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3月7日,在今年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2011年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近七成民生财政支出是怎么算出来的?这一比例的纯度有多高?
2/3民生财政支出纯度不高,加入基建、环保费用有“注水”嫌疑 教育、医疗和社保等“纯民生”支出1/3都不到 中央财政预算显示,2011年中央财政支出总规模为100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用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合计10509.92亿元,增长18.1%;“三农”支出安排9884.5亿元,增长15.2%;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7310亿元,增长15.3%。中央财政预算认为,“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与民生密切相关。” 经测算,上述前三项支出合计57704亿元,占总支出规模的57.6%,较“2/3”一说仍有差距。因此不难看出,“2/3民生财政支出”的说法是将上述三项支出与水利、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相加而得出来的。其中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只占10.5%,若将“三农支出”也列入其中,则共占20.3%,连1/3都不到。
基建、环保费用算入民生支出有注水嫌疑
事实上,“2/3民生财政支出”一说,是将其他支出也列入了民生范畴,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列入民生支出是否恰当?
民生,顾名思义,是指与群众生存与生活直接相关的、群众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来说,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而将交通、环保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算作民生投入则有些牵强。基础设施建设是长期工程,见效缓慢,它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但对人民群众生活现状的直接影响不大。
所以说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民生“纯度”不是太高——如果说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是“纯民生”领域的话,那么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等方面只能算是“泛民生”领域。
对地方税收的返还和转移支付未必用到民生领域
在“2/3民生财政支出”中,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占大部分,此一项就占财政总支出的37%左右,这项支出归入“民生支出”后,一下从数据上将我国民生财政支出拉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之所以这样归入的原因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而在实际执行上,中央对地方税收的返还和转移支付未必会落实到民生领域。中央对地方的拨款有多少能用到刀刃上?2010年国家审计署曾对19个省市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资金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2007年至2009年间共有逾2.1亿元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被套取、挪用。包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内22个城市从未按规定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足额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共计少提取146.23亿元;18个城市向2132户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13.12万元、分配廉租住房533套;有6个城市和4个县挪用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共计15231.3万元;有6个城市的34个项目套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6129万元。
专家称我国行政支出比例高达52%,离民生财政仍遥远
公务员数量庞大,单位GDP所需公职人员数量多
行政事业单位吃财政的有4000多万人,公务员1053万人。《半月谈》记者曾撰稿称,我国公务员人数每年递增20% 。衡量一国公务员数量规模时最常用“官民比”,即财政供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我国“官民比”并不高,为1:26,同期美国为1:12,日本为1:23,一些人也据此得出“中国公务员并不多”的结论。这个数字更多的是得益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
另一个判断指标比“官民比”更能说明问题,即“单位GDP所需公职人员数量”,也就是公职人员对于GDP增长的贡献。我国公职人员数量与GDP之比为39人/百万美元,而美国为2.31人/百万美元,日本为1.38人/百万美元。也就是说GDP每增长一百美元,中国需要出动比美国多15倍,比日本多27倍的公职人员。
专家称我国行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52%,仍是吃饭财政
对于“民生财政”学界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但其核心观点已经为各界所认同,就是还财于民。而我国政府还没有彻底摆脱“吃饭财政”。“吃饭财政”一词颇为形象,就是政府财政收入仅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的工资、一般性办公费用等方面的支出,也就是说只够政府部门维持自身运转。
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虽逐年提高,但很大一部分都用于行政性支出。不同于一些西方国家对于政府支出的严格控制,我国的行政支出颇为随意,以至于支出居高不下。据经济学家胡星斗的测算,政府行政支出已经占到了所有财政支出的52%。而在发达国家,政府行政支出一般不超过10%,例如美国的行政办公费用的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为9.9%,日本为2.38%。
三公消费居高不下,专家估算每年高达9000亿
公车使用、公款招待、公费考察和会议费用支出的“三公消费”始终撩动舆论神经,公款奢侈浪费是我国社会的一个顽症。不过迄今为止,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没有公开这三部分支出的准确数据。2008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间接”透露,全国的“三公消费”每年高达9000亿元,占行政支出1/3。这个数据被广泛引用。
公车消费是其中的大户。政府不仅要为数量巨大的公车支付购买费用,司机薪酬,还要缴纳维护保养费、保险等各种费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用车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
发达国家民生支出占比高,财政盈余直接给国民派红包
美国财政支出中纯民生开支达到60%
在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用在民生领域。以美国为例,自二次大战以来,在美国政府财政开支中,社会保障(包括养老、医疗等在内)、教育和国防是美国政府财政开支中最大的项目,尤其是社会保障,目前已经超过了美国政府开支的50%。
例如在美国2010年,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美国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财政6.5万亿美元,其中,医疗保健,占总支出的17%;教育保障,占总支出的16%;养老保障,占总支出的15%;社会福利,占总支出的11%。社会保障(包括养老、医疗等在内)及教育等的合计开支达到60%。
新加坡财政盈余后选择给国民派红包,还富于民
2007年时,新加坡经济成长程度超乎预期,财政盈余达64亿元,创下1994年以来最高纪录。对于这笔钱的用途,新加坡政府创造性的启动了“政府盈余全民分享计划”:从中拨出18亿元还富于民。这种行为也可以包含在二次分配领域中,其实质和政府的减税和转移支付行为并无不同,只是它更直接的“还富于民”,更符合“民生财政”理念。
而同在2007年,中央财政超收4000亿元,也是史无前例的有钱。这笔盈余国务院经人大审议后,将其重点用在“三农”、教育、卫生和社保等方面。用财政盈余弥补民生欠账是必然之举,但4000多亿财政盈余,通过中央财政划拨,经过各级政府部门之后,必然会发生若干损耗,最后究竟能够有多少落实到每个国民头上。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