买我国出口的货物,不卖给我们需要的东西。当然,他们不可能把我们完全封锁死。从香港多少可以进出一些。广州解放后,南边即可有一条通路。帝国主义之间有矛盾,我们可以利用,你不做生意,他还要做生意。北方也有通路,天津可以出,大连可以出,满洲里也可以出。有些东西可以让外商代销一下。我们要准备赔些钱。为什么要赔钱呢?因为出口货物的价格决定于国外市场,而不决定于国内的生产成本。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要从农村收购主要的出口物资,以便维持农村经济,这对农民有很大好处。
二、工厂搬家问题。这件事情要慎重。应将解决目前困难与全国长期建设看成两回事,分开来处理。不能因为目前有困难,就把许多工厂搬走了事。要完全具备搬厂的经济条件并不容易。例如,从原料的供应来说,纺织厂可以搬到棉花产地,但工厂生产需要有适当的厂房,还需要有电力、机械等有关的企业与之相配合,这些条件棉花产地就不一定具备。估计上海工业的主要部分不能搬,目前应力争维持生产。
三、粮食问题。现在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超过一般商品的一倍或一倍以上,如大米比纱布、猪肉、鸡蛋、胶鞋等的上涨指数平均超过一倍。粮食价格上涨,影响工业生产的成本,也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维持上海的大米供应,每天至少需四百万斤(五百五十万人,每人每月平均二十一斤半)。现在面粉比大米便宜,吃面的人较过去增加了一倍,市场上每天销出的面粉,估计可抵八十万斤大米。另外,近来每天上市的大米约八十万斤。还有我们每月配售及卖出的大米有三千万斤,每天一百万斤。三者合计,每天约二百六十万斤,尚差一百四十万斤。不足部分,是靠上海市民在国民党占领时储备的“应变米”补充的。当然,市民自己储备的米并不多。将来粮食调剂得好,可以补救“应变米”的不足。上海米价最高时为七月十八日,现在低些了。估计今年米价的最高点可能已经过去,但我们仍应作万全的准备。常州至嘉兴一带的早稻较江南一般地区迟四十天登场,但常州以西、芜湖以及皖北的早稻已经下来了,价格比上海低。如这些地区的早稻能运来,再隔四十天,常州至嘉兴一带的早稻接上,粮食的供应就可以解决了。退一步讲,即使上述地区的粮食运不来,也有办法。现在准备从东北、华中、华东三个地区调来一亿二千万斤粮食,九、十两个月各六千万斤。根据两个月来的配售与市场情况,每月六千万斤可以够用。华东地区不要禁止粮食运到上海来。听说皖北、常熟、无锡等地禁运粮食,如果确有这种情况,应该改变。华中对华东也不能封锁。各地一定要开放粮运,让它自由流通,以维持上海的供应。明年计划在常州、嘉兴一带集中六至八亿斤大米,随时应付上海之需。如果明年水灾严重,则以东北的粮食为后盾。
四、棉花问题。这几个月纱厂生产能维持现状,每周开工三昼夜到四昼夜,就是好的。八至十一月,每周按四天生产计,共需棉七十九万担。其中,中纺三十六万担,上海私纺四十万担,青岛私纺三万担。棉花的来源:中纺在上海现有二十三万担,在香港存有二万担;私纺在香港存有十万担,还可在那里买五万担;上海贸易处存一万四千担,前经济合作总署存七万二千担;华东可以买十八万担,华北可以买十万担,西北可以买三万担。以上合计为七十九万六千担。新棉收购计划即将布置下去,希望十一月底能开始拿到手。明年准备把农村妇女手工纺线缩小些,以机器纺纱来代替,用降低布价的办法来补偿农民的损失。预计明年在华北、华中、西北三地共可购棉三百万担,华东自己再收购一百八十万担,共计四百八十万担。如果能够买到这些数目,则明年纱厂的开工情况不会比今年坏。收购数量由中央财委摊派,各地公营企业要联合私营企业共同采购。组织购棉这件事情,担子很重,但只要大家齐心合力,是可以办好的。各地应大力援助华东。有了棉花,还要估计到明年纱布可能外销不了,内销也可能成问题,此事以后再作研究。
五、运输问题。运来上海的东西(主要是煤、粮、棉)多,从上海运出去的东西(主要是纱布、纸烟等)少。最大宗的,是煤炭的运输。从铁路运输看,困难大大超过东北。浦口轮渡有困难。蚌埠至浦口一段,现在只能开十四五对列车,要争取开十六至十八对,保持煤七,粮三,军用二,余为其他货运和客运。现在徐行及错车距离长,行车速度慢,调度不灵,通讯设备不够。今后应缩短徐行和错车距离,加添车站的错车点,放长支线,增加通讯设备,加快装车卸车,使列车停留的时间尽量缩短。铁路调度人员要很能干,因为货物来自各地,管理系统又不统一,调度十分困难。华东财办要把运输看成一个重要问题,好好组织,设一个专门机构来管理这一工作。华东局要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此外,防空也很重要,一方面要配备防空武器,另一方面要适当疏散,避免列车过分集中。总之,运输是一件大事,这个问题不解决,上海煤、粮、棉的供应都会很困难。
