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为什么说核泄漏对我国暂无影响? [打印本页]

作者: tian295    时间: 2011-3-17 17:33     标题: 为什么说核泄漏对我国暂无影响?

为什么说核泄漏对我国暂无影响?Comments>>| Tags 标签:原创, 数值模式, 核泄漏污染模拟    雪歌 发表于 2011-03-16 13:23


日本核电站接二连三传出泄露事件。作为距离日本最近的国家之一,我们难免担心核扩散会波及到中国。国家气象局发表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气象组织北京区域环境响应中心会商分析结果,认为目前泄露的放射性物质对我国暂无影响。那么这些机构是什么机构,又通过什么样的分析得出“暂无影响”的结论,而“暂”有多么短暂?

全球有8个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
1986年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以后,世界气象组织在全球陆续认定了8个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目的是为了最快地对核泄漏做出应急。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设在国家气象局气象中心。平时该中心定期与其他7个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协同进行核应急演习,利用不同的放射性污染物扩散数值模式对同一事件进行模拟然后统计处理各个模式成员的结果,预报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传播范围。3月12日,日本核电站一发生泄露,各核应急响应区域中心启动做出模拟预报。这是目前而言最为快速和权威的模拟预报技术。



【数值模式是用来模拟预测气象、海洋的数学模型。比如这是奥地利中央气象和地球动力研究所的Gerhard Wotawa博士模拟的此次事故放射性污染物扩散的过程。(来源网站)】

模拟预报的数值模式是怎样工作的
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用于预报放射性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式是污染物扩散模式。在已知污染源位置和污染物释放速度时,对扩散模式输入气象环境场(如风场,温度场,降水情况等),模式会模拟出污染物的传播轨迹,扩散范围和沉降过程。模式结果的准确度会受到污染物释放速度、环境场准确度等因素影响。另外,由于扩散模式无法将大气中的湍流活动完全模拟出来,污染物质的扩散过程引入了参数化过程。当气流越强越有规律时(比如东北大风),大气中的湍流活动对污染物的扩散影响就会减弱,模式预报会越准确。而且,这些不确定因素在模拟结果后期都会考虑进去,预报产品会通过概率分布来体现不确定性。例如,本文中题图就是华盛顿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使用扩散模式输出的结果样本。(非此次污染扩散预报)

至少目前暂无影响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播和扩散状况主要是受到环境风场和大气状态决定。大气状态决定了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高度范围。如果大气稳定,污染物突破不了稳定层,只能在底层聚集由底层气流传播扩散。如果大气不稳定,污染物会上升到高空被高空强风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另外下雨下雪过程也会迅速地将污染物沉降到地面,空气中的污染物质会减少。所以当气象条件发生变化,尤其是风场发生调整时,污染物的转播会相应改变。

所幸的是现在数值天气预报的精度明显提高,而且天气系统周期大约都在数日到一周。至少从中国气象局的滚动播报看来,目前日本核电站核泄漏污染物对我国无影响。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不间断更新核扩散预报,如果近期天气形势有所改变,扩散模式结果会及时调整。中国离日本最近的省份至少有1000公里。就算预报显示风场改变,污染物有可能朝我国传播,考虑到污染物扩散浓度减弱和沉降过程,我们应该会有足够时间作出应急。

专业视角解读日本地震、核泄漏,请点击果壳 【地震特辑】

原文发表于果壳网:【地震特辑】为什么说核泄漏对我国暂无影响
作者: tian295    时间: 2011-3-17 17:45

为何中国人比日本人对核泄漏更敏感?
果壳网 @ 2011/3/16 17:28 阅读(8496) 评论(8) 推荐值(135) 引用通告 分类: 心事鉴定组
作者:果壳网 心事鉴定组

日本核泄漏,谁最担心自己的安全?从新闻上看,日本秩序井然,反而中国,甚至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德国人心惶惶,谣言满天飞。难道是素质问题?心理学家发现,可能是由于认知失调导致的“心理台风眼”。当事人反而没有旁观者焦虑。



经验说:核泄漏灾难中心的日本人最担心自己的安全。

实验说:远离核泄漏的中国人更担心自己的安全。

日本地震引发的核电站泄露事件已经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普遍恐慌,特别是在中国的网络上,到处充斥着有关核泄露的谣言。由于一些消息实在太过离谱,但又传播极广,新浪微博都不得不出来发个通知告诉大家不要轻信谣言了。

北京距离福岛大约有2100公里,但如果不熟悉地理的人看了微博上的各种谣言之后,会感觉核泄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传播谣言的人越多说明人们越是担心。反观灾难中心的日本居民,貌似没有如此大的恐慌,多数媒体报道的都是日本人仍然非常有秩序地在排队等车或领取生活必需品。

为什么身处灾难深处的日本人民如此淡定,而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人却如此担心呢?即使核泄漏真得如切尔诺贝利事件那样严重,最先遭殃的也应该是韩国、朝鲜啊,为啥中国人那么紧张呢?

