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蝴蝶是什么“牌子”?
[打印本页]
作者:
魏邦良
时间:
2011-5-4 22:46
标题:
蝴蝶是什么“牌子”?
本帖最后由 魏邦良 于 2011-5-4 22:50 编辑
蝴蝶是什么“牌子”
?
——法国影片《蝴蝶》观后
于连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多年前,他的独子正值
28
岁花样年华,突然染上忧郁症,对父亲说:“爸爸,我不想活了。”儿子躺在医院里,万念俱灰,只有美丽的蝴蝶标本才能带给他片刻欢愉。
终于,儿子飘然远去了。临行前,他对父亲吐露了最后一个心愿:渴望得到一种名叫伊莎贝拉的名贵蝴蝶。
此后,于连开始狂热收集蝴蝶标本,对伊莎贝拉更是朝思暮想,苦苦寻觅。因为他曾承诺:给儿子一只伊莎贝拉。
于连家的后花园,种满了奇花异草,美丽的蝴蝶,穿梭其间,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这后院是一处禁地,老人像严守一个秘密一样,从不让外人涉足其间。
于连的邻居是一对母女。小女孩名叫艾尔莎,只有
7
、
8
岁,她母亲也只有
20
来岁。年轻的母亲贪玩,常常忘了按时去接孩子。可怜的艾尔莎有时就呆在于连家,苦等妈妈。
一次,好奇的艾尔莎趁老人外出之际,悄悄打开那扇常年紧闭的通向后院的大门,眼前的美景让孩子目眩神迷:怒放的鲜花,姹紫嫣红;翩跹的蝴蝶,五彩斑斓,孩子为眼前罕见的美景所深深陶醉。
老人回家撞见这一幕,惊慌失措之后便是大发雷霆。愤怒中,他粗暴地将孩子赶出家门,将其书包扔出门外。随后,老人打点行李,准备奔赴深山。因为伊莎贝拉每年中只在五月底六月初短短十天出现在深山某个草地间,一旦错过时机,就只能等下一年了。
艾尔莎得知老人要去山里,也想跟着去。一则,她在城里呆腻了,想去山里看看奶牛、飞鸟和蝴蝶,另外,她也想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惩罚”一下自己的母亲:谁让她常和朋友玩,总是忘了按时接孩子回家,结果总让艾尔莎孤零零坐在街头的长椅上,饱尝望眼欲穿的滋味。艾尔莎缠着老人要去山里,她想让妈妈也品尝一下望穿秋水的孤寂与焦灼。
于连性情古怪但心地很善良,经不住艾尔莎的死缠硬磨,他终于极不情愿而又无可奈何带着孩子上路了。
一路上,老人沉默寡言,心事重重。他偶尔冒出的一句话,总是高深莫测,让艾尔莎云里雾里,不明究里。与老人忧心忡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艾尔莎则兴高采烈,像小鸟一样,啁啾不停。她天真烂漫的话,像晶莹的露珠,像清澈的湖水,从中,老人第一次那么清晰地看清了自己:脸上每一道皱纹,心灵每一痕皱褶;身上每一粒灰尘,灵魂每一丝污垢。
老人帮艾尔莎穿衣服时,不小心弄疼了孩子,孩子生气地说:“你肯定没有小孩
?
”老人不解,问:“为什么
?
”
孩子说:“因为你照顾我很笨!”
走着走着,两只鹿,一大一小,闯入老人和孩子的眼帘。一老一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美丽温顺又胆小的鹿,生怕弄出声响,把小心翼翼,机敏警觉的鹿吓跑。
一声尖利的枪响,划破了深山的宁静,鹿应声倒地。老人从牙缝里蹦出两个字:“混蛋!”孩子问:“什么叫混蛋!”老人说:“混蛋就是偷猎者,他们为了钱,杀死了鹿。”艾尔莎低下头,一脸哀伤。想着那两只可怜的鹿。
终于,他们看到了成群的翩翩起舞的蝴蝶。老人教会了孩子扑蝶。孩子捕获了第一只蝴蝶后,老人把蝴蝶放入准备好的小瓶中。老人告诉孩子,瓶子里有氰化钾,蝴蝶会毫无痛苦地死去。瓶中的蝴蝶,扑扇了几下翅膀随即一动不动了。孩子死死盯着老人,说:“这是偷猎。”
孩子的话再次刺痛了老人。多年来,他一直收集蝴蝶的标本,而儿子自杀留下的伤痛却并没有因此减轻。他捕蝶的行为如同饮鸩止渴,只能让内心的伤痛越来越深。另外,孩子的话也让他不能不面对这个事实:收集蝴蝶,也许会给自己带来短暂的安慰,但倘若这一转瞬即逝的安慰是建立在蝴蝶的死亡之上,并且让自己付出了偷猎的代价,那他还能心安理得地寻求并享受这一安慰吗?
