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中国历史上著名少数民族之渊源及去向
[打印本页]
作者:
闲云
时间:
2011-5-18 04:44
标题:
中国历史上著名少数民族之渊源及去向
作者: 独孤求醉
最近上网,看到论及中国历史上各大少数民族是非功过的文章渐多,于是就想也写个帖子,把偶所知道的有关中国境内几大著名少数民族来历及归宿重新做一遍梳理。
一:匈奴系列:据司马迁《史记》载:匈奴出自夏后氏,也译作猃狁、荤粥等,有学者认为灭亡西周的犬戎、春秋时活动在燕国北部的山戎、白狄、长狄、赤狄等都为匈奴部落,大致匈奴为北方各个游牧民族一大部落联盟的总称。匈奴东部有东胡,此为后来鲜卑、契丹、蒙古等族的祖先;西部有大月氏,此为东夷西迁的一支。到匈奴一代雄主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匈奴一举击败东、西两大强敌东胡和大月氏,成为横跨大漠数万里的草原主人,以后便与南边的农耕文明民族——强汉大战了四百余载,终被汉朝击败,最后分裂为北、南两支匈奴。北匈奴后来西迁欧洲,著名的匈奴王阿提拉曾打的罗马帝国俯首称臣,只好把美丽的公主献给匈奴求和,这支匈奴的后裔据说后来与当地白种人混血演变为今天的匈牙利人、芬兰人和爱莎尼亚人;留在中国境内内附的南匈奴则基本汉化,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的匈奴人刘渊父子和羯人石勒就是其余支,再后来,羯人被汉人冉闵灭种,匈奴这个族名从此在中国完全消失,其后裔则大多融入汉族(一小部分加入鲜卑)。其踪迹只保留在部分刘、呼延、乔、阙等汉化姓氏中。
二、东胡系列:上文提到的曾被匈奴击败过的东胡,后来退保鲜卑、乌桓二山(大致在今大小兴安岭一带),形成鲜卑、乌桓两大部族。乌桓被曹操击败后便一蹶不振,而鲜卑却趁北匈奴被东汉击走之后,全部占有匈奴故地,甚至匈奴数十万众也号鲜卑,加入其行列,象类似独孤等姓氏,原为匈奴姓后转化为鲜卑姓便是旁证。以后鲜卑拓拔部、秃发部、慕容部、宇文部陆续进入中原,纷纷建立北魏、前后燕、西凉、西魏等国家,在中国南北朝历史上上演过几出轰轰烈烈的大戏。鲜卑拓拔部自称乃黄帝少子昌意的后裔,拓拔之意为土,正是代表黄帝的土德;鲜卑宇文部则自称是炎帝的后人。后话自不用说,鲜卑族后来在北魏孝文帝的积极倡导下完全汉化彻底融入汉民族。与匈奴一样,鲜卑痕迹至今只保留在一些诸如元、慕容、宇文、长孙等汉族姓氏中。据说今天遗留下来的锡伯族正是未被汉化的一支,所以锡(西)伯利亚也可译做鲜卑利亚就是这个道理。在北朝末期曾勃兴一时的柔然也属于东胡一系,当时中原的鲜卑已汉化,反视柔然为夷狄,而柔然却有点象是当初试图入主中原的鲜卑第二,可惜它的运气没有前辈鲜卑那么好,很快就亡于原来为其锻铁的另一凶悍部族——突厥(我们后文会提到),据说柔然有一支也西逃欧洲,与当地白人融合形成为今天的保加利亚人。另据史书载,契丹也系鲜卑别种,后来趁唐末中原大乱,再度崛起于东北,建立大辽。依靠“汉奸”石敬塘的引狼入室,占据幽燕16州,从此成为北宋一朝的北方大患。大辽后来亡于新兴的通古斯族女真人。据说今天的达斡尔族系其遗留东北的一支。蒙古出自唐朝的室韦,而室韦虽然搀杂有突厥系和通古斯系血统,但基本上也属东胡这一系。蒙古后来的赫赫武功就不用多说了,结局也跟它的东胡先辈一样,最后入主中原建立王朝,其余支除大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加入突厥,小部分则留在今天所谓的“蒙古国”。
三、突厥系列:突厥的前身为丁零,也做高车、铁勒、敕勒,曾经居于匈奴之北,被匈奴所役使,苏武牧羊当年就在丁零人故地。到了隋朝,又为柔然人锻铁。后来因为出现了一位大英雄木杆可汗,遂灭亡柔然,成为隋、唐两朝的北方劲敌。以后分裂为东、西两大突厥,分别被大唐击溃。结局跟匈奴类似,东突厥内附,后来融入汉族,西突厥则西迁成为后来信奉伊斯兰教的土尔其。另外,唐初曾煊赫一时的薛延陀、唐末在中原建立后唐、后晋的沙陀也都出自突厥一系。还有一支赫赫有名的突厥后裔就是回纥(回鹘),最早曾居住于今蒙古故地,后被另一支突厥系兄弟稽嘎斯击破,始西迁新疆,成为今天的维吾尔族。而稽嘎斯后来则演变为今天新疆的少数民族克尔格孜族,其与今天中亚五国的吉尔吉斯斯坦属于同族;汉朝著名的乌孙则演化为今天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以及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基本上也属突厥系列。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裕固族,则是西州回鹘的余支,其余如乌孜别克、土库曼新疆少数民族都属于突厥一系。
