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全被港校领走,告诉大陆什么? “北京四名高考状元全部被港校录取”(新京网)。计划经济的顽固堡垒,遭遇香港市场炮火。 一、 肉体掠走,心灵不守。 状元被劫掠。最大亮点,是状元和他们的家庭不大意识到的。(人家也没必要意识,全享大自然的因果轮回) 如果说。澳门还曾保管过澳人的“灵魂”,这回儿,他们掠走的就不仅仅是同学的肉体。掠走的是一种向往,掠走的是一种期冀,掠走了肉体之根——灵魂。 这个未来,还不仅仅是选择者自己的未来。这个魂灵,还关乎种族的复兴。 为什么呢? 表面看,是56万港币的真金白银“数额”吸引。尽管,北大、清华也出马子了,是货币“拼输”的失守。 货币比拼背后,是理念的PK。制度的较量。尽管。香港很和气:“不竞争”。“只要明白他们的选择是自己所需要的。” 在考生人数越来越少的人口基数下,制度再让考生每年平均锐减200万。内地的211、985,日益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预科、语言班。 二、“北清”:世界一流大学的预科班 “状元”被劫掠,至少表明: 第一.同学和家长有了一种新选择。 首先。挡不住的诱惑:美元、欧元和港币——世界最坚挺货币。 有人算过。一个来自农村二本、三本大学生,四年大学要比打工的同龄,少收入十万元。毕业生不仅仅十万元没了,还要失业、“蚁族”…… 其次。最吸引中国穷人的,除了大学四年的衣食无虞,未来人生将是最大亮点。这里包含,可以投入全部精力于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和领域、就业的竞争压力锐减、全球500强聚拢周围…… 还有。家庭教育投资,将获得高额回报;一人跃龙门,全家居高台…… 仅仅因为。教育的计划制度,是全世界市场学府的最好预科。 大师,不属于大楼;诺贝尔的杰出,属于自由…… 第二.同学和家长从此不再“被”。很幸福。开始以自己的才智,交换市场的名声和品牌。 “北清情结”的中国日益恶臭。是所有大陆的中国人,都不愿看到、却被迫面对的。 因为。那两所的行政级别均是“正部”。虽然它们不能够独立出“大师”。但。他们能够拿到中国最好的资源:财政首先向他们倾斜;他们可以以自己的中国地位,对各地考生掐尖;而后向世界一流学府输出,中国芽子…… 如同官员GDP崇拜,教育官员、学校和老师都像染病。 “北清崇拜”。成为所有业绩、政绩、成绩的奖牌,成为这个时代、社会、官方和民众的划分唯一:有出息和没出息的鉴定标准。 遗憾的是,创造中国价值的企业家群体里,科学家群体里,自主知识产权名单里:绝少“北清”……然而,那里却诞生了一拨拨的中国政治家。 一百余年的“北清”与刚刚二十岁的“港科大”,在世界的排名前者落后一百多位。无不严谨反衬同学和家长选择了“明智”…… 那几位同学有志气:把父母望子成龙之梦撑起来!把家庭的未来撑起来!…… 与官员校长相比:哈佛校长称自己是同学的“服务生”,是给教授“搬凳子的人”…… 三、掐尖之后的“港校”,给大陆留下了什么? “北清”落寞,微不足道;它更引人深思的,又是什么? 那不大点的地方,是块儿蜚声全球社会主义国家的、臭名昭著的殖民地(英属)…… 香港人。从来以“抠”,著名于世。不论是特首的“节俭”:能蹭大陆(各省)则蹭;还是全球绝无仅有“17台公务车”;或是申办亚运被否…… 他们拿56万港币,给内地状元每人。全体香港人,都选择了默不作声…… 啊? 怪呀!! |
北京的“梁效”和上海两校不同,主要依靠国家投入
上海两校上海市投资很多,教师的津贴(远远超过工资)主要是上海市的。所以上海市要求两校“共建”中应该为上海作出贡献。在本地招生的比例所以比较高。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7-14 12:49
老木匠讲的在理,可不管谁投入高校都要享用当地的社会资源。清华北大师生的“粮票”“油票”和过节时另给的“芝麻酱”可是海淀区发的。所以呢,贵校招收30%沪籍学生和北大招收13%京籍学生都属合理范畴。
老程 发表于 2011-7-14 15:32
首先是气质,一种学人、大师应有的纯粹气质、优雅气质、理性气质、超脱气质。保持
与现实的距离,保持对现实的清醒,保持对理想的追求。
其次是务实,一种能力的务实,倾心做事的务实,独守寂寞的务实,淡泊名 ...
禅茶一味 发表于 2011-7-14 09:48
27# 小梅
据我所知:北京市自建的很多一类本高校,如:北工大、首医大、首师大等都在招收外地学生。
依我所见:在清华北大等名校招生过后,北京本地考生已无法满足上述学校的期许,因此,吸收外地高分考生是这些学 ...
老程 发表于 2011-7-16 07:39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