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一篇分析中国“利比亚立场”的好文章 [打印本页]

作者: 吹笛在湖北    时间: 2011-3-24 10:42     标题: 一篇分析中国“利比亚立场”的好文章

@
    一篇文章来自网络,标题是《台报惊叹中国这次外交转折》,尚未找到原始出处。但它读来是一片客观有高度的好的分析文章,分析了中国为什么要在联合国或赞成、或不反对制裁利比亚。

    文章认为,凭借中国“不反对”制裁利比亚之举,并不印证中国试图扬弃1954年提出的和平共存五项外交原则;但认为,中国外交政策从传统的“国家布局”转而为“问题的布局”,则为不争的事实;结论是,中国这次的外交转折,与其说违背了“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传统外交理念,不如看成是维护国家政经利益的妥协结果,是外交政策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策略。

    自然,此文与当下国内论坛上普通百姓关注利比亚问题的立场、兴奋点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国内论坛上普通百姓的发言,是透过支持欧美海空打击卡扎菲,来表达个人对国内特殊政治利益获得者的不满,是借利比亚及埃及风生水起的“反对派运动”的围观,表达自己对国内“和谐社会”的异见。对于欧美海空打击卡扎菲,网民多从个人诉求出发。而此文则是从国际大国实体之间的利益权衡角度,来看待中国在利比亚问题上的外交选择策略。

    一个关注卡扎菲,一个关注利比亚。

    同样是从国家实体的高度,考量利比亚问题也有不一样的理路。从国家实力角度考量的,大致与许多人一样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宏观思路;但同样的宏观思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如有人认为欧美海空打击利比亚“无非就是以大欺小弱肉强食”,思路是偏向于殖民阴谋论的,立场是批判性的,是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是悲情叙述;而此文认为中国与利比亚“不具地缘政治的竞争”,这次投票所要表达的只是“道义立场或国际责任”姿态,分析观察是冷静客观的,立场是实证性的,统计是中性的数字,是理性叙事。

    各从各的理路出发,原本并无矛盾。结合有人在“欧美海空打击利比亚”问题上泛滥的否定性悲情,从此文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冷静辨析,学习如何看待外交策略与立国信仰之区别、之曲折实践,从而不简单把问题的身高当体重来丈量。

    自古英雄多悲情,这是人们驾轻就熟的一个俗套,而今此文却不然。对于中国政府这次对“以大欺小”的联合国决议“投下赞成票”的立场,文章没有简单套用一贯而来的道德批判立场。如去下悲情定义,认为中国政府是屈从美国。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外交政策的结果,是当下形势下的一种选择策略。由之,人们从中也可以析出现时中国外交路径,了解从重政策向偏策略的新变化。

    上述对中国外交政策和策略的理解和分析,如果认同的话,自然也可以同理认为这次海空打击利比亚卡扎菲,亦是对利比亚问题的一种临时技术策略,而非出于欧美歧视阿拉伯的宗教性情结,就像普京歪曲的所谓“打击利比亚似十字军东征”那样。所以,有人质问的,在“车臣战争的时候你们跑哪去了?死了不比这少的老百姓,敢打俄罗斯吗?巴林现在也死人无数,还和沙特勾结起来”,其实也是一种外交选择的结果,何不也一种形势选择的策略呢?

    这说明国际事务的一个道理,对一个具体决议所采取的立场(包括对一个地区冲突所采取的立场),唯有依其形势一时而出的政策和策略才是国家选择的依据,也是短时间内众人亦以评价的依据。至于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信仰和(处事待人的)理念,那不过是深埋在这个具体的选择中,其崭示也要在一个相当永固的长时间里才得以呈现。

    比如,或关注独裁者的终极下场,或关注国家利益最大化,这里面的理念是什么,信仰是什么,还真不是一时半会、直来直去能厘清的。

    既然信念与选择之间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虚线或曲线,那么一国的决策者就眼前的事务做一个选择,就事论事,按惯例去把选择化为决议中的一个个条文吧。决议是应急的,无非一是对人二是对己。对人而言,人命关天,不能杀害生命;对己而言,吾国利益优先,谁与国有利我偏向谁。——这样到底好操作些,毕竟联合国是由无数的会议组成,会议是有时效的,总不能因原理的无限而使会期无穷吧。

    区分理念、政策和策略,或许,这个是我们看待一国具体外交的幽烛处?!

