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我们确实不是蛮夷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冬君
时间:
2011-5-15 22:18
标题:
我们确实不是蛮夷
本帖最后由 李冬君 于 2011-5-16 20:47 编辑
我们确实不是蛮夷
德国传教士郭士腊与其他传教士一样,坚信用汉字运输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思想观念,“中国的大门必将撞开”。
怀揣着这种信念,1833年他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可是中国本土第一份中文报刊,出自一名传教士之手。从刊名可以看出,它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有血缘继承关系。它们尽管是先后汇聚在一条河床上的,但面对一群庞大的自由饥渴者,它们不过是一股涓涓细流,甚至随时都有被干涸的沙土吞噬的危险,但它们毕竟开始流经并滋润了东方大帝国的某一小块黄土。为触动中国的转型,有滴水之功。
郭士腊曾三次沿中国海旅行考察,用他的话说,他看到的是排外、自大、愚昧的天朝现状。回到广州后,他用英文写一篇文章,发表在1832年裨治文创办的《中国丛报》上,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他创办《东西洋考》的办刊动机。他说: “虽然我们与中国人交往已久,但他们仍然自称为天下诸民族之首尊,视其他民族为‘蛮夷’。如此妄自尊大,严重地影响了旅居广州的外国人的利益,仿碍了他们与中国人之交往。”“为了消除中国人的这种高傲心理,使华人了解我们的工艺、科学及思想原则。刊物不必谈论政治,也不要在任何方面使用粗鲁的语言去激怒他们。我们将以巧妙良善之途径向华人表明我们不是‘蛮夷’,这就是编者采用摆事实的方法,让中国人确信,他们需要向我们学习很多的东西。”
说干就干,郭士腊自任这本杂志的主编,署名“爱汉者”。首先,在每一期的封面上,他都要印上孔子的一句名言,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远虑”者,当然是暗示中国人要多多了解西方文明,不仅如此,还要多多学习西方先进之处;“近忧”者,言外之意是说眼前中国人总把西方人视作“蛮夷”,说明文化里已经潜伏着毒瘤了。从一个旁观的“爱汉者”角度看,不可不谓有先见之明;而“近忧”与“远虑”之喻,亦不可不谓一语击中要害。
带着上帝的使命,在忧患即将起于肘腋之际,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东西洋考》上下功夫。除了封面上的名人名言,他在发刊词上也用足了“名词”,这些“名词”有上帝的影子,但更多则是世俗伦常。诸如“四海一家”、“仁爱”、“尊重”、“好学”、“多问”等,冠冕堂皇之内里,确实语重心长。这些好“名词”是一个文明生存的基本常识,它们就在我们的古典时代的经典里,只怕是后代数典忘祖,在天下观里妄自尊大,鄙睨四夷,自我中心,丧失了“四海一家”、“仁爱”、“尊重”、“好学”、“多问”的平常心。
让郭士腊颇费心思的是内容的编撰,他要打动累积了厚厚一层中世纪优越感的天朝上国的那颗傲慢的心,谈何容易。上帝在天国,主要解决人类的生死问题,而中国人喜言生,恶谈死,热衷于追求世俗功名利禄。郭士腊就让上帝大部分时间待在天国,时而飘来考察一下他的工作就算了。至于宗教内容,与其宣讲僵化的神理,还不如讲讲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新闻、科技、医疗、农业等,还可以提升百姓日用茶饭事的品位水准。
这是《东西洋考》与《察》不同的地方,它好像忘记了传教的使命,更多关注世俗世界的风情,天灾人祸、物价涨跌,甚至在市井里捕风捉影一些奇闻逸事,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或关注。最关键也令郭士腊最为棘手的是,为了避免引起价值观的冲突,他必须非常谨慎小心,尽管他一再声明:“这份刊物将免谈政治”,但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必然是政治人,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分泌物是随身携带的。随着西方的工艺、科学、思想原则等介绍的深入,郭士腊内心那个不安的西方理念兔子早已经按耐不住了。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立宪政治制度所能保证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而且报刊言论的传播功能,更加让他对这个平台的大部分潜力闲置浪费而感到惋惜,他终于决定介绍西方宪政民主制度影响他的读者了。