晚上,老人支起幕布,诱捕蝴蝶,终于,美丽的伊莎贝拉出现了。老人欣喜地正欲去抓,孩子跑过去,一个趔趄,撞翻了幕布,伊莎贝拉飞了。(我想,孩子是故意撞倒幕布的,她不想让伊莎贝拉成为老人的猎物)。
伊莎贝拉飞了,老人气得大吼——可以理解老人的愤怒,为了这只蝴蝶,老人苦苦寻觅了十多年。孩子一赌气,跑到远处。待老人气消了,喊孩子过来。倔强的孩子坐在远处冰冷的石块上,对老人的喊声充耳不闻。老人一赌气,径自睡了。翌晨醒来,老人方知闯下大祸。艾尔莎深夜看不清路,一不留神掉入山洞。老人火速向警方求救。孩子获救,有惊无险,毫发未损。但此事却让老人醒悟:任何时候,成人都不能疏忽孩子,稍有闪失,就会酿成大祸。儿子的忧郁儿子的消逝,与自己曾经的疏忽,不是有着很大的关联吗?
老人回家后,发现家中竟有一只伊莎贝拉,她躲在家中的一个角落里。不过,老人没有像过去那样把她塞入瓶中制成标本,而是把她放在艾尔莎张开的小手中,让艾尔莎将其放走了。老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艾尔莎貌似漫不经心实则一针见血的话,让他开始反思多年来自己古怪与偏执的捕蝶行为。他醒悟,捕捉蝴蝶不能驱逐内心因儿子非正常早逝郁结而成的心魔,另外,他也没有理由把自己短暂而飘渺的安慰建立在对蝴蝶的捕杀上。他意识到,化解内心痛苦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别的家长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让别的家庭不再重演自家的悲剧。
于连找到艾尔莎年轻的母亲,耐心而又诚挚地劝她多关心自己的女儿,并且诉说了自己的哀伤与悔恨,让这位年轻的母亲引以为戒。这位少女时代同样缺少家庭温暖的母亲,幡然悔悟。此后,她对艾尔莎的态度悄然转变,这一微妙但很关键的变化,让艾尔莎脸上绽放久违的笑容。
名贵的伊莎贝拉飞了,飞进美丽的大山中,那里才是她真正的家园——当然,对老人而言,他更愿意相信这只蝴蝶飞到他儿子——那个苦苦等了她多年的年轻人身边;老人于连的心魔也冰雪一样消融了,他终于不需要以捕杀蝴蝶的方式来化解内心的自责和痛苦,多年来,他以收集蝴蝶标本的方式弥补对儿子生前的冷落,然而,这次和艾尔莎结伴旅行后,他终于醒悟,所谓弥补不仅是虚幻的,一如水中花镜中月,而且还增加了新的伤害。从现在开始,他意识到,更多地关心一下左邻右舍,是纪念儿子的最好方式;在老人的提醒下,小女孩的母亲也从混乱的生活清醒过来,她曾经因为缺少母爱而浪迹街头,未婚先孕,现在,她决心不让孩子像自己那样缺少爱的阳光。
影片的结尾,老人问孩子:你妈妈叫什么名字?孩子调皮地反问:我没告诉你吗?接着诡谲地一笑,像吐露一个秘密一样对着老人的耳朵悄悄地说:我妈妈叫伊莎贝拉。
老人会心一笑,说:是我们共同找到了她。
老人收集蝴蝶,其实是一种逃避,因为他没有勇气正视一个事实,即儿子是死于他这个当爹的冷漠;而艾尔莎天真无邪的话却让他不得不面对这一残酷的真相。一旦勇于面对,老人反而找到了化解心结的途径:既然悲剧已经发生,只有重新开始才能彻底走出阴影。他找艾尔莎母亲谈话,帮助艾尔莎获得母爱,正是重新开始的第一步。
艾尔莎帮老人化解了心结,老人帮艾尔莎“争取”到了母爱,所以老人才说:“是我们共同找到了她。”
当年,老人的儿子,得不到家长的爱,就从伊莎贝拉(蝴蝶)身上寻求慰藉;现在,艾尔莎有了属于自己的伊莎贝拉(母爱),名贵的伊莎贝拉就可以放飞了。
艾尔莎曾天真地问于连:你家的蝴蝶是什么牌子?于连答:蝴蝶哪有牌子。
其实,蝴蝶是有牌子的,至少,老人和孩子共同找到的那个蝴蝶是有牌子的,它的名字是:爱。
作者:
tian295
时间:
2011-5-5 06:18
电影很美很温情,魏老师的文字也很温情!
作者:
魏邦良
时间:
2011-5-5 09:01
但愿没有煽情。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1-5-5 10:00
电影的故事情节很俗套却很感人,楼主写得不煽情却很动情,细节设计的很好。
作者:
水笺
时间:
2011-5-5 10:15
还没有看电影,因为这个影评,我很想看,谢谢楼主。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