四、东夷系列:东夷也称通古斯,最早的东夷人据说就是曾跟轩辕黄帝争夺中原失败的蚩尤部落,以后尧舜禅让的舜帝和灭亡夏朝建立殷商的商汤也是出自东夷一系,所以殷纣亡国后,萁子东渡朝鲜,后来的高勾丽以及今天的朝鲜民族都是出自这一系。周朝曾有东北的肃慎人贡献弓箭,这便是女真人的前身,到唐朝,粟末抹褐强大,大祚荣曾建立半独立性质的渤海国,后被契丹人所灭。北宋末年,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建立的大金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以凌厉之势迅速灭亡了契丹人的大辽和北宋。以后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则完全汉化,以至于后来蒙古人把境内诸族划分为四个等级,汉化的女真人和契丹人反称为汉人了。明朝中期,另一支残留在东北故地的建州女真再度崛起,趁明末流寇之乱出兵关外,迅速席卷中原,建立清朝。后话不用多说,满清灭亡后,其后人大多融入汉族,一部分则以满族自称。另外,今天仍生活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赫哲族、鹗伦春、鄂温克族也属于这一系。以上诸少数民族(除匈奴尚未清楚外)在语言上多属阿尔泰语系。
五、西羌系列:其实华夏民族的主体炎、黄部落最早就是出自这一系,黄帝部落进入中原成为盟主后,留在西北的部分仍称西羌或羌人,汉朝的时候,羌人曾给中央政府带来很大的麻烦。西北“羌乱”伴随东汉始终,加速了汉朝的灭亡。五胡乱华时的羌、氐两支都属于西羌一系。唐朝的吐蕃、吐谷浑也系羌人的分支,有唐一代这两支西羌部落曾屡次侵扰中原,吐谷浑后来被大唐击破,而唐对于吐蕃的战争却是胜少负多,以后遂有文成公主和番,吐蕃改信佛教,这才没有出现吐蕃入主中原的一幕。到了宋代,羌族的一支党项尽有河西、河套之地,建立西夏王朝,成为与辽、金、宋、元并列的历史朝代。党项人后来被蒙古灭种,其余支流亡到今天四川松潘而为弥药人。今天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依然保留有羌族,而藏族主要是唐代的吐蕃演化而来的。西藏周边的小国如尼泊尔、不丹、锡金都是西羌的后裔。在语言上与汉族同属于汉藏语系。
作者:
闲云
时间:
2011-5-18 04:45
(转)鲜卑人中白种人来源考
杨军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收稿日期:2007205215
作者简介:杨军(19672 ) ,男,辽宁朝阳人,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东北古代民族史研究。
摘要:公元3 世纪,东北西南部即有白种人部族,但他们是“自号鲜卑”并被中原人称为鲜卑的。这部分白种
人出自被匈奴征服后被迫南迁的丁零人。匈奴西迁后,他们与匈奴余种一起加入到鲜卑族之中。东部鲜卑
中的白种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公元1 世纪随匈奴余种迁入辽东的丁零人,二是公元3 世纪随慕容部东迁
的丁零人。拓跋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是其进入匈奴故地后与之杂居的丁零人。
东北有白种人部族居住,最早可以上溯至公元3 世纪,
但在当时,他们被看成是鲜卑人的一部分,以至后世所描述
的鲜卑人的相貌特征往往带有白种人的特点。本文试考察
这部分被称为鲜卑人的白种人的来历,以求正于史界先达。
一