有媒体借此事件选择性地通过新闻报道批评中国人怕死、没有秩序,称赞日本人的文明表现。不可否认日本人确实表现出了应对灾难的强大力量,他们对秩序规则的尊崇值得我们学习。不过,果壳网心事鉴定员以为,中日两国人的不同反应背后也许隐藏着一个更深的心理原因,远非素质差异这么简单。

心理台风眼中的平静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李纾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对灾区(四川、甘肃)和非灾区(北京、福建、湖南)的2262名居民进行了一项调查,让他们估计地震灾区对医生的需求量、对心理学工作者的需求量、灾区发生大规模传染病的可能性,以及需要采取的避震措施的次数等。结果发现,非灾区居民的估计值要显著高于灾区居民;而对于灾区居民来说,重灾区居民的估计反而比轻度受灾的居民更乐观一些。

更有意思的是,若假设有一种药物能治疗心理创伤,没有过敏、呕吐等副作用,受灾群众应该服用多少合适呢?自认为轻度受灾的居民开出了最大剂量,其次是中度受灾的居民。认为受灾人所需剂量最少的反而是自认为重度受灾的居民。

由此看来,越接近高风险(地震受灾区)的人们,心里越平静;越远离高风险的人们,心里反而越担忧。这种看似矛盾的反应跟一种自然灾害中的现象很相似——“台风眼”。在气象学中,距离台风中心直径大约10km 的圆面积,其风力相对微弱,通常被称为台风眼。也就是说台风的中心地带反而比边缘地带更安全。李纾等人就借用这个气象名词,形象地将其研究发现冠名为“心理台风眼”效应(“Psychological Typhoon Eye” effect)。

为何出现“心理台风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对称的反应呢?李纾等人采用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来解释。所谓认知失调就是当你做了一件事以后,就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理由,让自己安心。比如在平时生活中,如果我们干了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就会告诉自己“我不是为了钱才干的,而是出于热爱 ”。

身处灾难中心的人因为短期内没有办法离开,甚至还将在那里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就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失调——如果整天担心灾难还会发生,那就没有理由在这个地方继续呆下去了,所以为了证明自己留下来继续生活是合理的,他们就必须自己主动减少心中对灾难的担心,变得乐观一些。而远离灾区的人没有受到灾难的袭击,不存在这种认知失调,于是他们担心的是自己未来的安危。

除此之外,处于灾难中心的人们对灾难有更客观和真实的直接认识;而外围的人们则通过媒体上经过筛选的镜头了解现场,并用想象力为之添油加醋。这使得当事人可以做到平静面对,反而仅受轻微影响的人却高度警惕、反应过激。

心理台风眼内外差异大
有了“心理台风眼”的理论,再来看看中日两国人在核泄漏事件发生后的反应,也就不难理解了。日本人今后还是要在本地生活,总不能都移民中国吧,所以他们必须给自己一个留守日本的理由,那就是“我在日本还是安全的”。相反,中国人不存在这种失调,他们对待可能存在的危险自然非常敏感,而且网络也放大了这种担心,所以才会出现谣言满天飞的现象了。

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德国,现在为日本的核泄漏乱成一团,其实正是由于他们还没有遭受核辐射,却因为建有多个核电站而感到自己正在遭受核辐射的威胁。

当然,这种解释是否是唯一的解释,还需要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持。日本的这次事件是一场灾难,但相信人类会像以往一样,从每一场灾难中领悟更多。

参考文献

Li S, Rao L-L, Ren X-P, Bai X-W, Zheng R, et al. (2009) Psychological Typhoon Eye in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PLoS ONE 4(3): e4964. doi:10.1371/journal.pone.0004964

Li, S., Rao, L-L., Bai, X-W., Zheng, R., Ren, X-P., Li, J-Z., Wang, Z-J., Liu, H., & Zhang, K. (2010) Progress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Typhoon Eye” and Variations Sinc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PLoS ONE. 5(3): e9727. doi:10.1371/journal.pone.0009727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