台报惊叹中国这次外交转折
2011-03-21 12:35:09.0  

    西方联军昨天对利比亚展开轰炸行动,执行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973号决议,该决议同意在利比亚上空设立禁航区,并授权成员国“采取任何必要措施,以保护平民安全”。中国身为轮值主席,在这次投票中投下弃权票,是其外交政策上一项重要转折。

  中国支持美国主导的利比亚制裁案,并不令人意外。事实上,这已不是中方首次配合西方意愿。联合国安理会去年6月间通过制裁伊朗的1929号决议,今年2月下旬提请国际刑事法庭调查卡扎菲违反人权的1970号决议,北京都投下了赞成票。
  国际媒体对中国这次的外交转折,褒贬不一,大多数评论皆聚焦在北京的动机。大陆最近两度支持制裁卡扎菲的动作,与其说违背了“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传统外交理念,不如看成是维护国家政经利益而妥协的结果。这几年来,从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至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国形象”广告,都显示了大陆的对外政策已转趋灵活,外交手腕亦较以往圆融。联合国安理会这次的制裁案,北京刻意投下弃权票,避免陷入一场外交选边站的较劲。
  其实,凭借中国“不反对”制裁利比亚的说法,尚不足以印证中国正试图扬弃1954年提出的和平共存五项外交原则(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存)。根据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的解释,北京对决议的部分内容有“严重困难”,且不断强调安理会的所有行动必须尊重利比亚的主权、领土完整与和平方式解决危机,显见北京并不乐见利比亚上空成为禁航区,当然更反对西方采取军事行动。
  中国响应国际社会对利比亚制裁的呼吁,确实有多面向的考量。从能源与经济利益的面向观察,201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已达56%,其中大部分来自中东与北非。根据国际能源署的评估,中国在海外的投资,60%位于政治不稳定的国家。利比亚政局动荡对大陆的能源供应,短期内或无重大影响,但如果动乱延烧至周边国家,势必造成石油减产与国际油价上扬,会冲击到中国的能源战略布局,以及为大陆内部带来严重通货膨胀压力。
  最近几周,大陆副总理王岐山与副外长翟隽先后出访非洲与中东地区,其中沙特、阿尔及利亚、安哥拉都是中国主要的能源供应国,可见北京已有因应危机扩大的心理准备。
  利比亚位于北非中心,向来是欧洲强权的竞逐地区,中国以往在该地并不具地缘政治的竞争优势。中、利双边关系亦非十分和睦, 2004年中国援助巴基斯坦核武发展技术,2006年陈水扁专机降落利比亚,都曾造成双方领导人心生嫌隙,卡扎菲甚至下令禁止中国石油集团进入利比亚石油市场。
  联合国安理会达成1973号决议之前,卡扎菲基于北京反对设立禁航区的表态,而重新允许中国企业恢复在利比亚的石油探勘与生产。然而,中国还是决定用弃权方式,间接传达两边不得罪的立场,显然政治考量因素大于维护能源与经济利益。
  北京的首要考量是,尽力维护已趋于回稳的中美关系,尝试成为美国期许的“负责任伙伴”。美国主张设立禁航区的初衷是想以战逼和,敦促卡扎菲早日下野。不过,它也可能承担“促和不成反助战”的风险,何况维护利比亚170万平方公里的禁航区安全,需要投入大量战机与军舰,美国若无盟邦的支持,很难发挥预期功效。对北京而言,美国若不能记取阿富汗与伊拉克的经验教训,依然再次对利比亚诉诸军事行动,就势必要减轻对中国的军事围堵。衡量利弊得失,北京以弃权票回应安理会的制裁决议,应最符合国家利益。其次,中国不反对制裁利比亚,相当程度可纾缓国际社会对中国长期支持朝鲜、缅甸、津巴布韦等独裁政权的批评,同时也迎合了阿拉伯联盟与非洲联盟已经达成设立禁航区的一致决议。更关键的是,利比亚驻外使节集体背叛卡扎菲政府,要求国际社会解救濒临被屠杀的同胞,让北京领导人无论站在道义立场或国际责任,都难以回避。
  禁航区会带给利比亚的是和平或更多的杀戮,目前或言之过早,但中国外交工作面向从传统的“国家布局”转而加强对“问题的布局”,则为不争的事实;进一步来说,未来大陆的外交将会更趋于务实与灵活。