《世说新语》第27《假谲》载王敦称晋明帝为:“黄须鲜卑
奴”,并称其相貌特征是“黄须”。注引《异苑》所载王敦语作:
“黄头鲜卑奴”,并加以解释:“帝所生母荀氏,燕国人,故貌类
焉。”黄头指的是金发,黄须指的是黄胡子,晋明帝的相貌特
征就是金发黄胡子,具有白种人的相貌特征。《晋书》卷6《明
帝纪》亦载王敦称晋明帝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帝状类外
氏,须黄,敦故谓帝云”,明确指出晋明帝的相貌与其母族相
近,说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种人的特征。既然晋明帝被称
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其生母荀氏应为鲜卑人。
晋明帝生母荀氏的身份是宫人《, 晋书》卷32《后妃传》未
载其出身《, 晋书》卷6《明帝纪》称其为“燕代人”,据《晋书》卷
14《地理志上》:“起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燕代”一词
显然指的是地理范畴。《晋书》卷102《刘聪载记》称“鲜卑之
众星布燕代”,足见燕代地区是鲜卑人的主要分布区。《晋
书》之所以称荀氏为燕代人,是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不直书
荀氏为鲜卑人,而以与鲜卑人关系至为密切的燕代地区代
指。《异苑》称荀氏为“燕国人”,此燕国是指鲜卑人建立的前
燕政权,也是以此暗示荀氏是鲜卑人。但鲜卑慕容氏一直到
337 年始称燕王《, 晋书》卷6《明帝纪》称晋明帝死于大宁三
年(325) “, 年二十七”,中国古人计年龄称虚岁,晋明帝生于
— 108 —
杨 军:鲜卑人中白种人来源考
299 年。其母荀氏当生于280 年左右,或更早些时候,当此母
子在世时,慕容氏的政权尚未定名为“燕”,称荀氏为“燕国
人”,是后代人记前代史事却习用后代的称号,显然不如《晋
书》卷6《明帝纪》称“燕代人”准确。
东晋人认为,晋明帝因母亲是鲜卑人而相貌类似于鲜卑
人,所以才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证明当时
人认为“, 黄头”或“黄须”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金发是白种
人的显著特征之一,可见鲜卑人、至少是东部鲜卑人中,存在
相当数量的白种人。晋明帝生母荀氏生于公元3 世纪下半
叶,所以说,东北的东南部地区,至晚在公元3 世纪,就已经
有白种人的部族居住,只不过他们在当时被看成是鲜卑人。
不仅东晋人把“黄头”或“黄须”看成是鲜卑人的相貌特
征,在唐朝人的观念中,鲜卑人的相貌特征仍具有金发碧眼
等白种人的特点。唐代诗人张籍的《永嘉行》开篇即是:“黄
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1 ]42 ,咏的是西晋灭亡的史
事,诗中称鲜卑为“黄头”,反映着在唐代通行的观念中,鲜卑
人最明显的相貌特征是“黄头”。苏轼在观赏唐人韩干的画
时赋诗,其中一句是:“赤髯碧眼老鲜卑”[2 ]532 ,说明在唐人的
画作中,鲜卑人的形象还是黄须碧眼的,反映出唐代社会普
遍将黄须碧眼看成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
东北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白种人部族是被称为鲜卑的
晋明帝的母族,其居住地在东北西南部及其以西地区,但鲜
卑人居住在此地区显然是出自迁徙的结果。
二
前燕的鲜卑人主要有4 个来源:东汉初即公元1 世纪下
半叶迁入此地区的鲜卑人、公元2 世纪初迁入此地区的鲜卑
宇文部、曹魏初即公元3 世纪初迁入此地区的鲜卑慕容部,
还有鲜卑段部。
鲜卑族起源于被匈奴击破后退保鲜卑山的东胡余部。
此鲜卑山所在地虽然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说法,但目前可以
肯定的是,此山不在东北的西南部①。建武二十二年(46)“匈
