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叶翔:中国货币发行量之谜 [打印本页]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1-2-23 13:52     标题: 叶翔:中国货币发行量之谜

目前,美联储的负债约2.4万亿美元,广义货币(M2)约8.4万亿美元。而人民银行的负债约24万亿元,相当于3.6万亿美元,M2约70万亿元,约为10.5万亿美元,无论是基础货币还是M2,中国都远远高于美国。如果相对于GDP的增长速度,中国M2的增长速度更远远高于美元。
  于是乎有人惊呼,人民币是高估,而不是低估了,不是要升值,而是要大大地贬值。也有人忧心忡忡地得出结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靠大量发行货币实现的,因而既不可维持,也是不真实的。
  基于以上认识,专家们提出了解决之道,一是人民币应该贬值。但是,为何无论是市场,还是人民银行面临的都是人民币升值压力?二是大量回收流动性。问题是,如何能把20年多发的货币在短期内收回?中国的GDP是否因此会回到20年前或10年前的水平?三是把流动性引到股市,以避免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但股市真能吸收所谓多余的流动性吗?
  其实,中国的M2与美国的M2不可比。这是由于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不同所致。美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体系的总资产仅约12万亿美元,而股票与债券市场的市值超过了60万亿美元,即在美国经济中直接融资比例超过了80%。与此相反,中国银行体系的资产规模超过了80万亿元,而股票与债券市场的规模仅20多万亿元,即中国经济主要依赖间接融资。所以,中国的M2增长快,而美国的M2增长慢,中国的M2比美国的M2更能反映经济的发展情况。这也是美联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不再把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而是以利率作为调控目标的原因,同样也是中国仍然需要钉住M2的原因。
  直接融资市场,比如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是否有助于吸收银行体系中过多的流动性呢?这个作用非常有限。因为银行作为股票交易的结算者,支撑股票市场正常运转的资金量,大体上只是整个股票市场的结算储备。如果股票市场的市值增加10%,结算储备可能只需要增加1%。这样,虽然股票市场市值增加,对企业的融资规模也相应扩大了,但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影响只是股票市值增加量的十分之一而已。
  从理论上说,每年M2的增长速度大体上等于GDP的增长速度加上通货膨胀率,或等于名义的GDP增长速度。这也是目前国内学者极力倡议的货币政策目标,即如果今年GDP的增长目标是9%-10%,加上4%的通胀率,M2的增长目标是14%-15%。中央银行家大都相信这个公式是经济内在规模的外在表现,因此,要控制经济内在的增长速度或通胀,那就倒过来控制外在的M2的增长目标,由表及里。
  不过,接踵而来的问题,一是如何才能实现M2的增长目标,是通过控制信贷规模、全社会融资规模、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利率,还是几种工具综合使用?二是就算M2最终增长14%,但怎么实现10%+4%,而不是糟糕的8%+6%或梦幻的12%+2%?
  最令人困惑的是,尽管中国的股票等直接融资市场,过去几年发展迅猛,但几年来中国M2的增长速度都要比GDP增速加上通胀率大出许多,比如2009年中国GDP增长9.2%,CPI几乎是零,但M2的增速超过了25%,为什么?
  这是因为,部分M2的增长并没有反映经济的扩张。从M2构成看,最可疑的是企事业存款。根据中国目前的借款人结构,只有企事业存款会虚增,因为银行给的贷款超出了当期需要,并非是企业业务内在扩张的结果。结果可能是,有的企业贷款用不完,虚肿;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却得不到贷款,实亏。
  罗丹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其实数据也常常骗人,数据背后的逻辑和道理才是真实的。
作者: 李大苗    时间: 2011-2-23 14:57

这篇文章比韦森要说得对头,但漏掉了政府存款这个大头。“大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地方政府敢贷和敢存,预算和费预算财政收入,后者主要是土地收入,不能尽用而存入银行外,还同时向银行大量借贷;另一个是,政府的财政拨款体制造成中央财政的超量盈余,成为银行头寸的主体。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