为避免一不留神冒出任何一个尖锐词汇触怒了中国人,表面上他以一种置身事外的姿态,客观的面孔,但背后的热情却把他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他把西方文明的本质做成一种文明样式介绍给中国人看,真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首先,翻译无疑让郭士腊吃了不少苦头。左脑英语,右脑汉语,字母对象形,逻辑对想象,西方文明对东方习惯,在天生自由的普世价值中融合了,基于这一点,他相信汉字里的自由元素,用汉语一样原创与自由相关的思想概念。一不做,二不休,《英吉利国政公会》连载三期,重头介绍英国宪政。他将“上议院”译作“爵房”、“下议院”翻成“乡绅房”,而“国政公会”后来简称为“国会”,以及“批判士”则是“陪审”一词的最初来源。这些美妙的概念,它的价值早已超越词汇本身,而将民主、权利、公正这些为保障人的自由而产生的新的理念输入到中国。到1838年《东西洋考》停刊以前,郭士腊还介绍了作为西方宪政文化渊源的希腊古典哲学,以及西方民主精神之魁: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电闪雷鸣之后,接下来就是暴风骤雨了。苏格拉底面对悍妇的自我调侃,也许启发了郭士腊。它不能只在广州一带电闪雷鸣,还要像下雨一样,将刊物广泛散发。他请人将这份杂志曾带到北京、南京一带。这份杂志果不负所望,给晚清社会带来了相当的影响,基本达到了郭士腊的预期目标。郭士腊不仅精通西方语言,还很在行中文、马来文、泰文以及日文。如前所述,他所创造的许多新词汇,使许多中国士大夫可以直接阅读,很快成为它的热心读者。如:徐继畬、魏源、梁廷楠,在他们的著作里都有引用过这本杂志的内容。而魏源之《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梁廷楠《海国四说》,可谓是在中国人睁眼看西方必读的鼎级启蒙巨著,暂且不论三公的立场观点,但他们都是带着对欧美文明的憧憬使用了这些概念。魏源写《海国图志》引用《东西洋考》内容有二十八处;徐继畲著《瀛环志略》对于英国国会介绍,明显来源《英国国政公会》之转引,包括赞美华盛顿的议论,与杂志刊载之《华盛顿言行最略》亦有渊源关系;梁廷楠在《海国四说》也有来自《东西洋考》的内容。
宪政文化是立宪制度的温床,制度是硬件,文化是软件,是价值观、信仰、情感以及态度,就这样,郭士腊通过《东西洋考》,让中国人了解到封建极权专制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这个世界除了专权、腐败、严厉限制言论及思想自由等敏感词之外,还有自由、平等、博爱等关键词,敏感词是消灭个体,而关键词是鼓励个体思索一个人的选择权,我有选择的权利吗?有与没有,是主人与奴隶的区别。郭士腊在等待回报,可直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除了徐继畬之外,魏源等人还是称他们为夷狄,而且根本不领他的情,用了他的书,还是骂他是蛮夷,还高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作为回击,郭士腊也只好振臂大声疾呼:看看我们的制度吧,我们不是蛮夷,我们确实不是蛮夷。
可你们吃牛肉时是很蛮夷的,就那么一点点三分文明熟,七层生番呀。究竟是不是蛮夷?还得历史说了算……。
《中国经营报》2011年5月8日
作者:
歪弟
时间:
2011-5-16 00:43
好玩
....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11-5-16 09:37
本帖最后由 闲人一名 于 2011-5-16 09:38 编辑
虽是密密麻麻没段落,但还是很轻松的读完了。
不同文化的初次相亲,魏源简直就像个挑剔的精明苛刻婆婆,对那位蛮邦女郎横挑鼻子竖挑眼。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11-5-16 09:45
别看我们吃的是熟肉,其实是我们肠胃不好,我们才确实是蛮夷啊。
作者:
李冬君
时间:
2011-5-16 20:47
真对不起三位,发完没有看,忘记被什么打断了,不知道是这个样子。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11-5-16 20:55
5#
李冬君
挺好的啊,一点也不影响阅读。
作者:
吹笛在湖北
时间:
2011-5-17 14:42
中西的隔阂如此之大,有时候想想其实是人为的。
作者:
李冬君
时间:
2011-5-17 22:56
谢谢网世,是呀吹笛,只要放下身段,平心静气,没有主义啊,意识形态呀,文化差异,沟通起来轻松多了。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