奴国乱,乌桓乘弱击破之,匈奴转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3 ]
鲜卑南迁当始于此时。按《三国志》卷30《乌丸鲜卑传》裴松
之注引王沈《魏书》,鲜卑人“其地东接辽水,西当西城”,指的是
其南迁之后的居住地。经过约20 年的时间,至永平中(58 - 75) ,
“鲜卑自炖煌、酒泉以东邑落大人,皆诣辽东受赏赐”,鲜卑人
居住区的西界已远远超过“西城”了②。可见,鲜卑人的南迁
速度很快,在公元1 世纪的下半叶即已完成南下过程。鲜卑
人的南下,主要是向西南迁入蒙古草原,从此才“星布燕代”。
前引《魏书》载鲜卑人的居住地“东接辽水”,又载:“鲜卑三万
余落诣辽东降”,证明在公元1 世纪下半叶鲜卑人的南下过
程中,鲜卑人才迁入东北西南部地区。
关于鲜卑的人种问题史无明文。但《晋书》卷108《慕容
廆载记》称:“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
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认为东胡
是有熊氏的后代。《太平御览》卷121 引北魏崔鸿《十六国春
秋·前燕录》:“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君北夷,世
居辽左,号曰东胡”,认为东胡是高辛氏之后。这两种说法显
然都不是信史,但不管是出于鲜卑人的冒认,还是出自中原
史家的附会,都可以说明,东胡及其后裔鲜卑慕容部与中原
汉族在人种上没有差异,也应是蒙古人种。现在学术界多认
为,夏家店上层文化属于东胡族的考古学文化[4 ] ,朱泓对夏
家店上层文化的颅骨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夏家店上
层文化居民的基本体质特征属于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
但在个别因素上又混入了某种程度的北亚类型因素。因此,
该文化居民的种族类型可概括为:以东亚类型成分为主导地
位的东亚、北亚蒙古人种的混血类型。”[5 ] 也证明东胡属蒙古
人种,不具有白种人特征。
鲜卑人进入辽东以后,即开始与匈奴人杂居。《三国志》
卷30《乌丸鲜卑传》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匈奴及北单于
遁逃后,余种十余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兵”,这部分
匈奴人显然全部加入到鲜卑族之中。
关于匈奴族的人种问题,向有突厥种、蒙古种、芬种、斯
拉夫种诸说③ ,而与本文密切相关的是,匈奴人属于蒙古人种
还是欧罗巴人种,对此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认识④。潘其风
通过对匈奴墓人骨的研究⑤ ,将匈奴人体质发展的演化过程
分为3 个阶段,认为,公元前3 世纪以前,匈奴人应“属于蒙
古大人种,具有东亚人种和北亚人种混合的特征。”[6 ]299 但自
公元前3 世纪至公元1 世纪,“据蒙古和苏联外贝加尔地区
匈奴墓的古人类学材料,公元1 世纪居住在贝加尔湖和蒙古
诺音乌拉一带的匈奴人的人种类型主要是属于古西伯利亚
类型,在外贝加尔地区可能杂有欧罗巴人种的成份。到公元
1 世纪中叶,在蒙古西部呼尼河沿岸的匈奴族中有欧罗巴人
种和蒙古人种共同在一起生活。根据外贝加尔地区新石器
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居民头型和面型的变化规律推断,外贝
加尔地区的匈奴不是该地区前一阶段居民的直接后裔,而是
外来的”[6 ]299 ,自1 世纪起,匈奴人中已杂有白种人成份。
对文献的研究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丁零的居住地在今贝加尔湖附近,这在学术界已成定
论。《史记·匈奴列传》与《汉书·匈奴传》都记载匈奴冒顿
单于北服丁零,在被冒顿征服以后,有部分丁零人逐渐南迁。
《汉书》卷54《李陵传》载单于封“卫律为丁零王”,颜师古注:
“丁零,胡之别种也。立为王而主其人也”。同卷《苏武传》载
卫律对苏武说:“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
数万,马畜弥山”,当即指其受封为丁零王,统丁零之众。而
卫律“常在单于左右”,[7 ] 其所统部众不应远在贝加尔湖附
近,是证丁零在被匈奴征服以后,已有数万人南下与匈奴人
杂居。《三国志》卷30 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赀虏本
匈奴也,匈奴名奴婢为赀。始建武时,匈奴衰,分去,其奴婢亡匿在金城、武威、酒泉北黑水、西河东西,畜牧逐水草,钞盗
凉州。⋯⋯其种非一,有大胡,有丁零。”这里的丁零显然是
自匈奴人居住区向西南迁徙的,也能证明在匈奴人的居住区
有丁零人杂居。从《魏略》的记载来看,这部分丁零人自贝加
— 109 —
杨 军:鲜卑人中白种人来源考
尔湖南下不是出于自愿,而是为征服者匈奴人强迫南迁,成
为匈奴人的牧奴。
《新唐书》卷217 下《回鹘传》称黠戛斯“其种杂丁零”,而
后又说“人皆长大,赤发、析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可证唐
宋人仍认为丁零与黠戛斯一样属于白种人。考古学研究也
证明了这一点。周连宽在《丁零的人种和语言及其与漠北诸
族的关系》一文中,借鉴Carleton Stevens Coon 在“The Races
of Europe”一书中的研究,认为丁零人原是白种人,自公元前
2 世纪以后,渐混入蒙古人种的血统[8 ]60 。前引潘其风的结
论也可以证明这一观点。总之,在匈奴强大时期,征服蒙古
草原上各部族之后,当杂有白种人。
综上,公元1 世纪迁入辽东自号鲜卑的十余万落匈奴人
种,很可能杂有具有白种人血统的丁零人,这是东北鲜卑人
中白种人成份的来源之一。
三
《周书》卷1《文帝纪》载,宇文部的首领“莫那自阴山南
徙,始居辽西”,“九世至侯豆归,为慕容晃所灭”。慕容晃破
宇文氏,《资治通鉴》卷97《晋纪》19 系于东晋建元二年
(344) ,自此上推九世,若以25 年为一世⑥ ,则上溯225 年,即
公元120 年左右,宇文部自阴山南迁进入辽西。所以,鲜卑
宇文部约于公元2 世纪初进入东北西南部。
鲜卑宇文部中有相当部分的匈奴人成份⑦ ,其始祖葛乌
菟为南单于后裔“, 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
大人”[9 ] ,其后普回之子莫那迁入辽西,葛乌菟至莫那,见于
史书记载仅两世,则葛乌菟当生活在公元70 年以前。参之
前引王沈《魏书》,此时鲜卑人已经遍布“炖煌、酒泉以东”地
区,只是北匈奴尚未西迁,鲜卑人仍服从于匈奴人,诸书都记
载宇文部始祖是匈奴南单于远属《, 周书》卷1《文帝纪》称“鲜
卑慕之,奉以为主”,实际上都是对当时迁入漠南草原的鲜卑
人服属于匈奴人的史实的反映。也就是说,鲜卑宇文部虽然
混有匈奴人,但其部众中的鲜卑族成份,与在公元1 世纪初
迁入辽西的鲜卑人相同,都是退保鲜卑山的东胡人的后裔。
宇文氏自称南单于远属,恐怕也是冒认。首先《, 周书》
卷1《文帝纪》与《北史》卷9《周太祖本纪》都称宇文部“自阴
山南徙,始居辽西”,在2 世纪初迁居辽西以前,宇文部的居
住地在辽西以北的“阴山”一带。此阴山显然不是“去平城六
百里”[10 ]的阴山,否则,迁往辽西就是“东徙”而不是“南徙”
了⑧。2 世纪初,匈奴南单于的势力也达不到这里。其次,2
世纪初,南单于常与汉军联合进攻鲜卑人。如,后汉安帝元
初六年(119) ,“鲜卑入马城塞,杀长吏”[3 ] ,安帝延光二年
(123) ,鲜卑“败南匈奴于曼柏”[11 ] ,延光三年(124) ,“击破南
匈奴,杀渐将王。”[3 ] 在这样的政治、军事形势下,有一个匈奴
人领导的鲜卑人部族自平城北的阴山东迁进入辽西,是不可
能的。据《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传》:“和帝永元中,大将军
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
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