作者: 半醉汉    时间: 2011-3-24 11:52

这种观察毕竟还是表层的。
中国举手,对外是中国,可国内反映很微妙。
按说,我们举手了,喉舌们应该是兴奋报道,可有趣的是喉舌们好像是很冷淡,甚至大多在唱反调。
为什么呢?
明白人多,我就不说了。
作者: ys1937    时间: 2011-3-24 14:36

赵楚:打击利比亚,是耶?非耶?
  
赵楚(《军事世界POINT》月刊执行主编)

网上口水战

  2011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经过艰难磋商之后,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利比亚局势的第1973号决议。这项决议针对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杀戮平民的指控,作出了包括设立禁飞区、要求卡扎菲停火、扩大制裁、驱逐雇佣军和监督制裁的决定,授权联合国成员国“采取一切必要之措施”,以执行上述决议。随后,3月19日,有关各方在巴黎召开会议,落实执行决议的办法。巴黎会议宣布卡扎菲没有满足决议要求,此前行动为“不可接受”,于是,20日凌晨,针对利比亚卡扎菲政府军的打击行动拉开了序幕。
  然而,正如近年每一次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的情形,利比亚交战双方尚未分出胜负,国内网络上已经发起了更大规模的“口水战”。这些激烈的争论从法英美等多国部队打击卡扎菲是否合法、参与打击行动各国的石油动机等,到中国有关政策和做法是否合理,不一而足。支持者认为,人权高于主权,卡扎菲屠戮国民,因此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安理会决议体现了新时代的国际正义;反对者则认为,主权不容侵犯,法英美等多国部队的行动是出于抢占利比亚石油的邪恶“阴谋”,甚至有人认为是美国针对中国的全球遏制行动。
  这些口水攻防在微博上尤其突出,在种种极端化的言论背后,既折射出国内公众对国际知识的欠缺,也反映了新时期国内媒体报道和评论有关国际新闻所面临的新知识及思想课题。
  
怎么看待美国摇摆

  说多国部队行动是美国操纵,甚至是针对中国的阴谋,这很难成立,甚至是故意混淆重大国际是非。利比亚的民众抗议运动发生,最主要的背景是北非和中东的连锁民意运动,由此引发利民众对40年高压统治的不满,这是利比亚内部矛盾,卡扎菲的暴虐镇压手段则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美国在这一过程中立场始终是摇摆和暧昧的。希拉里主导的国务院对事态持强烈的关注立场,但由于各种原因,奥巴马总统和国防部对此是审慎的,因此,安理会通过1970号、特别是1973号决议前,美国国内甚至出现了抨击奥巴马无视利比亚人道主义灾难的声音。决议通过后,美国虽然大力参与了对利比亚的首轮攻击,但奥巴马总统一直申明,美国的行动是“有限的”,旨在“保护平民”和执行禁飞区,而不愿意把行动与战争混为一谈,说白了,是既要体现对欧洲传统盟友的支持,又想把美国参与的行动控制在国际执法的范围之内。
  这样的摇摆非常容易理解。由于伊拉克善后和阿富汗战局,以及近年的战略重心东移,美国没有进行新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兵力,此外,美国决策层对整个北非和中东的民主化浪潮实际上心情复杂,在惯常鼓吹的民主和自由旗号之下,美国并不能保证局变的结果必定符合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因为该地区的抗议运动无可讳言有着若隐若现的厌美、甚至仇美情绪,与此同时,民主党传统上的较重视国际规制和大国协调的政策取向也有很大影响,在欧洲盟友主导的行动中,要美国不顾国内的金融困难,在以节约开支为主要政策的五角大楼掀起拥护干预的风潮,这明显有困难。所以,虽然美国在第一轮打击中军事行动是坚决的,但整个政策却是节制而审慎的。
  
