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转载)信息公开是政府最有利的武器 / 信力建 [打印本页]

作者: 燕尾服    时间: 2011-5-29 10:00     标题: (转载)信息公开是政府最有利的武器 / 信力建

信息公开是政府最有利的武器 / 信力建
2011-05-29 08:10 | 阅读(97) | 标签: 时评酷论
| 字号:
26日,位于临川区的江西抚州市检察院、抚州市临川区行政中心、临川区行政中心东边区药监局旁边的马路先后发生三起爆炸。爆炸案死亡增至3人,犯罪嫌疑人确定死亡。有记者在网上爆料,已经接到通知不准报道这个消息,只能沿用新华社的通讯稿。

这个规定看起来就很好笑,在抚州发生爆炸的几分钟之后,微博就已经率先发布了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在不明真相的群众翘首以盼各地媒体发布爆炸最新消息和相关跟踪报道的时候,居然等来的是政府不允许报道,只能看通讯稿。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还用如此落后的信息封锁手段,意图堵住信息发布渠道,如何让心慌慌的屁民们相信政府?

无独有偶的是,前些天“朝鲜乞丐”金正日访华,官方依旧没有任何消息发布,却被媒体抓拍到金正日已经出现在长春,民间接收信息比官方的还要快速,这到底是官方信息部门的无能还是故意隐瞒?而在钱云会、李刚事件当中,有关部门仍然未有吸取“信息是堵不住”的教训,我行我素千方百计掩盖真相,是何等荒唐?

虽说号称“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但事实上我国的法治建设还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人治特色还占主导地位。相关领导常常会难免陷于各种错误的信息之中,作出错误的决策,由于缺乏权力制约和监督,这些决策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严重后果和重大损失。现在,这种情况并不是“可能”,而是比比皆是的事实,现今主要倚重“人治”,若是“治人”的人如此糊涂甚至故装糊涂,老百姓又如何是好?

这也是困扰中国政治几千年的一大问题,如何保持领导者的头脑清醒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所以古人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朝著名大臣魏征提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更具警戒意义并且说理透彻的是《战国策》中的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是邹忌劝诫齐王注意听取多方不同意见的故事。邹忌是齐国的大臣,又是一个美男子,他很在意自己的男子美,但当时的齐国还有一位被称为徐公的美男更加为人称道,邹忌询问自己的妻妾和来访的客人,大家一致肯定徐公的美不能与他相比,后来邹忌亲眼见到徐公,才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再三思考总结出一个结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继续推论,他赫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原来齐王更为“蔽甚”,他处于错误的信息包围之中,处于更多的“私我、美我、欲有求于我”的人包围之中,更加容易自我感觉良好完全不知真实世界,更加消息闭塞因而更其糊涂。于是邹忌向齐王进谏,要求广开言路,了解实情,以实现统治者的头脑清醒和决策的正确。

两千多年前的这篇文章至今读来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国的政治生活中一大特点是,习惯于时时处处的“一致”性,即使在人代会、人大常委会和政治协商会议这些理应出现各种不同声音的场合,也既无一般性辩论,更缺不同意见的交锋以及对官员稍带严厉的质询或批评。如果信息提供者都限于这些“私我者、畏我者、欲有求于我者”的范围,而信息内容又限于“时代主旋律”的范围,领导者糊涂的程度比之齐王又有何异?

然而,两千多年前的齐王最终欣然接受了邹忌要求其广开言路的意见。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可见,开放言路、开放信息对于执政者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信息的对称让民众接收到最新、确切的一手资讯,完全可以避免“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产生的恐惧,更有利于社会安定。

否则,民众接收到错误的模棱两可的信息,无法辨别,会自动根据以往的思维选择性相信某部分信息并迅速流传,而往往这种盲目的选择性相信,只会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即便是政府做对了,民众也心存狐疑,这对政府公信力的挑战是严峻的。所以,信息公开事实上是对政府维稳最有力的武器,切莫在对信息的不断围堵的同时,也把民众对政府仅存的信任感抹杀殆尽。



上述文章转发自 1510 网
作者: 半醉汉    时间: 2011-5-29 10:30

总给人鬼鬼祟祟做贼心虚的感觉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