渐盛。”葛乌菟部当是北匈奴西迁时留居未迁的匈奴人,与鲜
卑人相结合,“自号鲜卑”,并随同鲜卑人南下进入辽西。这
部分匈奴人属北匈奴,与匈奴南单于没有关系。但是,宇文
氏为自己编造始祖起源传说时,北匈奴早已西迁,仅有南单
于在,为证明自己的帝王世系,就不得不冒称是“南单于远
属”了。
总之,鲜卑宇文部的族源有两支,一是东胡后裔的鲜卑,
一是北匈奴。宇文部出自阴山,阴山是冒顿单于的发源地,
“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12 ] ,匈奴人与阴山有着
特殊的感情,但此阴山显然不在辽西以北。宇文部所出自的
阴山,很可能是因为有匈奴人居住,才把匈奴发源地的山名
带到了此处。《热河志》卷57《建置沿革》论宇文氏入辽西后
所居地域“: 案字文氏本居辽东塞外《, 周书》称自莫那徒居辽
西而未详其地。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碑》则谓晋太康之世
据有黄龙。考宇文氏之国都本在紫蒙城《, 方舆纪要》谓在柳
城西北,是宇文氏所都亦尚在黄龙之北。所谓据有黄龙者,
盖其南境所及也”,“自太康时据有黄龙,知今朝阳县东之土
默特右翼境亦宇文氏地。又《前燕录》有宇文乞得归屯保浇
水之文,知今赤峰县属之翁牛特境亦宇文氏地。”[13 ]73 至晋太
康时,宇文部尚在今辽宁朝阳、内蒙古赤峰以北,前引《周
书》、《北史》又可证明其迁徙是自北而南的,可证此阴山当在
后世契丹或奚人居住的区域内,或更在此以北。而此地域两
汉时与任何白种人的部族皆不交界,所以,在此区域内与鲜
卑人杂居的匈奴人不会杂有白种人血统,而一定属于蒙古人
种。东胡属于蒙古人种已见前述,所以,鲜卑宇文部属于蒙
古人种。
虽然《晋书·段匹·传》称其为“东部鲜卑人”,但据《魏
书》卷103《徒河段就六眷传》,段部以“招诱亡叛”起家,显然,
段部成为与宇文部、慕容部鼎立于辽西的政治势力,所依赖
的是辽西原居民,而未给这一地区带来新的民族成份。
四
鲜卑慕容部在曹魏初迁入辽西。《晋书》卷108《慕容廆
载记》:“曾祖莫护跋,魏初率诸部落入居辽西”。前引《晋书》
卷108《慕容廆载记》所载鲜卑慕容部的始祖起源传说可证慕
容部也是蒙古人种。檀石槐所分三部,中部大人中有慕容,
按《三国志》卷30《乌丸鲜卑传》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的记
载,其中部所居地为“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檀石槐死于光
和中(178 - 184) “, 时年四十五”[3 ]《, 三国志》卷30《乌丸鲜卑
传》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与《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传》都
称其14 - 15 岁时就“所向无前”、“部落畏服”,则檀石槐统一
鲜卑各部当在20 - 30 岁之间,即2 世纪中叶。慕容部当在
此前已进入“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一带,所以,至3 世纪上
半叶迁入辽西之前,近百年时间里,慕容部一直居住在“从右
北平以西至上谷”的塞外。
按《三国志》卷30《乌丸鲜卑传》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
的记载,檀石槐“为庭于高柳北三百余里弹汗山啜仇水上”,
— 110 —
杨 军:鲜卑人中白种人来源考
从地理范畴上说,在上谷郡以西,当属于西部。据《三国志·
乌丸鲜卑传》,其后裔步度根“将其众万余落保太原、雁门
郡”,步度根之侄泄归泥“居并州”,都在上谷郡以西《, 三国
志》卷14《孙资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称泄归泥所部为
“西部鲜卑”,可见,檀石槐所部一直属于三部中的西部。继
檀石槐而兴的轲比能与步度根、泄归泥并立,同时,檀石槐时
的东部大人素利、弥加、厥机都还健在,“在辽西、右北平、渔