法国人的激进热情

  本次行动最热心和积极的“领头羊”是法国,法国空中力量在巴黎会议后率先出动,对卡扎菲进攻班加西的装甲部队进行了打击,在后续几天的攻击中,法国不仅向战区派出以“戴高乐”号航母为主的大批部队,也与多国伙伴一起,针对的黎波里的利比亚防空指挥中心等目标持续进行了猛烈的打击。除自身与北非的历史文化渊源之外,作为地中海联盟的区域政策长期倡导者,法国要巩固欧洲领导者的角色,甚至进而建构21世纪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大国地位,对周边的国际事务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这也实属自然。
  法国具有干预非洲的传统,在1980年代,就曾出兵干预乍得内战,法国视非洲法语地区为其特殊利益的区域,本次行动实际上也是这一干预传统的延续。同时,萨科齐作为右翼政治家,他身上不乏小布什似的牛仔作风。战后70年,欧洲社会日益左倾,这是一个现实,其结果之一就是欧洲社会对国际人权事务、全球环保等国际公共议题态度日益激进,这一激进态度在欧洲政府的国际政策中必然得以反映,这是值得国内媒体、学界和公众特别注意的新动向,因为,过去数年中,这类激进态度也借新疆和西藏等事端酿成数起针对中国的摩擦。
  欧洲人在人权等公共国际事务中所表现的激进热情,有欧美主流媒体的影响和塑造因素,含有相对的偏见,但不能说是出于帝国主义者的阴谋,而是有着基本的真诚,也包涵正面和崇高的人道精神,这种热情在缺乏有效沟通和了解的情况下,会构成很大的误解和冲突,这是国人值得深思、也不能回避的挑战。
  
打击合法性与中国式态度

  引发国内网上最大争议的莫过于多国部队打击的合法性问题。一方面中国投票支持安理会1970号决议,对卡扎菲进行制裁,并将利比亚局势提交国际刑事法院,这表明政府不仅支持安理会对国际人权问题干预的权力,也表明中国政府希望制止利比亚人道主义灾难的基本态度。而反对在国际事务中使用武力,这是中国一贯的国际立场,因此,在支持制止利比亚人道主义灾难的目的的同时,对1973号决议弃权,这表明中国立场的一贯性。而作为影响日益扩大的负责任大国,鲜明和一贯的国际立场是符合国家长远国际利益的,对此没必要有任何误解。
  另一方面,人权与主权的孰先孰后问题也需从国际法理和现实两个层面观察。人权优先于主权,这一法理历来充满争议,因为逻辑上的优先与司法的现实不可同日而语。在实际的司法层面,所谓国际社会毕竟还是《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似的无政府社会,没有国家或任何其他国际力量可比拟或模拟国内法的司法环境,因此主权原则的坚持虽有不令人满意之处,也毕竟是现实的选择。
  不过,必须明确的是,虽然法英美等打击行动是否超越了安理会决议广有争议,但国际社会对利比亚的干预具有相当的合法性基础。中国、德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弃权,也只是出于对武力解决问题可能产生的连锁新问题的担忧。安理会是目前最高级和真实的国际权力,安理会的合法决议本身是国际正义的一个体现。安理会也是中国国际权力的真实载体。所以,中国一贯支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同时,这一干预不能构成先例,有国内人士将此事与欧美对中国的关系联系起来是没有根据的。战后70年大国内政没有遭遇外部直接干预的情形,感情化立场无助于厘清思考。过去30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有重大影响的大国,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现有格局有效交融,成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中国与欧美在贸易等领域的局部摩擦和利益冲突,是正常的经贸关系障碍,与干预利比亚的情形没有任何可比性,中国的综合国力和软硬国力也使得任何干预中国的说法显得可笑。
  有不少人反复指出打击利比亚背后的能源和利益考虑。一个基本现实是,中国在利比亚并无特殊国际政治利益,把中国对打击利比亚问题的立场进行过于泛政治化解读是没必要的。中利经贸关系基于平等互利原则,且两国经济具有很大互补性,中国在利的主要经济投入是资金、劳务和产品,主要输入是能源,这不会根本变化。至于突发性事件所造成的经济和合同损失,这是不可抗力因素,既是普遍的,也是有可能在局势稳定后逐步弥补的。
  最后,通过观察历次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的网络舆论,我痛切感到,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重要大国,国民应该提高国际知识和增强对国际正义的认识。石油和资源支配固然是国际利益,但我们还应认识到,在软国力的建设方面,对国际公共决策的参与、国际声誉及形象和国民更丰富的国际知识视野,这些都是很大的国际利益,也是中国获得更大和更有效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基础。
    【青年参考】
作者: ys1937    时间: 2011-3-24 14:38