六、工业生产问题。力争上海主要行业(纺织、印染、纸烟等)的开工率维持到三分之二。华东的纸烟可到全国各地去销,使上海的卷烟厂尽量恢复生产,以增加税收。面粉厂可以继续生产。五金机器工厂多,但也只有一万多工人,修铁路、造船可以利用这些工厂。这些设想,不一定都行得通,但可以做做看。旧上海那种公务人员与商人勾结起来,贪污舞弊,投机倒把的局面,不能再让它存在了。改造旧上海,主要的是使生产事业得到恢复和稳步发展。
七、金融问题。现在关内的钞票统一了,在处理金融问题时,必须有全局观点。一个地方物价上涨,必然会影响其他地方,抱怨是没有用的。个别地方采取“自卫”办法,即用提高价格来限制物资外流的办法,是用不得的。只有让物资自由流通,物价保持平稳才行。在财政上,一定时期内还有比较大的地方性,但地方如果都各自打算,分散使用力量,就不能应付目前这个局面。现在把所有后备力量统统集中也不可能,但主要的后备力量,必须有步骤地合理地统一使用。有人提出,两广、西南可以另发票子,说这是为了照顾后方,对后方有好处。但是,如果这样做,前方是否受得了呢?这种票子与人民币的比价假如不变,等于是一种票子;假如常常变动,则对前方的物资供应会发生很大问题。现在决定一切的是部队打胜仗,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必须是为了战争的胜利。现在是大兵团作战,需要发的票子很多,不是抗战时期的那种小局面了。所以,像抗战时期那样,发几种票子,既可照顾后方,又可照顾前方的办法,已经不再适用。
下面我再讲讲在全国范围内如何克服今年秋季的财经困难,力争明年财经状况好转的问题。
为了保证今年秋季的支出,八至十月每月需发行一千六百三十三亿元人民币,以七月底二千八百亿元为基数,每月发行指数增加百分之五十八。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则物价也将上涨百分之五十八。这些发行,主要是解决军费开支及修复现有铁路的费用,还没有考虑到工业的投资和农产品的收购。十一、十二月除军费外,要收购棉花和出口物资,两项合计每月需发行一千六百九十二亿元,还须另外筹划。物价上涨指数是否可能降低、到冬季,由于解放地区扩大,农产品上市,工业生产的恢复和纱布的推销等等因素,物价上涨率有可能降低。按保守的估计,可能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这样,物价上涨可能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开支能否少一些呢?不能。首先,军费不能减,减少了就不能保证部队的需要。其次,为收购棉花和出口物资而发行的票子也不能减,减少了农工业生产都会有困难。当然,提倡节约,可以省一些,但数目不会大。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无非是两条:一是继续发票子,二是发行公债。在北平时,曾有此议,中央让我们开会商量决定。华中已提出发公债,而且数目还很大。现在各大区负责同志已赞成发一点公债,请到会同志再考虑考虑。假如只走前一条路,继续多发票子,通货膨胀,什么人都要吃亏。实际上有钱的人,并不保存很多的现钞,吃亏最大的首先是城市里靠薪资为生的人,其次是军队,以及党政机关的人员。少发票子就得发公债。
公债发多少呢?预计一亿二千万银元或二千亿元人民币。有的同志主张多发些,我倾向于发二千四百亿元人民币(包括收购一部分黄金外汇)。发行公债主要是在城市,新区的农村市镇也发一些,以便帮助推行人民币。中国地方如此之广,发一亿二千万银元的公债,数目并不算多。蒋介石剩下那么一点地方,还要发行二亿银元的公债。他在历史上每逢到了没有办法时,就搞这么一下。东北四千万人口,私营经济所占比例较关内低得多,两期发一千二百万银元的公债,第一期已经按期完成了。关内私营经济占的比重比东北要大得多,公债数目可以定大一些。
当然,发行公债也是有困难的。目前工商业还不能正常生产和经营,公债派下去会“叫”的。发了公债,城市工商业是否会垮?我看不会,因为每月发出的钞票超过公债收回的钞票。现在我们每月发行现钞一千六百三十三亿元,而发公债收回的只有六百亿到七百亿元,这是有限度的收缩,不要顾虑筹码会少。我们到时候看情况,如果紧得不行,就后退一点。现在拟了一个发行办法,请大家研究一下。发公债各地区动作要一致,否则此宽彼紧,有人会钻空子。公债要折实,以牌价为准,有借有还。偿还期限,初发公债时短些,三年分期还清,每年还三分之一。能不能今年不发,明年再发?看来不行,等明年发,目前的困难不好解决。当然发公债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还要努力搞好整顿税收、精简节约、调剂物资等方面的工作。
关于明年的收支计划,按解放区人口将增加到四亿四千五百万计算,初步的设想是:
收入方面。公粮共一百九十三亿斤(大米一百零五亿斤,小米八十八亿斤)。各区分配数字如下:华东六十五亿斤(大米四十五亿斤,小米二十亿斤),华北小米三十亿斤,华中四十五亿斤(大米三十亿斤,小米十五亿斤),两广大米十亿斤,西南三十亿斤(大米二十亿斤,小米十亿斤),西北小米十三亿斤。
税收按七月底物价计算,共收一万七千五百零二亿元。几个地区的情况如下:华东七千一百亿元(其中上海三千五百亿元,一个上海顶五个天津),华北一千八百亿元,华中二千二百亿元,西南一千八百亿元,西北四百八十亿元,两广一千八百亿元。
这一计算,是根据天津的税收及各地人口的比例而拟定的。东北因为实行另一种货币,不好统一计算。计划明年从东北调进关内的物资,计有二十万吨大米,十万吨大豆,五十万吨杂粮,二十万吨钢,一百五十万立方米枕木。
支出方面,按九百万脱产人员每人每年的需要折合三千斤米计算,其中三分之一用粮食供给,共需九十亿斤;三分之二用货币支付(大米按每斤一百五十元,小米每斤六十元),共合二万三千一百六十亿元。另外,事业费支出计七千四百六十亿元。
上述公粮收支相抵,剩余一百零三亿斤,合人民币一万零二百三十亿元。经费开支货币部分共三万零六百二十亿元,用税收和剩余粮食抵补以后,还有赤字二千八百八十八亿元。
大家会说,这个预算还有问题,就是有赤字,而且没有把预备费打上。是的,有这些问题。但是,努一把力,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目前最要紧的有两件事:一是公粮要征得好,二是税收要整顿好。老区过去公粮负担很重,老百姓希望减轻一些。新区工作无基础,还不能按老区的标准征收。因此,老区今年还松不得。老区松了,新区又接不上,就成了问题。
现在定的这个税收数目,有可能完成。根据在哪里?过去大城市多数不在我们手里,农业税占总收入的四分之三,现在我们有了大城市,情况有了改变。东北地区,税收以及公营企业和对外贸易收入,占整个收入的四分之三,而公粮仅占四分之一。华北地区,税收已达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八,今后要争取达到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见,有了大城市,和没有大城市是不同的。过去说敌占城市我占乡村,在经济上是敌强我弱,道理就在于城市的收入优于乡村。我们应该逐渐增加税收的比重。努力收税,是解决财政赤字的一种办法,靠发行票子来弥补财政赤字也是一种办法。这两种办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原则是,应该发行的就发,而且要早发。例如东北,随着物价由不稳定达到相对稳定,许多商业投资转到了生产领域,同时钞票的储藏性能增加了,这样,货币的周转减缓了,市场上感到筹码不足,需要增发票子。发行的结果,物价并未上涨。抗战前,全国的货币流通量(包括地方币)为二十多亿银元。经过了十二年战争之后,生产与货币流通不正常,发行量应该少一些,假定打两个对折,还应有五亿多银元。可是,现在我们发行的人民币,只相当于一亿至一亿二千万银元,数目还是很小的。我们的税收数也不大。特别是在一个发展的环境中,加一点税不会出大问题。如果赤字不大,可以用增加税收的方法,努力求得收支大体平衡,以便使经济走上健全发展的道路。到那时,货币比较稳定,发了票子物价不上涨,就大有文章可做。银根松动了,会促进生产发展,同时就增加了税收。这样,预备费也有了,工业投资也有了。
最后提一下剿匪和发动农民的问题。
剿匪和发动农民,对完成财政经济任务作用很大,党、政、军都要抓好这两件事。当然,贸易工作和税收工作也要抓紧。对于干部下乡,我很赞成。还要注意物资下乡。现在农村多以米计价并作为交换手段,我们把土匪打掉,农民发动起来了,农村的经济阵地就可以展开,人民币就可以占领市场。一是政治,一是经济,两者需要很好配合。
明年我们有了四亿几千万人口的统一的地区,这是民国以来任何时候都没有过的。军事形势发展很快,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否则,各项工作就会落后于形势,处于被动。
*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十五日,由陈云同志主持,在上海召开了有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五个地区的财经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这是建国前夕一次重要的财经会议。本文是陈云同志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当时陈云同志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工作。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