阳塞外”“, 素利与比能更相攻击”[14 ] ,则轲比能显然出自三
部的中部,鲜卑慕容部在东迁之前,与轲比能所部居住于同
一地域内。据《三国志》卷3《魏书·明帝睿》:“魏明帝太和五
年(231 年) 四月,鲜卑附义王轲比能率其种人及丁零大人儿
禅诣幽州贡名马,”⑨说明轲比能所部杂有丁零人。鲜卑人在
曹魏初迁入辽西,与上述史料相比,时间相差绝不会超过10
年,可证,鲜卑慕容部居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一带时,曾与
丁零杂居。据《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传》:“及王莽篡位,欲
击匈奴,兴十二部军,使东域将严尤领乌桓、丁令兵屯代郡”,
证明1 世纪此地区就已有丁零人,慕容部居住在塞外的近百
年时间里,一直与丁零杂居,慕容部东迁,有一部分丁零人随
之东迁也是完全可能的。这是东北鲜卑人中白种人成份的
第二个来源。
此外,檀石槐时“南钞汉边,北拒丁令,东却夫余,西击乌
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丁令隶
属于鲜卑,当也使鲜卑中的丁零人成份得到加强。在拓跋鲜
卑进入匈奴故地之后,丁零人的后裔高车人也有相当部分加
入拓跋鲜卑,“道武时,分散诸部,唯高车以类粗犷,不任使
役,故得别为部落”[15 ] 。《魏书》卷113《官氏志》所载拓跋鲜
卑的内入诸姓中“, 属于匈奴族的姓氏有六,属于丁零族的姓
氏有六,属于柔然族的姓氏有三,属于乌桓及东部解卑的姓
氏有九,属于其它东西方各族的姓氏有七”[16 ]254 。都可以证
明这一点。在唐朝人的观念中,鲜卑人具有白种人的相貌特
征,应出自对统一北方的拓跋鲜卑的认识。
综上,东北鲜卑人中的白种人成份,出自赴辽东与鲜卑
人杂居并自号鲜卑的匈奴人中的丁零人和随鲜卑慕容部东
迁的丁零人。匈奴主体部分西迁后,鲜卑成为中国北方最强
大的民族,连留下来的匈奴人都“自号鲜卑”了,长期与匈奴
人杂居的丁零人也自号鲜卑,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①鲜卑山所在地现在较通行的有两说,一是张博泉认为在大兴安岭
北段(见《鲜卑新论》,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 ,一是马长寿认
为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旗西哈古勒河附近(见《乌桓与鲜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 ,都不在东北的西南部。
②岑仲勉《中国民族史》(东方出版社1996 年版,第82 页) 认为西城
在“今陕西安康县北”,未详何据。《三国志》卷18《阎温传》称其为
“天水西城人”,则天水郡有西城。但天水郡并非边郡,王沈《魏书》
所说的西城是否指天水西城,待考。但不论西城在天水郡,还是在
“今陕西安康县北”,都在敦煌、酒泉以东,并不影响此处的结论。
③见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册)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版,第
2222224 页。林干《试论匈奴的族源族属及其与蒙古族的关系》,
《匈奴史论文选集(191921979) 》,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80281 页。
④蒙古说参见黄文弼《论匈奴族之起源》(《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1 年,1302137 页) 、马长寿《匈奴是蒙古种》(《北狄与匈
奴》第三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年,43245 页) 。欧罗巴种说见余
太山《匈奴、Huns 同族论质疑》(《文史》第33 辑,57274 页) 。阿尔
丁夫《欧罗巴种还是蒙古种》专辨此问题,结论认为是蒙古人种,载