《赵楚:打击利比亚,是耶?非耶?》引发的思考

陶世龙

    新一期【青年参考】发出的《赵楚:打击利比亚,是耶?非耶?》对我们跟上世界的变化,正确认识今日的世界大有好处。文中说的这些道理,正是许多人所缺少的。
    “战后70年,欧洲社会日益左倾,这是一个现实,其结果之一就是欧洲社会对国际人权事务、全球环保等国际公共议题态度日益激进,这一激进态度在欧洲政府的国际政策中必然得以反映,这是值得国内媒体、学界和公众特别注意的新动向,因为,过去数年中,这类激进态度也借新疆和西藏等事端酿成数起针对中国的摩擦。”
  欧洲人在人权等公共国际事务中所表现的激进热情,有欧美主流媒体的影响和塑造因素,含有相对的偏见,但不能说是出于帝国主义者的阴谋,而是有着基本的真诚,也包涵正面和崇高的人道精神,这种热情在缺乏有效沟通和了解的情况下,会构成很大的误解和冲突,这是国人值得深思、也不能回避的挑战。
    大概无法想到欧洲人在人权等公共国际事务中所表现的激进热情,不是出于“帝国主义阴谋”,而是“日益左倾”的结果。这一点,我在外面看到那些支持“藏独”破坏奥运火炬的人主要是青年就有此感觉,这些人,多是大学生,与中国也无利害冲突或历史恩怨,他们为什么还那样冲动,很难用他们是帝国主义分子来解释的。这与他们对西藏在中国的重要性,对汉人与藏人之间有着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历史,统统无知,存在隔膜有关;那些老练的西方掌权者倒反而理智地不去触及中国的底线。
    今天的年轻人大概不了解这段历史,将国家主权摆在不可侵犯的位置,正是共产党的第三国际所反对的,那时有个口号叫“工人无祖国”,还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都是超越国界的。共产党人讲民族(国家)主义是要受到批判的。但现实告诉人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国家消亡的日子还早着哩,既然还存在国家,不捍卫自己的国家还行?所以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特别是德国进攻苏联的威胁出现后,第三国际解散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但我至今也认为共产主义或世界大同的愿望,作为一种理想并没有错,只是不能离开现实去施行。特别是当一个国家摆脱被压迫的地位,成为大国,如仍一味强调国家至上,确实有可能借以剥夺人民权利,走向法西斯。
    “欧洲社会日益左倾”了,中国社会呢?如就某些被视为极左者对待人权的态度来看,恰好应该倒过来。出现这种现象也不奇怪,“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人道的烽火燃遍了整个的欧洲”在中国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唱开的,而欧洲人不仅是在电影中唱,而且已实践了几百年。所以在对人权的认识上存在巨大的差距,无足为奇。究竟是那一种模式好,也还有争论。其实传统的将人划成“左”或“右”已无意义,生活是很复杂的,但无论如何大家都同住在一个地球村中,还是以加强相互沟通了解,不要剑拔弩张为好。所以【青年参考】发出的赵楚的这篇文章《打击利比亚,是耶?非耶?》值得一读。
    2011年 3月24日。

* 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人道的烽火燃遍了整个的欧洲,我们为着博爱平等自由,愿付出任何的代价,甚至我们的头颅!我们的热血,地泊尔河似的奔流!任敌人的毒焰胜过克里色姆当年的猛兽,但胜利终是我们的,我们毫无怨尤。瞧吧!黑暗快要收了,光明已经射到古罗马的城头!(电影《夜半歌声》的插曲:《热血》,田汉作词,聂尔作曲)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