《北方文物》2000 年3 期,52258 页。
⑤参见潘其风下列文章:《内蒙古桃红巴拉古墓和青海大通匈奴墓人
骨的研究》《, 考古》,1984 年4 期。《内蒙古凉城毛庆沟匈奴墓人
骨的研究》《,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 年版。《东汉
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人骨的研究》《, 考古学报》,1982 年1 期。《从
颅骨资料看匈奴的人种》《, 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50
年纪念论文集2》,科学出版社,1986 年版,2932301 页。
⑥从鲜卑人的世系传承看,平均一世不会超过25 年。参见杨军《拓
跋鲜卑早期历史辨误》《, 史学集刊》,2006 年第4 期。
⑦《北史》卷98《匈奴宇文莫槐传》、《魏书》卷103《匈奴宇文莫槐传》、
《周书》卷1《文帝纪》与《魏书》卷44《宇文福传》、卷81《宇文忠之
传》、《旧唐书》卷71《宰相世系表》都称宇文氏“其先南单于之远
属”或“南单于之裔”。
⑧目前学术界确实多认为宇文部出自阴山,是向东迁入辽西的。较
典型的如林干(《东胡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83
页) 。但这种观点显然与《周书》、《北史》的记载不符。马长寿虽认
识到这种观点与史料间的矛盾,但由于坚持认为“始祖葛乌菟原居
阴山,阴山原为匈奴的居地,故谓阴山为宇文氏的起源地,自属可
信。”所以,对宇文部的迁徙不得不含混言之。“当1 世纪时,匈奴
或西迁,或南下,其余众十多万落,西至辽东杂处,皆自号解卑兵。”
(《乌桓与鲜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第204 页)
⑨《册府元龟》卷968 作“丁零大人而禅”。
参考文献:
[ 1 ] 张籍集注[M] .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 2 ] 苏轼. 书韩干二马[M] ‖苏东坡全集. 北京:中国书店,1986.
[ 3 ] 乌桓鲜卑传[M] ‖后汉书.
[ 4 ] 靳枫毅. 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J ] . 考古学报,1987 (2) .
[ 5 ] 朱泓. 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的种族类型及其相关问题[J ] . 辽海
文物学刊,1989 (1) .
[6 ] 潘其风. 从颅骨资料看匈奴的人种[ G] ‖中国考古学研究———夏
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2.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 7 ] 李陵传[M] ‖汉书.
[8 ] 林干. 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1919 - 1981 [ G] . 北京:中华书
局,1987.
[ 9 ] 文帝纪[M] ‖周书.
[ 10 ] 索虏传[M] ‖宋书.
[ 11 ] 安帝纪[M] ‖后汉书.
[ 12 ] 匈奴传[M] ‖汉书.
[ 13 ] 冯家 . 冯家 论著辑粹[M] . 北京:中华书局,1987.
[ 14 ] 乌丸鲜卑传[M] ‖三国志.
[ 15 ] 高车传[M] ‖北史.
[ 16 ] 马长寿. 乌桓与鲜卑[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作者:
雨冷香魂吊书客
时间:
2011-5-24 15:41
呵,近期俺对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有较大兴趣,闲暇零碎地翻了几本史书。
此贴过于简略了。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